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怎样去湿
2、长夏养生重在除湿健脾 如何理解湿邪?
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在夏末秋初之间,划出一个“长夏”,时间具体指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4个节气。 立秋后,气候还有“秋老虎”,此期被人们视为夏季延长期,故称长夏。湿,是长夏气候的特点,特别容易损伤人的脾胃功能、侵犯肌肤筋骨。故专家强调,长夏养生,注意除湿健脾。 1 如何理解湿邪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长夏季节的“湿”,与人体五脏中的“脾”相对应。因此,防病要提防“湿邪”入侵,养生要注重除湿健脾。 什么是湿邪?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就成了致病因素,变成“六邪”。六邪致病多与季节相关,长夏对应湿邪。 湿气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最易伤脾土。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湿邪所致疾病,常表现出重感。所谓湿性重浊,像常见的暑湿型感冒,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状外,还会出现头晕、四肢沉重等表现。所谓湿性黏滞,湿病症状不但表现为滞涩不畅,而且起病缓,病程缠绵,典型的像湿疹,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而所谓湿性趋下,常伤及人体下部,像水肿、湿疹等病,下肢较为常见。 【保健建议】长夏闷热潮湿,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防湿、避湿。衣:出汗或淋雨后要及时更换衣物;衣服没有干透,不要急着收到柜子里,内衣裤、老人和小孩的衣服尤其要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彻底晾干,以免湿气上身。 2 脾与湿何相干 湿与脾的关系密切。脾是中医所讲的五脏之一,五行属土,脾土与长夏对应。运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 脾的特点是喜燥、恶湿,如果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闷热天气,人容易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状,就是“湿困脾”导致的。反过来,如果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这是“脾生湿”。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水湿痰饮是指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即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致全身不同部位,四季均可发病,且伤人缓慢、难以觉察,引起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胸闷心痛、头晕目眩等症状。由于它在临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保健建议】食: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过多食用肥腻、味重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鲫鱼、红小豆等有利于化解体内湿热,可适当多吃;淋雨或趟了水,可喝些红糖姜水,帮助驱除体内湿寒之气;过食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贪吃冷饮都会令脾胃受伤,影响其运化功能,助长内湿,不利健康。 3 湿邪分寒湿与热湿 湿邪为患,表现或为湿阻、或为寒湿、或为湿热。 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嗜食酒酪所致,多为热湿;或居阴冷潮湿之地,嗜食生冷所致,多为寒湿。凡面白阳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即成寒湿;面赤阴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即成湿热。平素脾胃虚弱者,多感受寒湿;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多感受热湿。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 寒湿多损脾阳,热湿多损胃阴。而在临床表现上,寒湿者多于湿热者。 【保健建议】住:有雾天气或桑拿天要少开窗;遇到有太阳时,应把受潮的被褥拿出去晾晒;可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干燥居室环境,但要少吹空调,更不要把温度设定过低;不要在潮湿的凳子、石头、草地上坐卧;洗浴之后要尽快把水擦干,应让头发自然干透或完全吹干后再睡觉。 4 祛湿运脾强身 治疗本病,一是祛湿,一是运脾。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热之证,苦寒之剂燥之;寒湿之证,辛热之剂燥之。 湿困脾胃:症状若表现为肢体困倦而沉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口中黏腻无味、便溏等,宜用芳香化湿法。用方: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若有脘痞闷痛、大便不爽、口苦黏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等,即说的热伤风病人,常有汗出不畅,汗出热不解的表现症状者,宜清热化湿。选用山栀、法夏、厚朴、石菖蒲、芦根、香豉等。 脾虚湿滞:若为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等,宜健脾化湿。方药:香砂六君子汤等。 【保健建议】行:适当运动、适当出汗,有利于内湿的排出,像健走、慢跑、练瑜伽、打太极拳等运动,都能让人微微出汗,又不致于大汗淋漓,是人体在长夏季节除湿的好方法。
3、夏季怎样有效的除湿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必要时可在卫生间、厨房、地下室等容易受潮发霉的地方加装排风扇。
2、洗完澡后注意及时清理浴抄室地面的水,可用拖把擦干或用小型风扇吹干。
3、洗手池下方和浴室门口可放置双层脚垫或毛巾,利于吸收多余的水,并且毛巾和袭脚垫要勤清洗、晾晒,避免滋生细菌。
4、三伏天家中的电器和电脑要经常开机,利用家电本身的热度去除湿气,避免家电因受潮而损坏。
(3)养生 夏季除湿扩展资料
除湿的物品
1、吸湿盒:由于吸湿盒的体积比较小,方便放在知衣柜、橱柜等地方使用,只需要把包装打开,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干燥剂越来越少,盒子下面的水越来越多啦!
2、咖啡渣:咖啡渣是很好的天然除湿剂,具有除湿和除臭双重效果,将咖啡渣放入纱布中包好,放在容易潮湿的角落里很好用。
3、蜡烛:如果发现家里实在太潮,可以在道室内点几支蜡烛,燃烧的蜡烛也有干燥空气的作用。
4、保鲜袋:家里一些容易受潮的食材、药材,例如饼干、白砂糖等物可以放在保鲜袋里密封好。如果一不小心受潮了也没关系,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一下即可恢复原状。
4、夏季有哪些食疗除湿方法
湿邪侵犯人体,易导致腹部胀满,食 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混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白带过多、秽浊不清,湿疹等症状。因此,在夏季除了防暑外,及时清除湿邪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王长松推荐了几款夏季除湿的汤水,在家就能操作。竹叶茶:竹叶5克,白茅根5克,荷叶2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一剂。竹叶甘淡而寒,功善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功效;荷叶味苦微咸,性辛凉,能清暑利湿,祛瘀止血。本方适于夏季皮肤、鼻子容易出血的人。冬瓜海带汤:冬瓜100克切片,海带30克洗净,虾皮、精盐适量,煮汤食用,每日一次。也可加鲫鱼一条,一起炖汤。冬瓜味甘淡性寒凉,能清热利水,消肿解 毒,生津除烦;海带味咸性寒,可清热利水,养阴止血;鲫鱼性味甘平,能健脾益胃,利湿止渴。本方消暑除湿功效显著,多数人都可以食用。三色豆汤:白扁豆、红小豆、绿豆各30克,煮粥食用,每日一次。白扁豆性微温味甘,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绿豆甘寒,能清热解暑,利尿消肿,滋肤止渴,是常用的消夏食品。红小豆又称赤小豆,善解毒利水,清热去湿,健脾止泻。此汤甘甜可口,可清热除湿。常食有助于解除疲劳。除食疗方外,其他防湿除湿措施也很重要。如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及时清除室内湿气。佩戴栀子花、茉莉花,利用芳香化浊除湿等。如果湿邪入侵的症状较严重,应及时到中医科找有经验的中医调治。
5、夏季养生的方法
一、夏季养生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 当出现心烦焦躁、胸闷、头晕等中暑现象,不妨吃一些清热解暑之品。 绿豆:可以清热。单独用绿豆煮汤即可,最好不加糖。清热同时又要养胃,可用绿豆和大米一起煮粥。 黄瓜:具有清热、解毒、除湿的作用。最佳食用方法是凉拌黄瓜,再用醋汁拌,加入大蒜。中医认为,醋和蒜属温性食物,可以防止黄瓜寒凉伤脾。 苦瓜:具有涤热祛暑的功效。涤热比清热作用更强,能将热邪从体内荡涤出去。有些人喜欢把苦瓜先放在开水里焯一下,这会削弱其涤热的作用,所以最好别焯 二、夏季养生多吃利水去湿的食物。 夏季雨水较多,此时人体内存在湿邪,应利水除湿。 玉米须:有利尿、消肿、除湿的作用。可取干的玉米须15-30克(鲜品重量加倍)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也可将玉米须放入茶杯中,开水冲泡,温浸十分钟后,代茶饮。 冬瓜:具有利尿的功效,通过利尿把身体里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冬瓜做菜时只能放少量的盐,因为盐放多了会抵消冬瓜利水的作用。 薏苡仁: 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生薏苡仁烹饪后的除湿效果好,比如,南方有些地区有夏天喝薏苡仁粥的习惯。炒过后的薏苡仁煲粥则有助健脾。 三、夏季养生多吃生津止渴的食物。 夏天出汗较多,人们常感到口渴,可以吃一些生津止渴的食物。 番茄:从生津止渴的角度来说,选择个大色红、味道酸甜的大番茄效果会比较好。而樱桃番茄味甜、水少,效果就差多了。 桃子:具有养阴生津的功效。普通桃水分较多,水蜜桃是其中的佳品;扁桃、油桃的水分偏少。 西瓜: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除吃红瓤外,青白色的皮肉也可以食用,做成凉拌菜,其清热作用比红瓤更强。 葡萄:具有生津、利尿、补气血的功效。新鲜葡萄生津止渴的效果好,宜选择酸甜适中、个大、汁液多的,如巨峰葡萄。太甜的葡萄(如玫瑰香),越吃越不解渴。 四、夏季养生多吃健脾益气的食物。 脾胃居中焦,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夏天食用过多寒凉食物,容易损伤脾胃的消化功能。可以选择一些健脾食物来食用。 莲藕:莲藕生吃,清热、散淤的作用强。莲藕熟用,性质就不太寒了,而健脾作用明显增强,炖汤、蒸食、炒食均可。 南瓜: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夏天宜选不太甜、不太面的南瓜,可选淡黄色、长葫芦形的。别选金黄色发红的,因为那种瓜肉质致密、甜度高,吃了容易增加身体湿气。 入夏时节,此时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扁豆、绿豆、赤小豆、黑豆等均可解暑利湿,健脾益肾 饮食中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如莲子、茄子、鲜藕、绿豆芽、百合、丝瓜、黄瓜、节瓜、冬瓜、西瓜等。 1、消暑五豆汤 材料:赤小豆、绿豆、炒扁豆、黑豆各30克,甘草6克。 烹制方法:将豆类及甘草洗净,浸泡几小时,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约8碗水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可淡服亦可加糖甜服。 提醒:适用于痰湿质、湿热质之人,阳虚质、气虚质之人可去掉绿豆。 2、莲子百合炖冰糖 材料:莲子l5克,鲜百合30克,冰糖适量。 烹制方法:莲子去心,与百合、冰糖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2小时后食用。 提醒:尤其适用于阴虚质、气虚质之人。 3、五指毛桃煲猪脊骨 材料:五指毛桃50克,猪脊骨约250克,油、盐少许。 烹制方法:五指毛桃与猪脊骨同放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1~2小时以上,加油盐调味服食。 提醒:尤其适用于阳虚质、气虚质之人。 还要注意的是,要根据体质来调理,特别是容易感冒、疲倦、面色苍白、畏寒的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人士,此时不要多吃生冷寒凉食物,以防损伤脾肾之阳。 下面介绍几道适合夏天食用的羹汤: 4 鱼茸番茄羹 原料:鳙鱼肉300克,番茄3个、蒜3小片、生姜3片,盐、香油各少许。 做法:鳙鱼肉蒸熟,拆去鱼骨做成鱼蓉;番茄洗净,切片;热锅放少许油,下番茄煸炒出汁,加入清水和姜,滚沸后下鱼蓉、蒜片和适量食盐、香油,至熟便可。益胃生津、健脾益气。 5 花生百合豆沙 原料:红豆100克、百合干1把、花生1把、蜂蜜1勺。 做法:红豆和百合洗净,提前泡2~3小时,然后和花生一起倒入锅内,加适量水,煮一个半小时,自然冷却后,打开锅盖,盛入小碗中,调入蜂蜜即可食用。可增加B族维生素和钾的供应,同时补充植物性蛋白质。 炎热的夏季往往引起人们食欲不振,昏昏沉沉的,吃不下东西,所以我推荐选择喝粥,喝粥不但容易消化,养胃,还能帮助我们养病安神,清热解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夏季喝什么粥最养生呢?看看以下九种夏季养生粥吧。 第一,赤豆粥。做法: 粳米250克,赤豆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赤豆粥具有消水肿、补血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水肿、脚气足肿、贫血等病症。 第二,绿豆粥。做法:粳米250克,绿豆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绿豆粥具有清暑、健脾、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口渴、中暑及皮肤疮疖等病症。 第三,荷叶粥。做法: 粳米250克,鲜荷叶半张煮成粥。荷叶粥具有清热解暑、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夏季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腹胀便溏、不思饮食及吐血、鼻出血等病症。 第四,鸡蛋花粥。做法: 新鲜鸡蛋花10朵,粳米6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稀粥。鸡蛋花粥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润燥的作用。此粥是我国民间药食两用的保健食物,尤其小儿更为适宜,并对湿热引起的下痢赤白、痢疾厚重及泄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第五,百合粥。做法: 百合50克,粳米l00克,冰糖8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百合粥具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滋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热或肺燥干咳、涕泪过多、热病恢复期余热未消、精神恍惚、坐卧不安,以及神经衰弱、肺结核、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第六,丝瓜粥。做法:丝瓜100克,粳米250克,猪油10克,精盐3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丝瓜粥具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瘘、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等病症。 第七,黄瓜粥。做法:黄瓜500克,糯米、蜂蜜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黄瓜粥具有清热解毒、解渴、利水的作用。适用于热病、身热口渴、黄疸、浮肿、热痢等病症。 第八,扁豆粥。做法: 粳米250克、白扁豆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扁豆粥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夏季中暑所致的吐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第九,苡仁粥。做法: 粳米250克,苡仁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苡仁粥具有健脾除痹、利水渗湿的功效。适用于食欲不振、腹泻、水肿及皮肤扁平疣等病症。
6、夏季如何养生 必备十个夏季养生常
夏季养生四原则
1、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抄子、佩兰等。
2、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3、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百,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4、冬病夏治:夏季养生免不了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度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7、夏季怎么祛湿
8、夏季养生先祛湿,怎么祛
夏天除了炎热之为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夏季还特别多雨,在空气湿度>65%的时候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湿气会被热气蒸腾着,在这个时候空气的水分和温度双双飙升,湿热的邪气会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同时空气中的湿度饱和,汗液排不出来,体内湿热严重。脾胃处于人体内的中心枢纽部位,湿气入侵时首选降落在这里。当脾胃中招被湿邪拥堵后,体内上下的通路立即瘫痪。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坠胀或腹泻等症状。西医把这样的症状称为“胃肠感冒”。 在这里我们也来自己调制几品养生茶饮料,有上面症状的可以拿来治病没有可以先收起来的防身。 1.夏季养生茶: 竹叶青 饮调制:竹叶茶一小撮,冰糖适量,用沸水冲泡即可。 功效:清暑,祛湿,利尿。市场上有售竹叶茶,《本草纲目》上说它有清热、解毒、利尿的作用,加冰糖后泡出的茶饮气味清香,是清暑、祛湿的佳品。 以上两种情况是大家在夏天最容易遇到的,大热天如果有时间不妨按上面的方法来调制一两盅养生茶饮来喝也是有益无害的。 2.夏季养生茶:辛凉饮 调制:薏米30g、藿香3g、佩兰3g、白豆蔻仁3g,因为薏米很难用冲泡的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先要用热水煎煮薏米半小时,然后用薏米汤来冲泡另外三种茶材即可。 功效:这四种植物向来被认为是祛湿的上品,暑湿季节服用可以帮助脾胃化解体内的湿气。同时,薏米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抗湿的能力,避免湿气再次侵犯。
9、夏季湿气重,怎么去湿气
寒湿给人造成的影响:
三伏天马上就要到了,此时不仅天去热,湿气也是出奇的大。因为人在三伏天是不适宜剧烈运动的,所以这给了湿气藏在我们身体的机会。很多人被湿气缠上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在夏天的时候会变得更严重。平时拥有以下症状的人基本上确定是被湿气缠上了:
1、身体发沉,四肢无力,嗜睡
2、身体经络不通畅,容易痛经、长囊肿
3、容易抑郁,你在夏天莫名不开心,很可能就是寒湿体质
4、舌头上容易长一层白霜
5、炎症、溃疡不容易好
6、身体阴冷,时常觉得四肢发凉、面色灰暗
7、皮肤病多发,容易起湿疹、风疹、脚癣
8、没有食欲、恶心、腹胀
9、阴囊潮湿、白带多
10、大便不成形,便溏
夏天湿气重,不外乎有三个原因:
1、外热内寒
夏天的时候,人经常会出汗,但是肚子还是凉凉的。这是为什么呢?
冬天的时候很多动物会选择冬眠,因为地面温度太低,而地底比较暖。夏天的时候地面温度很高,但是地底温度很低,就像井水夏天是很凉的。对应在人的身上,夏天温度会跑的人的体表,而五脏六腑还是阴凉的。
2、夏天普遍开空调
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进空调房后,人体毛孔会收缩,寒邪会侵入人体,形成寒湿。
夏天皮肤是开泄的,冲凉、睡地板更容易导致寒邪的侵入。
3、夏天食物凉气太重
夏天人们爱喝冷饮、喝冰啤酒、把西瓜放冰箱里冷藏、吃凉菜,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寒湿侵入人体。虽说夏天吃凉的可以清心火,但是寒凉的食物会伤脾胃,所以吃凉要吃“清凉”而不是寒凉。
夏天做艾灸,排湿最好:
虽然夏天湿气很重,但也很适合排湿。夏天气温高人体血液循环快。肌肤腠理开泄,此时艾灸最能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人体的阳气在夏天达到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再给予身体补充阳气,加快身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就能够将身体关节、脏腑里面的湿气排出,看似夏天是湿气侵入人体的“危险期”,其实也这正是利用身体的新陈代谢“祛除”的最佳时机。
艾灸排湿穴位推荐: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对一般:消化系统疾病、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很有效。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温灸有强肾壮阳,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对于祛除湿气,我们要有一定的耐心,正如他找上我们的时候是“经年累月”一样,我们祛除他们的时候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单从艾灸的角度来看,祛湿的周期都在1-3个月,所以坚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