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养生
2、为什么说“中庸之道”是养生第一哲学
在网络查阅“中庸之道”一词的时候,不看则已,一看令人失望。其中误解太多,为了避免误人子弟。我们做了以下补充:中庸之道的核心就在一个字:中。“中”就是中间,意思就是适宜、适度,不偏激、不过分的意思,比如:不高不低、不左不右、不热不冷、不快不慢、不多不少等等。在生活中如果飞机、飞禽飞的过高或者过低都是不安全的;开车应该正常行驶在规定的车道中,过左或过右也是不安全的;穿衣、养殖、种植等都需要适宜的温度,过热过冷都是有害的;开车、骑车等都需要适宜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是错误的;吃饭、学习、工作等也是张弛有度,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背篓里的人生哲学》的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杨伯的家里有一只竹背篓,据说有250余年历史了。天长日久,竹篓变成了黯淡的黄色,左上角有一处破洞,被一根黄麻带子巧妙地补绑好。杨伯说,那根带子是他爷爷的爷爷套上去的,算了一下,大概也有120多年了。为什么杨家的竹背篓寿命如此长?是因为杨伯家有祖传家训:不过度。一般背篓能装70——120斤,杨伯家只装40斤。曾经有一次,杨家一个媳妇为了将地里的红薯藤一次运回家,装了高高满满的一大背篓,被杨家老人痛责:你破了杨家的规矩,从明天开始,这背篓休息三天!
晚上,全家五十多口人被召集到一起,听老人训话:背篓也是一条命,你爱惜它,就活得长;不爱惜它就活得短,用它得有个度。人也是这样,吃,不能过度;做,不能过度;玩,也不能过度。我们杨家虽然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但却一直是长寿家族。为啥?就因为讲究度。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病、亡,跟我们家基本不沾边。我的爷爷告诫我一句话,现在传给你们:人世间,很多人虽然聪明,但掌握不了度就不能算聪明。比如,有吃死的,有闲死的,有累死的,有玩死的,有乐死的,有愁死的,有争死的,有怒死的,有气死的,有喜死的……总之,就像这只背篓,只有掌握好使用的度才能有个好寿命啊。
在杨家那个大家族:有2人分别活到了100岁、103岁,有11人活到了96岁,有14人活到了89岁……
在养生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养生第一哲学就是中庸之道。一、食物。世界上每一种食物都有药物作用,某一种食物吃多了或吃少了也是有害的,会得各种身心智疾病;二、运动。动静有度,也必须符合中庸之道精神,过多过少都是有害的,而且一定要因人而异,严格的说,运动是一门科学,必须个性化科学运动。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体质很瘦,每天坚持运动,她说:“我看《北京晚报》只能看个题目……,上床就睡着”,看报已无力看内容了,难道这是健康吗?经常参加宴会,一天吃五顿饭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加运动,每年辟谷几天也可以。经济条件不好、营养不良、皮包骨的人建议不要过度运动,更不要赶时髦——辟谷,生活中居然有这样的人。辟谷应该说是富人的时尚,穷人可别瞎掺和;三、饮水。目前很多健康、养生知识中提到多喝水,喝多少是多?过度饮水也是有害的,免疫力和记忆力都会下降。喝水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重、环境温度、运动量等适量而定。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四、按摩。按摩适度适时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必须轻重适度,轻了效果不佳,重了可能骨折,尤其中老年人,有些老年人严重骨质疏松,有的老人往椅子上一座都会形成腰椎压缩性骨折,这些人您敢用力按摩吗?五、针灸。针灸也不是想扎哪里都可以,深浅、次数、部位也要适度。浅了可能无效,深了又可能有害。次数多了还会伤气、颈椎部位更要慎重等。
总之,在各种养生方法当中都要遵守适度即“中庸之道”原则。遵守中庸就是走正道,否则就是“歪门邪道”。
3、中庸讲的什么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
4、儒教的养生理论与养生方式分别是什么?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学说的一大学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养生为专务,然而其思想观念及道德行为规范里也含有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同样对中华养生学有深远的影响。
“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部《论语》,“仁”字的出现有百余处,其含义之广远非仅仅是《说文》所谓的“仁,亲也”的意思了,更深层的则是其所谓“仁者爱人”,也即“泛爱众”。
儒家的仁爱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宽、信、敏、俭、恭、谦、温、刚、毅、勇等道德行为规范,是将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论语》所谓“仁爱”,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宽,赐人以惠;对己则应“罕言利”,节俭而谦恭有礼。儒家的鼻祖孔子不仅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弟子颜回大加褒扬,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思想品行的修为,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致寿之道。
所谓“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以及“仁者寿”等,反映了“修身”与“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春秋繁露》对此是这样认识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于《孔子家语》中说“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之类,则尤具有养生学的意义。
“孝悌”是儒家道德规范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诸如《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说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伦理观,然而其中毕竟也有些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强调的“孝道”,主张对待父母尊长不仅要“养”,而且还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世间皆以不孝为耻,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道德风尚。儒家影响所及,就是像张仲景、孙思邈等这样的名医方家也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为己任。寿亲养老的论著更是层出不穷,养老之学蔚然大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有“养老大”“养老食疗”等专论;宋元有《养老奉亲书》、《寿亲养老新书》等;明清有《寿世青编》、《寿养丛书》、《老老恒方》等等,对养生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今老年医学的研究很有帮助。
儒家十分重视“礼仪”,包括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各种礼节仪式等。儒家的“礼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证,十分繁琐,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丧嫁娶的一些制度,同养生有较直接的关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卫生方面,《论语》谈到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语”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寝不言”以及“寝不尸,居不客”等等,这些认识是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
此外,《论语》还记载了康子馈药而孔子以“丘未达,不敢尝”为由拒服的故事,显然当时对药性不明的药物未可轻用已有所认识。古谚有所谓“不服药为中医”者,也许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礼制。且抛开那些封建等级名分及繁文缛节的仪礼不谈,孔子所说的“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礼记·哀公问》)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国语·晋语》)等,却具有优生学的意义。
《论语·述而》载鲁昭公娶呈国女为妻,鲁、吴二国皆姬姓,昭公为饰其同姓通婚的非礼行为,将吴姬氏改姓名为吴孟子。于此可见“礼”的约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约。
类似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亲婚配的陋习。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母系为了维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时有采用中表联姻方式,以获得娘家的某些依靠。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优生意义。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为准绳。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和处事不偏不倚,“允执其中”;而礼则是衡量太过或不及的标准,此即“以礼节之”的意思。
《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谓“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便是中庸观念在养生方面的具体表现。其影响所及,养生学中几乎无不循为法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淮南子·诠言训》说“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抱朴子·释带》之“人复不可绝阴阳(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损”,乃至于明成全《养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无放饭、无流啜者,节之礼,谨防其过也……苟不知节,心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其中和之气传之迟,斯成菀病之职”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5、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今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拥有良好的社交人脉,就要学会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庸之道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宋代程颐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不平庸” ,后来他又补充道:“获胜者是公正的,没有低人一等的名声。 ”这两句话在儒家看来没问题,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朱成那么高的思想水平,这种话很容易被大众庸俗化。
由于朱成似是而非的解释,许多人误解了“中庸之道”,认为“中庸”就是虐待好人,混日子,不分清是非,混日子,不求进步,不守规则。 还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即中庸之道是寻找中庸之道,凡事追求中庸,避免极端。 在处理任何事情时,我们必须确定一个中间点,左边的点不如右边的点好,右边的点太多。
如何选择中点?你不认为你选择了半天的观点没有偏见吗?根据双方的主观理解,这不是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点,因此他们将自己限制在一点上,失去自由和灵活性,加上他们自己的局限性和自私。你怎么能在不作弊的情况下选择中间点呢?
因为反思的过程充满了自私和自私的欲望。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即个人的主观意志和自私会逐渐渗透到判断过程中,使判断越来越非个人化和不自然,最终反而做出极端的判断。 讽刺的是,最初走中庸之道的是一个发自内心的无私和宽宏大量的绅士,但最终他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变成了一只两头老鼠,一个斤斤计较的小人。
因此所谓的中庸之道不是让你做墙头草,而是在坚持自己立场原则的情况下,学会圆滑处世,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在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6、儒教的养生理论是怎样的?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学说的一大学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养生为专务,然而其思想观念及道德行为规范里也含有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同样对中华养生学有深远的影响。
“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部《论语》,“仁”字的出现有百余处,其含义之广远非仅仅是《说文》所谓的“仁,亲也”的意思了,更深层的则是其所谓“仁者爱人”,也即“泛爱众”。
儒家的仁爱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宽、信、敏、俭、恭、谦、温、刚、毅、勇等道德行为规范,是将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论语》所谓“仁爱”,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宽,赐人以惠;对己则应“罕言利”,节俭而谦恭有礼。儒家的鼻祖孔子不仅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弟子颜回大加褒扬,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思想品行的修为,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致寿之道。
所谓“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以及“仁者寿”等,反映了“修身”与“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春秋繁露》对此是这样认识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于《孔子家语》中说“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之类,则尤具有养生学的意义。
“孝悌”是儒家道德规范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诸如《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说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伦理观,然而其中毕竟也有些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强调的“孝道”,主张对待父母尊长不仅要“养”,而且还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世间皆以不孝为耻,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道德风尚。儒家影响所及,就是像张仲景、孙思邈等这样的名医方家也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为己任。寿亲养老的论著更是层出不穷,养老之学蔚然大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有“养老大”“养老食疗”等专论;宋元有《养老奉亲书》、《寿亲养老新书》等;明清有《寿世青编》、《寿养丛书》、《老老恒方》等等,对养生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今老年医学的研究很有帮助。
儒家十分重视“礼仪”,包括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各种礼节仪式等。儒家的“礼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证,十分繁琐,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丧嫁娶的一些制度,同养生有较直接的关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卫生方面,《论语》谈到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语”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寝不言”以及“寝不尸,居不客”等等,这些认识是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
此外,《论语》还记载了康子馈药而孔子以“丘未达,不敢尝”为由拒服的故事,显然当时对药性不明的药物未可轻用已有所认识。古谚有所谓“不服药为中医”者,也许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礼制。且抛开那些封建等级名分及繁文缛节的仪礼不谈,孔子所说的“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礼记·哀公问》)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国语·晋语》)等,却具有优生学的意义。
《论语·述而》载鲁昭公娶呈国女为妻,鲁、吴二国皆姬姓,昭公为饰其同姓通婚的非礼行为,将吴姬氏改姓名为吴孟子。于此可见“礼”的约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约。
类似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亲婚配的陋习。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母系为了维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时有采用中表联姻方式,以获得娘家的某些依靠。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优生意义。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为准绳。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和处事不偏不倚,“允执其中”;而礼则是衡量太过或不及的标准,此即“以礼节之”的意思。
《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谓“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便是中庸观念在养生方面的具体表现。其影响所及,养生学中几乎无不循为法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淮南子·诠言训》说“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抱朴子·释带》之“人复不可绝阴阳(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损”,乃至于明成全《养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无放饭、无流啜者,节之礼,谨防其过也……苟不知节,心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其中和之气传之迟,斯成菀病之职”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7、何为中庸?为啥说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
【中】是万物的根本,是全体。《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庸】是全体本自具足的功用。《庄子-齐物论》云:庸也者,用也。
通过修行,达致全体,随缘应物,无有不适。如此即是中庸。
既达全体,涵容万物,恬淡平和,动静皆宜。故为养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