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国学六法 以道养生

国学六法 以道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20 21:01:43

1、国学六法怎么样

经典的重构,一样的精彩 最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是中华民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很重要的运动,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关注文化这种东西了,而目前的文坛上,却没有很多的“大餐”供大家享用,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了老祖宗,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中国学说,希望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很多人在市场化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已经迷失:他们无法解释现在的高房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他们没有信仰,不知道他们应该为什么去奋斗;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却感觉到这个物质不断丰富的社会中安全感逐渐减弱,于是他们希望从国学的经典中重新寻找力量,重新获得对生活、对未来的把握。 春秋战国时代,也正是战乱不断、人民安全感缺乏的年代,还好那时候没有对思想进行禁锢,于是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大放光彩,对社会的各种现实进行描述和剖析,有些人选择执着,有些人选择超脱,有些人选择权术,有些人选择联合或离间。如此种种,构成了那个战乱时代的一个学术辉煌,如前所述,对于现在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今更多的研究历史、周易、经典等学术的学者将古老的学术知识翻译成现代的故事,并赋予了时代的新特点,给人予更多的启示和教育,实属现代文化中的好事。不管是传道还是解惑,经典的重构终归是一件弘扬文化的好事。赵士林是著名学者李泽厚的弟子,《国学六法》是他在山东电视台“名家讲坛”的讲义,经典的现实说法通俗易懂,辅助对白式的讲授亲切自然,读起来琅琅上口,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收获。 以儒做人,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自强不息鞭策自我;以道养生,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超脱看淡风气云落;以禅养生,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淡定看破凡尘俗世;以墨尽责,以“兼爱、非攻”的先天下之心为国奉献;以法为基,以权责为界确定社会的秩序;以兵入市,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方式战胜对手。儒、道、禅、墨、法、兵六法通过解读,借用诸多的现实事例和典故、民谣、顺口溜,变成了作者的精彩讲义。 回过头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但是贫富差距却在加大;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做决策的时候却越来越束手无策……如果稳固可以知新,通过经典的重读和解构能让我们有所启发,那么我们认为这种解读也是一种经典,一样精彩。 2010-10-2

2、论述以儒济世,以道养生 以佛修心的含义

C

3、怎么理解以儒济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

净空法师---《弟子规》是规矩,是儒家的戒,《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戒,《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戒,儒释道三个根,这叫根本戒。

1 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个法门,统统修的是清净平等觉。佛怎样帮助我们契入清净平等觉?佛教我们持戒、修定、开悟。佛这个方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儒家采取了,道家也采取了,变成传统文化必须遵循的方法,儒释道都取了。

2 戒是规矩,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有规矩。《弟子规》是规矩,是儒家的戒,《感应篇》是道家的戒,《十善业》是佛家的戒,儒释道三个根,这叫根本戒。根本戒没有,就什么都不要谈了。戒就是规矩,规矩很多,儒也多,道也多,佛也多,但是这是根本。

3 今天我们根本丢掉,学那些戒都没用,学不成。我们这么多年细心观察,没有看到一个修成的,原因是什么?根没有了,所以才想到根重要,从根救起,这真的有救,不从根是没救。

4 佛教给我们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一定也要记在心上,一定要真干,一定要给大家做好样子,让大家对佛法真正能生起信心。我们能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对于圣贤教诲能生起信心,这是无量功德。

5 佛灭度之后,佛不在世了,我们就要记住一句话,“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大乘修学总纲领不出戒定慧三学。

6 戒是什么?所有一切统统放下,就依一部经、一个名号,这就是戒。所谓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得先得定,你才能开悟。

7 无论什么法门,世出世间法,都要一门深入,你才真的能够入进去。真入进去,就是我们一般讲开悟了;没有开悟,没入进去。所以说一门深入,一就是入的条件,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制心一处,或者说止心一处,心要放在一个地方,才能开悟。

8 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学东西最忌讳的是杂修,你学得太多太杂,妄想太多、杂念太多、欲望太多,这就麻烦了,这永远做不到一。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一心、一念就进去了;二心、二念,你进不去。

9 我们初学的人还没开悟,没开悟是什么?我们没得定,有定才能开悟。要得定,那得守规矩。规矩是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10 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刘素云居士,她十年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她得定了,她开悟了,怎么知道?无论什么经你去问她,她都知道;你请她讲,她都能讲,讲得都不错——不是开悟做不到。

11 佛法的目标是教你得定,一门深入才能得定,学得太多得不到定。定才能开智慧,没有定不能开智慧,没有定你所得的是常识,今天讲是学术,而不是开悟。

12 真修行人,不开悟不看别的经,他只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里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得到根本智,这一部经通了,一切经真的都通了,这是东方传统修学的方法,一定要传下去,我们要做榜样,不做榜样人家不相信。

4、国学六法的内容简介

传统国学主要有六大家,就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禅家、兵家。这六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赵士林教授将其总结为国学六法,即“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将原本面对政企高层的国学课讲义奉献给读者,讲授国学最为精要的营养。

5、怎样以儒做人:《国学六法》之一

谈国学,我想起一句老话:一部二十四史究竟从何说起?中国的国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究竟应该从何说起?在我看来,国学主要有六大家,那就是儒道墨法禅兵。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大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我的体会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我们先从儒家讲起。儒家的学问不是空头理论,不是玩概念,也不是煽情,它从头到尾都是教我们怎样做人。北宋有位大儒叫程颐,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们读《论语》,如果读之前是一种人,读了之后还是这种人,这《论语》就白读了,这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论语》要落实到做人上。南宋有位大儒叫陆九渊,他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不识一个字,也要还我堂堂正正做一个人。” 那么怎样以儒做人?这要从孔子谈起。 孔子家祖上曾经阔过,不过孔子命不好,没赶上。孔子出生时,叔梁纥已经垂垂老矣,孔子刚刚三岁,他就去世了,孔子的母亲又不是正室,属于妾这个级别,于是孔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尝遍了人间的辛酸悲苦。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说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干了很多粗活。 孔子出身低微,相貌丑陋,再加上私生子的身份,恐怕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很多人如果从小像孔子这样,长大了很可能自暴自弃。但孔子不这样,相反,他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圣人,中华文化的“通天教主”。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这个学习不是看图识字做算术题,古人学这些知识是从六岁开始,十五岁开始学就太晚了。一般地讲,一个人十五岁左右就开始琢磨怎么活着才有意思,也就是开始思考怎么做人了。孔子正是从十五岁开始就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做人的道理了。那么,孔子思考出了什么道理?他要求我们怎样做人?总的要求就是一个字——“仁”,仁义的“仁”。“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范畴,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以儒做人的根本原则,因此儒学又被称为孔门仁学。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九次,孔子每次对“仁”的解释都不一样,更准确地说,孔子每次都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释“仁”。就事论事,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孔子教学的特点,他从来不抽象地讨论问题,对仁的解释也是这样。例如,脾气暴躁、遇事莽撞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他就说温和沉稳就是仁。谨小慎微、遇事犹疑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他就说勇敢果断就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这样始终紧紧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表现,灵活机动,随事点拨,针对性非常强。但是它也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那就是爱。 原来,孔子讲爱尽管十分朴素,其中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意义。儒家亚圣孟子最理解孔子,他讲了十个字,对孔子说的爱作了全面、精辟的概括,这十个字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十个字透露了孔子讲爱的三层含义,那就是,第一层“亲亲”,对亲人的爱;第二层“仁民”,对大众的爱;第三层“爱物”,对万物的爱。孔子乃至儒家要求做人应该拥有的仁爱之心,主要就是这三层。 《国学六法》

6、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好,知道了。学习了。
以儒做人可得风雅; 以道养生可得长寿; 以禅清心可得宁静; 以墨尽责可得成功; 以法为基可行稳健; 以兵入市可为奇谋。——集百家之长可得百乐也!.

7、国学六法:每天都能用到的中国智慧

《国学六法》,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在想:“国学”二字已是耳熟能详,究竟何为“国学”?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事实上,“国学”内涵亦是宽泛,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六法》,立意明确,旗帜鲜明。旨在传播中国智慧: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何将国学大智慧活学活用于个人的小小人生,的确要仰仗个人的修为了。把不久前的一段小文贴在这里,算是个人对人生之成长、爱恨、生死的感悟;亦全做激励,警醒余生:大国学,小人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极不愿意去回想过去的事情。并有一个强大的籍口为自己开脱:依靠回忆来装点生活,就说明自己已经老了。我不情愿老去。可是,岁月从不看任何人的脸色,高傲地从我的身后,跑到我的身边,给我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眸,又优雅地前行了。那年少的我,正专注于青春的懵懂,直到,N年以后,我才读懂那个回眸:取舍之间,如何有得?时光如水,在戏水顽劣的时候,除了欢动雀跃,我竟全然不知要捧一捧,放在心间,放在记忆的空间里,让它流转,让它灵动,让它给予我清新和欢畅。我舍下了时光,取走了记忆,得到的也是一捧“水”。爱恨本能,从没有预演也没有假设。我的心动了,就是你来了;我的心痛了,就是你走了。相向相近,物理意义上的反作用力被完全忽略,我们之间只有吸引。相离相背,所有的力都是无力,无力看你的背影,无力面对自己,默默躲进时光的暗室,寻觅一种流水的声音。那是时光,她一如既往,不悲不喜,潺潺作响。我舍下了一段故事,取走了一份成长,得到的是珍爱和执著的情怀。三十而立。何谓立,何谓不立?立于心,还是立于世?其实,立与不立,仅在一念之间。有此一念,我便立了。先立于心,再立于世。生死之大,大到无常。我尚在,至亲弃离。无常舍下了我生,取走亲离,我得到的是感念和感悟。感念亲恩,感悟生命。“存,吾顺事;殁,吾宁也。”——我要好好的生,把死交给时光,不须自寻烦恼、枉费心力。年华随想。因为有年轮,才有风华。随生随想,取舍之间,亦有所得。

与国学六法 以道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