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老子养生 道德经

老子养生 道德经

发布时间:2020-07-19 13:02:14

1、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的内容简介

<

2、老子的道德经好在哪里?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瑰宝,学习它有助于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作为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哲学的主根、东方文化的瑰宝,被公认为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关键,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道德经》,不但可以使我们对道家哲学和道家思想有一个基本了解,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打下基础,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道德经》是善人的哲学,学习《道德经》可以纯洁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本专门提倡和指导人们修道修德,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为目的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可以说是善人的哲学。它以大部分内容劝告人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先人后己、舍己为人;鼓励人们无为守静、顺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人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干预自然;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人生……《道德经》处处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们能认真学习、正确理解、真正领会,并用其来检讨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言行、增强我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那么必将使我们的思想更为纯洁、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贡献。

3)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全面丰富,学习《道德经》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为人处世能力

《道德经》尽管只有短短数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全面丰富,涉及宇宙起源、天体运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为人处世、祸福进退、名利得失、胜败智谋、自然规律、学习工作、仁义礼仪、修道养生等众多方面。哲学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学,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国安邦,军事家可以用它指挥战争,企业家可以用它指导经营管理,科学家可以从中寻求新的思维方式,艺术家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养料……《道德经》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当代人所接受,与现代科学和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将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处世能力,进而成为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4) 《道德经》是最早的自然主义哲学经典,学习《道德经》有助于我们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经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哲学依据,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学习《道德经》,可以增强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发挥《道德经》在指导我们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古为今用、中为洋用。

当然,不同的人,由于学习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后获得的益处都不会一样。但是,不管什么人,只要用心去学,都会有所收获。

学习《道德经》——确实开卷有益

3、《老子》中与养生有关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真经》、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4、疯狂的老子养生中老子道德经全文是什么?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德道经》第六十三章)
见:《说文》:“视也”。又为“现”的古字。素:指事物的本色,没有染色的白色丝绸。《说文》:“素,白致缯也。”段注:“帛之白而细者也。”质朴无华的,本质的,平白的等义。抱:用手臂围住,捧等义。通“保”,保护、爱护、持守之义。 朴: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此话大意就是保持素朴天然,减少私心欲望,这样掌握了绝顶的学问也不会有忧患。轻微的七情六欲对人的心身是有益的,但往往容易过度。古人有一首《十不足》,生动地刻画了人心的贪得无厌。
这正所谓欲壑难填。“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德道经》第七章)“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九)知足常乐。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在少私寡欲中。“……味无味。”(《德道经》第二十六章)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当我们能够品味恬淡的滋味的时候,我们便会发觉,恬淡的滋味最有味。《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也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减少私欲,心安定不害怕,劳动形体而不使其疲倦…… “其次有圣人者,……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以恬淡愉悦的心境为追求,以自乐自得的心态为有功, 形体就不会败坏,精神就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百岁。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不再是梦。

5、老子写的道德经到底是啥意思?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6、老子道德经是一本什么书?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6)老子养生 道德经扩展资料:

《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

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2、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3、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7、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啊

[dào dé jīng]
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8、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与养生思想学说老子的身体观与病因说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课题,是将身体摆在形上的层次, 肯定的是人身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内涵,强调其相互感通的哲理关系。将病因摆在 形下的层次,降落在具象的身体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与社会致病的 种种因素,肇因于人体与天地关系间的失常,有形的身躯联结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欲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间原有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人体不足以抵抗 各种外邪的侵袭,导致病患丛生。这种天人关系的瓦解与破坏,正是有限形体的 最大病源,招来无穷的祸患。要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还是要进行形下与形上的 会通,回到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上,顺应与运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则地的方式, 重新进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张祖仁说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存在体证。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学的宇宙论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决定与自己 生命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这是一种对生命存有的文 化医疗,关心的不是个体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与灾难,而是从宇宙法则的终极关 怀,扩充人的主体生命在天地运行秩序中的对应之道。这种医疗的观念,从人类 生理自然的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灵层面自我调适来 维护与保养机体的正常运作。 老子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从生命的精神层面入手,关心的不是身体的生 理现象,而是法乎自然的运行规律,以精神内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欲的追求,不 是采用物质的医疗方式,是透过精神对形体的积极作用,达到除疾康复的医疗目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治疗方法,对身体有着相当独特的见解,是扩充说明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认为“心”与“志”是身体感官的意志作用,与“目” 是同个位阶,造成人名利与欲望追求,在不断精神外求的过程中,积累着各式各 样的病因,带来生命存在的各种灾难挑战。以“虚”与“弱”的生命功夫,来阻 断横生的欲望与内侵的邪念,回到藏体于内的“腹”与“骨”,是一种纯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与心知的支配与指使,回到身体内在的自然本质处,以浑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竞争与追逐,其医疗方法是建立在“实”与“强” 上,扩充生理本性的深厚体质。 张祖仁说“实其腹”与“强其骨”是促进生命的反身而诚与返璞归真,“腹” 与“骨”象征着身体合道的观照性生命,用来涤除感官与心知的欲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欲的本性上,展现出与世无争的清明澹泊,可以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 这也是一种对治“知”与“欲”的医疗手段,以“无知”与“无欲”来克服人们 各种有知有欲的病因,从现实的滥用机智与自作聪明中超拔出来,领悟了“无” 的实现原理,以“实”与“强”来彰显“无”的作用,此作用在于“为无为”, 即以无为而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为,在“无知”、“无欲”与“无为”下, 获得“无不治”的医疗效果。这是一种探本溯源的医疗方法。 老子的诊疗方法,就是从“有欲”提升到“无欲”的身体状态,追求的是 人合乎于道的生命形态,以人内在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回复原本清净圆满的心性, 破除后天种种心知与欲望的病因,展现出法天贵真的归根本质。老子对身体的医 疗是相当重视,有着整套治身的功夫,如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 十章)张祖仁说这一连串的问句,追问着生命自我医疗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体魂魄合离的问题,谈形与灵合、魄与魂合的生命现象,强调二者能否“抱一” 与“无离”,也就是精神与肉体要调和一致,使人体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阴阳, 在符合天理与阴阳的运作法则下,达到与道“无离”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体气息运行的问题,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的问题,要求心不使 气,回到听任生理本能的自然,达到“专气致柔”的“婴儿”境界,如赤子一般 无思无虑与无造无作。第三句涉及到身体心灵修持的问题,要求能洗心洁净,破 除人间形形色色机巧的形式,从俗务尘华中超脱出来,达到“无疵”的“玄览” 境界。第四句的“爱国治民”谈的是功成身退的问题,以“无知”来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见,以身退而不居,达到无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体感官应 对的问题,“天门”泛指人体的一切官能,、“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静,勿争雄长,勿轻举妄动。第六句是指身体智慧开启的问题,认为人智慧本体 的修证,是无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达”的大澈大悟。 这种对生命的医疗方法,在于肯定人体道德的“善”,以“善”来安顿身体的自处之道。“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老子以“水”来比喻“善” 的作用,如谓“上善若水”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于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思想与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义。

9、老子的道德经里哪一章是养生篇

老子的《道德经》里没有关于养生的,只是记叙了他的对人生的思考。《庄子》里倒是有养生篇,《庖丁解牛》就是。

与老子养生 道德经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