1、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1)健康养生治未病扩展资料:
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
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
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
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
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
3、保持阴平阳密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2、养生能否治未病?
可以的,本身治未病就是着重调养,就是预防未发生但是有可能甚至将来会出现的疾病。恰好香港得胜养生会馆好像是有针对治未病这一说的,其主要也是着重理疗养生方面的,效果好像听说还可以。具体你可以上网再看看。
3、养生和养身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区别是什么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百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就是指通度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问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具有一种长期性、长远性。比如说“王先生30岁就很懂得养生之道,远离烟酒,作息有规律,等等。他常说:‘年答轻时懂得点养生知识,爱护身体,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担心会得什么大病。’”可见,养生是长期的。它只是中医领域才会出现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在中医里才会有“养生”这概念,西医是没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个人见解,可能会有一些偏颇之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4、健康人也要“治未病”吗?
是的,全球大约只有5%的人群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他们也需要不断调养身体,保持健康状况。
5、保健养生也算治未病吗
香港得胜就有治未病这一说,人家注重养生调养的肯定对这个还是很在意的。
6、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未病”即“疾病未成”,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来疾病前期。“治未病”的内容应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源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治未病”最早见于《史记·鹖冠子》记载,魏文王问百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度,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索问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答,乱已成而后治之。壁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7、上医者治未病医道首重养生的原文是什么
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