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养生之道包括哪些方面?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宰的地位,“儒学”也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时期,他活了73岁,“人逾七十古来稀”,可谓长寿了。孔子养生长寿之道内容颇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克己、修身的“养生三戒”
孔子一生严以律己,从不纵欲。他的“养生三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养生铭。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贪欲;血气方刚时,要防止打架斗殴;老年,身心不可过度劳累,要戒“贪得”。这“三戒”不论对青年、壮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纵。
(2)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孔子对“礼、乐、射、御、书、数”有广泛乐趣,精通诗、书、礼、春秋。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身之道,一生周游列国,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乐观处世。
孔子的二十字“养生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孔子一生养生健身的科学总结。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欢幽静,又喜欢山水,喜欢活动又乐观处世,一定能长寿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确阐述:“大德必得其寿。”所谓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我们平时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也就是这个意思。
(3)食勿过饱,讲究卫生
食居慎节,知足不贪,食勿过饱,不乱饮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饮食养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过“八个不食”,尽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处,但基本上是讲饮食卫生的,有参考价值。“①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
②颜色坏的不食;
③发臭的不食;
④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
⑤调料不当的不食;
⑥不合时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语》还提出“长幼异食”,即年龄不同,在饮食上应当有所区别,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和习惯。
孔子的这些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也仍然是符合卫生标准的,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有关饮食养生的具体论述之一。
(4)起居循规,讲究姿势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体要求:“寝不尸,居不客”、“寝不语”等。“寝不尸”指不得仰卧如挺尸状。后世孙思邈等据此提出宜屈膝侧卧。所谓“睡不厌,眠作师(狮)子卧”者,即“胜脱靴着地坐脚也”。《老老恒言》道:“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所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的睡方,大约就是指这种方法。“寝不言”也被后世所遵守,“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
孔子还重视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鲁哀公如何才能长寿的求教时说:“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共杀之。”这就是说:凡生活没有规律,饮食不加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久之就会积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时放过羊,经历过穷困生活磨炼后,又为宣传他的学说,到处奔波,周游列国多经磨难,但正由于他总结人们生活的实践经验,探索健身之道,积极倡导和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才能经得起到处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验。在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尚能活到73岁的高龄,足见孔子是一位很重视体育卫生保健和懂得长寿养生之道的教育家。
(5)养护精神,调摄心理
孔子的学生患了麻风病,孔子惋惜地说:“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什么样的病。孔夫子此言虽有点主观,但作为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孔子,可能已觉察出了疾病与人的性格、体质的关系。
半个世纪来,由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确实减少了,精神卫生和疾病的关系,相对地暴露得更明显。目前,几种主要疾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高血压病、肺心病都与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其他如溃疡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糖尿病等,也都与精神卫生密切相连。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还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恼烦闷,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心态表示称赞,“贤哉,回也”。
孔子反对懒惰,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宁可下盘棋,也比闲呆着好。
孔子喜欢音乐,在齐国听到韶(一种乐曲名),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将近绝粮时,还在“弦歌不衰”,饥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怀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三种有害健康的事是: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饥食妄淫。三种有益于健康的事是:调节行动,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们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时,生活也很有规律,精神安乐,心情舒畅。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此看来,孔夫子是个不知发愁的好老头儿。
2、儒家养生思想的优点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封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影响很大,自然也影响到养生学。
养生理念:
修身养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
饮食养生:美食、卫生;
兴趣广泛:“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一).修身养性
1. 倡仁德——施“仁”于人
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讲孝道——敬老爱幼
《孟子》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寿”)
3.“仁”者寿
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勤奋好学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
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 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二).中庸平和
1. “和为贵”的人生理念
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2.“欲而不贪”,知足常乐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
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孟子
尽天下》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赞扬其弟子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艰苦作风,抨击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的丑恶行为。
3.因人而宜,养生“三戒”
孔子根据人的年龄不同,总结出著名的养生“三戒”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确为经验之谈。
4. 顺应天道,养气中和
西汉前期儒家大师董仲舒将中庸思想和养生相结合,强调养气中和。他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种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以中和之道养身健体的思想是颇有道理的。
(三).饮食养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饮食卫生,并提出饮食原则和宜忌,这是我国养生文献中有关饮食卫生的最早记载。
1. 饮食精美
《论语 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
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这种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使饮食精美,烹调味美,可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有利健康。
2. 饮食卫生
孔子在饮食卫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
“食殪而霭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
进食卫生提出:“食不言,寝不语”。这些饮食卫生要求对健康是有益的。
(四). 兴趣广泛
孔子一生颠破流离,能享73岁的高寿,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奇迹。除了他科学地遵循上面所谈的一些养生原则和方法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也是保证身心健康重要条件。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的确是对他一生的生活的概括总结。孔子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诗、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活动都非常有兴趣。他十分欣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曲。正是这种广泛的性趣爱好,陶冶的性情,促进了健康长寿。
3、今天看了本养生书,书上说的“养生养道”是什么意思? 或者说是什么药?
养生于养道 养生,是告别温饱后中国人的普遍追求。“养生”之说古而有之,不过在“极左”年代当作“另类”被“扫地出门”了。 所谓养生,又称养身,乃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之道。这方面古人积累经验多矣。如《管子·形势解》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庄子·达生》云:“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险也”;《战国策·齐策四》曰:“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荀子·修身》道:“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等等,这些先哲之论不乏科学道理,经受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也。 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其。一个人只重养身而轻养德,养生也难以如愿的。这是因为人的寿命与德操大有关联,所以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言:“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云:“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此言与孔子“仁者寿”如出一辙,将养身与养德“高度统一”了。 今人也总结出养身与养德的“三宝”: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口。表面看,这是说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外在形象,其实却映射其精神气质与内心世界。其可贵处,正是将“仁者寿”的理念完美融于一身了。有“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之誉的著名学者季羡林,曾力赞文学大师张中行“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他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位嘉言懿行的“高人”?季老说“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之人”,他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与张中行一样,都能颐享天年而功业盖世。而贪图名利、心怀杂念之人,是难以达到此一境界的。想一想,那些曾经呼风唤雨养尊处优而今被绳之以法的昔日“权贵”,不都在养身与养德上“一手硬一手软”而身败名裂了么?
4、孔子主张恬淡虚无,与世无争养生观对吗
在我们现代人很难做到,因为时代在发展,主张自然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也不是绝对的,应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孔子的主张在人到一定阶段是需要的,比如在晚年的时候
5、根据儒家的养生观,什么样的人能够长寿
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仁者寿(若恬淡虚无,心神宁谧,豁达开朗,顺应自然,人之元气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长寿则不难矣!)
6、为何说“仁者寿”?
一想到哲人、隐士和贤者,我们的脑际便会浮现仙风道骨的样貌、看到世事洞明的慧眼、听到爽爽朗朗的笑声。北大哲学系历来多高寿哲人,包括在世的教授90岁以上的有十余人,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85岁以上的超过20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因此被称为“北大现象”,这不是偶然的。 哲学是智慧之学,求修身养性、净心明理,通天人相应、顺乎自然,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普遍认同的儒家进德、道家保真、释家净心使得哲人们心游其间、深得其味,从而达到高层次“不养自养、不求自得”的仁寿、智寿境界。养心即涵养心胸,贵崇德明理;养生即涵养生机,尚保真守正;养身即涵养身体,重阴阳平衡。三养结合,其寿自高。
7、儒家在传统养生中提出什么思想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8、仁者比智者更快乐
仁者更偏重于与人交往的能力,智者更偏重于理解理性世界和社会的能力。
仁者,心胸比较宽广
智者的话,有些普通人想不到的事智者能想到,但有时候却不被人理解,或者对身边的人抱有过高的期望导致失望,慧极易伤。
仁者寿:孔子养生观
“仁者寿”,是孔子论养生的总纲。什么样的人是“仁者”?就是“仁爱”、“仁厚”、“仁义”的人。
“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是这样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更对老年人谆谆告诫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个“得”字不外逐名逐利,岁数越大,越应警惕。
韩愈对“仁”作了高度概括:“博爱之谓仁”(《进学解》)。仁者,就要有一片爱心,胸怀广阔,心理平衡。
人者快乐放松自信
生活中,为什么有人特别愿意做善事、帮助人?调查发现,他们这样做时心情特别好,情绪积极,自尊得到提升,他们是真心快乐。
心理学家分析助人为乐的原因是:一是会改善个人情绪,使之良好,有效减轻自己的身心压力;二是助人的积极效果和身心压力的减轻,对自己的健康会有积极影响。这说明助人本身就蕴涵有内在的回报,强化了利他主义而防止了自私。
即使助人者未能立即感到快乐,但长远而言,会收获做善事、助人的好处,诸如自信、自尊、提高自我认识,摆脱压力等。特别是年轻人会因做善事、助人,而从心里升腾起自豪感。
助人能摆脱糟糕的心情
通常,我们总认为,心情好的人才愿意助人,其实,许多心情糟糕者同样愿意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心理学家恰尔迪尼等人通过实验发现,那些正在为糟糕的考试成绩而闷闷不乐的学生,当他们走在校园里时,路遇一个人手中书本纸张突然撒落一地,他们会比平时更可能去帮助他。
恰尔迪尼认为,这样做,是一种自我满足,可以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回报,同时,看到和自己一样不走运的人,有助于抵消不良情绪。这也是有些处于内疚、悲伤或者其他消极心境者,却主动帮助别人,让自己感到被需要的原因。 慷慨助人,是一种使自己振奋的自我满足的方法。恰尔迪尼和他的同事认为,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助人行为最初是因物质回报而产生的,其后是社会性回报,最后才是自我回报。很多人乐善好施,愿意倾听别人的苦恼,喜欢帮助弱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就是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心情更好,得到快乐和满足。
助人者有积极心理特征
一种关心人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叫做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认为乐善好施者有以下积极的心理特征。
一是从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关注人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对未来的生活态度乐观忠诚;二是心理特征积极,具有一定的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三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助人者寿命更长
一个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积极情绪的人,如助人者,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如将手伸进冰冷的凉水中,普通人只能忍受60到90秒,但在积极情绪测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往往能忍受更长的时间。
一个具有积极的情绪的人,寿命更长。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测试了70个心脏病人,其中,17个被测试为“最悲观的病人”,后来,有16个没有经受住第二次心脏病发作而去世。而19个被测试为“最乐观的人”,后来只有一个人被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夺去生命。
积极乐观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乐观性格的人很少得抑郁症,积极是一种爱,一种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即古人讲的“仁者寿”。
把慈善习惯传承给孩子
国外家庭会从小培养孩子这几方面习惯:
善待动物。有时,父母或亲人会把在路边捡回来的一只流浪狗送给孩子作为小礼物,这不仅让孩子多了一个小伙伴,也让孩子有了一颗救助之心。数据显示,从小有小动物陪伴的孩子长大以后80%都会有爱护动物的意识,57%的孩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相比于没养过动物的孩子更有亲和力。
助邻敬老。如美国,社区服务十分完善。很多家庭会定期在离自家最近的社区服务站里做义工,维护社区环境,给社区里的老人买菜、读报、整理庭院。父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很乐意把孩子也带在身边。这样既可以拉近邻里间的距离,又能培养孩子帮助弱者尊敬老人的品德。
捐赠衣物和玩具。孩子们会将自己曾经穿过的衣物和用过的玩具,在父母的指导下,捐给当地的慈善机构或慈善商店。一些父母会捐自己的物件,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并讲解捐赠流程,更多的则是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们清楚自己有多少“财物”和应该怎样有序管理。
献血。家长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血型和健康状况,消除孩子对献血的误解和恐惧,然后要选择一个正规安全的献血机构,帮孩子实现献血的愿望。
组织慈善活动。家长在给孩子提出这样的建议后,孩子就要自主选择慈善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如在孩子生日的时候办一个小慈善派对,邀请朋友来参加之前,小主人会提前告知每人需带一份生日小礼物,这份小礼物将会在生日过后由小主人捐赠给慈善机构。也可以召集住在同一个街区的其他小朋友,在自己家花园里摆一个“跳蚤市场”,卖用过的二手货,用销售收益进行下一步捐赠。
我分了好几部分,自己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