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规里面讲“孝”的是什么意思?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2、怎么理解以儒济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
净空法师---《弟子规》是规矩,是儒家的戒,《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戒,《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戒,儒释道三个根,这叫根本戒。1 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个法门,统统修的是清净平等觉。佛怎样帮助我们契入清净平等觉?佛教我们持戒、修定、开悟。佛这个方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儒家采取了,道家也采取了,变成传统文化必须遵循的方法,儒释道都取了。
2 戒是规矩,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有规矩。《弟子规》是规矩,是儒家的戒,《感应篇》是道家的戒,《十善业》是佛家的戒,儒释道三个根,这叫根本戒。根本戒没有,就什么都不要谈了。戒就是规矩,规矩很多,儒也多,道也多,佛也多,但是这是根本。
3 今天我们根本丢掉,学那些戒都没用,学不成。我们这么多年细心观察,没有看到一个修成的,原因是什么?根没有了,所以才想到根重要,从根救起,这真的有救,不从根是没救。
4 佛教给我们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一定也要记在心上,一定要真干,一定要给大家做好样子,让大家对佛法真正能生起信心。我们能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对于圣贤教诲能生起信心,这是无量功德。
5 佛灭度之后,佛不在世了,我们就要记住一句话,“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大乘修学总纲领不出戒定慧三学。
6 戒是什么?所有一切统统放下,就依一部经、一个名号,这就是戒。所谓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得先得定,你才能开悟。
7 无论什么法门,世出世间法,都要一门深入,你才真的能够入进去。真入进去,就是我们一般讲开悟了;没有开悟,没入进去。所以说一门深入,一就是入的条件,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制心一处,或者说止心一处,心要放在一个地方,才能开悟。
8 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学东西最忌讳的是杂修,你学得太多太杂,妄想太多、杂念太多、欲望太多,这就麻烦了,这永远做不到一。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一心、一念就进去了;二心、二念,你进不去。
9 我们初学的人还没开悟,没开悟是什么?我们没得定,有定才能开悟。要得定,那得守规矩。规矩是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10 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刘素云居士,她十年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她得定了,她开悟了,怎么知道?无论什么经你去问她,她都知道;你请她讲,她都能讲,讲得都不错——不是开悟做不到。
11 佛法的目标是教你得定,一门深入才能得定,学得太多得不到定。定才能开智慧,没有定不能开智慧,没有定你所得的是常识,今天讲是学术,而不是开悟。
12 真修行人,不开悟不看别的经,他只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里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得到根本智,这一部经通了,一切经真的都通了,这是东方传统修学的方法,一定要传下去,我们要做榜样,不做榜样人家不相信。
3、为什么幼儿园要学弟子规和三字经呢?
字数小、好读、学习一些常识和规范、学会尊重老师和父母
4、求弟子规中”对饮食,勿拣择”的故事
中午,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孟河一直吃肉,却不夹菜。孟母说到:“小河,蔬菜你也应该吃的,不可以一直吃肉。”孟河却说:“可是我不喜欢吃菜啊。”孟母给他讲道理,“小河,我们吃饭要营养均衡,不可以挑食,也不可以偏食,那样子会营养不良,你不是想长高嘛,你要是一直挑食的话,恐怕就不能长个子了哦。”
孟河听到母亲的话,连忙保证道:“我要长个子,我吃菜,再也不会挑食了。”说着,他夹了一筷青菜吃起来,边吃边点头道:“嗯,其实青菜也是很好吃的。”母亲笑了。过了一会儿,孟父和孟河早已吃完饭,到一旁做别的事,孟江还在吃。孟母便对孟江说:“小江,你吃的已经好多了。”
孟江无奈地放下碗,委屈地对母亲说:“可是母亲,我还是有点饿啊。”孟母笑着对孟江说:“孩子,你现在正在长个子,多吃点很正常,可是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吃饭最好八分饱,吃得过量的话,会增加身体负担,伤害脾胃,那样的话,你的身体就没法吸收营养了,时间长了,会危及你的身体健康,也就不能长个子了。”
孟江听了母亲的话,点点头,放下碗筷,“母亲,我知道了,以后会注意的。”说完,他要起身帮母亲一起收拾东西,孟母说:“你去睡一会儿吧,下午还要上课呢。”孟江笑着说:“我先帮母亲干活儿,就当消食了。”听到孟江的话,孟母欣慰地笑了。
(4)弟子规 养生扩展资料: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是说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是对饮食习惯的养成,从引导孩子不拣择饭菜,不让孩子爱怎么吃就怎么吃,也不要为孩子的喜爱而去迎合,这样能够控制减少骄横习性,逐渐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开始,养成自我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管住自己才能行稳致远。
对饭菜不可挑挑拣拣,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才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无论吃什么东西,要吃得适当不可太过了,切莫暴饮暴食,以免给身体造成负担,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5、弟子规对运气不好怎么说
关于转运:
宇宙的终极能量定律是因果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拜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了凡四训》是历史上真人真事
“如果这个人遭遇了各种不顺,比方说劫财都是和犯淫乐有关。如果今世这个人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刚刚有点钱就没了,刚
刚有点好事又没了,就是和淫荡取乐有关系”
——白话佛法
“吃全素的人不但对事业好,还会对他财运也好。有些话我也不能讲,你去看,现在有很多大的老板都是吃素的,很多理念
都吃素了。所以有些时候给你财运,因为你不杀生,不杀生的人他不会有漏啊,不会有漏的话他容易聚财。他不跟动物结冤
,他不跟人结冤,所以这种人财运会很好。”
——玄艺问答
“其实一般地,倒霉也就三年,按照中国易经学来说——这些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去看一下,三年、五年命运
一改。所以很多人再苦,坚持三年,念念经的话,三年都不要。如果你已经很苦,你坚持五年,你一定会转运,所以人家说
“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就是这个道理。”
——05.11比利时?布鲁塞尔【精彩开示】
改命最快:
第一,勤放生改命最快,古今高僧提倡.
第二,孝敬父母.要忏悔过去对父母的不孝,多孝敬父母.
第三,不能邪淫忏悔过去的邪淫恶行.
第四,信受佛法常读佛经念佛菩萨名号
第五,常行布施,尤其是布施无依无靠或急需救命的人.
第六,广行善事,劝人行善,言语劝网上发帖或印善书佛经
毕竟《了凡四训》是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真人真事
——《白话佛法》
另
百度怎样转运
有一条百度知道回答很全面
有缘分的话能找到
只有符合因果定律,而且不要钱的答案才是真的
问:学了三四年的“六爻周易八卦”,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八卦有时候爻出来就能把人一生的信念给打破,“你这一
生就怎样了”,我们的信心就没了。从修行角度来讲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中间的这种细节观点、这个封喉是在哪里?
I
师父答:你现在要赶紧打破自己这种概念,
要记住,如果一个人命中全部定死的话,那学修行干什么?如果一个人生出来先天性这个病,那找医生干什么?医生能不能
看?你告诉我?一个人的命七分是定的,三分可以动的,只不过三分很难把七分改变,但是,如果我们依靠依靠一种力量就
能改变自己的七分,哪有不改命的?!
I
你看过《了凡四训》没有?了凡的命怎么会改的?他不就是念经学佛吗?本来说他很短命的,人家怎么变啊?说他膝下无子
,怎么后来人家有几个孩子?自己修出来的,哪有不修的啊。
I
永远记住,宇宙八卦当中,宇宙阴阳一定有一个数,一个天数在里边,这个天数就是要给你有改正的天数,永远给你个机会
,只不过这个机会很少,因为你前世作的孽占了70%。你想想看,如果70个人跟30个人拔河,拔得过30个人吗?但是如果有一
种力量给了这30个人,别说70个人了,连100个人也拔不过他啊,对不对啊?
I
■ 就这个道理,要改的,
所以我告诉你算命叫宿命,宿命就是说这个命是定死的。哪有定死的啊,定死了为什么还要修行啊?我叫你少学,你当然能
学,因为你过去在地府的,所以学这些东西特别灵。但是我告诉你,以后到了晚年你会神经兮兮的,现在已经有点神经兮兮
了,自己没感觉啊?这种事不是随便能学的。
——比利时?布鲁塞尔【精彩开示】
如果您的命运不花一分钱而开始改变了(一定会)
若将以上信息和善书发送至万人(也告诉他人发送万人),命运彻底变好
一切布施,法布施功德最大
不花钱,利人利己,何妨一试?
6、力行《弟子规》日记一篇。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晴
上午,我们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活动。我身为班长威风凛凛地站在讲台上主持这次活动,同学们兴致勃勃争着发言,连班上平时成绩较差的余易衡同学也多次举手,但我这个大主持不但没有给他机会,还对着全班大声说:“你这个笨小子,能有什么高见呢?”顿时全班一阵哄堂大笑,余易衡面红得火辣辣,将头埋得低低。课后班主任吕老师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我马上反省自已,忽然醒悟“人有短,切莫揭。”于是跑上讲台,对着全班同学向余易衡鞠躬三次,表示歉意请他原谅!反倒是余易衡气量大度站起来感谢我对他金玉良言的提醒,说以后一定努力学习,除去“笨小子”的封号。看来我对《弟子规》的学习还是很肤浅,还没有按圣训去身体力行,令我惭愧不已。吕老师立即将这件事作为教材给我们上了一堂有意义的《弟子规》教育课,她教育我们学习《弟子规》贵在力行,要深刻理解那博大精深,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文化精髓,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抑扬顿挫,和谐美妙的诵读音韵在整个书香校园回肠荡气,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血脉中流淌,《弟子规》它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它为我们抹去心灵上的尘埃,让我们有一颗纯洁无暇的心灵勇敢地面对未来。
中午,我与同学们一起到学校饭堂吃午饭。我以前娇生惯养,拣饮择食,死活也不愿意在学校过粗茶淡饭的日子,在学习《弟子规》后,对饮食有了新的认识,基本能按《弟子规》的圣训身体力行,当我吃得津津有味时,旁边的王悦同学在饭碗里挑来挑去,抱怨今天肉少蔬菜鸡蛋多,对这个“吃肉兽”来说真是有点为难了,好!我就凭着自已的三寸舌头对她进行教育教育:《弟子规》圣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崇尚老庄思想学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养生论》,在文中特别提到一日三餐上的适可节制,严格戒烟酒,人才达到健康长寿,对我们今天的保健养生仍具有借鉴意义。我一片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的掌声,也为同学们带来讲述《弟子规》故事的兴致,跟着胡晓莹同学讲了知名学者弗尔教授的长生之道故事;何卓杰同学也不甘示弱讲述《弟子规》圣训“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正如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整个饭堂变成了《弟子规》的切磋学堂,哈哈,这真是一顿丰盛的中华经典文化大餐。《弟子规》真好,它是一面明镜,让我看清自已置身于做人伦理的大道当中,从今往后,我要更加认真学习中华经典,身体力行!让我在阳光灿烂的金色年华汲取人类高度的智慧和实践道德的勇气,成为君子少年、未来的社会贤良。
晚上,我完成作业后怀着鉴赏的心去品读佳作,小姨带表弟来串门,表弟惊奇大叫:“表姐以前满屋飞的书都跑到那里去了?”我带他参观书房,书柜,小姨说:“什么原因令你将书摆得这么整齐有理呢?”我谦虚地诵读《弟子规》“列典籍,有定处,读看华,还原处。”并向表弟阐明了它的含义,讲述汉朝刘向、刘歆父子为整理我国文化典籍所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典故,小姨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回想起以前在家中的所作所为,不但不自我检讨,还时常怨天由人,总认为家人对我的照顾付出是理所当然。现在学习了《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深有感触,古人云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学会了知恩图报,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教给我知识;感恩朋友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只要以后按中华经典文化的教诲去身体力行,汲取别人的美德,完善自已,报恩社会,这样才不辜负列祖列宗为我们传承下来的这块文化瑰宝。
很开心自已每天能持之以恒写一篇《弟子规》力行日记,为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美满,我们一定要学习中华经典,争当君子少年,为中华经典文化的推广尽自已的一份力量,让中华民族永葆:仁、义、礼、智、信。
7、一篇力行弟子规的日记,600字左右
《弟子规》力行日记
中华民族的圣贤经典,华夏源远流长的圣贤文化瑰宝《弟子规》,是人类智慧的宝藏,文化的精髓,它造就了中华五千年一代代优秀贤良的中华儿女。学校开展“学习中华经典,争当君子少年”的活动后,我每天早上翻开《弟子规》一读,感到精神特别饱满,头脑特别清晰,仿佛置身于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中,想天天对着它力行!力行!现在请分享我一天的心得力行日记吧!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晴
上午,我们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活动。我身为班长威风凛凛地站在讲台上主持这次活动,同学们兴致勃勃争着发言,连班上平时成绩较差的余易衡同学也多次举手,但我这个大主持不但没有给他机会,还对着全班大声说:“你这个笨小子,能有什么高见呢?”顿时全班一阵哄堂大笑,余易衡面红得火辣辣,将头埋得低低。课后班主任吕老师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我马上反省自已,忽然醒悟“人有短,切莫揭。”于是跑上讲台,对着全班同学向余易衡鞠躬三次,表示歉意请他原谅!反倒是余易衡气量大度站起来感谢我对他金玉良言的提醒,说以后一定努力学习,除去“笨小子”的封号。看来我对《弟子规》的学习还是很肤浅,还没有按圣训去身体力行,令我惭愧不已。吕老师立即将这件事作为教材给我们上了一堂有意义的《弟子规》教育课,她教育我们学习《弟子规》贵在力行,要深刻理解那博大精深,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文化精髓,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抑扬顿挫,和谐美妙的诵读音韵在整个书香校园回肠荡气,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血脉中流淌,《弟子规》它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它为我们抹去心灵上的尘埃,让我们有一颗纯洁无暇的心灵勇敢地面对未来。
中午,我与同学们一起到学校饭堂吃午饭。我以前娇生惯养,拣饮择食,死活也不愿意在学校过粗茶淡饭的日子,在学习《弟子规》后,对饮食有了新的认识,基本能按《弟子规》的圣训身体力行,当我吃得津津有味时,旁边的王悦同学在饭碗里挑来挑去,抱怨今天肉少蔬菜鸡蛋多,对这个“吃肉兽”来说真是有点为难了,好!我就凭着自已的三寸舌头对她进行教育教育:《弟子规》圣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崇尚老庄思想学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养生论》,在文中特别提到一日三餐上的适可节制,严格戒烟酒,人才达到健康长寿,对我们今天的保健养生仍具有借鉴意义。我一片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的掌声,也为同学们带来讲述《弟子规》故事的兴致,跟着胡晓莹同学讲了知名学者弗尔教授的长生之道故事;何卓杰同学也不甘示弱讲述《弟子规》圣训“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正如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整个饭堂变成了《弟子规》的切磋学堂,哈哈,这真是一顿丰盛的中华经典文化大餐。《弟子规》真好,它是一面明镜,让我看清自已置身于做人伦理的大道当中,从今往后,我要更加认真学习中华经典,身体力行!让我在阳光灿烂的金色年华汲取人类高度的智慧和实践道德的勇气,成为君子少年、未来的社会贤良。
晚上,我完成作业后怀着鉴赏的心去品读佳作,小姨带表弟来串门,表弟惊奇大叫:“表姐以前满屋飞的书都跑到那里去了?”我带他参观书房,书柜,小姨说:“什么原因令你将书摆得这么整齐有理呢?”我谦虚地诵读《弟子规》“列典籍,有定处,读看华,还原处。”并向表弟阐明了它的含义,讲述汉朝刘向、刘歆父子为整理我国文化典籍所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典故,小姨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回想起以前在家中的所作所为,不但不自我检讨,还时常怨天由人,总认为家人对我的照顾付出是理所当然。现在学习了《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深有感触,古人云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学会了知恩图报,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教给我知识;感恩朋友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只要以后按中华经典文化的教诲去身体力行,汲取别人的美德,完善自已,报恩社会,这样才不辜负列祖列宗为我们传承下来的这块文化瑰宝。
很开心自已每天能持之以恒写一篇《弟子规》力行日记,为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美满,我们一定要学习中华经典,争当君子少年,为中华经典文化的推广尽自已的一份力量,让中华民族永葆:仁、义、礼、智、信。
8、弟子规里讲的孝顺不对,你们认为呢?
呵呵,说说我学弟子规的事情。
我以前学弟子规,一学到“亲有过,谏使更”,我就开始想爸爸妈妈错在哪里。如果爸爸妈妈错了,是不是我还要听呢?如果爸爸妈妈不对,我劝不听怎么办?然后想,弟子规是不是错了,是不是胡说八道。
后来慢慢知道,学弟子规,不是把弟子规当作照妖镜,到处去照别人的不对,至少一开始不该这么干。学弟子规,应该是先用来照照自己的,把自己这个大妖怪照出原型来!!
比如说,亲所好力为具,真正懂得孝顺的人,先问问自己,父母最喜欢吃的东西是什么,自己能列举出2-3样么?父母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自己能说出一两件么?父母的爱好中,当然可能有不健康的,但是健康的那些,无碍的那些,我们是否努力去成全呢?
比如说,我爸爸想要买咖啡机,同时他喜欢打麻将,那为什么不先成全爸爸买咖啡机这件事情,而后再劝父母,少打麻将,乃至于不打呢?为什么我老盯着爸爸的不对呢?
又比如我妈妈,喜欢学养生的知识,喜欢玩照相玩ps,可是她不会电脑,常常找我来教她,我都不耐烦。结果学了弟子规了,不但不反省自己,还老想妈妈哪里做错了,哪里做的不对。该做的没有去做,不该想的想了一堆。
如果我们处处成全父母无伤大雅的爱好,成全父母对的“需求”和“志向”,那么我们再劝父母改过,岂不是更容易一些?
自己没有做好,就想着处处批评父母的不对,他人的不对,效果就肯定不好。因为我没资格。
如果我处处做好了,既学会了成全父母的需求和健康的喜好,又学会了善巧方便的劝善方法,相信说话就有分量了。这时候再劝诫父母改过,就会容易许多。
=======================================
今天的人学弟子规,读到自己做不到的章节,就说弟子规错了。读到自己做的还可以的部分,就老看别人的不好。反思自己的少,指责别人的多。这样学习,得不到利益,反而生了很多烦恼。
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说不得别人,努力改过吧。
9、道教治病的咒语是什么?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於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於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於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灾符咒》等。有用於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