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养生主》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的“之”字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呢?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不译。 “技经肯綮之未尝”是“未尝技经肯綮”的倒装句,意思就是 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
2、庖丁解牛表达了什么意义,说明什么道理
意义
放在现在这个社会,庖丁解牛应该有两层比喻意义:
一,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超凡的技能,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
二,应该学会享受工作,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做成自己的爱好,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既愉快了自己,又能将工作做的更出色!
道理
原来是说一个养生之道的: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现在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养生主》篇的题旨是什么 (扩展资料: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语,即出自本篇。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3、中国传统文化
1,B.
大道或身怀大道之人
2,B.
孔子
3, C.
三遍
4, B.
孰知正见
5, D.
道籁
6,A.
百围之木
7, D.
以自为是
8,A.
养性为主
9, B.
治国者
10, B.
悬解
4、题旨是什么意思?
1、题旨[tí zhǐ]:表明作品宗旨的文字:书前以题旨说明写作缘起及全书大意。
2、考证: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但凡老师宿儒,经旨必然十分透彻,后生家专工四书,经义必然不精。如今到不要取四经整齐,但是有些笔资的,不妨题旨影响,这定是少年之辈了。”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
5、二、庄子的《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庖丁解牛》,就是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阐述庄周的“养生之道”,而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出庄周写这个寓言的主观意图。庄子写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庄子认为社会上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生活在矛盾斗争中,很易受损害。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辄”,只找空隙处下刀,意即避开矛盾,用逃避现实的办法以求得个人的生存。这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自应予以批判。但就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说,它在客观上阐明了一切事物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通过长期实践,又善于思考,就能认识和掌握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行动的自由。
6、简述《养生主》主旨
“养生主”的意思是养生的主要关百键。文章旨在说明养生之道。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要顺应自度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不要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知要为恶而遭受刑辱,要善于避开一切矛盾、是非,“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道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样的养生之道,实际回上是从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答发展而来,反映了庄子避害全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