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太极拳与保健养生

太极拳与保健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9 13:49:11

1、太极拳真的能够养生吗

太极拳对当代人类的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商业繁荣,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却也带来了不少麻烦,环境污染、战事争端、能源危机威胁著人类。即使在和平的环境中,仍面对许多生存问题,诸如被称为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疾病,二号杀手便是忧郁症,以及老龄化社会的生活品质问题。
中国的太极拳运动,虽不是一副药到病除的“药方”,但你若持之以恒地坚持,恰恰是能有效解决或缓解上述三大社会症状的“妙方”,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於太极拳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做了许多测试方面的研究,涉及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 及免疫功能、老年虚弱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尤其是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多年研究、对照分析了脑电、心电、血脂、微循环等方面太极拳产生的锻炼效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最近我的一名博士生与运动医学专家、共同探索了“胰岛素生长因数一l”的内分泌调节作用,论证了太极拳锻炼有益於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运行,引起 了运动医学界较大的关注。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不在此一一赘述,我想从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一下太极拳对心。脑血管疾病,对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老年人的生活健康谈一点认识。
有一篇文章说,人类站立,用两脚行走,实现了这一质的飞跃,固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史,却不利於全身血管的锻炼,以致高位缺血、缺氧的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
全世界每年有1600万人死於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率50%以上。中国约有l亿多人患高血压病,每年新增100万人以上;脑病患者500多万,每年新发150万,冠心病患者1000万人。中国心脑血管患者死亡人数达260万,平均每分钟死亡5人!
太极拳强调放松肌肉,“一动无有不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达四梢”,均有利於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流回圈,也有利於对微血管的锻炼, 促进微循环。上海体院一位老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探索了人的微循环。研究表明,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者, 管绊异常率和淤血管超标率均明显低於对照组,起到了调节供血的作用,有人将其称为“第二心脏”。此外,不少研究表明,练太极拳对降低血脂、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营养、预防和延缓心脑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有关的实验报告我在此不一一列举,我衷心希望医学工作者和武术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合作,迎战人类的头号杀手,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实验证明,人的心理健康对人的生理健康、生活品质有极大的关系。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性格、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能力、生活态度、人生观念等等,都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物欲和金钱刺激著人们,繁忙和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浮躁、紧张、烦恼、压抑,使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失眠症大增。根据曹一民先生的撰文,世界上有3.4亿人患忧郁症,以至成为人类的第二大疾病。
我认为以“松静自然”“舒缓自如”为特点的太极拳极有利於人的心理调节和修身养性。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太极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哲学观。
太极拳“道法自然”,人身为一“小太极”,自然为“大太极”。当你练完了一套太极拳,到户外、旷野、树林、草地上,无拘无束地“全身处处毫无牵掣”,“动静作势、纯任自然”,呼吸自然,开阔心胸“随天机动宕”,也无意追求蹬腿有多高,架势有多低,姿势有多规范,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 走势,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将自己溶人大自然之中,天人一体,生机无限,热爱自然、热爱人生之情油然而生。忘却烦恼,进入一种恬淡自然的境界,会有 一种好心情,一份紧张烦恼之外的宁静,这对你的健康会没有益?

第二,太极拳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的一种伦理观。
现代人工作中、商务中的激烈竞争,使人与人的关系紧张,甚至白热化,由此引来嫉妒、烦恼、仇视;现代科技又给人创造了网上聊天的环境,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
人们聚在一起练太极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随著音乐舒拳走势,或两两推手“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粘连黏随,成为一种融洽感情、乐此不疲 的交流情感的活动。正如《大趋势》一书中提到的“每当一种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产生一种高情感”。太极拳以静心养 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为一种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尤其是在外国,老年人,妇女平日较为孤独,有一种场合给他们一起练拳、交流、说笑,相互尊重, 其乐融融。太极拳以其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加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观念。不少发达国家,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往返,不失为 凝聚人情感的“魔杖”。

第三,太极拳是终身追寻和谐的养生观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在练拳中追寻和谐,上下、身步、手眼、内外,处处和谐,可为“终身不尽之”.

想学习太极拳, 可从24式太极拳开始. 初学者应跟从老师学习, 否则以下一些基本要求便不知做对没有.
基本上所有太极拳都要注意身法十要(虚领顶劲及气沉丹田, 涵胸拔背, 松胯扩膝, 沉肩、堕肘、护肫、守中等) 的内容, 要求身体成为一个立体圆球., 另外还要 ‘用意不用力’, 切记放松身体各关节, 慢慢体会, 将各法溶入意识,成为本能,才可提高拳艺。
网站 :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视频教程 (高清版 宗维洁主讲 示范)
http://www.56.com/u63/v_NjIwOTIyMzY.html
http://www.56.com/u31/v_NjA1NDY5MjQ.html

2、太极拳的养生意义

3、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有哪些

4、太极拳与传统养生的关系

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是建国以后随着传统杨式24式太极拳的普及,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后来,陈式、吴式、孙式、武式等抄太极拳也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除了太极拳的技击袭作用以外,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对养生起到积极作用,是因为她动静兼顾,阴阳和合。通过身体松、正、静、圆、空,配合以细缓匀长的深呼吸,使人内在的精、气、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在没有剧烈运动的百前提下,不仅增加了腿部的肌肉度和力量,而且促进了人体血液及经络的循环。打完太极拳后,可以使人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的感觉,从而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5、太极拳套路中的哪些动作对养生保健有作用?都有什么作用?

太极是中国传百统哲学,医学,导引与武术完美结的运动。
一。练太极度必要接触到;{气}的最大概念,关于这个话题具体去看《黄帝内经》网上有很多视频。气;可以是空气,人生真气,哲问学之气
二。太极是武术当中一个分枝答,是武术就讲力量,速度,而这些是人活动的必需素质,
三。太版极的动作复杂;左右,上下,动静等等,要求你的身体转换能力。自控能力,这些就权达到保健的作用。

6、太极拳是如何达到养生效果的。

太极拳养生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和道教文化相结合,融入了道教中的精华——静字,同时它又是一项武术运动,太极是一部充满阴阳矛盾而又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其神玄绝妙不能一日而成。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和领悟才能达到太极拳养生效果。
太极拳养生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等阴阳交替运动。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这种阴阳的交替,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克服对偶失衡状态。
太极拳学静势动态的平衡,动中的秩序与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才能改变人的心灵、性情、气质和风貌,才能提高人的修养和理性。对太极拳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才能练好太极拳。
根据前辈拳论和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 练身不练招。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 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 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 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 能急于求成。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 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 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 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 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 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 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 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 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 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太极拳主要是 训练自身整体功力,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 不拘泥于一招一势。内气充实了,全身尤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 处何处能击。如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总之,太极拳行功走架要求松静、柔和、缓慢,能耐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练拳,产生急躁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太极拳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炼过程,在行功走架上怡养浩然之气,达到身心双修,自然水到渠成。此做才能真正达到修养身性的养生作用。

7、太极拳用于养生选哪个较好

用于养生选杨氏太极较好。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体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

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 ”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五、疏通经络隧道:太极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经。

与太极拳与保健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