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对养生主的解读

对养生主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0-07-20 21:20:35

1、妹妹对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你们看过有写读后感吗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2、《古代汉语字典》对"道"的解释

道 dào
〈名〉
(1) (形声。从辵( 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2) 道德,道义、正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3) 方式,方法;技能。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4) 学术或宗教教义。
悦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5) 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动〉
(1) 说,讲。
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不足为外人道也。——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取道,经过。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引导,疏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管子·牧民》

3、释的解释。


shì
释1(释)
①解释:~义│注~。
②消除:~疑│涣然冰~。
③放开;放下:~手│手不~卷│爱不忍~。
④释放:开~│保~。
释2(释)
[Shì]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的简称,泛指佛教:~门│~家│~子。

4、谈谈你对《庄子》中“养生主”一文的理解

<养生主>一文,其篇名中就已表达了要论述的重点,就是我们这个现实的生命应该

有怎样的生活哲学。<养生主>这篇文章写得比较简单,可以说是庄子内七篇中义理最单

纯的,但是从文章中所主张的观点来看,确实仍是和庄子其它文章是一致的,因此有学者

认为<养生主>是庄子较早期的作品。

<养生主>主要就是在谈「养生」,「养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内涵,我们

从「养生」的观念出发可以关联到庄子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是和先秦其它学派不同的,例

如「法家」就要从「富国强兵」的观念谈起来,「儒家」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起

来,「墨家」从「节葬节用兼爱非攻」发表观念,这些观念发表的起点也就是各学派基源

的问题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向,都是直接对准社会国家大事而来,然

而重视「养生」的庄子,却把对「生命的惜爱」与对「生活的安排」当作理论的目标,而

不是社会国家的大势云云。庄子主张,生命与生活是人生的大事,要以深刻的思考来面对

它,不要把它当成社会目标的附属物,不要以社会的价值来决定生活的行止,而要以「生

活的照顾」、「生命的观念」来作为人生活动的目的。

「养生」的观念在<养生主>文中化为许多的具体操作的智慧,如「全生保身」的生

活哲学、庖丁解牛的「养生」哲学、「委於自然」的生命观、「安时处顺」的生活哲学等

。而这些观念的建立是直接把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非道德性的自然义的整体天地之间

来看的,就是在一个「齐物的胸怀」中看待自己,在一个「真人的知能」中处理自己,在

一个「逍遥的意境」中走出自己。

5、解释的解释哪个解?

解,读音jiě,jiè,xiè,hài,xiàn ,从角从刀从牛,
(1) (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 同本义 [dissect]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兽也。佳买切。又,户卖切。——《说文》
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徵事以对也。
解(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4、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5、溶化:溶解。解冻。
6、懂,明白:理解。见解。
7、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解。排解。
8、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13、系结。
解(jiè)
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俘获军士及车马,并滑国掳掠来许多子女玉帛,尽数解到晋襄公大营,襄公墨缞受俘军中欢呼动地。”
3、系结
4、解元
解(xiè)
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獬”,古语“解绸獬豸。”解即獬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3、古同“邂”,邂逅。
4、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跑马卖解。
5、(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6、姓。解姓。中纪委委员解振华。
7、系结。
解(hài)
1、姓氏,解(hài)
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油画艺术家解国平。
2、地名“解(hài)州” 、“解原乡”
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即今运城市盐湖区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县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
“解原乡”,隶属于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
详细解释
解(jiě)
【动】
1、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方苞《狱中杂记》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4、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哄甚,两台檄公(袁可立)解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刘爱塔、张尔心,叛将也,(袁可立)则离其腹心,解其兵柄。——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颜太师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5、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辫请职。——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林觉民《与妻书》
7、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8、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9、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传》
又如:解帆(开船);解菜(解素。开荤)。
10、解手,大小便。如:大解;;小解;解利(下痢,患痢疾)。
11、缓解。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12、助动词。能,会,得。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解(jiě)
【名】
1、文体中的一种。如:扬雄的《解嘲》,韩愈的《进学解》。
2、见解,见识。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南史》
3、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如::求解。
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尸体而成仙,称为“尸解”。〖dissection〗
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
4、另见jiè、xiè、hài
常用词语
解馋、解嘲、解愁、解除、解答、解冻、解毒、解放、解放军、解雇、解恨、解决、解开、解渴、解密、解剖、解气、解释。
古汉语“解”
在古汉语中,“解”通“蟹、懈、獬”。
解通蟹——《吕氏春秋·恃君》:“大解、陵鱼。”此解为“蟹”义。
解通懈——《诗经·大雅·黑民》:“夙夜匪解。”解即懈。
解通獬——古语“解绸獬豸。”解即獬。 [1]
在数学方程方面指的是未知数的取值:

一(jiě,音杰)
①涣散,流失。《素问生气通天论》:“失之则内守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脉解》:“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
②解释。《素问·刺齐论》:“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③消除。见“解惑①”。
④指骨解,即骨间隙。《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
⑤理解,晓悟。《素问·著至教论》:“涌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灵枢·禁服》:“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⑥排除。指病证消失。《素问·评热病论》:“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⑦分离,分开。《灵枢·淫邪发梦》:“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⑧解开。《灵枢·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⑨滑利。《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胃气行留火,皮肤湿(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二(xiè,音懈)通“懈”。松弛。《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三(hài,音害)地名。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三国演义》:“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6、二、庄子的《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庖丁解牛》,就是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阐述庄周的“养生之道”,而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出庄周写这个寓言的主观意图。庄子写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庄子认为社会上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生活在矛盾斗争中,很易受损害。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辄”,只找空隙处下刀,意即避开矛盾,用逃避现实的办法以求得个人的生存。这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自应予以批判。但就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说,它在客观上阐明了一切事物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通过长期实践,又善于思考,就能认识和掌握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行动的自由。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的正确解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出自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既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

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出自《庄子·养生主》

(7)对养生主的解读扩展资料:

已而为知者。为知:自以为有知。

为知不能理解成学习知识,这与庄子上下文不连贯,庄子中从没提过有某某人追求无限的知识的事情。

逍遥游齐物论一直在讨论小知、大知的问题。为知理解为“自以为有知”就可以前后呼应,互相印证。

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不可能掌握无限的知识却自以为是大知者,自以为无所不知,就真的危险了。

自以为是大知者的危害:

危害 1

自己不懂却以为自己懂得,掌握了错误的知识误却以为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并用来指导生活,就会产生危害。

从前都是母乳喂养的,人健康长大了。

后来有了奶粉,奶粉喂养和母乳喂养效果一样吗?未研究之前这是个未知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想过,想当然的认为是一样的,于是很多人都用奶粉喂养了。但是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更健康。这就是以不知为知,以小知为大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承逍遥游)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危害2

由于人的知识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验证知识的能力有限,立场各有不同。

人常常用不全面或错误的知识、错误推理过程、不同的立场,推导出和他人不同的结论(物论不齐,承齐物论)。

人常常有过高的自信心或者虚荣心,认为自己推理的结论是对的,别人的是错的。

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叫做智。

人常常为了争论对错而争斗,仅仅是为争论谁更聪明而争斗,是为虚荣心而争斗。(知也者争之器也。启人间世)。

碰到每个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都要去争论一下谁更聪明,人的一生都会在争斗中度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圣人追求知识不追求虚荣。圣人会反思自己并且请教他人。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 --《庄子o内篇o养生主》解读

若有轮回,我想,今世的庄子一定是棵瘦小的树,就活在我们周围,叶片是他眼睛,花瓣是他的嘴唇。冬天,他闭上眼睛,沉沉睡下,做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心疼的梦;到了春天,他从白马飞行的梦里醒来,看着世人,看着世界。他想说话,但没有风,发不出声音。

世人对《养生主》存在太多的误解,庄子被当成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唯心主义者,其实他对尘世已有了种决绝。

庄子的决绝早在《逍遥游》中就有体现:生命长短,两事物之间没有可比性。使命不同,生命价值不同,它们之间的称谓也不同。朝生暮死的菌类与不知春秋的寒蝉的一生被称为"小年",五百岁的灵龟与八千岁的椿树的一生被称为"大年"。"小年"不会明白"大年"所面对的苦恼,所以它们之间的比较毫无意义,庄子思想中所体现的正是对这种比较的拒绝,而不是对它们存在价值的忽视。

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它们都息息相关,构成世界。于是庄子提出了"养生"一说。所谓养生,简单点说,就是让生命良好地延续下去,精神饱满地行使世间职责。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提出了"决绝"之道。

首先是对无尽欲望的决绝。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很多版本的译文里,此句的翻译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怎么能不窘困呢?如果已经窘困了,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是十分危险的! 初读此文,对庄子的话很疑惑,看了好几个版本的翻译之后,更疑惑了。我一直坚信庄子不会消极地劝说别人不去求知,历来对他如此理解是有误的。于是,我试着对这段原文重新理解。"知"在古文里是知识、才智的意思,这么来看,原版本的翻译仿佛无可厚非,但这真的是庄子本意吗? 如果"知"指的是才智,有才智的人理应受人尊敬,那么,"知"是否可以理解成功名或者知名度?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应理解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名度(功名)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功名,怎么能不窘困呢?乍一看,这般翻译还行,至少不消极了,但仔细推敲,还是欠妥。

我一直斟酌开篇首句的意思,想过无数个解释方法,一个个都被自己推翻了。我应该更谨慎点,因为一个好的解释不仅是为了给庄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让现代人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教诲。《养生主》的内核是"顺应自然",那么这个"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点呢?也就是先天缺乏却又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这么一来,这句话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个人本身欠缺的才华。细细分析后发现还是不对。

时隔两年,在我不知第几次重读《养生主》开篇后,我终于得到了更为恰当的解释。"知"在此处依然指的是知识,才智,但在翻译时这个"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指人对知识的欲望。

所以,《养生主》首句最精确的理解应该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怎么会不窘困呢?如果已经感觉窘困了,还要继续沉迷,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正因为"欲望"的驱使,人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欲念是产生怨恨的根源。庄子赶紧敲了警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如果不注意控制欲望,做了善事就贪图赞赏,那么,做了恶事就必定要面对刑戮了。人应该跟欲望保持距离,要谨慎小心,从个人原则上不犯错误,保卫自身,保全天性,赡养父母(原译: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终享天年。

拒绝了自身的欲望后,有长远目光的庄子又提出了对人间险恶的决绝。有时候你本人不犯错,但难免碰到天灾人祸,防犯之心不可无。寓言家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已被后人广为流传,但由于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误解与对其哲学价值的忽视,其意义至今还停留在很大众的解释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义,但如果你只知此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这样的:优秀的厨师为了把肉从牛身上割下来,一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师为了把牛的骨肉分离,死命地砍骨头,他们一月换一把刀;而一个姓丁的厨师,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但他的刀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刀保护得好,只因他会钻空子,他的刀在骨节间的空隙处落手,尽可能少地与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见,同样的刀在不同厨师手中的寿命是不同。庖丁解牛不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熟练去操作某件事,而是为了指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那些社会上的是非、那些故意伤害你的阴谋诡计就是牛骨,你冷静沉着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厨师。

庄子对人间险恶的估算是精确的,所谓决绝不是叫你做鸵鸟自欺欺人,而是告诉你要灵活地跟身边的人玩游戏。敌暗我明,不要正面冲突,要学会适当的躲避,并能恰如其分地攻击敌人。

庄子最后的决绝是对生命所获、所失的决绝,是对生与死的决绝。

相信生活会有最好的给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从小就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大,并不自卑难过,他很坦然地对公文轩说:"这就是老天爷给我的,我不怨别人。"接受上天的给予,无论好坏美丑,都应该感谢。庄子在这里写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赠予是快乐的。面对上天给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现在,努力生活,远比什么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个个白日梦要好。对于已经失去的也不要太怜惜了,这对继续生活的人没有任何价值。右师大不会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只新脚,也不会牵挂还没出现就已失去的空脚。这个例子庄子用得很精准,若是换成曾经双脚健全的人现在只剩一只脚,那么关于得失的决绝庄子怎么说都是理亏的。庄子要把"失"写成彻头彻尾的"失",从一开始就没有过的"失"。

失去身上某样东西不算什么,为了把决绝推向另一个极致,庄子说到了对死者的决绝。死去的人跟逝去的爱情一般,曾经甜蜜的恋人如今已没感觉,不会为对方开心而喜,也不会为对方难过而悲。所以对于死去的人也别哭了。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难发现庄子的养生思想与老子不同。老子求长生,庄子求忘死。老子以谷神(元气)迟迟挥之不去为生,而庄子则以自然而生。在庄子的眼中,死应包含在生的过程里,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旅途;生、老、病、死,这是上天的公平给予,正是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伟大的生命。

因此,在我们暮年之际看看周围的世界,总有依恋不舍,总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做,很多心愿没完成。我们是如此悲凉,如此可怜。然而,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树吧,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欲望空空、毫无不舍。那一棵棵绿得发亮的树从没有过爱情,从没感受过人间欢喜,所以面对死亡时它们如此安分,无声无息。

在心灵进化的来世,我愿做一棵冷暖自知的树。

与对养生主的解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