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先养元气

养生先养元气

发布时间:2020-07-21 01:11:55

1、请问怎么运用中医元气来养生?调节人体的五脏六腑?

吃补中益气丸!

2、养生要先养肝,做好哪几点会让你每天精神满满?

养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想要养肝就要从日常生活里的细节去注意。首先从生活习惯上:

1、按时睡觉

现代人夜生活很精彩通常休息的时候都已经是凌晨了,但是肝脏排毒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需要在熟睡中进行,错过这个时间点体内的毒素只能堆积在体内无法排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2、按时运动

现代人出门都是以车代步,运动量越来越少,建议每天做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每天定时运动可以增加肺部呼吸,肺肝相连,而且运动可以让人神采奕奕。

在饮食上要注意:

1、黄芪泡水

黄芪具有补气、润肠通便、利尿、祛湿、滋补的功效,气足则有精气神。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每天喝点黄芪泡水可以缓解身体疲劳,帮助我们护肝延缓衰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多吃谷类食物

想要养肝必选谷类食物,比如:小米、黑米、高粱、红枣、桂圆、核桃还有鱼等等,这类食物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3、饮食清淡

想要减轻肝脏负担就要保持饮食清淡、容易消化的原则,比如酸奶,酸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有利于修复肝脏受损,还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4、不要喝白酒

“小酒怡情,大酒伤身,”不建议长期喝白酒,容易造成脂肪肝等疾病。如果要喝酒的话可以适当的喝点红酒,红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帮助入眠,只有休息好了才次日才会精神抖擞。

3、养生必先养肾?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人一生的生长发育直至衰老都与肾密切相关。因此,善养生者,无不从补肾入手。 中医讲的肾,指的是一个系统,不是指西医解剖学上位于人体背部两侧的“蚕豆”状脏器。 中医的肾包括:1.和生长有关的所有系统;2.髓的系统,包括脊髓,脑髓等,“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3.生殖系统;4.主管大小便,“肾司二便”;5.人体水的系统;6.造血系统;7.力量的系统;8.“志”的系统,“肾藏志”;9.骨的系统;10.部分代谢的系统,等等。 误区 补肾,不只是“壮阳” 这里的“壮阳”是指非常狭隘的“兴阳事”。性为人之天性,本无可厚非,然纵欲过度、耗散元气已属不该,再求速效壮阳,无异于饮鸩止渴。一些“壮阳”药物以耗散人体仅剩的元气为代价而起到壮阳作用,刚服用时管点用,长期吃下去则功能尽失,后悔晚矣。 其实,中医称肾为肾元,为元气,为先天之本,并收五脏之精而藏之,分肾阴和肾阳。阴为阳之体,阳为阴之用,简言之,阳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什么是肾阳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阴精,而不是单指肾阴。肾也是人力量和精力的源泉,青少年腰杆挺得倍儿直,精力旺盛,这是肾气足的表现;有些老年人,弯腰驼背,精力不济,这是肾气衰的表现;这就是《内经》讲的“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而有些老年人,八九十岁了,还腰杆挺直,精神头很足,除了先天肾气足外,和后天的养生也有很大的关系。 现象 现代人肾阳亏者居多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讲:“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然我观今人之脉,结合分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得出现代人的体质是肾阴阳两亏居多,且以阳亏为主。 现代人多以食寒凉辛辣咸甘等重味为主,脾胃先伤于前,导致脾胃吸收营养的功能下降;又多食肉、油等膏粱厚味,再加上喝酒过多、休息过晚、工作压力大、心情不爽、生气等,造成脂肪肝、酒精肝和肝郁气滞等,还会造成肝制造营养的功能下降,即“肝不生血,”肝阴不足;抽烟、空气污染、家庭过度装修、汽车内材料中的有害气体、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再加上感冒以后滥用抗生素等因素,造成肺阴受伤,肾无阴精可藏!工作时间过长,为还房贷、车贷等而拼命工作,过度纵欲等,又使阳气耗散过多,造成肾阴阳两亏。 对肾亏者以协调肾阴阳为主,调肝为辅,兼调肺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肾阳亏、肾阴亏表现不同 许多人被中医查出肾亏时总是说:“我刚查过肾功能,检查结果没什么问题。” 其实,现代仪器的检测手段是查病的,当查出来有问题了,那就已经发生器质性的病变了。尤其是肾。比如慢性肾炎对西医来讲是个世界难题,肾本来受伤了,再吃西药来治,其实绝大多数西药都对肾脏有伤害。吃到最后成尿毒症了,那只有换肾。而手术和术后药物维持所需的巨额费用,有多少人能够承担? 我曾用纯中药加食疗的方法,调理过几十例肾炎患者,大多可以在两个月内指标正常。因此建议大家每年至少看四次中医,一个季度一次,以便及时调理内脏功能。 肾阳亏:尺脉微。男子阳痿早泄、勃起不坚、坚而不久、精冷、阳缩。女子阴寒、宫寒不孕、性冷淡;此外,尚有水肿、小便清长;畏寒肢冷、后背发凉,腰膝以下沉、冷、困、疼;面黄或略现黑气;乏力、舌体胖淡;久泄不止,五更晨泄,尿频、尿无力、多梦等。 肾阴亏:尺脉迟。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眩晕耳鸣、头痛面赤、咽干口渴、小便多、疲劳而燥、浮肿、虚火牙痛、牙龈出血、尿黄便干、心悸气短、月经不调、面色无华、滋生黄褐斑、蝴蝶斑等,或长期低热等。 若是单纯的肾阳亏,可服桂附地黄丸,这是张仲景的补肾祖方。单纯的肾阴亏,可服六味地黄丸,这是宋代儿科专家钱乙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去掉桂附而成。若自己不能判断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或兼有他症,最好找中医辨证后用药。 补肾食疗为上 药食同源,以食疗平补,是中医几千年的特色,给大家介绍几个补肾食疗良方: 1 生食板栗既补肾阳,又治关节病 栗子: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中医认为,栗可补脾、肾阳虚。若中老年人,腰膝四肢酸软疼痛,遇天凉则重者,早晚各4粒生栗子,细嚼和唾液一起咽下,长服有效。古代苏子由写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2 核桃补肾阳 核桃:《本草纲目》记载:“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部重痛。” 核桃归肾、肺、大肠经。既补肾阳,又润肠通便,还可治虚寒喘嗽,对尿路结石也有效。生食即可,但每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 3 枸杞子大补肾阴 枸杞子:《本草汇言》记载:“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 枸杞子,归肾、肝经。功能:善滋肾阴,补肝血。可生食,每天40粒。可泡水喝,每天20g。可泡酒:枸杞子150g,捣破置瓶中,加40°~50°白酒500毫升,密封,泡7日后即可饮用,每日2小盅,勿醉。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需常服有效。
希望采纳

4、怎样开始养生

5、什么是养生先养神?

“形神合一”是养生防病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古代养生学家誉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保养的关键。神,这里主要指精神思维活动。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思虑过度,或情绪不畅,‘会耗伤精气,引起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脏器损伤而发病。故有“养生先养神”之说。养神,指精神情绪常宜安静,使精、气、形得到休养生息。

由于精神思维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谓“静”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静神就是动中求静。如气功中的静功锻炼,艺术活动中的琴棋书画等,使人精神愉快,贯注专一,起到良好的养神的效果。所以,养神不是消极的静止不动和逃避尘世,而是对机体具有积极的休养或调节作用。

适时调神,是根据自然界的时间节律变动,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自然界四时之气的变化,包括消长盛衰、生长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动也应与这种变化一致。春天阳气回转,冰雪消融,花开柳绿,一派生机。此时应格外珍惜时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应使神志伸展舒畅,不宜抑郁,以顺应春天生发之势。夏天艳阳普照,万物繁茂,地气蒸腾,雨水充足。此时应使神志充实欢愉,不可过怒,对事物充满爱心,让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顺应夏天成长之势。秋天,阴气渐长,秋风劲急,万物成熟,果实待收。此时应使神气收敛,神志安宁,不可过分伤感,以避肃杀之气,顺应秋天收成之势。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盛,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此时应使神志平静,不可过分发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时再行活动,以顺应冬天潜藏之势。一日之中的时间节律也类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为冬。人体的活动和精神状态要随四时变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应当情绪振奋,精神清爽;日中应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日落精神应保持安静,不可过于波动;夜半应入睡休息,不可强使兴奋。这样,才能使神志变化与自然节律、生理节律同步,保证机体健康。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6、如何保养我们的元气

元气是父母先天给予的,乃不可再生资源,极其珍贵。补养元气的前提是减少元气的消耗,然后再通过穴位按摩的方式尽量进行保养。多数人往往缺乏养生的意识,在繁忙工作学习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生活起居,调理内在身体平衡,是最主要的元气保养方式。五脏皆有元气,过度使用就会伤元气,用完再补,就不如减少消耗对身体有益。补养元气的方法有:1)减少元气消耗:a.保证睡眠充足,子时前入睡(11点前入睡)。次日1时处于熟睡状态最能帮助肝脏恢复元气。b.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香锅、水煮鱼这些口感刺激的食物。还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也会消耗元气。c.不吃寒食。寒凉的食物会调动胃的元阳之气去温化寒性的食物,从而导致胃寒,元阳被消耗。d.减少过度用电脑。肝开窍于目,一整天对电脑屏幕则消耗肝的元气。e.避免大音量噪声。肾开窍于耳,耳朵长时间受虐于大音量环境中则很容易消耗内在元气。f.保持情绪的平和。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乱、欲则气丧。2)按摩穴位保养元气:(测量人体穴位用手指丈量,一寸:大拇指指关节宽度;一寸半: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二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三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 a.内关穴:内关是三大长寿保健穴之一,掌腕横纹向下二寸,每天揉一揉内关穴可以养心脏,调睡眠,增长免疫力。当你元气不足,浮躁,睡不着觉时按摩此穴位会有所缓解。b.关元穴:关元是一个关住元气,使气不外泄的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地方。此穴位处柔软温暖说明身体健康,太凉则说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低于30度则是癌症体质的潜在预警,太硬则说明有妇科问题需要加强注意调养了。每天睡前把手搓热揉一揉关元穴捂着入睡,可以很好的保养元气。c.太溪穴: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骨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肾藏元气,每天揉一揉太溪穴可滋阴补肾。

7、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欲养身,先养心。这话对吗?

这个问题问的好 ,就好比是在问先有的鸡还是来先有的蛋 。

下面让我来回答你 。是先有的鸡 ,因为没有鸡就没有蛋 , 只有有鸡了才能有蛋, 而鸡则是由其它源物种进化来的。

同样的道理, 心情只是一种状态 ,它并不能决定什么 ,只是作为一种牵制性因素存百在。 而身体却是根本所在, 假如真的病入膏肓了, 心情再好又有什么用?

中医强调的修心性而能养身并不是要让我们装牛角尖度,问 只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就是: 真正的健康来源于快乐与泰然 , 快乐与泰然则来源于清心寡欲 。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健康。 而并不是说身体就不重要了, 病入膏肓了也要强颜欢笑 。 中医不是也强调补元气吗?答

8、元气足,病自无,要如何保养元气?

 元气是父母先天给予的,乃不可再生资源,极其珍贵。补养元气的前提是减少元气的消耗,然后再通过穴位按摩的方式尽量进行保养。大多数人往往缺乏养生的意识,在繁忙工作学习中导致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补养元气的方法有:

(1)减少元气消耗:

a.保证睡眠充足,子时前入睡(11点前入睡)。次日1时处于熟睡状态最能帮助肝脏恢复元气。

b.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香锅、水煮鱼这些口感刺激的食物。还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也会消耗元气。

c.不吃寒食。寒凉的食物会调动胃的元阳之气去温化寒性的食物从而导致胃寒,元阳被消耗。

d.减少过度用电脑。肝开窍于目,一整天对电脑屏幕则消耗肝的元气。

e.避免大音量噪声。肾开窍于耳,耳朵长时间受虐于大音量环境中则很容易消耗内在元气。

f.保持情绪的平和。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乱、欲则气丧

(2)按摩穴位保养元气:

测量人体穴位用手指丈量,一寸:大拇指指关节宽度;一寸半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二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三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合并在一起的指节宽度。

a.内关穴:

内关是三大长寿保健穴之一,掌腕横纹向下二寸,每天揉一揉内关穴可以养心脏,调睡眠,增长免疫力。当你元气不足,浮躁,睡不着觉时按摩此穴位会有所缓解。

b.关元穴:

关元是一个关住元气,使气不外泄的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地方。此穴位处柔软温暖说明身体健康,每天睡前把手搓热揉一揉关元穴捂着入睡,可以很好的保养元气。

所以,改善生活起居,调理内在身体平衡。五脏皆有元气,过度使用就会伤元气,用完再补,就不如减少消耗对身体有益。

9、怎样补元气?

元气是一个熟悉而模糊的概念,我们常常听说,元气不足、要补元气。究竟什么是元气?用现在的语言怎么表达?
元气是中医的一个概念,流传了两千多年,用现代的西医语言来描述元气就应该是这样说:每个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这个生命力是人体的各脏器功能的综合指标。人体的各脏器功能都有一个健康指标,它包括:最佳的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的上线;最低程度的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的下线;和阈值——就是健康上线和健康下线中间的值,阈值越大,代表人的调节能力越强。一般来说:健康值的上线越高,往往代表人的健康越强,人的生命力越强;如果健康下线程度偏低,并且低过下线的值,人体就进入了亚健康状态。近年新兴起了一个新的名词——亚健康,这个亚健康状态用中医来讲,就是“虚”。人体的各脏器虽然没有产生重大疾病,但却有常期的不适症状,也就是:人体的各脏器虽然没有疾病,但却功能不足。这种亚健康状态,它的起引往往是精神压力过大,思想负担过重,思虑过度,神经内分泌系统损耗过多,用中医的概念来讲,一句话: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种亚健康状态,也就是中医的“虚”。它的特点是:往往是多系统、多脏器、多功能的虚弱。而不是单一系统、单一脏器的功能不足。
具体的来说:往往由于精神压力大,导致神经系统过度虚弱。最初引起的症状往往是:很想睡,但睡眠质量不高,近一步严重,就会产生多梦、易醒;再进一步严重,就会产生早醒、睡眠时间反而过度偏短;更为严重时,就容易出现梦中惊醒的情形。当出现梦中惊醒的次多较多之后,就容易产生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神经系统的种种症状往往导致内分泌的失调,因此,神经系统虚弱的人往往伴有痛经、经量增多或减少,月经颜色偏暗,月经提前与延后,也就是说,往往伴有月经不调的种种症状。进一步加重,就会导致子宫或卵巢等的病变,也容易出现青春痘、黄褐斑、皮肤粗糙等内分泌失调疾病。
神经内分泌失调,从中医的概念上来讲,是属于肾阴与肾阳的不平衡,中医认为肾主筋骨,因此,往往还会出现腰、关节酸痛、膝关节酸痛,过度劳累的从事办公室的人员,还容易产生颈椎病和肩周炎及胸椎疼痛的疾病,如肾阳虚,就容易出现冬天腿脚过度感到寒冷;如肾阴虚,则出现口干、溃疡等症状。
亚健康状态,也就是中医的“虚”。当然还会出现其它脏器功能不足的表现,如:脾胃功能虚弱,则容易产生胃胀、不消化、便秘等症状;如肺功能虚弱,则容易产生疼天寒咳、皮肤粗糙等症状……
这种亚健康状态,也就是元气不足的表现,是不能用传统的补养来治疗的。因为,它们并不是由于各脏器功衰退而导致的疾病。它们的真正原因是:各脏器功能的不足,导致了各脏器功能的失调。也就是说:失调才是亚健康状态、“虚”的状态的真正原因。
因此,中医认为“虚不受补”,事实也如此,这种情况的体质,如果使用黄芪、人参、当归、甘草等补养形的中药。反而会导致失调的加据。表现为:虚火加重、神经异常兴奋性提高、心跳容易加快、多梦现象加据等等。
西医是以治病为主,以消除体内的疾病为主要目标,而中医是以补养和调理为主,因此,对于亚健康状态、对于虚的症状、对于元气不足的症状,最佳的办法是中医的调理,而不是治疗。
补元气的办法,当然不能用苦参、玄参、太子参这些寒冷的参,那样会使虚弱的身体更加虚弱,而且湿寒加据;也不能用人参、红参、党参这些大补的参,那样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导致上火、兴奋、失眠等症状。补元气还是要用补元参。

与养生先养元气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