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 环境养生

中医养生 环境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9 14:32:10

1、环境与养生有哪些关系

环境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去“改造”破坏环境。
环境养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以及“室内环境与健康”3方面
1.自然环境与健康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不断地受到自然界地影响,并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地斗争中,保障和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人与天地相应”。所谓“相应”,既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地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上的适应或病理上的反应。
总的说来,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是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相反,大气污染、水源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则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2.居住环境与健康
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居住的环境经常而且直接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住宅和建造房屋,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净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居住的房屋住宅阳光充足2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开潮湿、污染。要达到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建房座向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选择居住地应避开不利于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电场、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选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
3.室内环境与健康
创造一个较理想的居室内环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室内光线充足②温度、湿度适宜。③自然通风

2、环境养生和睡眠养生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所谓环境养生,是指空气百、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的外部条件。在中国传统哲学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度。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工作和居住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问危害,威胁子孙后代。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若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是最好的节能,也是最好的储备及充答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版。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总而言之,这两个都是老祖宗就权传承发现的养生规律

3、什么是环境养生?

健康是长寿的先决条件,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不仅错综复杂,且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环境因素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到人们重视,如《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可见,居住地方的水土、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研究认为,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山区,阴离子密集,确实是长寿的地理环境。根据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百岁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这些长寿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庄和少数民族地区。

众所周知,人的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可是从现在来看,仅仅从治病的途径来延长人类的寿命,潜力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近百年来,人类的死亡原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从以往的各种传染性疾病为主要原因,改变为以衰老性疾病为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在现时代,死亡多是因为细胞和组织衰老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就拿人们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及心脏病来说,尽管其发病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都与细胞和组织的衰老和损伤密切相关。引起这些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恶劣的环境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医生就发现,在英国,生活在粘土、砖土和河谷冲积土分布区的居民,癌症死亡率很高,而生活在古老、坚硬的岩层区和排水良好的地区的居民,癌症发病率则很低。美国学者也发现,美国的癌症高发区集中在东北部、五大湖周围以及西部沿岸地区。

在我国,癌症的分布在大的范围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就是在小的范围里,各种癌症也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分布。如肝癌的高发区集中在福建、广东等地;食道癌高发区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食道癌高发区呈同心圆分布,发病率由中央区向周围逐渐降低。

不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同样和人们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如《黄帝内经》里就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始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诊治疾病要注意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相传,帝尧时代人们就凿井汲水而饮。春秋战国时期居民中还制订了清洁饮水公约,不遵守者以法律处理。我国考古挖掘的古城遗址遗物证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地下已有用陶土管修建的下水道,不仅注意到饮水卫生,而且还注意到保护环境卫生。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也写过《论空气,水和土壤》等卫生论著。

十八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时,提出了许多与社会因素相联系的医学课题,促使医学家们去探讨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1766年,德国人约翰·彼得·费兰克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最先提出“医学监督”的想法。1838年德国人捷·埃罗舒提出“社会卫生学”的概念。他指出:人类是凭借着社会才能赖以生存的一种社会动物。他还把卫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卫生,它完全隶属于个人的主动性;一类是公共或社会卫生,它需要采取法律或行政措施。

1848年法国人儒勒·盖林第一次把“社会”这个词同医学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社会医学”新概念。他把社会医学分成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研究人群的身心状态与它的法律、组织、制度、风俗、习惯等的内在关系;社会病理学--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问题;社会卫生学--研究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措施;社会治疗学--制订治疗措施和其他手段对付社会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

1848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德国人诺尔曼指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

本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暴露出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较为突出,社会医学在发达国家为医学界广泛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社会向医学提出了许许多多新课题: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所带来的“公害病”;现代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所带来的意外伤残人的增多;人口老化以及社会现代化所引起的疾病谱的变化等等。

总之,由于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必须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生物因素亦不能忽视,包括所有与人共存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对人的影响。人体的健康还与生物致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致病原及寄生虫也影响着人的发育和衰老变化。

可引起人疾病的生物致病原,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蠕虫等。有些疾病是通过动物或昆虫作为传播媒介致人疾病的,如鼠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症等,狗传播狂犬病,猪传播猪肉绦虫病,蚊子传播疟疫、乙型脑炎,虱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病等,苍蝇传播痢疾、霍乱、伤寒等病。

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对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年龄增长都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历史上,天花、鼠疫、霍乱、疟疾、流感等等为患,几乎造成一个地区人口的灭绝。如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悲惨的大流行,14世纪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在欧洲病死者达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1/4。在近百年内,霍乱曾先后发生6次世界大流行,每次流行死亡人口均以数十万至百万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辩证的自然综合体,一切生物都要适应环境而生存,人类不但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环境。

4、什么是新型的中医养生模式?

中医理论+西医检查结果+合理调整生活

5、什么是中医养生 该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医以草本植物入药为主,配以推拿、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手法,对人们的防病知治病、养生保健有独特的功效。并且中医是把天、地、人视为一体道,从根源上分析疾病,善于“治未病”,调动人体内的正气,扶正祛邪,从而回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这是中医相比西医更加擅长的。
如何养生?
顺应【自然】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答觉。
吃应季的水果蔬菜,勤加锻炼,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真正的养生,普普通通,因为生命本就如此。

6、中医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的是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保养。

第一,在心灵调养方面,《黄帝内经》中提出要做到恬淡虚无,也就是说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平时可以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来调畅情志。内

第二,身体上的保养,从饮食和锻炼两个方面,饮食要清淡、营养、易消化,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寒凉、煎炸、烧烤类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平和的食物,并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容的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7、中医养生主要是做什么养生的?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来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源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百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度。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重在养心,保养知精、气、神。即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道、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与中医养生 环境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