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贺氏针灸三通治疗的患者多吗?
这种治疗我见过,国内的贺氏针灸派弟子坐诊的医院、诊所接诊的患者还是挺多的
2、贺氏针灸怎么样
就是毫针+火针+三棱针火罐,都是传统外治疗法
3、谁知道针灸治病是伤人正气吗?—贺氏针灸三通法研究会
祖国传统医学的针灸疗法因其方法简单、疗效快、对人体无副作用等特点而深受患者欢迎,在防治疾病与保健养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颇受国内外患者青睐的中医疗法之一。然而在针灸临床中,经常遇到患者对针灸是不是伤人正气的疑问。这是针灸治疗中的误区,本人从事中医针灸30年,有一点发言权,我认为有必要澄清之。
为了说明此问题有必要先从针灸为什么能治病说起。针为在腧穴上行刺,灸为在一定部位上温热灸疗,针灸治病是通过对人体经络系统的针灸刺激,调整气血运行状态,提高人体生理机能水平,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二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孪生关系,气由血生,血由气化,气血在人体中运行充盈流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任何病恙的产生一定与气血失常有着因果关系。所以在中医学看来,维护体内气血的协调关系,提高脏腑代谢水平,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宗旨。
针灸疗法是建立在经络理论上的治疗方法,以针灸刺激为主要手段,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达到调整气血的目的。同其他中医治疗方法一样,针灸疗法在治病中也是以辩证施治为中心,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达到泄实补虚的目的。首先针刺手法中就有补的手法和泻的手法,如:烧山火就是补法,透天凉就是泻法,在针刺中施用不同手法就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其次,三棱针的放血疗法,因其有血液放出,就是泻法,而温灸疗法因其有温热效应,肯定是补法。总之,针灸疗法就是通过不同的针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调整机体不同的偏差,达到治病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在针灸治病中,不要一听到补法就认为对身体有好处,泻法就认为对身体不利,其实为了能使气血运行通利,在很多情况下,泻法是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如消化道不畅造成的腹胀,就得用在足三里上施用泻法通畅消化道,肝阳上亢造成血菀于头部,在肝经的太冲穴上施泻法就有泻肝潜阳的作用,对体表疮疡一类疾病用放血的方法泻出病灶附近的瘀血,就能治愈其病等等,都是泻法治病的实证。
总而言之,针灸疗法中既有补法又有泻法,通过补泻的不同方法,祛除疾病。针灸疗法中的泻法并不可怕,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针灸治病是通过经络调整气血,所以当人体的体质太弱,气血亏甚太多时,针灸刺激无气血可调,就确实不宜用针灸疗法治疗了。
针法得体,补泻有常,是针灸治病的根本。
4、贺普仁师傅是谁
●钟健夫
2009年5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首批“国医大师”30位,这是共和国诞生以来第一次对国家级名老中医授予的最高荣誉,广东只有邓铁涛入选。针灸界入选两位,其中一位是北京的针灸大临床家贺普仁。2010年底,仅一年多过去,30位“国医大师”已有7位离世,剩下的23位堪称国宝。
初闻国医大师贺普仁,只知他是“针灸外交”的代表及见证人,并曾用放血针法,给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夫妇治疗过高血压,获得立竿见影的疗效。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情。贺普仁独创的“贺氏针灸三通法”影响力达东南亚、日本和南美洲,奠定了他在针灸界的扛鼎地位。
在贺普仁87岁从医70年之际,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里面不仅有他历尽风雨沧桑总结出一套适合家庭保健的“独穴疗法”,更感人的是国医大师对孩子们实施的言传身教故事。
“普仁”是怎么来的
贺普仁原名贺师牛。小时候,他身体不好,因为他自幼偏食——只吃肉,不爱吃蔬菜,结果得了慢性胃肠病。经人介绍,父母领着他到北京,找到了一位老乡——当时著名的针灸医生牛泽华。北京有“四大名医”,也有“四小名医”,牛泽华就是“四小名医”之一。
牛泽华果然名不虚传,手到病除,几下子就治好了贺师牛的病。太神奇了,这孩子决心追随牛泽华学习中医,这一年他才14岁,离开了家乡河北省涞水县,进入牛家当徒弟。旧社会当徒弟要给师傅提“三壶”:茶壶、酒壶、尿壶。贺普仁什么活都干,学医很有领悟力,渐渐于众徒弟之中脱颖而出,深得师傅厚爱,也引起了师傅长女的关注。师傅长女漂亮矜持,两人年纪相当,默默相爱。“普仁”这个名字是师傅起的,普是“普度众生”的普,仁是“仁义为怀”的仁。医乃仁术,医德为上。师傅牛泽华对他说:“普仁普仁,就是说当医生应该对病人富有同情心!”
师傅的教诲,贺普仁用一生去实践。
1948年,贺普仁从师8年之后,娶了师傅的长女。结婚就要自立,他在北京天桥上开了一家诊所,独自创业。之后他们生下7个孩子。长子贺林回忆自己在外公家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姥爷家里有一个大院子,他收了很多学徒。算起来我爸爸算是第一拨徒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徒弟们整天歌诀不离口,抄方,生炉子,做饭,倒痰盂,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念念有辞,跟唱歌似的。当时姥爷出诊,后面徒弟跟着提包,姥爷爱养鸟,养百灵啊什么的,他的徒弟要剁肉给鸟吃,一边剁肉,一边背着穴位歌。我就跟着他们学了起来。”
从30平方诊所到声名远播
北京天桥上的“贺普仁诊疗所”最初只有30平方米。这还是贺普仁借钱买下一匹“大五幅白布”做抵押租下来的,每个月的租金是一袋50斤重的白面。
天桥一带,三教九流,要立足并不容易。当时的诊金是每位3角。诊所不敢招助手,贺普仁事无巨细,全部亲力亲为,他的医术赢得了口碑。
第二年他们的门诊从路西搬到路东,面积扩大了一倍,有4间房,贺普仁的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家里雇了两个保姆;再过两年,诊所又搬回路西,这回变成了7间房了,生意日益兴隆。
贺普仁对经营诊所自有一套,除了技术求精,还要心怀慈悲,应诊不分昼夜。此外,在诊金上不能太计较:有钱的,没钱的,只要来了病人都要看。这点太不容易,但北京天桥一带却是穷苦人的聚集地。有一年,从端午节到中秋节,一拨拨病人没给钱,先记着账,100天算下来,病人拖欠的金额达到1700元,简直是天文数字了。这个数目病人是不会付的了,贺普仁更不会追讨,他全部当成了义诊,结果名声远播。
解放后,人民政府要求从医者要重新考证。1950年贺普仁又到北京卫生局考试,这次考试非常不容易:头天考口试,考了一个上午;第二天考笔试,一百多道题,中医全科内容都在里面。结果,贺普仁考了个全北京第六名。他得以继续开诊。
延续46年的义诊
1956年公私合营,私人诊所不能办了。30岁的贺普仁进入北京中医医院,负责针灸科。开始时他每月工资106元,依当时的生活水平,这样一份工资已经很不错,只是家里孩子多,他依然不宽裕。后来一次次涨,涨到121元。
他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回到家里开义诊。义诊并不是刻意所为,因为过去开过私人诊所,名声大,大批病人跟着他走。怎么办?唯有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寻上门来的病人义诊。当时如果要收钱,就会被打成“资本主义尾巴”。时间长了,这个义诊就延续了下来。
有一个时期,贺家住在宣武区南柳巷52号,单门独院,里面有9间房,其中一间成了贺普仁的书房兼诊室。每天吃完晚饭,从6点半看到9点半,一般能看30多人,主要是帮街坊邻里、亲戚朋友看病,后来病人搭上搭,辗转到来的有很多,其实他并不认识,但只要有病人,他就亲手施治,不收诊费。他的名声越传越远。病人里工农兵学商都有。80年代,一些国家干部也来了,最多病人的晚上,南柳胡同里来了20辆小卧车,把胡同的通道都堵住了。
在贺老的弟子谢新才等编著的《贺普仁》一书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1月版,P18),对贺家义诊有这样的描写:在老贺家,贺大夫的朋友上门求医,小贺大夫不敢怠慢,就是老贺大夫从理发馆、洗澡堂带回来的患者,他们也不敢稍有疏忽。贺家附近有位烧锅炉的胖师傅常常牙疼。多少次他挺着大肚子,穿着大裤衩,满身汗,满脸黑,来找贺大夫。扎完针,他吸口气:“咦,不痛了,真灵。”胖师傅高高兴兴地走了,贺家沙发上留下了一片黑印。洗沙发套的任务,自然是他们小贺的。
贺大夫不允许对上门求医患者失信,对贺家街坊邻里的轻慢,他贺家也是不允许的。1975年,贺家买了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街坊邻里的,常到贺家看电视。天暖以后,一到晚上,贺大夫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供大家观赏。一天晚上,来的病人多,看电视的人也多,里里外外,黑压压一片。小贺从外边回来了,一股无名火,几句粗声话,把看电视的人撅走了。贺大夫发现人突然少了很多,问家里人:今儿是咋回事儿?小贺说,是他把人给轰走的。父亲没批评他,说道:“去挨门挨户把走了的观众给请回来。”
七个孩子七根针
贺家的义诊,治好过多少人,已经无法计算。除了家庭义诊,贺普仁每年还领着孩子,回到缺医少药的家乡——河北省涞水县举行跨村跨乡的义诊。
贺普仁的7个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父亲的言传身教,对病人的同情和关怀,感染了他们,结果“7个孩子7根针”:个个都爱中医,都成了针灸好手。长女贺书元,大学念的是西医,出国回来,转向了中医,也做针灸。长子贺林,如今在北京草桥开了一家“北京贺氏三通中医专科门诊部”,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二子贺喜,退休后在北京郊区一家四合院式的高级度假村里工作,度假村有中医门诊。我们采访的那一天,他在东厢房诊室与西厢房诊室之间几十米空地来回穿梭,两边都有若干病人躺着等他施针、留针、运针。三子贺信,退休后在自己家里帮人诊病,针药并用。小女贺畅也会针灸,退休后专门整理父亲的著述。四子贺明,在科威特做针灸。五子贺伟,在日本做针灸。贺家第三代,贺林之女、贺信之女都从事针灸。
贺家的小字辈对始自童年的家庭义诊充满感情,他们说:“义诊是我们的摇篮,我们是从那儿起步从医的。”
贺普仁虽长年举义诊,却不愿为此沽名钓誉。有一年春节,有人往他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大红对联:真功知吉祥,善门度众生。横批:功德无量。
贺普仁回家时看到,把小贺们叫到跟前:“谁贴的?把对联给我取下来!治病救人是大夫的职责。你们千万别叫路人产生误会,以为是咱自家人贴上去的。”小贺们便跑到门口去揭对联,正在这时,邻居看到了,过来拦住小贺们:“你们不能撕,这副对联不过分。”
贺氏家庭养生法
1.转睛功
“文革”时期,贺普仁作为“针灸外交”的使者,曾经参与国际医疗队,到西非工作了一年多时间。西非缺医少药,贺普仁是医疗队里的唯一中医,曾创下一天为260人治病的纪录。回国后,他发现自己视力下降,最严重时,看不清徒弟递过来的针,要靠手指触摸。他知道,这是“援非”的后遗症。
为了自救,他练起了中医传统的转睛功:双目微闭,全身放松,顺时针转动眼球36次,再逆时针转动36次。长期坚持锻炼,不仅对白内障有疗效,对老花眼、近视眼都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果闭眼转睛不便,也可以睁眼转睛。
“这种功法使局部的经络通畅,气血运行加快,有些废物随时随地就吸收了,这样白内障就形成不起来。”他说。
结果转睛功让他获益非凡,他到现在都不用戴老花镜。2010年,他还在央视一个节目里,表演了穿针引线!
2.叩齿功
贺普仁今年87岁,一口洁白的牙齿全部保持完好,可以吃硬饭,还能嚼豆子,他的秘诀是常年叩齿——空口咬牙。民间俗语说:“晨起叩天钟,睡前鸣天鼓”。“叩天钟”,指的就是叩齿。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引书》中就有叩齿功的记载,以后历代的医学书籍中都列有此法。方法其实很简单,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叩齿36下,同时将产生的口水咽下,每天坚持下来。肾中精气亏虚,髓乏化源,牙齿才失于调理。叩齿不仅可以治标,防治牙病,还可以治本,固齿健齿,对肾脏亦有一定保健作用,可以预防腰痛、颈椎痛和耳聋目肿等肾经疾病。
3.擦耳功
人年龄大了,肾气衰了,难免会耳聋眼花,可是贺普仁已是耄耋之年,却耳不聋眼不花。他在空旷的屋子也能辨出很小的声音,根本不用助听器。贺普仁有一种防止耳聋的简易方法:每天用食指和中指,按擦双耳的耳门、听宫、听会、颅息、瘛脉、翳风穴位,上下按擦,每天50次。此法对防治耳疾、耳聋都有良好的效果。
4.搓鼻功
贺普仁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常用的鼻子保健法。用双手食指夹住鼻根两侧,上下擦拭,擦摩鼻翼15—20次。这运动不仅能促进鼻黏膜的血液循环,还有利于正常分泌鼻黏液。搓鼻功既可增加鼻黏膜的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湿润,保持黏膜正常。在冬春季,能有效地减轻冷空气对肺部的刺激,减少咳嗽之类的疾病发生,增强耐寒能力。
5、贺氏针灸三通法西安代表人物王强真的是贺喜的徒弟吗?地址是在甘家寨西三门里吗?
王强是抄贺氏针灸传承人针爷贺喜的大徒弟,他是真正拜过师的。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田从豁,卢沟桥医院的院长等给做的拜师见证人,深得贺喜教授的喜欢,也学习到了贺氏针灸三通法的真谛!对于治疗中风后遗症,面瘫,眼部疾病,妇科男科,各种皮肤病都很有心得,我去过他那里,上午人比较多,还好人比较随和。听病人议论效果很好,有好多疑难杂症都zd治疗好了1
地址;是在甘家寨西三门里门脸不大不慎好找,好在哪里不大你应该能找到。门口有一个牌子,好像写的是三通养生馆。
6、北京贺氏针灸治疗中期静脉曲张,真的可以让突出的青筋恢复吗?有人去针灸过吗?
大多数的患者静脉曲张并不严重且不需治疗,保健与预防是最重要的。但若静脉曲张太严重时则容易产生反覆溃疡、感染和出血的现象,误信偏方与用错治疗方法反而会加重静脉曲张的症状。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请教专科医师给予适当的建议。
7、近代针灸大师
1、王乐亭。
名金辉,河北省香河县人,生于1895年,卒于1984年。曾考入中国大学学习,两年后,弃学从医,拜北京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1929年考取“医师执照”后,王乐亭开始使用针灸行医治病,人称“金针王乐亭”。
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学会,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委员、针灸委员会理事。《金针王乐亭》一书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2、承淡安。
江苏江阴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出生于世医家庭,少随父学针灸及儿科,后又师从同邑名医瞿简庄,通内、外、儿各科,尤以针灸见长。1929年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通函研究科,广征社员,予以指导。
1934年秋,为振兴针灸绝学,东渡日本,在历时八个月的游学考察中,以学生般的谦逊投身其中,探得其详。回国后创办了中国近代针灸专业学校“中国针灸学讲习所”。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全国,办学育人。解放后,他的针灸教育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
3、贺普仁。
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河北省涞水县人。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八年后,以精湛的医术独立应诊,解放后声名鹊起。1956 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26年之久。
贺普仁是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针灸协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首届国医大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教授。
87岁从医70年,针灸大临床家,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师从京城中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66年调入北京市中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30年之久,创“贺氏针灸三通法”、针灸临症独穴疗法,影响力达南美、东南亚、日本等地区和国家。
4、石学敏。
中医、针灸学专家。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授衔针灸学专家。
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丙行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兼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成都市锦江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主任,天津市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
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
5、陆瘦燕。
出生于上海市嘉定西门外严庙乡一个针灸医师家庭。其父李培卿,育有6子2女,陆氏排行最小,因出嗣陆门,故改姓为陆,迁居昆山。陆氏幼年精读《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类经》、《针灸大成》等书。
陆瘦燕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和教育家。他少年时随父习医,得其真传,18岁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针刺沉疴,屡见奇效,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他开创了针灸实验之先河,还开办了“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在国内外针灸界颇具影响。
“陆氏针灸疗法”已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与会人士充分展现了陆瘦燕先生在针灸学临床、科研、教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当下针灸学发展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