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区分热痰、寒痰、湿痰?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
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一、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
1匙。
二、西医对痰多的诊治
正常人痰量很少。在吸烟者或呼吸道有病变时,痰量就增多。今介绍常见痰多的几种
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
2、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
3、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
4、支气管扩张
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
5、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
6、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
7、肺癌
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
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如拍x线胸部照片。可疑肺癌时,应照断层片或胸部cT检查,验痰查,找癌细胞,最好做气管镜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手术、早放疗或化疗。如果是感染,应做痰培养检查。培养出致病菌后,还需做药物对该菌的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今介绍3种化痰的常用西药:
l、氯化铵: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0.3~O.6克。
2、必消痰:每日3次,每次8~16毫克。
3、羧甲半胱氨酸:每日3次.每次0.6克(1片)。
2、问问,怎么区分寒痰和热痰?
按照已故中医名家何绍奇先生的经验,凡是粘稠的都属于热,黄而粘,白而粘的谈,都是热谈。只有清稀的属寒
3、寒痰如何治疗?
治疗法则: 温肺散寒,燥湿化痰,止咳平喘。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法夏10克、干姜6克、大枣5枚、五味子6克、茯苓24克、陈皮10克。本方适用于寒痰阻肺之哮证、喘证、咳嗽、肺胀诸病。上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日1剂。
2.加减变化:如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10克;如哮证剧甚者,可服用紫金丹,每服米粒大5~10丸(不超过150毫克),临卧冷茶下,忌饮酒,连服5~7日,服药期间应该加密切观察有无反应,如需续服,宜停药数日后再用;着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喘而胸满,以痰湿蕴肺为主,去五味子、大枣,加苍术6克、厚朴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若久病脾虚,神倦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痰浊壅塞,胸阳不展,表现胸闷如室而痛,气短喘促,痰多,去麻黄、细辛、射干,加薤白10克、栝篓10克、枳实10克。
(二)外敷药物:本证患者如出现长期反复哮喘发作者,可在哮喘的缓解期间采用药物外敷,亦可在哮喘发作状态下,配合其他治法运用外敷。
1.用白芥子、玄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加麝香0.6克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2.鲜荆芥1斤、鲜曼陀罗花20克、蚯蚓20条,共捣烂,平摊于第1~第7胸椎,以热水袋熨30分钟。
3.白芥子60克、白芷、轻粉各9克,共研为末,先用白凤仙花根熬浓汁擦背上至极热,再取上药末密调作饼,贴于背部第三胸椎下身柱穴。贴后一般局部皮肤起水泡,但须连续贴用,以巩固疗效。可采取身柱与大椎穴轮流贴用,这样不致因皮肤起泡而擦破。如轮贴后均起水泡,则停止贴药2~3天,局部涂紫药水,盖以消毒纱布固定。在停药期间,辅以针灸治疗,可取肺俞、风门、太渊、天突、喘息等穴,等水泡愈后,再敷饼。
4、能化寒痰的中药
小青龙汤加味就是治疗寒痰的。半夏18干姜15细辛3麻黄10桂枝15白芍15五味子10甘草10浙贝母15僵虫10白芥子15(以克剂量)每天一剂连服一周。
5、如何去寒痰?中医?有没有药方呢?
去寒痰的最有效方剂是;小青龙汤。不过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6、中医指的痰邪热痰与寒痰怎么区别
【望痰涎】通过四诊中的望诊来鉴别:
痰涎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主要与脾肺两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故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但是与他脏也有关系。临床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两类,这里所指的是咳唾而出的有形之痰涎。痰黄沾稠,坚而成块者,属热痰。因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属寒痰。因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而为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因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而滑利易出,痰少而粘,难于咳出者,属燥痰。因燥邪伤肺。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者,为热伤肺络。口常流稀涎者,多为脾胃阳虚证。口常流粘涎者,多属脾蕴湿热。
【寒痰】病证名。痰证之一。
①即冷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若由外寒而生者,……二日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
②指痰病体质,每遇外感寒邪,则发喘咳者,《泰定养生主论》:“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痰唾……”
③指虚痰。《医学入门》卷五:“聚于肾,多腰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又谓:“寒痰因形寒饮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轻者,五积散、藿香正气散;重者,温中化痰丸、古半硫丸。”参见虚痰条。此外另有肾经寒痰,痰多而稀,内有黑色小点,足厥冷,心恐怖,兼有小便急痛、脉沉等,沈金鳌主张用胡椒理中丸加南星、半夏治疗。
【热痰】病证名。
①痰水与热邪相搏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
②即火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热痰,即火痰也。”证见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憹怔忡,痰色亦黄。治宜清热化痰,用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
③痰热聚于心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宜半黄丸。”。
④素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者。《泰定养生主论》:“热痰者,因食辛辣烧炙煎煿,重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
出处来源于《中医词典》《中医名词词典》。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