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文人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1.逸游法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利用节假日外出游览,投身自然,探奇览胜,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郁闷尽置身外。
2.卧游法在年高体弱无力外出逸游的情况下,将自己喜爱的山水画贴在居室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赏之。元朝名画家倪瓒在《仲顾贽见访》诗中称之为“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
3.闲赏法布置好庭院,栽花种草,饲鸟养鱼,使环境清雅,能调节生活节奏,陶冶性情。明代诗人、戏曲家高濂曾著《燕闭清赏笺》,把鉴赏清玩作为文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4.沐浴法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换,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五日则汤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可见定期更衣沐浴不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清除疲劳,身心舒畅。
5.散步法散步是一种轻微活动,尤其适合于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古人还强调每次进餐后不能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寝。如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应徐步缓行,老弱者不妨执杖以助。
6.静坐法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十分推崇静坐法,他曾在儋县建—“息轩”,并题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时间可为15分钟至半小时,是用脑间歇的良好休息方法。
7.睡眠法南宋诗人陆游晚间读书,一般不过晚10时。睡眠是清除精神疲劳的最好办法,经常熬夜,必然头昏脑涨,思维能力下降。
2、静坐养生如何训练?
静坐是古代养生家们修养身心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诸多的静坐姿势中,以盘腿静坐的保健作用效果最好。盘腿静坐的形式分为自然盘坐、单盘坐和双盘坐。盘腿静坐的益寿、祛病、健脑作用已被现代医学所认识。
1.盘腿静坐的保健作用盘腿静坐有多种保健作用,分析如下:
1.健脑益智作用盘腿静坐过程中,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效应性改变。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下丘脑的活动直接影响植物神经系统所属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盘腿静坐过程中,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常常趋于生理性增强,对健脑益智有增进作用。
2.内源性阿片肽的获得在静坐过程中,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会分泌出“快乐物质”——脑啡呔,脑啡呔也称作内源性阿片肽。现已测出在静坐中5-羟色胺的分泌是增多的。而药理学研究认为,多种毒品的结构都有一部分与5-羟色胺的结构相近,但服用毒品所发生的5-羟色胺效应是虚假的,会导致大脑高级神经所分泌的5-羟色胺的实际减少,而引发萎靡不振、全身无力等毒副作用。而在静坐过程中,5-羟色胺的增多是生理性的,此内源性阿片肽的保健作用十分广泛,可营造人的好心情,可使人增强记忆,可活化脑细胞,可调整内脏功能,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祛病、抗衰老、延年益寿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3.消除精神压力在静坐时要排除杂念,减少欲望,保持松静愉悦的心态,这对消除精神上的压力和烦恼有一定的作用,给中枢神经一个体息调整的机会。
4.增强免疫系统的活力在静坐时,内分泌系统功能得到了生理性增强,从而增强了免疫系统的活力。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健康学家对50名志愿者做试验,其中25名参与者每周5次做静坐练习,每次静坐约一小时;其余25人做跳舞等其他健身运动。8周后,对参加受试人员进行大脑前缘活动状况的电子扫描检查,检查发现,静坐者的大脑左侧细胞显得特别活跃,体内抗体水平较高,而对比组人员则不如静坐组明显。
5.调动自身的潜能生命有一定自行康复的功能,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康复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盘腿静坐能够使生命的潜能发挥出来,起到保健祛病的作用。
6.整体调节作用盘腿静坐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患,而是对整个机体的身心状态起到全面的、双向的调整作用,如高血压者可降低血压、低血压者可升高血压。
7.开启会阴穴的作用道家与密宗养生理论认为会阴穴是人体不容易开启的“铁门”。在双盘腿静坐的姿势下,会阴穴便处于松弛状态,容易开启。会阴穴的开启对于打通人体中脉、冲开头顶进会穴有独到的作用。中脉一通,百脉俱通,百穴皆开,百病不生。故称会阴穴为“生死窍”。中医理论认为,会阴空与性腺、肾功能关系密切,又是任督二脉的枢纽之地,会阴穴的开启,对于自身能量的转换有促进的作用,对保健祛病有很大的影响。
2.盘腿静坐的姿势盘腿静坐的姿势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盘坐放松裤腰带,头顶端正,下颌稍内收,两眼微闭,口轻合,舌舔上腭,面带微笑,含胸扰背,腰站自然伸直。两腿交叉盘起,左压右或右压左均可。两足均按放于坐具上,能够分别压在对侧膝下。两臂自然下垂。双手能够分别自然的放在大腿上,能够手心向下,也能够手心向上,还能够互相轻握或结手印,置放于丹田处。
2.单盘坐单盘坐对头部、上半身以及手臂的安放要求均同自然盘坐,只是在盘坐时将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上,把盘起之腿的足搬上来,放置于被压之腿的大腿上,左压右或右压左均可,但应轮换盘。此坐法只有一足与坐具相接触。
3.双盘坐头、身、手臂姿势均同自然盘,双腿的盘法是先将左足或右足放在对侧的大腿上,然后再将对侧的足搬上来放在另一侧的大腿上,两足心均应朝天。这样,双盘坐的两足均不接触坐具而是置放于对侧起来的大腿上。
还应说明,盘腿静坐应准备坐垫,坐垫的后面应高出前面一二寸为好。
3.盘腿静坐前的肢体训练为了静坐的稳当舒适,静坐前需要先做如下训练。
1.打腿端坐床上,两腿前伸,足跟着床,然后双手握空拳或张开,用空拳或手掌稍用力盘打大腿到小腿的上下、左右各个部位至舒适微热。
2.俯拍涌泉端坐床上,两腿前伸,足跟着床,上体弯腰前俯,同时两臂前伸以两手掌拍打着两足心涌泉穴,然后直腰坐正为一次,反复做36次。够不着涌泉穴者,不可勉强,尽量使腰前俯即可。
3.活腰自然盘坐在床上,两手放在两膝上,然后晃动上身,先顺时针旋腰36次,再逆时针旋腰36次,旋腰时上体一定要放松做绕环运动。
4.压腿端坐在床上,伸直左腿,然后将右腿屈膝,右脚放在左大腿上,用右手扶住右膝,左手握住右脚,然后用右手下按左膝,使之尽量接触到床面,再上提恢复至原状,一下一上为一次,反复做至右大腿根灵活。如法再换左腿按压,至右腿根灵活。
5.旋脚端坐在床上,一腿伸直一腿屈,把屈腿的脚放在伸腿的膝盖上,一手握住屈腿的脚腕,一手握住屈腿的脚尖,轻轻转动所握之脚的踝关节,内旋外转各36次。如法,再换另一脚做踝关节运转。
6.上坐上述预备动作熟练后,下肢各关节都灵活了,便可试着双盘坐。如不适应,千万不可勉强,还需接着训练。就健身而言学练前几项动作对预防腿脚衰老有独到之处。
7.下坐下坐后,不要急于下地走动,可先伸直双腿,做大腿、小腿、膝盖的拍打按摩活动,再做双脚的踝关节的旋转活动,再做腰部的随意运动后,再下地慢慢走动。
4.静坐的意念意念属心理学的范畴,是人们常说的“想”。静坐时调整意念的目的是为了人静、为了使紊乱的大脑神经有序化。因为静坐就是要调整、强化生命的信息,静坐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生能量、挖掘潜在能量的过程。特定的良性意念,是自身的高层次、潜在性的生命的能量,时间一长,此能量便会明显地显现出来。但不良的、恶性的意念,不仅达不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还会出现静坐偏差。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好的意念能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使两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增加,一种是唾液免疫球蛋白A细胞增加,另一种是T淋巴细胞增加。国外有学者说:“疾病之所以能寄生于我们的身体,危害我们的健康,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意识发生了偏差。”
5.静坐时的意守意守也属心理学的范畴,即人们常说的“留心力”。静坐时的意守就是将留心力集中于身体某一特定的部位或身外的美好景物,也就是大脑意识思维的高度集中,以收到抑制杂乱无紊的思维。意守要讲究稳定性,也就是时间上的持续,能持之以恒,不是今天意守这里,明天又意守那里。意守还要讲究适度性,要防止假意过浓,对意守的对象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在意守的过程中也可配合良性的意念,让意守与意念在静坐过程中相辅相成,起到良好的保健身心的作用。
静坐中意守的部位很多,各人可依据自身的体质病情选用,下举几例:
1.意守印堂印堂在两眉之间,有升阳益智的作用,低血压及欲开发智力者宜用,高血压者禁用。
2.意守下丹田下丹田天位于脐下三横指处。意守下丹田保健作用最强,又最稳妥,古今养生静坐者都提倡意守下丹田。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的经气运行的起点,是体内元气升降开阖的枢纽,是男子藏精、女子细胞之处所。道家养生理论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元气聚集之所。现代医学认为:下丹田位于腹腔、盆腔交界处,是腹腔植物神经的主要神经丛、神经节所在地,它支配该区域内所有脏器、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对全身影响极大。这都说明了意守下丹田在静坐中的重要性。
3.意守涌泉涌泉位于脚前掌的中心处,中医认为是肾气之根,降气之处,具有育阴潜阳的作用。阴虚火旺者、上实下虚者、及高血压病患者易守此穴。但中气下陷、低血压病人不要意守此穴。
4.体外意守可选择你最喜欢的、熟悉的、简单的外界环境作意守,如:日月星辰、山河湖泊、花园草地等;其特点是容易放松,最适合神经衰弱,初学静坐者选用。
6.静坐的原则静坐虽有益健康,但必须遵从以下几条原则,才会起到保健祛病效应。
1.静坐的严肃性坐是为了静,只有心静下来,才是坐的目的,倘若心静不下来,坐也是通常的休息而已。由此说,入静是静坐的真谛与必需。
2.静坐的持久性静坐必须持之以恒,养成规律化、生活化,以形成条件反射,能更好地发挥静坐的保健效应。
3.静坐的特殊性静坐起源于宗教,但宗教静坐与养生保健静坐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宗教静坐有着特定的宗教思维方式,在静坐中不仅要求深层次的人静,还要求在入静的基础上人定,追求出神入化的境界,由此宗教静坐要求坐的时间比较长。养生保健静坐要求排除杂念以求入静,但人静的目的是使体内的一切物质都能发挥好的生理效应,起到养生祛病的作用,所以养生保健静坐要因人而异坐到恰到好处便可。
7.静坐的留心事项①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好在有静坐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千万不可盲目乱来。
②静坐的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新鲜,温度要适宜。静坐时不要受惊吓,并留心防感冒。
③在心烦意乱时,心意过重时,劳累疲乏时,均不宜练静坐。要待到心情相对平静、身体歇过来之后再练静坐。
④在静坐中,有些人会出现幻听、幻觉,要采取不理睬的心态,千万不可当真,古人说:一心不动,幻象自退。
⑤静坐必须与平时的心性修养、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的调理相互有机的结合,才会更好地发挥出养生保健的效应。
⑥有精神障碍的人、有精神疾病的人均不宜学练静坐,以免发生静坐偏差,造成不必要的心身损伤。
⑦对于入静困难的人,在静坐中也可默念字句或听美妙的音乐,以排除杂念帮助入静。
3、养生中静坐法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一)環境的喧寂:凡做靜功,首要選擇環境,最好是山林泉石之間,其次是郊外曠野之處,若市場里弄有聲音喧嘩吵鬧的地方皆不相宜。人聲、車聲、機器聲、音樂聲、戲曲歌唱聲、小兒哭叫聲等,要一概避免。這樣就是使耳根清淨,聽神經不受刺激。 (二)空氣的穢潔:于人有益。這樣就是使鼻根清淨,嗅神經不受刺激。 (三)光線的明暗:關於室內光線一事,古代修養家貴在陰陽調和,勿使偏勝,所以說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我們今日宗旨專在療病,要使神四圍的空氣要十分新鮮清潔,無灰塵、無煤煙、無其他一切穢濁氣味,如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蚊蟲香氣、消毒藥水氣,皆有妨礙。室內家俱越簡單越好。陳列品太多,也容易發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氣更經絕對的安靜,不受絲毫刺激,只怕太明,不嫌太暗。因此室中油漆、粉刷、窗簾等,皆宜用淺藍色或淡綠色,不宜用大紅色及純白色,電燈光也不宜太亮。室中陳列品不要有刺眼的東西,窗外望過去不要有討厭的印象。這樣就是使眼根清淨,視神經不受刺激。 (四)口味的濃淡:飲食調味不宜過於濃厚,甜、酸、鹹、辣皆要比平常吃慣的口味稍為淡薄,白煮清蒸宜多,紅燒煎炸宜少,十分鮮味也不相宜。煙酒最好能夠戒絕。這樣就是使舌根清淨,味神經不受刺激。 (五)氣候的寒溫:氣候對於做靜功的人影響很大。氣候好,可以幫助工夫的進步;氣候差,可能使工夫發生阻礙。熱到穿單薄衣尚要出汗時,冷到穿厚棉衣尚不覺暖時,黴天潮濕氣重時,做工夫皆難見效。狂風暴雨震雷閃電時,工夫亦須停止勿做。正在做工夫時,若氣候熱,不宜開電扇;若氣候冷,也不宜燒火爐(熱汽管子沒有關係)。有人說裝了煙囪的火爐就無妨礙,這句話不合于衛生學理。煙囪的好處,固然可以排除爐中燃料所發出的炭酸氣,同時也能消耗室內空氣中所含的氧氣。普通無病的人缺少氧氣尚且有害健康,何況有病衰弱的身體。如果一定要生火爐,切不可把門窗關緊,必須讓外面空氣能夠進來。但有一點要注意,室內空氣要流通,又不宜讓冷風直接吹到病人身上,恐怕易得感冒。總計一年之中沒有半年的好天氣,今日好,明日未必好,從事於靜功療養者,若遇著天氣相宜,就應該及時下功,不可放過。 (六)食物的營養:含蛋白質的各種食物,雖于身體有益,但也要能夠被消化,否則多吃反而有害。凡是患神經衰弱的人,消化力都不見佳,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宜勿過量,其他一切營養品也要配合適宜,不衛生的零碎食物皆要禁絕,勿縱口腹之欲,以致貽誤恢復健康的大事。 (七)世緣的隔離:在正式住院用靜功療養期間,當然不能再擔任各種工作,但家庭老幼生活和自己經手事件,也要預先有個安排,免得臨時顧慮。住院以後,親屬朋友要少會晤,外面情況要少接觸,不宜多通電話、多看報紙、多寫信件,這樣就能夠使性情安定,就能夠使神經常處於靜的狀態,做工夫也容易入門,對於病體有利。 (八)思想的寄託:要費腦力的書最好不看,帶有複雜算式及許多數位的科學書更不宜入目。若把看書作為消遣之用者,可隨意閱覽前人的遊記、筆記,或近人的旅行雜誌等類。正當做靜功時,思想要寄託在“心息相依”的工夫上(即聽呼吸法);出外散步時,思想要寄託在花草樹木、山水風景上;每次進餐時,思想要寄託在食物的色、香、味上(療養院供給病人食物時,對於色香味三種條件也應該研究);做柔軟體操時或練太極拳時,思想就貫注在肢體運動上。 (九)用功的時間:每日早晨天剛明時,做靜功最好,其餘時間也隨意可做。若用坐功,最少要坐三十分鐘,最多不宜超過一小時半。若用睡功,即不拘時間長短,能睡幾時就幾時,夜間能一直睡到天明最好,若睡到半夜,翻來覆去不欲再睡時,可起身坐在床上用功,若坐到有濃厚的睡意、發生身體不能支持,然後再臥下,如此沒有睡不著的。惟飽餐之後尚未消化時,不可就靜坐,亦不可就睡眠,宜使身體稍為活動。 (十)身體的姿式:靜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為原則,姿式不關重要。或盤腿坐,或垂腿坐,或仰臥,或側臥,兩眼或全閉或半閉(道書上叫作垂簾),兩手或交相互握,或左右分開,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隨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體要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硬挺著,四面要淩空,不要有倚靠。臥式,自腳到頭要逐漸高起,不要如水準,但又不宜用高枕放在水準的床上,這樣辦法只能使頭高,而全身不能順著斜起之勢逐漸地向上增高。此法宜用硬性的床,將頭部下麵的兩隻床腳墊高六七寸,足部下麵的兩隻床腳不墊,令這張床一頭高一頭低就合用了。但遇腦貧血的病人則不用此法。無論坐式或臥式,都需要身體全部儘量放鬆,凡是束縛身體之物皆不宜用,皮鞋要脫去,褲帶要解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壓迫。這樣才能完全達到靜的境界。再者蚊蟲、臭虱、跳蚤也要消滅乾淨,若有一兩個在擾亂,工夫就做不好。其他一切飲食起居事項,尚有未能詳言者,可按照普通醫院規則辦理。
麻烦采纳,谢谢!
4、王阳明的“静坐”养生你学会了吗?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祖籍浙江余姚,后迁至山阴(今绍兴),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曾创建阳明书院,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史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杰出代表。他创立“心学”称“阳明学”,又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经过四百年之久史海沉浮,当今又在世界上掀起研究王学热潮。王阳明对“静坐”养生明确地说:“究极仙径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唯有坚持修炼“静坐”养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顽强的意志,才能开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王阳明修炼“静坐”养生之道,有独特系列创新之见,值得学习弘扬,且非常有现实意义。
1.“太虚即氧”,“静坐”,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文学大师郭沫若的“静坐”养生之道,就是从王阳明的著作中得到启迪的。郭沫若“静坐”养生是实践了王阳明“静坐”养生的学生。王阳明从“静坐”入门,认识太虚即气而得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说:“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阳明高明是讲万物“本体”是气,阴阳二气是统一体。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变化运动的根本。王阳明著《周易外传》讲:“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灵诚精义》讲:“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又讲:“由太虚,有天之名;有气化,有道之名”。在《传习录》中讲:“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可知充塞天地之间……便是一气流通。”王阳明讲:“一气流通”就是“行气”,“行气治百病”。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讲:“练气即行气。”《黄帝内经》讲:“气行则血行”。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王阳明“静坐”养生是深知“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哲理。
2.“静坐”并非绝对静,而是“方静旋动”
王阳明对气在运行中“动与静”的理解很辩证。《正蒙注大易篇》讲:“静以居动,则动者不离乎静,动以动其静,则静者亦动而灵”。《思闻录外篇》讲:“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一切事物静动两种态,静是静动,而非不动。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也动也”。王阳明的动静观深邃理论是提出了“方静旋动”。《中国道家内丹修炼学》讲:“旋转与波是宇宙生成生化的最根本规律”,宇宙是在不断动静态中而运动生化。《思闻录外篇》讲:“天地之化日新。动静是对立统一,动静互涵,动静是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动静中变化”。《思闻录外篇》讲:“今日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王阳明修正了张载“日月之形万古不变”的结论。《尚书引文·太甲》讲:“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正蒙注大易》讲:“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思闻录外篇》讲:“守其故物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故客观世界永远在动静运动中生生不息,而在气化中呈现其生命的代谢规律,唯独明白了客观世界动静规律,而顺应这规律,才能像荀子所讲:“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王阳明论动静是洞明了练气“静坐”养生的玄机。《上洞心丹经诀》讲:“静坐行气着手,运精气过三关直入脑,脑满以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阳明极为高明,他在“静坐”中悟出“方静旋转”气行机理。点化我们要认识到“静坐”并非绝对静,静是相对的。
3.“静坐”即修心、调气,要发“诚意”、“善念”
《黄庭经》讲:“意中动静气得行”,众人皆知意调气。但进一步深入理解意念力本体在何处?一般常人并不知道。王阳明著《传习录》中讲:“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必就其意念而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人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王阳明又进一步讲:“正心诚意”,要做到“诚意”必须要“格物致知”,也就是使每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认识为善去恶,明其道心,也就是“良知”。所以“心正”才能“行正”。什么叫“格物”?“格物”怎么解?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这是别有洞天的理解。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达到“六根”清静。《大学》讲:“致知在格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又进一步讲:“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不善之念克倒了,须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立言总旨”。王阳明“心学”将“主静止欲”是讲透了,气功修炼功夫意念调气,就是“炼心”的功夫。“炼心”是气功修炼最上乘的功夫。关于炼心,儒佛道三家均有论述,儒家讲:“格物正心”;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炼心养气”。“格物”才能“止欲”,“心正”才能“行正”,平常心即是道。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月孤园朗中天”,“万缘脱去心无事”。王阳明论“静坐”中调气强调“诚意”发“善念”很重要。《唱道真言》讲:“根本起修心为根本”。这是王阳明的真知灼见。
4.“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
王阳明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在修证认识到“静坐”重要。《年谱》中说:“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王阳明还对“静坐”有自己的创见,称“静坐”为“默坐澄心”。“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王阳明强调“静坐”中身心道德的修养,否定朱熹“求理于物”,而认为“吾性自足,求理于吾心”。王阳明在“静坐”中创建“知行合一”的心学。老子著《道德经》中讲:“人居第一”。明朝大预测家邵康节讲:“人生所贵有精神”。王阳明的“静坐”养生实践说明了“静坐”养生能强身祛病,开慧悟道。并下了一个结论:“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
5、养生专家建议静坐,静坐对养生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静坐对养生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静坐其实就是打坐,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正念冥想。一个人看起来精不精神:主要是看他的面相。而影响面相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脑力精力充不充沛。二是:体力精力充不充沛。而现如今主要影响我们的,其实是第一种--脑力精力。约办公室或者学生这样的人来讲更是。
所以真正得到脑力休息已经刻不容缓。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能更好的静坐吧!
1.当脑袋昏昏沉沉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静坐。
那在椅子上,然后稍微的挺直背部离开椅背。腹部要放松,手放在大腿上,两腿不交叉。然后时刻的感觉身边环境与自己的联系。把自己所有的感觉多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可以感觉通过鼻孔的空气。还有腹部与胸部的起伏,呼吸与呼吸之间的停顿......).
2.静坐的好处:
静坐可以减轻压力,抑制杂念。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改善情绪。改善免疫力。你可以借静坐来感受身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变化,从而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从进错中,你会感觉到另外一个世界。
3,静坐的注意事项:
静坐的时候要时刻的注意呼吸。因为是第一次练习静坐,所以说,当产生杂念的时候,一定要慢慢的将你所想的杂念转移到呼吸上。并且不做任何的评判。刚开始你可能觉得做这些索然无味。但是每天不管五分钟也好,还是十分钟也罢。只要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对你的身体是大有裨益的。
6、明代万全的《养生四要》强调的静坐和呼吸诀窍是什么?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静坐的方法,万全在《养生四要》中介绍了锻炼静坐的诀窍,就是让人勿视、勿语,思想集中于呼吸。
万全强调的呼吸锻炼,主要就是胎息。小儿在胎中的时候,无呼无吸,气自转运。胎儿这种呼吸绵绵的状态,就是练习气功的最好状态。
7、我伯伯的儿媳妇给了我本静坐养生法,叫我多练功多打坐,说对身体好,有病可以治病,没病可以防病。真的吗
本来是无聊文人的无聊之作,z现在被一些无聊的专家利用,哗众取宠而已,以显示与众不同,这样才能显示自己是真的专家
8、古人如何打坐入静养生
古人喜欢在静中养生,就连儒生都要在打坐中入静调息。尤其是道家,还要把修炼分成几个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人在静心凝神中打坐,确实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可以使神有所养、气有所化,从而使肾阳充足、精不泄漏。中国古代提倡,人体养生要以松、静、自然为原则,在打坐中炼精化气、化神助阳,帮助人静心入定、排除顾虑,从而使人的心神宁静、身体健康,达到去除疾病的目的。
入静,简言之就是静坐。就是盘腿打坐,精神内守。具体方法为:两腿双盘或者单盘,两手结印——两手四指上下重叠,两个大拇指自然对接。深呼吸,脑中排除一切杂念,闭目静坐至少要在三十分钟以上。人体在静坐时,人的呼吸频率变缓,心跳也会减慢,身体肌肉的紧张程度就会得到舒缓,身体彻底的放松下来,所得到的休息甚至远远超过睡眠,所以现代医学称入静为“更高级的休息”。当然经常打坐,也能大大提高人的睡眠质量。
中医认为,入静和炼气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真空状态,人体的精、气、神形成的气脉与能量,在身体内循环一周后,又会返回复归到肾元,带回新的精气,就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在肾的命门穴,人的生命质量由此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此为入静能够使人“阳足”。
中国古人在入静中,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那些出了家的修行人,为了能清心寡欲、不被干扰而达到更好的修炼效果,都喜欢藏在名山大川、深山老林里,或者结庐而居,或者干脆住在山洞里,深居简出。而e68a847a6431333337393533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就可以灵活运用了,可以利用别人用来娱乐、休息的时间随时入静,姿势也可以更随意一些。
入静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清晨起床后,或临睡前的这两个时间比较方便。当然古人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子夜时分打坐,或者选择正午阳气最足的时候。而现代人不必那么讲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每次最好能维持三十分钟以上的时间为宜。像这样长期的坚持打坐入静,有意识地通过排除私心杂念来彻底放松身心,必然会使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