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 顶天立地

养生 顶天立地

发布时间:2020-07-19 11:07:02

1、寻找"为中国自豪"的10个理由

、 历史悠久。中国人有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独立完整的文明体系薪火相传,虽然历经劫难,没有断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 文明进步。中国人在有史以来的五千年间,就整体而言,在大部分时间中处于人类文明的领先水平。

3、 地大物博。有史以来,中国人稳定而又持续地拥有了亚洲最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广大地区(华夏九州的大好河山),所谓“江山社稷”固若金汤,纵然一时失手,终将收复如初。

4、 人口众多。有史以来,虽然历经自然灾害、战火考验和异族入侵,然而却能够始终保持人丁兴旺,国家民族的生存基础没有动摇。

5、 语言文字。有史以来,历经自然灾害、战火考验和异族入侵,语言文字和思想信念没有被破坏,始终一贯,连续完整,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幸存。

6、 发明创造。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就可以得知中国人具有发明创造的天才智慧,与那位“普罗米修斯”的盗窃行为大相径庭,两相对比可以发现不同的心境和态度,仰或掩盖着某种历史之谜?中国人很清楚,勤劳智慧没有必要大肆渲染,更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至于伏羲画八卦、女娲制陶器,神农氏创立农业、发明医药,轩辕氏创立工业、发明舟车等,无不是勤奋好学、辛苦劳作的结果。今世所谓“四大发明”在中国人的发明史上只不过是晚期的几件作品而已,其余无数重大发明创造,为西人所不能尽知者。

7、 生活水平。有史以来,中国人在大部分历史时期的整体生活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和高水平的。只要我们看看四、五千年以前的彩陶(仰韶文化)就知道当时的生活水平!

8、 生存能力。中国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强,此历史所证明者,毋庸置疑。

9、 经济发展。养育了最多的人口,维持了最长的历史,保证了文化艺术的不断进步。

10、 伟大人物。中国固有之学主要在儒、道二门,儒门圣人是孔子,道门圣人是老子,其余人等不足与相提并论,千古以来莫不如此。孔子、老子之后,又有分门别类的学问和相对“专业”的“圣人”:如医家有“医圣”张仲景、书家有“书圣”王羲之、兵家有“兵圣”孙子,诗家有“诗圣”杜甫……所谓“圣人”的评价标准揭示了一种登峰造极的人品,无论言行功德、学问修养,无不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人生丰碑。中华诸子百家,人物众多,外国人实难望其项背。在尚武争霸的现代社会,只一个“孙子”就足以傲世天下,其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已经达到无穷之境界。

11、 思想理性。没有真正的宗教束缚和思想禁锢,讲道论理,善于思考。中国人最佩服(心服口服、内心折服)的不是虚妄而武断的“上帝”,而是真实亲切的“圣人”。中国人最看重的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道德和学问。中国人最为敬仰的是孔子和老子,不是三皇五帝,不是英雄豪杰,不求神异灵奇,唯重思想和智慧。

12、 精神境界。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学术研究始终未曾泯灭。

13、 天下一体。汉语中有“天下”一词,其眼光、胸怀和度量足以证明其伟大。

14、 以德为重。尊道贵德,仁义道德,重德轻利,淡泊名利,注重道德修养。

15、 中庸之德。不卑不亢,动静相兼;不骄不躁,刚柔相济;不偏不倚,不离不弃。唯有如此大德,不计较一时之成败,不纠缠一时之荣辱,没有患得患失的负担,没有输赢胜负的束缚,超然自处,不为外物所困,不为功利所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受制于人。惟其如此,中国人能够始终保持从容自得,没有偏激和盲目的失误,没有顾此失彼的焦虑,没有进退维谷的困境,逍遥洒脱,顶天立地。

16、 阴阳之道。阴阳互补,阴阳相得,虚实相应,相反相成,恩威并重,进退自如。惟其如此,中国人具备了一种超乎寻常的“逆来顺受”的智慧和“忍辱负重”的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为一时悲喜所累,宠辱不惊,谓之通达之人。如此处事者,人所不堪,无动于衷,世俗苦恼,无所牵挂。反观对照,那种“知进而不知退、知刚而不知柔”的人,哪有一个能够长久的呢?

17、 道法自然。“道”是中国人的思想法宝和精神支柱,所谓“有道之人”、“得道之人”那可是做人的极致,除此而外,无可称道。

18、 仁人志士。孔子曰:“仁者爱人”(《论语》)。所谓“仁者无敌”,盖由此矣!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又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如此人生信念,赋予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伟大品格!

19、 礼仪之邦。中国人不怕失败,不怕吃亏受屈,唯怕“失礼”。注重礼节的国家,人们不惧生死而惧礼仪,所谓“死生事小,失节事大”是也,这是何等豪迈慷慨。

20、 君子之国。中国人的文明开化甚早,不求禽兽之欲,不惧虎狼之威,不逞英雄之能,不鼓豪强之气,不欺弱小之辈,不兴不义之师。所谓“君子”,这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人品和人格,《周易大传》和孔子的《论语》树立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标准和规范,他是和“小人”(注意:孔子所谓“小人”和人们所说的“坏人”可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反映了教育家的境界和思想家的水平)。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21、 浩然之气。《孟子》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种大丈夫气概就是无敌于天下的“浩然之气”。中国人有如此大丈夫之人品,岂不伟哉?

22、 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中国人的人生信条,礼仪之邦的“礼节”是一种原则性,以和为贵的“宗旨”是一种灵活性,既能够坚持原则,又能够灵活应用,不改其志,不易其节,又不失变通的智慧,这是何等聪明之人?归根到底,“礼节”是权宜之计,“和平”才是长久之计。

23、 谦虚好学。谦谦君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过则改,这就不至于糟糕透顶。

24、 文武兴国。文武双全才能安邦定国,文事不废武备,军备不忘文化。止戈为武,是武备之本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上上之策,古今知兵者不可不察。

25、 忠孝治国。孝敬父母,忠于祖国,所谓“爱家护国”的责任和“保家卫国”的义务,引而申之,天经地义的法则,长治久安的法宝。

26、 伦理安人。中国人讲究“天伦”和“人伦”,由于“天人合一”原理是基本原理,“天伦”就成为“人伦”的“原则”。因此,中国人的伦理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一种自觉的人生智慧,而不是外加的“游戏规则”。心安理得,心悦诚服,不需要以势压人,只可以以理服人,天理人情,人心自有公断,无需强加于人。“天行健”,所以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所以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法天象地,这不是天经地义吗?谁能够否认这个“天理”啊!

27、 尊师重教。从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唯其如此,开启智慧,坚持真理,明辨善恶,判断是非,有“孔圣人”一夫当关,各种歪门邪道“万夫莫开”。中国人不会被人所误导,亦断难为人所迷惑,域外种种“宗教神怪”终不能在我中华误国误民。所谓“中国无宗教”者,诚哉斯言!在所谓“天人合一”的信念之中,天人不二,神人不二,纵然皇皇如“天帝”者,亦不能怪异于人,道德信念发自内心,又何必求异教束缚我心,岂不悲乎?

28、 尊重女性。从“女娲补天”到“观音救世”,从天上的西王母到世间的巾帼英雄,娥眉不让须眉者不可胜数,那些顶天立地的“女中丈夫”,何曾丝毫示弱于男儿?

29、 盖世奇功。“女娲补天”的壮举,“夸父逐日”的勇气,“精卫填海”的斗志,“愚公移山”的精神,还有那恶战不休的“刑天”,那种气势,谁人能敌?

30、 龙的传人。人类古代文明都有“图腾崇拜”的历史,这是人类思维的雏形,是所有民族思想史的出发点。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崇拜相比较,无论罗马人的“狼图腾”,还是英美国家至今犹存的“鹰图腾”,或者其他民族的“虎图腾”和“牛图腾”,无不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唯有“中华龙”是个无所不能的神灵!“牛头马面”、“狮鼻兔眼”、“虎掌鹰爪”、“鹿角虾须”、“蛇身鱼尾”……无数优秀品质集于一身,“春分则登于天”、“秋分则潜于渊”,或者“兴云吐雾”,或者“隐介藏形”,或“鱼”、或“马”,或“山”、或“水”,可为“火龙”,可为“水龙”,亦或“金龙”、“土龙”,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反映了中国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凝聚力。若论思想境界和文化性格,中国人的先天优势谁人能比?如此看来,伟大与渺小,狭隘与广博,不是一目了然吗?

31、 龙凤呈祥。单说“龙”的神奇,似乎已经登峰造极,然而,中国人又设想出一幅更加辉煌的文化宏图:龙凤呈祥!这真是不可思议!“龙”有“鹰爪”,依然具备了鸟类的品德,为什么又要创造出一个“凤凰”呢?《尚书》:“欲不可纵,物不可极”,龙之为物,可谓极矣!怎么办呢?这就是“凤凰”的妙处!《易》曰:“亢龙有悔”、“潜龙勿用”,这就是天道,只有龙凤呈祥,方显“群龙无首”的智慧,只有这样,伟大的巨龙才不至于孤独和疯狂,才不至于离经叛道!只要不背离天道,伟大的龙就不会自我毁灭!何谓天道?《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道就是阴阳之道!龙为阳,凤为阴,只有龙凤呈祥,才能阴阳合德,和合之美,尽在不言中。

32、 象形文字。汉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具有生命力的象形文字,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象形会意,既可以形象直观,又可以抽象演绎,象征意义和引申义以互不相妨碍,反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唯有汉语文字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不是一个奇迹吗?如:“本”和“末”,“上”与“下”。“阴”与“阳”,“虚”和“实”,“刚”与“柔”……如此之类,皆相对而言,指示而出。“本”就是树木的根本,“末”就是树木的末梢。所谓“本末倒置”不是很好理解吗?至于“上”与“下”,一目了然,不言自明。“阴”是山的阴面,“阳”是山的阳面,如此定义阴阳,复杂的自然现象,深奥的哲学思想,巧妙的人生智慧,昭然若揭,其理甚明。“虚”是一种太虚境界,“实”不过是殷实之家,相对比较,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啊!“刚”为金之性,“柔”为木之性,金木之别,人所共知,物理属性与生态利害判然,形象之美与音韵之美无比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多么优美的一种文字啊!

33、 成语词汇。汉语词汇,特别是成语,讲究偶联、对仗,此阴阳之妙,道理颇深。言简意赅,文浅意深,一举两得,涵义丰富。汉语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如:扭转乾坤,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显微知著,借古讽今,水火不容,江山永固……再如“游泳”、“旅游”、“观察”、“朋友”……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想象是外语所没有的。无独有偶,成双配对,其中奥妙,唯有阴阳理论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玄机。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奇妙的汉语言文字》一文中详细论述,此不赘言。用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神奇效果。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像汉语言文字一样简明扼要地表达,一定会出现大量的废话,那不是多余吗?

34、 飞天壁画。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举世无双。西方神话中有长翅膀的小天使,显然,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翅膀是不能够飞翔的,哪怕是天使也不例外。但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飞天仙女”就能够无翅而飞,而且飞的极其潇洒自如,自由自在,无所依傍,这不就是中国人艺术想象力的过人之处吗?

35、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在甘肃武威市“雷台”遗址所出土的一件东汉青铜艺术品,这匹神马无翅而飞,横空而走,虽迅疾如飞燕者所不能也,这和西方人想象中的“飞马”形象实在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36、 万里长城。横贯东西,跨越千山万水的长城,随山起伏,涉水凌云,宛若一条巨龙盘踞在亚洲,雄伟壮观,静中寓动,河山为之增色,九州连成一片,北国万里风光,俨然一幅图画。这不是一种巨大的艺术创举吗?能做出这种艺术效果,怕只有中国人了。

37、 建筑艺术。中国所独特的建筑艺术,以“大屋顶”为最。翘角飞檐,立柱斗拱,高台之上的大殿,就有了活的灵魂,虚实结合,动静相兼,寓动于静,静中有动,若行若止,若举若飞,若有所待,若有所望,庄严而不僵硬,灵活而不轻浮,这就是中国人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无数亭台楼阁、庙宇殿堂,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灵感。

38、 旷世柔情。《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怀有谁能够超越呢?

39、 行侠仗义。无论青史留名、万世流芳的先秦“义士”,还是《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闯荡江湖,横行天下,盗亦有道,这是中国文化化腐朽为神奇的精彩之处。强盗土匪,地痞流氓,恶霸豪强,一介武夫,能够晓之以“大义”、谕之以“真情”,其“归顺诏安”之意,又岂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40、 古籍典册。姑且不论“三坟五典”之类,只一部《四库全书》,足可以独步天下矣。

41、 文章之美。三千年来,中国流传至今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奇文美赋,足见古人雄才大略,气壮千秋。无论《左传》和《孟子》,无论《楚辞》与汉赋,从《战国策》到《古文观止》,浩气凛然,气象非凡,文章之华美,精神之纯粹,罕有能匹敌者。

42、 中华诗词。由于汉字的艺术性很强,汉语在长期历史沉积和无数学人的锤炼之后,汉语的字、词、句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及其丰富,汉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极强。汉语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力。诗人最重要的特质是想象力,所谓浪漫气质就是诗人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汉语熏陶之下的中国人几乎都是天才诗人,诗人气质已经是中国人的普遍特征,稍加引导和启发,就会涌现出无数才情并茂的诗人和才华横溢的诗篇。唐诗、宋词是中华诗词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念在唐诗宋词中得到了浓缩和提炼,它凝聚了中国人的自然知识和人生智慧,它寄托着中国人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无论李白、杜甫,无论韩、柳和苏、黄,无论陆游和陈亮,随便哪一位,都是古今中外绝世无双的奇才。仅就洋洋数万篇唐诗宋词,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与之相比呢?没有!

43、 明清小说。只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一部都是举世无双的极品。《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世界上还有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艺术创造吗?

44、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钟鼎文中我们就会感受到,那些远古的汉字就像是鬼斧神工铭刻而成,古朴大雅,厚重端庄,那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是从远古而来,是从大地深处而来。至于秦篆汉隶,清雅秀丽,飘逸灵异,每当观临之时,一种神奇的感染力扑面而来。唐宋以降,汉字的艺术功能在纸墨笔砚的锤炼之中就诞生了洋洋大观的中国书法流派,美不胜收,目不暇接。无论在那里,只要见到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拿起毛笔,在一张一无所有、洁白无瑕的宣纸上尽兴挥毫,一番笔走龙蛇之后,转眼间,满纸云烟,如梦如幻,作者如痴如醉,观者无不倾倒!这个时候,谁不为中国人而自豪呢?

45、 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大地湾的“地画”就是一幅难得的绝笔。从仰韶时期的彩陶,发展到秦砖汉瓦的恢宏气度,中国人的绘画天才就已经是势不可当了!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的绘画很早就具备了卓越的“写意性”,独特的写意画成为人间奇迹。而这种极其抽象的功夫,在西方绘画中只有到了法国人毕加索的手里才有了发挥的可能。而在中国,似乎天生如此,并且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魏晋时期有顾恺之,有唐一代是吴道子,中国绘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新的气象已经蓬勃而出。宋元以后,从“松雪道人”赵子昂到华亭“香光居士”董其昌,其间诞生了许多国画大师,使中国山水画以及人物、花鸟无不精益求精,意境深远,格调高雅,中国写意画的成就达到了巅峰,特别是明清时期发展壮大的文人画,内涵丰富,意味深长,精美绝伦,蔚为大观。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一脉相承,水墨功夫,清新秀雅,一派吞吐宇宙的气象,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一片生机盎然的天地,方寸之间展现无限风光。写意画在平淡中得真味,精神到处,风云际会,百态千姿,跃然纸上,万象众生,呼之欲出。

46、 中国音乐。西方音乐自十八世纪以来,真如洪水巨流,无论贝多芬,还是柴科夫斯基,其音乐成就似乎无人可敌,各种交响乐占居着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光芒耀眼,音乐高亢,歌声嘹亮,几乎令所有其他的音乐都黯然失色。然而,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吗?我们看看中国古代,发现于八千年前的精美的“骨笛”以及仰韶时期出土的大量的“陶埙”就足以说明中国音乐的早期成就已经非同一般。传说在伏羲女娲之后,神农黄帝之时,中国所发明的乐器已经自成体系,这在战国的“曾侯乙墓”中发现的大型编钟为主的乐器体系已经充分得到了证明。钟磬、锣鼓、琴瑟、箫笛、埙龠……和西方交响乐中的器乐体系相比,在那些大型的编钟和编磬面前,我们能不为之所动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有和西方现代优秀的音乐成就相比,才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的音乐成就。汉语中的“知音”一词讲的“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曲《高山流水》成为万世绝响(见《列子》“汤问”篇)。然而,真正的“知音”莫过于孔子,在《论语》的“八佾”篇中记载了孔夫子对于音乐的评价标准,从孔子对于《韶》乐和《武》乐的比较中,由“尽美”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升华,使我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就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了。再看道家,老子说:“大音希声”,这在庄子“至乐无乐”的“天籁”境界中可以得到更具体的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音乐修养啊?由此断定,中国道家音乐和儒家音乐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47、 中国戏剧。无论秦腔和京剧,无论越剧和豫剧,其综合成就和艺术境界就全球而言依然是无与伦比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无论内涵韵味,是绝乎不能相比的。

48、 中华美学。中华美学讲究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所谓“中和之美”(儒家的崇尚)和“自然之美”(道家的追求)是把握美学标准的两大要领,而那些孤立的美和纯粹的美都是荒诞的和不完整的,谬误在所难免,偏颇和缺陷的存在如何可以达到真正“完美”的境界呢?美的标准有阴阳虚实之别,有刚柔动静之变,所谓“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虽各有其美,又何如完美之境界呢?人生之完美、天地之大美,必然是阴阳和合、刚柔相济,相反相成、浑然一体,达到一种所谓的“化境”,这就是中国美学的特殊境界。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妙不可言的,《易》之“贲”有“白贲”之意,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拙朴之美,淡雅之极致也。

49、 沉鱼落雁。“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揭示的一种美学境界。所谓“沉鱼落雁”的境界就是一种闲静优雅、自然从容的境界,不骄不躁,不慌不忙,落落大方,款款而来,恬淡静雅的风度,自由自在的气度,气定神闲,优哉游哉,这就是“沉鱼落雁”的意境,一种美的状态和意象。“闭月羞花”是指“月朦胧”、“花半开”的状态,这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揭示的“含蓄之美”和“朦胧之美”。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意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生命之美”和“生态之美”,这给我们一个启发,美学原理和美学原则与生命的规律以及生态学原理是一致的,不符合生命法则和生态原理的美学就出现问题了。

50、 中国印章。“印章”是中国书法绘画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继承了甲骨文和钟鼎文的古老传统,“刻印”体现了一种极其古雅的艺术品味。“中国印章”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一方印章凝聚了多少中国人的智慧,浓缩了多少中国文化!

51、 中华宝玉。中国人对“玉”的崇尚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玉”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是真善美的完整统一,是无比尊贵的象征,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把玉的属性和君子的秉性统一起来,美玉的纯洁无瑕和君子的高尚品行相一致,外柔内刚、温润坚毅,只有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够把“君子”和美玉统一起来。佩玉的传统成为中国人最古老的文化传统,这在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未曾中断,这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身上得到了生动地体现,一块宝玉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52、 中华奇石。中国人钟情于石并欣赏奇石的传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丑石”与“美玉”成为互相对应的一个审美体系。石以丑为美,美在那里呢?“瘦”、“皱”、“漏”、“透”就成为评判湖石的四个美学特征,这和美玉的圆润、光滑、精致、细密的特点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峰奇石,既丑且怪,既拙且朴,然而它却是一个山水园林的点睛之笔!这是一种不假雕琢的天然之美,它赋予人工园林一种自然情趣,这种审美趣味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品味。

53、 中华瓷器。丝绸和瓷器成为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它给中国赢得了许多声誉。瓷器以景德镇为最,一块普通的泥土经过水火交融的锻炼,奇迹就出现了:光彩夺目,晶莹如玉,千姿百态,华美无比,这就是精美瓷器的艺术魅力。在瓷器的创造发明中,中国人把“女娲炼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化腐朽为神奇,化学变化和艺术创造相结合,人工之妙,造化之奇,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果把中国的瓷器工艺和意大利的玻璃工艺相比较,中国特色就显而易见。

54、 中国象棋。中国象棋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的一个缩影,是战争艺术和军事智慧的结晶,一炮一马,一兵一卒,纵横车车,运筹将相,进退生杀,相互制约,行军布阵,攻守应变,颇具人生智慧,表现出丰富的哲学思想。

55、 中国围棋。中国围棋是一种绝妙的发明创造,其中的艺术构思和思想内涵说明中国人具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体现了中国人非凡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圆形棋子主动,象征天道;方形棋盘主静,象征地道;正合“天圆地方”之意。一种棋子,色分黑白,理通阴阳,道法太极,有天地日月之象,有乾坤开合之妙,虚实进退,往来变化,刚柔相推,攻守相依,忽如龙争虎斗,忽如二龙戏珠,忽然硝烟四起,忽然风平浪静,忽然狭路相逢拼命厮杀,忽然天高地远各奔西东,春风得意者步步领先,海阔天空,任意驰骋。然而棋逢对手,岂可大意?一时失手则处处被动,步步紧逼,节节败退,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虽然,高手自有妙着,断腕“弃子”亦可扭转乾坤、起死回生,以小败而获大胜,不亦快哉!围棋对弈,有“气”则生,无“气”则亡。高手相遇,最终胜负取决于空间实地大小与先后手,不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境界高低、胸怀大小的呈现。围棋是“神仙棋”,一番“手谈”晤对,比赛的是棋手的风度和修养,眼光之远近,气量之大小,最高境界的对弈是人生的感悟和超越,而不在于简单的得失输赢。这就印证了传说中尧帝发明围棋的意图: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涵养道德,培育精神。

56、 中华武术。武器的最初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进步,然而,在武器的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当武器被人们用于自相残杀,武器就成了凶器。在厮杀格斗中出现的各种武器,不是为了对付野兽,而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同类。如何化解这个矛盾,这就有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思想。“止戈为武”的思想是中华武术的基本信念。把防身抗暴和修身养性相结合,化残暴为吉祥,化戾气为和气,化敌为友,化险为夷,于是,刀枪剑戟,戈矛棍棒,这些杀生的凶器演变成了养生的法宝,“十八般武艺”都成了健身养生的艺术。“峨眉剑”、“少林刀”,经过中华武术的改造,刀光剑影和枪棒拚杀成了一种祥和的艺术境界,这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吗?至于中华武术的最高境界,武器反而成为多余的累赘,“太极拳”、“八卦掌”都不需要武器,它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和思想的升华,其中的人生感悟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的高超智慧,高深莫测,诚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57、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不是一般的饮食文化,是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其中的科学内涵、思想内涵和文化艺术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孔子说:“食不厌精”,这是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好的注解。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源头,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殊性质。“调和五味”是中国烹调技术的基本指导思想,由于烹调过程中需要平衡阴阳、调和五味,其中的道理和治理国家是一样的,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把饮食文化和政治文化统一起来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综合性与调和性,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已经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的科学性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在油、盐、酱、醋、糖、酒的化学处理之后,在姜、葱、蒜、花椒、

2、葛洪养生苑五式疗法时间有限制吗

葛洪养生苑
五式外修疗法
一、顶天立地 --调肝疗法
动作要领: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目平视,舌抵上腭,上身抄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松。
双手十指相对,掌心向上,置于腹前,经胸前上托。托至下颚时,仰头、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慢慢头回正,双手掌经体侧轻轻放下。重复上述袭动作,男性做八次,女性做七次。 加强式:
做完上述动作后,将双手搓热,双手掌心劳宫穴轻轻按在眼睛上,手心对准眼球,然后运动眼球,上三次,下三次,左三次,右三次,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三圈,双手移开为一组。反复七次;闭目一分钟后睁眼完成整套功法操作。

二、孙猴挠痒--调心疗法
动作要领: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目平视,舌抵上腭,上身保持直立zd,鼻吸鼻呼,全身放松

3、孙思邈养生歌

孙思邈卫生歌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为地。

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

卫生切实知三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去火兮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

贪欲无穷亡欲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得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竭,行若太劳劳则怯。

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

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

春嘘名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三焦喜嘻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犹胜保身丹。

发宜多梳气宜练,齿宜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减欲苦,秋辛可省便加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滋味偏多病相连。

若能全减身康健,自然五脏保平安。

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日汗多无病难。

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时才服药。

太饱伤神饿伤胃,太渴伤血并伤气。

饿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胀伤心肺。

醉后强饮勿太过,未有此身不成疾。

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磨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太过饮多防有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入五内成实咎。

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4、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5、葛洪养生苑五式疗法顶天立地怎样做的

葛洪养生苑五式疗法操护元提肛女的手左手还右手放在丹田里。谢谢
你好,希望采纳!

6、“年轻不养生,老了养医生”, 年轻人想要养生该从什么做起?

说起养生,大多数人认为那应该是老年人才该关注的话题。少有年轻人会花时间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似乎认为年轻就与养生无关。那么年轻人该不该注重养生呢?

现在“养生”已经成为一个全民的话题了,俗话说“年轻不养生,老了养医生”。由于现在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可是一些生活习惯和规律却是违背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的相处,才能活的的寿命长久。

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在年轻人的眼中,养生似乎是喝中药吃滋补品,是高不可攀,是生活约束。其实不然,在养生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生命的存在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会更加珍惜生命!

养生更像是一种健康的的生活方式,在完成养生的同时,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健康的身体,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自律,比如年轻人该有的活力。你会发现从古到今养生的本意的是我们本体自身,更像是自我负责的一种体现。所以作为年轻人,应该好好的维护自己的健康。

说了这么多,那么年轻人该怎么养生呢?总体上来说,年轻人养生要从饮食,运动,作息,和心态四方面开始。

饮食

年轻人喜欢的食物大多为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喜欢各类调味品,喜欢各种饮料。饮食时间不规律,食用快餐频率高。这些不良习惯的叠加,再加上压力大等现实状况,导致年轻人的身体素质下降,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甚至高尿酸血症都纷纷找上30岁出头的年轻人,而由“三高”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近10年来,发病年龄已经提前了约10岁。

所以良好的饮食是养生的必要前提,控制食量切勿暴饮暴食,多吃水果蔬菜,按时吃饭。

运动

为什么运动使人年轻?运动的最大好处之一是抵抗衰老。人的肌肉在20岁至30岁之间会达到一个巅峰,这个时候的年轻人,肌肉是有棱有角的,但是一过了30岁,肌肉每年就会以1%的速度减少,肌肉会萎缩、蛋白质会变成脂肪,运动是延缓肌肉衰老唯一的方法。

而且 坚持运动的好处非常多,运动除了能帮助你减肥,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让你更健康,更年轻,更长寿。想要延缓衰老,运动绝对是最好的法宝。

作息


好处不用多说,但也是最难做到的。睡眠是大脑休息和调整的阶段,睡眠能保持大脑皮层细胞免于衰竭,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了新的平衡。良好的睡眠有增进记忆力的作用。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工作和学习的正常进行。

心态

年轻人从学校到社会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少不了浮躁和迷茫,。从一个小孩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比如名利得失问题、家庭和个人困难问题等。遇到这些问题时,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得出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获得新的机遇,有所作为。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我们不能没有一个健康年轻的身体,有了鲜活的生命才可能创造无限的可能。而作为社会最新鲜的血液,我们更应该有年轻人应有的青春与活力!

7、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样的?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8、葛洪养生苑五式疗法 都有那五式呀

葛洪养生苑五式疗法:顶天立地、孙猴挠痒、鲤鱼打挺、护元提肛、打开天窗。

与养生 顶天立地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