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帛书《养生方》

帛书《养生方》

发布时间:2020-07-20 04:51:06

1、马王堆汉墓帛书帛画有什么历史价值?

1969年10月18日,解放军366医院为落实林彪发出的紧急战备的“最高指示”,紧急疏散到了位于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的马王堆。1971年为备战时需要,366医院党委决定在院内那个方圆几百米的号称马王堆的土包下,挖掘一个大型防空洞穴。当洞穴挖到十几米时,地下出现了赭红中夹带着白点点的花斑土,越往深处掘进越坚硬。当战士们终于穿透这种土层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块又一块的白膏泥被挖了出来。当他们用钢钎对白膏泥进行钻探时,钻孔里突然哧地一声冒出一股呛人气体,只见一道蓝中带红的火焰鸣响着从钻孔里喷发而出,工兵团一位老工程师初步认定遇到了古墓。部队马上作为重要情报层层上报,当时国家文物局即批示要湖南开始发掘。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因其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此墓深达16米,内中棺椁的边箱中塞满大量的随葬品,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夫人辛追墓。4月28日,考古人员在内棺内发现了埋存地下2100多年仍未腐烂的汉代女尸。

1972~1974年,先后发掘三座西汉墓葬,马王堆实系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家族墓地。堆上三座西汉墓,分别编为二号墓、一号墓、三号墓。三座汉墓中,在马王堆汉墓的三个墓中,二号墓由于早在唐代就被盗掘,而三号墓亦因白膏泥密封不严,故其墓主仅存尸骨,唯独一号墓主人长沙丞相夫人则避开了被盗的厄运,保存良好。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一号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极为珍贵。这些丝织品中有一件素纱禅衣最具有代表性,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相当高超,精湛绝伦。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另外还有近千支简犊,大量的封泥、印章,大量乐器、兵器、漆器、陶器、彩佣、竹木器、金属品、食品、香料、中草药、泥质冥钱等珍品,是汉初文明的形象缩影。

马王堆引起世界轰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丞相夫人再次面世。她装殓的华美让人称奇,出土时,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在往其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鼓起来,就是手指和足趾上的纹络都非常清楚,令人不可思议。她的前额及两髻有木花饰品29件,并涂彩贴金,其头发编有盘髻式假发,其脸上盖一件酱色织锦和一块素绢,两手握绣花绢面香囊,两足着青丝履,贴身穿“信期绣”罗绮丝棉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包裹各式衣着衿被及丝麻织物18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9道,再在上面覆盖印花敷彩黄丝棉袍和“长寿绣”绢棉袍各1件,一共20层包裹,华贵非凡。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尸,而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专家们把这种类型的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这是防腐学上的奇迹,世界为之震惊。

帛书是马王堆汉墓中最为学术界所关注的,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如对帛书《周易》、《老子》、《黄帝书》、《五行书》、《战国纵横家书》的研究,填补了以往许多研究领域的空白,三号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及各种杂书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在马王堆发掘的珍稀文物中,还有帛画帛图9幅,而那幅被称为“卦象图”的帛画,到目前为止尚未破译出它的真正内涵。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12万字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它是继汉代发现的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的汲家竹书、清末发现的敦煌经卷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古文献发现,对中国文献学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内容涵括了中国古代传统图书分类中除诗赋类之外的所有门类,而且大部分是久佚的汉初乃至战国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献,因而特别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三号墓三幅画在帛上的古地图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地图。

马王堆医书已成为医学界的一个专有名词,共有14种之多。其中关于经络学说、药物学成就、诊脉法、古代医方、药剂以及养生学知识,均揭示了许多令当代人瞠目结舌的汉初医学成就,如《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帛书的内容中,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卓越先进的临床诊断知识水平。单从药物品种来看,马王堆医书中现存的药名总数就有394种。在《五十二病方》中能认定的197个医方中,用单药者78方,两味以上者119方,这表明当时已对药物的配伍组方有了一定的认识作用。此外,三号墓还出土了一卷图文并茂的彩色画,在长1米宽0.5米的绢画面上,用工笔彩绘了4排44个人,或徒手或持械,姿态各异,这就是古代《导引图》,此图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幅健身图,它为研究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而六种十篇之多的数术类帛书,因其整理相当困难,至今还有许多领域没有涉及,有待以后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三号墓出土的《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两种天文著作,是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天文书籍。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该一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属族幡一类的东西,出殡时放在行列前面,落葬后覆在棺上。帛画画面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轪侯妻、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中间为软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间双龙穿壁,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合欢鰲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孔武有力。该画画天上以示死者的终身归宿,画人间以示死者生前的荣华富贵,画地下以示阴间的幸福。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整幅帛画的内容,既有中国的神话传说、也有当时现实主义的写照。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中国西汉初期绘画风格的主要体现,反映了汉代艺术的成就。

马王堆西汉墓发掘是20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许多空白。

2、养生方的医简

<

3、马王堆汉墓帛书帛画是什么?

1969年10月18日,解放军366医院为落实林彪发出的紧急战备的“最高指示”,紧急疏散到了位于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的马王堆。1971年为备战时需要,366医院党委决定在院内那个方圆几百米的号称马王堆的土包下,挖掘一个大型防空洞穴。当洞穴挖到十几米时,地下出现了赭红中夹带着白点点的花斑土,越往深处掘进越坚硬。当战士们终于穿透这种土层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块又一块的白膏泥被挖了出来。当他们用钢钎对白膏泥进行钻探时,钻孔里突然哧地一声冒出一股呛人气体,只见一道蓝中带红的火焰鸣响着从钻孔里喷发而出,工兵团一位老工程师初步认定遇到了古墓。部队马上作为重要情报层层上报,当时国家文物局即批示要湖南开始发掘。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因其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此墓深达16米,内中棺椁的边箱中塞满大量的随葬品,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夫人辛追墓。4月28日,考古人员在内棺内发现了埋存地下2100多年仍未腐烂的汉代女尸。

1972~1974年,先后发掘三座西汉墓葬,马王堆实系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家族墓地。堆上三座西汉墓,分别编为二号墓、一号墓、三号墓。三座汉墓中,在马王堆汉墓的三个墓中,二号墓由于早在唐代就被盗掘,而三号墓亦因白膏泥密封不严,故其墓主仅存尸骨,唯独一号墓主人长沙丞相夫人则避开了被盗的厄运,保存良好。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一号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极为珍贵。这些丝织品中有一件素纱禅衣最具有代表性,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相当高超,精湛绝伦。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另外还有近千支简犊,大量的封泥、印章,大量乐器、兵器、漆器、陶器、彩佣、竹木器、金属品、食品、香料、中草药、泥质冥钱等珍品,是汉初文明的形象缩影。

马王堆引起世界轰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丞相夫人再次面世。她装殓的华美让人称奇,出土时,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在往其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鼓起来,就是手指和足趾上的纹络都非常清楚,令人不可思议。她的前额及两髻有木花饰品29件,并涂彩贴金,其头发编有盘髻式假发,其脸上盖一件酱色织锦和一块素绢,两手握绣花绢面香囊,两足着青丝履,贴身穿“信期绣”罗绮丝棉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包裹各式衣着衿被及丝麻织物18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9道,再在上面覆盖印花敷彩黄丝棉袍和“长寿绣”绢棉袍各1件,一共20层包裹,华贵非凡。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尸,而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专家们把这种类型的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这是防腐学上的奇迹,世界为之震惊。

帛书是马王堆汉墓中最为学术界所关注的,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如对帛书《周易》、《老子》、《黄帝书》、《五行书》、《战国纵横家书》的研究,填补了以往许多研究领域的空白,三号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及各种杂书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在马王堆发掘的珍稀文物中,还有帛画帛图9幅,而那幅被称为“卦象图”的帛画,到目前为止尚未破译出它的真正内涵。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12万字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它是继汉代发现的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的汲家竹书、清末发现的敦煌经卷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古文献发现,对中国文献学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内容涵括了中国古代传统图书分类中除诗赋类之外的所有门类,而且大部分是久佚的汉初乃至战国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献,因而特别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三号墓三幅画在帛上的古地图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地图。

马王堆医书已成为医学界的一个专有名词,共有14种之多。其中关于经络学说、药物学成就、诊脉法、古代医方、药剂以及养生学知识,均揭示了许多令当代人瞠目结舌的汉初医学成就,如《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帛书的内容中,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卓越先进的临床诊断知识水平。单从药物品种来看,马王堆医书中现存的药名总数就有394种。在《五十二病方》中能认定的197个医方中,用单药者78方,两味以上者119方,这表明当时已对药物的配伍组方有了一定的认识作用。此外,三号墓还出土了一卷图文并茂的彩色画,在长1米宽0.5米的绢画面上,用工笔彩绘了4排44个人,或徒手或持械,姿态各异,这就是古代《导引图》,此图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幅健身图,它为研究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而六种十篇之多的数术类帛书,因其整理相当困难,至今还有许多领域没有涉及,有待以后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三号墓出土的《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两种天文著作,是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天文书籍。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该一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属族幡一类的东西,出殡时放在行列前面,落葬后覆在棺上。帛画画面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轪侯妻、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中间为软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间双龙穿壁,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合欢鰲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孔武有力。该画画天上以示死者的终身归宿,画人间以示死者生前的荣华富贵,画地下以示阴间的幸福。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整幅帛画的内容,既有中国的神话传说、也有当时现实主义的写照。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中国西汉初期绘画风格的主要体现,反映了汉代艺术的成就。

马王堆西汉墓发掘是20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许多空白。

4、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记载的就是真的吗

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

5、7. 遵循汉代马王堆3号墓古代酒方生产的酒是?

酎(zhòu)酒,经过两次或多次重(chong )酿的酒。
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百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其度中记叙了先秦时期的酿酒特点:采用了两种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于酿酒。发酵后期,在酒醪专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就是古代属所说的“ 三重醇酒”,即“酎酒”的特有工艺技术。

6、紫薇被人卖进会所的时候,那个拐他的人说:她还是一个黄花闺女,我已经验过了,

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技术,叫做“守宫沙”。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就写到小龙女在没有被尹志平玷污之前,手臂上点着殷红夺目的“守宫砂”。一被破身之后,手臂上的守宫砂就自动消失了。
守宫就是壁虎,属于蜥蜴的一种。因为它经常守伏在屋壁宫墙,捕食虫蛾,所以叫这个名字。壁虎在中药里头是常见药,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老中医会开出这样的方子,据说能够主治:小儿脐风,久年惊痫,小儿撮口,心虚惊痫,瘫痪走痛,历节风痛,破伤中风,疠风成癞,漯疬初起,小儿疳疾,蝎伤,反胃膈气,痈疮大痛等疾病。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养生方》上说:“取守宫置新瓮中,而置丹(于)瓮中,令守宫食之。须死,即治,□轧画女子臂若身。即与男子戏,即不明。”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简书的写作年代在汉文帝之前,最晚也不会迟于战国晚期至汉初。
而《淮南子·万毕术》载:“守宫饰女臂,有文章。取守宫新舍阴阳者各一,藏之瓮中,阴干百日,以饰女臂,则生文章,与男子合阴阳,辄灭去。”这个药方,只需守宫雄雌各一只,无须别的药物和入,但是还没有用到朱砂。
先秦两汉时期其实是不怎么重视处女贞操的,虽然汉代的班昭《女诫》中强调“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却也没有一语谈及处女贞操。至于先秦的典籍中,在意处女贞操的文字更是一句话也没有。所以我在这里还要表扬一下我们老祖宗,他们之所以发明验贞的方法,完全是出自求知探索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怕自己戴上绿帽子。当然,也可能验贞的目的是因为厌恶、恐惧处女,所以要找到办法鉴别。,,,

尔康当然介意了,但是没办法,导演说了,你在介意我扣你工资,所以尔康被逼无奈,他只能顺从导演的意思必须演下去,〓:祝你好运,望采纳★★★★★

7、春战国最流行的医学著作哪七经

医学著述( 春秋战国时期)
一、简书《万物》
《万物》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汉简之一(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安徽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万物》,文物,(4):36,1988)。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五(公元前165)年,故《万物》的竹简抄本年代,在西汉初年,据竹简“出现的'越’、'符离’等春秋时期才有的地名”,考证《万物》的撰写时代,可能是战国初期或春秋时代(胡平生、韩自强:《万物》说略,文物,(4):48,1988)。竹简残损严重,初以“杂方”名之。后胡平生、等据W001号竹简:“……,不可闻也;万物之本,不可不察也;阴阳之化,不可不知也”的简文而定名为《万物》。《万物》残简共计133支,共约1100字,最长者约21.6厘米,载30余字,其余长短不一,字数多寡不等。叙事记物,一句一读,两句之间,以墨色圆点隔开,一支简有写二、三句者。
《万物》的本草学成就:《万物》的药物种类,初步统计为71种,其中:玉石部5种,草部23种,木部5种,兽部11种,禽部4种,鱼部11种,果部4种,米谷部4种,菜部4种。此外,还有“莫盗”、“鼠享”、“大发”、”石卦”等待考。分析《万物》所记载药物,绝大多数为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这是药物早期发展阶段的一个特征。从“蜀椒”来说,可以推测,这在战国初期或春秋时代,各地之间的药物交流就早已存在。
《万物》记载药物治疗的疾病,初步统计有病名31种,其中有的“浍”等个别病名尚待考证。这些疾病,包括内、外、五官、神经等各科疾病。《万物》所记载的病证,如寒热、烦心、心痛、气臾、鼓胀、瘘、痤、折、痿、痈、耳、惑、睡、梦噩、失眠、健忘等,皆流传于后世,其中有的至今仍被沿用。
《万物》记载的药物功用,有很多不仅与后世本草学相符合,而且至今仍在临证医疗中被应用。《万物》关于药物的采集,几乎没有记载。但加工炮制,则已记载有“煮”、“焙”、等几种原始方法。对药物服法与禁忌的记载亦极为简略,只有一条与服法或禁忌有关,如:“服乌喙百日令人善趋也”。乌喙,即乌头,有毒。由于应用适当炮制方法,可以降低乌头的毒性。因此虽不确切但可初步推测为服食乌头。
分析各方面的资料,《万物》的撰述年代应早于五十二病方,《万物》的出土,填补了中国本草史和医学史上战国初期至春秋时代之间的空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
二、马王堆出土医书
1972年初至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相继对长沙市东郊的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经考证,其中一号汉墓的墓主是西汉长沙国国相侯利苍的妻子,名叫辛追;二号墓的墓主即利苍本人;三号墓的墓主则是利苍的儿子。在这群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稀世的文献资料,包括许多已经失传了的医药文献。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等。以上十一种,由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基本相同,可以算一种,所以实际上是十种。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竹木简200支。全部是医书,分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种,以上帛书和订木简医书共计为十四种。这些都是后世已经失传的古医书。
1、两部古脉灸经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以下简称《阴阳》),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最为古朴,《阴阳》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其主要依据是:
第一,两部脉灸经只记载了人体的十一条经脉,和《灵枢·经脉》相比,少了一条手厥阴经。《内经》的十二经脉,是在帛书十一条经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在经脉的循行走向上,《内经》所述十二经脉互相衔接,循行走向很有规律;而帛书所载十一条经脉互不衔接,循行走向只偏重于某些部位。
第三,在两部脉灸经中,看不出各条经脉与脏腑有什么必然联系,即使偶有联系,也无规律可循。
第四,两部脉灸经对经脉的命名尚不统一,有些命名比较原始。
2、帛书《五十二病方》
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治疗内科病的水平。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方合理,且大多为现今临床所沿用。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子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行辨证论治的雏型。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例如:“睢(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骨睢(疽)倍白签(蔹),(肉〕睢(疽)(倍)黄蓍(耆),肾睢(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最(撮)一入怀酒中,日五六饮之,……。”
这就是说,一般疽病用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等七味药物通治,但必须注意辨证,症状不同,则用药的分量亦各有区别。
《五十二病方》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其它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3、《却谷食气》与《导引图》
帛书《却谷食气》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帛书《却谷食气》篇幅较长,原文有将近500字,惜因残损太甚,现今可辨认者仅270余字。从现存《却谷食气》的残文来看,它主要记载的是导引行气的方法和四时食气的宜忌。该篇认为,要根据月朔望晦和时辰早晚及不同的年龄特征来行气,讲究呼吸吐纳,尽量吐故纳新,做好深呼吸。
帛画《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经复原后,此图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在这幅色彩绚丽的导引图上,描绘了44个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他们分别列成四排,每排11人,人象高9~12厘米。这些人物形态逼真,姿势各殊,服装各异,一个个栩栩如生,都在凝神操练。这44人的动作姿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呼吸运动,一为活动四肢及躯干的运动,一为持械运动。如“引聋”,即以导引防治耳聋,“引脾病”,即以导引防治痹证或腹痛。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帛画《导引图》中,还有许多模仿动物动作的导引术式。在以仿生动作作为导引术式这一点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4、帛书《养主方》、《杂疗方》和《胎产书》
帛书《养生方》残损相当严重,估计原书有6000字左右,现仅存3000余字。该书正文在前,目录在后,原有标题卅二个,经整理后尚可辨认者有27个,如“老不起”、“为醴”、“益甘”、“病最种(肿)”、“茎(轻)身益力”、“除中益气”等。
从全书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健身补益方,主要用于强身健体,增强筋力,黑发益气美色等。一类是补益性机能的。
该书在叙述胎儿逐月发育的状态时,曾经明确地写道:“三月始脂,果隋宵效,当是之时,未有定义(仪),见物而化。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观木(沐)侯(猴)等等。这是最早对胎教的论述,认为孕妇的饮食起居,所见所闻,思想情志等,都将对胎儿发育的优劣,乃至胎儿性别的形成等,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江陵张家山医简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挖掘江陵县张家山M247、M249、M285三座西汉初州古墓时,相继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以M247出土的竹简最多、达1000多枚,大部分贮藏在竹简(箱)内,保存较完整,字迹清晰。除了法律、军事、数学和遣册等类文献外,还有两种医书,题名为《脉书》和《引书》。据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对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以及M247随葬竹简的历谱推算,其墓葬年代为西汉吕后至文帝初年(约公元前2世纪中期),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墓葬年代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同期或稍早。
1、《脉书》述要
《脉书》共2028字,约在西汉初期被抄写在65枚竹简上,其内容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病候,自头至足依次叙述了67种疾病的名称及简要症状,涉及内、外、五官、妇、儿科病症,其中内科病约占2/5,不同于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侧重于外科病;第二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本完全相符,且所保存的文字较甲本多332字、较乙本多122字,使《阴阳十一脉灸经》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复原成为可能。第三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医书《阴阳脉死候》基本相同,且多出69字,其中说:“夫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动则实四支(肢)而虚五臧(脏),五脏虚则玉体利矣。”是目前书已知古籍中最早甲“流水”与“户枢”的比喻论述人体运动有利健康的原理。第四部分,用四言韵体论述人体骨、筋、血、脉、肉、气等6种组织或生理机能及其发病为“痛”的症候特征;第五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帛书《脉法》基本相同,且多出124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帛书缺文。
2、《引书》述要
《引书》共3235字,约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前抄写在113枚竹简上,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四季养生之道,篇首指出:“春产(生)、夏长、秋收、冬藏(藏),此彭祖之道也”,接着依四季之序介绍各季的养生方法,这一部分的基本精神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载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相同,即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第二部分论述导引术式及其作用。
总之,《引书》共载导引术110种,除去重复者还有101种。其中述术式者85种,用于治病有50种,仅述功用者有16种。可见,汉初以前运用导引治疗疾病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引书》是汉初之前医疗导引术的一次总结。
《引书》所载导引术与马王堆帛画《导引图》相比较,两者风格相近,命名原则相同。而《引书》所载导引种数更多。内容更丰富,除了折阴、熊经、引膝痛、引聋和引颓等5种导引名称相同(其中3种名同术异)外,帛画所载导引数只有《引书》的2/5左右,而且单个动作的静态画面,很难反映导引的动态过程,更难描述呼吸、意念方面的要领,《引书》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总之,《引书》的发现,为研究汉以前导引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引书》第三部分讨论了致病因素、防治方法以及养生理论等问题。
总之,江陵张家山医简的发现,对于中国医学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譬如,它改写了一些中国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如《引书》记载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术和叩齿术,较晋代葛洪的记录要早四五百年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价值。
四、《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段迳贰ⅰ堵鼍返取K得髟凇赌诰分耙延行矶嘀忠绞榱鞔妒馈?br>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望采纳谢谢

8、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什么?

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地面上原来残存有两个土冢,高10余米,相传为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及其家属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还曾被认为是西汉长沙王刘发葬程、唐二姬的“双女坟”。这个墓地究竟是什么时代的?墓主是谁?其身份地位如何?这些谜团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1972—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这个墓地进行了发掘。揭开了谜底,原来马王堆两个土冢下面埋藏的是3座西汉初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而其中的印章、封泥和木牍等文字材料,准确地反映出墓主的姓名、时代、身份等情况。特别是在1号墓中出土的一具女尸,保存完好,年纪约50岁,俗称为“马王堆老太太”,更使马王堆汉墓名闻天下。

马王堆3座墓葬,均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保存都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椁室内分棺室和4个边箱。1号墓的椁室最为庞大,内置套棺4层。3号墓椁内置套棺3层,2号墓从残存的痕迹看,椁内置2层棺。

1号墓填塞的白膏泥最厚而且均匀,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封固严密而形成恒温、恒湿环境,从而使埋葬2100多年的女尸得以保全。女尸放在锦饰内棺中,仰身,脸上覆盖丝织物2件,身着衣、衾被等共20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9道,再在其上覆盖2件丝绵袍,出土时浸泡在约80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这种棺液具有微弱的抑菌、杀菌作用。女尸身长1.54米。体重34.3千克,与“木乃伊”不同,是与新鲜尸体相似的“湿尸”,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然相当完整,而且结缔组织等细微结构保存也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病理检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死于胆绞痛引起的冠心病急性发作。

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放置于棺室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盛满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陶器以及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座墓均出土彩绘帛画。3号墓还出土帛书和兵器。

1号墓出土帛画1幅,3号墓出土帛画4幅。其中1号墓和3号墓各出土1幅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T”字形帛画,二者的形制、构图和内容都相似,均长2米多,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的旌幡。画面的上、中、下三段分别象征天上、人间、地下。两幅帛画的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这与实际墓主情况相一致。3号墓椁房东、西两壁还各挂有一幅帛画。分别绘车马仪仗和墓主生活场面。3号墓出土的另外一幅帛画《导引图》,上面绘有40多个人物的各种运动姿态,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生健身运动由来已久。

l号墓和3号墓分别出土了大批保存完好的竹简。其中1号墓出土312枚,内容均为墓中随葬品的记录,传统上称这种竹简为“遣策”。3号墓除出土410枚“遣策”竹简外,还出土医书简200枚。此外,3号墓还出土20多种帛书和3幅地图。帛书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除《周易》和《老子》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这是中国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3幅地图为《长沙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和园寝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实用彩色地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丝织品绝大部分放置在竹笥中,种类主要有绢、绮、罗、纱、锦和绣。这批织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其中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堪称绝世精品,是当时缫丝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的发现,证明起绒技术最早在中国发明。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随葬大量流光溢彩的漆器是马王堆汉墓的一大特色。漆器共500余件,多为木胎,少数为夹纻胎。种类有鼎、壶、盒、卮、勺、耳杯、盘、奁、案、匕、几、屏风等。纹饰主要为云气纹。一些漆器上书写有“轶侯家”、“君幸食”、“君幸酒”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如“四斗”等。漆器在汉代其珍贵程度远在铜器之上,有“一文杯得铜杯十”的说法。马王堆汉墓出土如此众多的漆器,足见墓主生前生活的奢华。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一批乐器,1号墓出土二十五弦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出土瑟、竽、七弦琴和六孔箫。竽、竽律、琴和箫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二十五弦瑟是目前发现的惟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的瑟。

根据考古发现,并参考文献记载,马王堆汉墓墓主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在马王堆2号墓中发现了“长沙丞相”、“轶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该墓墓主应为史书所载的第一代轶侯利仓。而1号、3号墓分别是他的妻、子之墓。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仓一家的墓地。它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沉寂于地下2100多年的古墓打开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那具不朽的千年女尸一并陈列在古城长沙,述说着长沙国曾经辉煌的历史与失落的文明。

与帛书《养生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