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东坡志林 养生

东坡志林 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20 00:20:10

1、为何苏东坡传中写到苏轼的瑜伽 炼丹和国画等内容???急

林语堂在所著《苏东坡传》“瑜伽与炼丹”一章中诬称苏东坡练瑜伽,对瑜伽、佛教、印度极尽献媚。淋漓尽致地展露其逆向民族主义者的嘴脸。
苏东坡注重养生,所习方法皆出于道家。苏东坡关于养生、炼丹的著作甚多,无一字言及瑜伽。林语堂不学无术,对文中所讲之养生、炼丹、瑜伽、禅定一无所知,闭上眼睛、厚起脸皮、昧了良心胡说八道。林语堂《苏东坡传》瑜伽与炼丹章节,有待商榷。

2、几个东坡志林里的问题

乐天作庐山草堂,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来日,忠州刺史除书到。乃知世间、出世间事,不两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终无成者,亦以世间事未败故也,今日真败矣。《书》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也。”信而有徵。
————————————

烧丹,就是炼丹、炼制仙丹了。
(一)、白居易在庐山搭了草堂居住,也是为了炼丹了,可惜,差不多快练成了,炼丹的炉鼎竟然坏了。不日(意为很快),就收到任他做忠州刺史的任命书。从这可以看到入世(指出仕做官)出世(指隐居炼丹)这两种事,可是势不两立。
我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指隐居出世炼丹之类),可总是无法做到,这也是由于世俗杂事这些障碍没有被破解造成的。哈哈!现在好了!我的障碍终于被破解了哦!(苏东坡说这话时,心中可是百般交集,因为此时他被贬,无事可做。)尚书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也。”不得不信这是有征兆的啊!

(二)、张君持此纸求仆书,且欲发药。不知药,君当以何品?吾闻《战国策》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
张君拿着这张宣纸请我题些和养生有关的字句,好,我就发发药给他。不知道药(或者是药方了),他怎么感知养生之道呢。
我听说《战国策》之中就有一张好药方,我服用了,感觉很好,所以,就将它奉送传给你了。这药嘛,有四味:…………

“心不离田,手不离宅”意守丹田、手常摩面之意。田,丹田;宅,面部。 这些都是养生练气功的一些术语了,个人也不是很明白。

最后一篇,目前还看不出暖肚饼的含义,苏东坡用的是比喻意,指的是一种养生之道,和暖肚饼一样有暖肚的功效。

3、[转载]为什么说苏东坡是按摩专家?

提起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文学大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读一些关于苏东坡的传记时,从字里行间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位天才一生的流离与坎坷,还可以看出苏轼对于中医养生也很精通,尤其是对于按摩,不仅有自己的实践,还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流传到后世。
苏东坡的诗作中有一句“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诗句,说明了诗人对于腹部的按摩很有自己的心得,而且通过按摩使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调整,自己很是享受这种按摩带来的舒适感觉,所以才会在诗歌中吟诵。丹田在中医中通常指肚脐附近的部位,如果按穴位来说,丹田位于肚脐下一寸三分处,在按摩使用时,通常不用一个点,而是以肚脐为中心的一片区域。丹田被古代养生家们认为是人体各系统的中枢所在,是各条经络、五脏六腑、身体内外上下相联系的焦点,经常按摩丹田,可以畅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良好运行。苏东坡的经验是不拘时间、地点,有空就以手摩丹田,开始几天看不出效果,百日之后会感觉身轻体健,比服药的效果要好百倍。
苏东坡将自己对于中医养生的研究写成了《医药杂说》一书,后被编入《苏沈良方》,其中专门对于按摩健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我们现在常提到的搓脚心,苏东坡在书中不仅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自己一生也坚持早晚进行脚心的按摩。这里的脚心也就是经络中的涌泉穴,是肾经的原穴,对于巩固人体的先天之本有极大的益处,苏东坡也说自己能够始终精力旺盛与坚持搓脚心很有关系。

4、苏东坡说的暖肚饼为何物

关于《谢鲁元翰寄暖肚饼》的解读
公昔遗余以暖肚饼,其直万钱。我今报公亦以暖肚饼,其价不可言。中空而无眼,故不漏;上直而无耳,故不悬;以活泼泼为内,非汤非水;以赤历历为外,非铜非铅;以念念不忘为项,不解不缚;以了了常知为腹,不方不圆。到希领取,如不肯承当,却以见还。
前几日与群友聊过,暖肚饼是何物之事。风尘三尺溅男春认为是虎子(夜壶),我觉得是虚无一物。
先来说说风尘三尺溅男春的观点。我们之间的对话,风尘三尺溅男春简称风。天风上品简称天。

风:虎子。
天:你又乱喷。
风:就是夜壶,苏轼游戏之作。
天:中空无眼,故不漏。
风:夜壶就是中间空,没有眼,只有口。
天:放JJ要不要眼,好吧,你得用口。
风:虎子不就是老虎口的造型,眼比较小,口比较大,有眼会漏,所以说有眼不漏。
天:赤历历,非铜非铅。
风:夜壶都是陶制的,自然非铜非铅。
天:以念念不忘为项,不解不缚;以了了常知为腹,不方不圆
风:夜壶这东西晚上是人躺在床上,尿急了,不想下床就提到被窝里用的,所以一旦要小便,就会念念不忘。
天:不怕溅外面
风:不会,口朝上,一般都不会,以前老人都这样。
天:所以你了了常知,没憋坏。
风:了了就是明白的意思,尿急是人之常情。故曰了了常知。

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为何是虚无一物。
这篇文章是《东坡志林》养生篇中的小品。《东坡志林》中的文章背景多是苏被贬黄州之后所写的。里面确实有东坡与友人的游戏之作,但这篇文章不会是和鲁元翰开玩笑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和鲁元翰的关系还没到好基友一被子的地步。从东坡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的诗中

冗士无处著,寄身范公园。
桃花忽成阴,荠麦秀已繁。
闭门春昼永,惟有黄蜂喧。
谁人肯携酒,共醉榆柳村。
髯卿独何者,一月三到门。
我不往拜之,髯来意弥敦。
堂堂元老後,亹亹仁人言。
忆在钱塘岁,情好均弟昆。
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欲饮径相觅,夜开丛竹轩。
搜寻到箧笥,鲊醢无复存。
每愧烟火中,玉腕亲炮燔。
别来今几何,相对如梦魂。
告我当北渡,新诗侑清樽。
坡陀太行麓,汹涌黄河翻。
仕宦非不遇,王畿西北垣。
斯民如鱼耳,见网则惊奔。
皎皎千丈清,不如尺水浑。
刑政虽首务,念当养其源。
一闻襦袴音,盗贼安足论。
我们丝毫没有看到半点玩笑之语,倒是有很多希望与劝诫。苏很欣赏鲁,但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到了好基友一被子的地步。比如东坡与参寥的关系比鲁元翰要深多了。东坡所写的《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表达了二人生死之情。
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我们可以判断,东坡不会因为对方送来的美食而回送一把夜壶,开这么一大玩笑,毕竟俩人交情还没到。再者,文中开头提到东坡的暖肚饼“其价不可言”,这很有意思了,什么是不可言的?有实物自然有价,不可言,不就是虚物么。后文中“中空而无眼,故不漏;上直而无耳,故不悬;以活泼泼为内,非汤非水;以赤历历为外,非铜非铅;以念念不忘为项,不解不缚;以了了常知为腹,不方不圆。”句句似是而非,尤以“念念不忘,了了常知”之语含大滋味,如同参禅悟道之语。苏轼号东坡居士,对佛法参悟甚深,佛中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东坡此语正是要鲁元翰提起一念,思来想去。我想鲁元翰一定会想明白苏东坡所言何物,想到后,定会哑然一笑,再细细思量,便会发现东坡先生的每句话中,又似乎是对自己的叮嘱,这才是暖肚之意吧。

5、苏东坡的"容颜不老汤"怎么喝谁知道?

东坡诗云:

二钱生姜一升枣,二两白盐一两草,丁香木香各半钱,酌量陈皮一处捣。

煎也好,点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意思是用生姜7.5克,大红枣660克,食盐7.5克,甘草3.7克,丁香、木香各1.5克,陈皮3.5克煎汤代茶饮,或用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方中生姜、大枣为主药。生姜能使人老有红颜,苏东坡在《东坡养生集》中记载有他亲眼所见的实例:“余昔监郡钱塘(今杭州)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颜如渥丹(面色红润),目光炯然,……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说明这位和尚40岁时开始吃生姜,坚持不断,40年如一日,所以80岁仍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

6、苏东坡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宋代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等书。他到老年仍保持身体健康。

苏轼在著作中记述,他身体健康、腰腿壮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食用煮熟的芡实,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飞。

苏东坡研究的芡实吃法颇为奇异:

时常取刚煮的芡实,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数十粒,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苏轼还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芡实,别名鸡头米、鸡头苞等。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也是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

《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体,强筋骨,耳聪目明。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欢喝粥类食物,米粥的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特别是放些有滋补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会更好,芡实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药就味道更好了,滋补的功效也会更强。

大家都知道冬季节比较干燥,芡实可以润燥但是又不寒凉,尤其是芡实粥很滋补,特别适合在秋冬季吃。

7、很多人都推崇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么苏东坡是如何养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推崇养生,并且养生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大文学家以及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热衷于养生,而且他把认为有助于养生的经验都记录在了《东坡志林》中,这些养生经验非常贴近生活。 

苏东坡曾经给朋友写了一个从战国流传下来的养生方子,在苏东坡看来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养生方子里面提到了四种方法。第一就是无事以当贵。意思就是说在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比养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寝以当富。在苏东坡看来早睡是一种财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个就是安步以当车。也就是说少坐车,要多步行。最后就是晓食以当肉。意思就是说晚一点吃饭,饿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这样就能够非常有食欲。要知道苏东坡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穷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条、四条对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苏东坡对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苏东坡看来,雨水是可以泡茶,长期服用这样的水是能够有长生之效。所以在苏东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这些都是用来接雨的。

最后就是喝茶,苏东坡对喝茶也有新的认识。在苏东坡看来,喝茶虽然可以解腻消烦,但是不能泡浓茶,要不然会损伤脾胃。所以说他觉得饭后喝浓茶只是用来漱口,而且漱口茶没有必要用那些高档茶。

8、谁知道苏轼《养生颂》原文呀?谢谢!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copy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百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度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问,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答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

9、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大文豪,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曾被杭州人称为“ 老市长”的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对养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是写养生的,体现了他运动养生、食物养生、环境养生等系统的养生观。后人将沈括与苏轼写的《良方》与《苏学七方》合编成的《苏沈良方》,至今仍被医界沿用。他创制的“东坡肉”更是养生菜谱的一张金名片;他为官杭州时,疏浚西湖,构筑苏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态结构,至今仍为全国人民环境养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风月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处事达观,常寄情祖国美丽的江山风月。虽贬官湖北黄州,面对昔日古战场,仍不忘游景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为 《前赤壁赋》之引文,写出了苏东坡在黄州赤鼻矶月夜泛舟,清风明月下的超然之乐与不患得失的宽广胸怀。苏东坡晚年更以游历美好山水以愉情。

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年节,未失斜川游。春江渌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

写出了苏东坡在贬官期间无事,驾舟出游,在碧波轻荡的春江之上,任凭小舟随鸣叫的海鸥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涡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诗歌相酬,陶醉于 大自然美景,纵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渊明,也未必有此乐。

“和”“安”养生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有一句话这么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少则得,多则惑,”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

苏东坡才华横溢,好仗义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权贵。自他中年后,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后被贬官湖北黄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终热爱生活,对人生抱着积极的态度,并善于在困难挫折之际,恬淡虚无,乐观自处,且善用养生法宝“和”“安”二字贯于行。记载他与沈括合著的有关医药论述 《苏沈良方:问养生》中认为:养生以“和”“安”二字为至上。“ 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安” 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因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则生理备矣。”也即一个人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适随和、头脑冷静,才能适应客观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经受得住社会生活事件的变故和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求得身体健康。苏东坡正是以此精神对待仕途的跌荡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尽管有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他还是保持着健康的体魄,过着快乐的人生。

《东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药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记述说,有人向他请教养生药方,苏东坡说:“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他提笔写下的四味药是:”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第一味药: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为杂事烦恼。人活于世,一定是杂事纷繁,个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单位事、社会事,不善处者,事事累体累心,久之,必然影响人体健康,缩短人的寿命。因此,务必要学会抓大事,尽量减少扰神的杂事;如果一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着处理,切忌过多的因事烦心。相信如果天塌下来,一定会有比我个子高的人顶着。

第二味药:早寝以当富


说的是让人不要熬夜。可见当时苏东坡对人体生物钟现象已经有所研究,“早寝”作为四味药之一,可见他已经发现熬夜对人体健康的破坏性 影响之大。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最接地气的解释就是让人们不要熬夜。因为睡眠是养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体生物钟控制的,而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就来了。

第三味药:安步以当车

劝人多步行。说明处于宋代的苏东坡已经发现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活动减少而带来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现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当车”的观点。就当代而言,家家有汽车,满地跑小车,人体活动量大大减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之理?所以苏东坡“安步以当车”的观点,还是能对当前的常见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味药:晚食以当肉

提醒人饥饿了再吃饭。因为胃进食后一般是四小时排空,进食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饥饿了再进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类几千年来养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规律,是符合人体生理机能需要的。苏东坡特别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也就是说,饥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补益。

食物养生与环境养生

苏东坡主张少吃肉,说“ 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烹调,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体形的作用,此与现代营养学提出的荤素搭配,科学膳食的理论是一致的,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苏东坡的食物养生观点。

同时,他还认为人类的居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人类居住之处的周围要广植竹木以绿化美化环境,可起到调节情绪,静心安神的作用,体现了苏东坡的环境养生观点。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此间哪有扬州鹤。”此诗大意是:吃饭可以没有肉,但住处不可没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没有竹令人卑俗。人瘦还可以发胖,人俗不可医治。旁人笑我这样说,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间还有人能驾鹤升仙吗?

与东坡志林 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