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忙找到《养生论》原文~谢~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2、请问谁有嵇康《养生论》的全文的译文啊?
大意如下
世界上有说神仙可以通过修炼来到达,长生不死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的人;也有人说上等的寿命是一百二十岁,这是古今都一样的,过了这120岁的年纪,没有一个不是荒谬乱弹的。以上两种说法都是不通情理的。请让我大致地来论证一番。
神仙即使不能用眼睛来实际看到,但那么多的纪实性书籍都记载过,以前的史料也回都写下来过,考证起来可以说,神仙的存在是一定的了。大概是很特别地接受了天地间的神奇的“气”,从大自然得到天赋,而这不是通过学习上的积累就能到达的。至于调理得当,从而获得自然的极限生命,向上说可以活1000年,少说也能活几百岁,这是能够实现的。但实际答上现在的世人都不精通(这种调养),所以不能活得长寿。
3、有养生论的注释文吗
[三国.魏] 嵇康《嵇中散集》卷三《养生论》
[译文] 身体百凭借精神而成立,精神需要身体而存在。懂得生命之理容易丧失,明白一次过失会危害生命,所度以就应陶冶情性以保养精神,心神安定以保全自身,不让爱憎进入情感之中,不使忧喜留在心胸之内,淡泊而无所感触,从而保持身体精气和和平平。又注意呼吸吐纳,讲究饮食养身,使精神相回互融合,内外就会相济了。
病人须坚心定志
必须病人爱命答,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他用。
4、广陵散 作者是谁
《广陵散》的作者是魏晋琴家嵇康。
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4)《养生论》的作者是扩展资料: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学才华大家早已熟知,就连他的音乐天赋也是极高的。他善于弹琴作曲,所著的《声无哀乐论》《琴赋》在中国音乐史上乃至世界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弹的《广陵散》气势非凡、千古绝伦,曾使无数文人学士深为叹服,相传有三千弟子向他学习。
后来阴险的司马氏想利用嵇康为其服务,奈何嵇康不为其所动;然而,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他终究没能挣脱黑暗势力的魔爪,被打成了死囚。
在临刑前,嵇康要求弹奏古琴,被允许后,他大义凛然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并长叹:“以前有人要向我学习《广陵散》,我没有教他,现在《广陵散》要失传了。”后来,陆游也曾发感叹: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5、广陵散的作者是谁
《广陵散》的作者是魏晋琴家嵇康。
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6、求向秀《难养生论》全文
黄门郎向子期难曰:若夫节哀乐,和喜怒,适饮食,调寒暑,亦古人之所脩也。至于绝五谷,去滋味,窒 情欲,抑富贵,则未之敢许也。何以言之?
夫人受形于造化,与万物并存,有生之最灵者也。异于草木,[1] 不能避风雨,辞斧斤;[2] 殊于鸟兽,[3] 不能远网罗,而逃寒暑。有动以接物,有智自辅,此有心之益,有智之功也。若闭而默之,则与无智同,何贵于有智哉!
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得[4] 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哉?且夫嗜欲:好荣恶辱,好逸恶劳,皆生于自然。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崇高莫大于富贵。然则[5] 富贵,天地之情也。贵则人顺己[6] 行义于下;富则所欲得以[7] 财聚人,此皆先王所重,开[8] 之自然,不得相外也。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当求之以道,不苟非[9] 义。在上不骄无患,持满以损歛[10] 不溢,若此何为其伤德邪?或 富贵之过,因惧而背之,是犹见食之有噎,因终身不 耳。
神农唱[11] 粒食之始,后稷纂播殖[12] 之业。鸟兽以之飞走,生民以之视息。周孔以之穷神,颜冉以之树德。贤圣珍其业,历百代而不废。今一旦云:五谷非养命[13] 之宜,肴醴非便性之物,则亦有和羹,黄耇无疆,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皆虚言也。博硕肥腯,上帝是飨,黍稷惟馨,实降神祗。神祗且犹重之,而况于人乎?肴 入体,不逾旬而充,此自然之符,宜生之验也。
夫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日)〔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
...
7、嵇康的养生论有什么特点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三国 时期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文学家、思想家、养生学家,著有《养生论》等养生学著作,提出了完整的养生理论 和养生措施。他的养生思想得到著名医学 家孙思邈、养生大家陶弘景等人的推崇,对后世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嵇康的生平
嵇康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立志求学而天资聪颖,精通文学、玄学、音乐等,为一代才子。他娶曹操的曾孙女为妻,曾担任中散大夫。
嵇康自小就受老子 和庄子 思想的影响,一生对养生学有独到的研究,并且身体力行,他撰著的《养生论》是一部著名的养生学著作。嵇康性喜自然,不修边幅,经常放情于山水之间,陶然而忘返。他是诗人,又精于音乐,特别是擅长抚琴。他的琴声“音曲清和”,聆听者仿佛进入了仙境。嵇康还写作过许多游仙诗,借以陶冶性情,也抒发内心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世生活的惆怅。
嵇康在山阳居住了20年,与阮籍等七人遨游于竹林之中,相聚于山间水畔,赋诗抚琴,清谈论道,世称“竹林七贤”。魏晋时期,权利斗争激烈而残酷。嵇康等人隐居于山林,一方面是为了修身养性,同时也是躲避陷害。
然而,嵇康终于没能避开对他的迫害。公元262年,嵇康被执政的司马昭杀害,年仅40岁。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主张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养生的论述。
嵇康首先论述了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作用,他将人的身体比喻成国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国家的君主:“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身体的影响,与君主对于国家的影响是一个道理。因此,人的养生要形神兼养,而重在养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意义。
嵇康主张,善于养生的人要保持内心的清静虚无,精神专著而舒畅,要减少私情欲望,淡泊名利,还要避免饮食中的滋腻厚味。
嵇康提出的具体的养生方法,是排除对于世间名利、饮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内心淳朴恬静,精神饱满,远离忧愁和思虑(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然后服食滋补的良药,饮用甘美的泉水 ,沐浴温煦的朝阳,聆听优雅的音乐,这样就能达到心境超脱、身体轻健、欢愉而满足的境界(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这样的境界,很有利于健康长寿。
嵇康强调养生要持之以恒,要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他指出,有的人修养了一年半载之后,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就意志衰退,导致半途而废;也有的人想到养生的效果可能要几十年后才能见到,而不愿放弃眼前的名利、厚味等欲求,这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养生的。
嵇康还强调,养生者要自觉自愿地养生,养成良好的心态或习惯,远离不良的诱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于养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对于精神的伤害,因而自觉自愿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内心充满对于名利的欲望,却勉强压抑自己的欲望(善养生者,……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淡泊名利带来的是心理愉悦,强压欲望带来的是焦虑和痛苦。显然,前者比后者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滋腻厚味的饮食,嵇康主张“识厚味之害性,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这是倡导人们让健康饮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生活常态,远离滋腻厚味饮食的诱惑,而不是面对丰盛厚味的饮食却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欲。
《养生论》的现实意义
嵇康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他在《养生论》提出的真知灼见,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他提出的“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义;他还叙述了“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的养生方法,说明他既重视心理的调养,也重视身体的养护,这样的养生理念在今天看来也很有借鉴意义。
嵇康警醒人们注意滋腻厚味和过激情志对于人体的内外夹击:“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膳食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是许多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嵇康的警句,是让人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珍惜身体。
嵇康关于“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的忠告,对今人也是很有意义的。当今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古代,今天的人们面对财富、名利等的诱惑,更要注重心理保健,节制自己的欲求。培养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不良的诱惑,乃是心理养生的明智之举。
8、求高野太吉《抵抗养生论》一书全文,或链接。
太早了 还没产生链接呢! 追问: 不早了,这本书上百 年历 史了。来难道还没人传上来? 回答: 没有,可能都被正版了! 追问: 再等等看,兴许有源懂日文的 童鞋 路过。要是没有的话星期天就采纳你。 回答: 时间还早呢 多等等也许能钓到 姜太公 ...... 追问: 谢啦!我知道你很尽心。那 百度 的是您提问的吧? 追问: 不过就是没积分百,只能送你采纳率,我有一个小号不常上,天下为公团队的成员,里边就有好多积分,以后用 电脑 上方便再送点给你。 回答: 无所谓,其实我也想度找那个东西。
满意请采纳
9、求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