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孙思邈《养生铭》

孙思邈《养生铭》

发布时间:2020-07-19 04:08:46

1、古代杰出医者孙思邈著作有哪些

据《耀州志》载孙思邈著作有:《老子注》,《庄子注》,《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

2、孙思邈的著作

《千金要方》
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copy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又据百《耀州志》载孙思邈:“《老子注》,《庄子注》,《千度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问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答邈书尚有二十余种……”
谢谢,望采纳

3、孙思邈养生长寿歌是怎样的?

唐孙思邈的养生长寿歌《保生铭》、《养生铭》、《枕上记》非常便于记忆。

1.保生铭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侯自不生。寅丑日剪甲,梳发须百度。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毋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但能七星步,令人常寿乐。成多促人寿,不得偏耽思。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

2.枕上记侵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艾火慢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自死兽与禽,食之多命促。

3.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疫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饮食均。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转气自全身。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张群《不老歌》

曾有人向台湾国民党元老百岁翁张群请教长寿之道,他认为,“忘年、不怒、常笑”很重要。他编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他每天坚持散步三千步。并强调说:“不要怕老!如果老字不在我们心中,自然就不老了。”

这些话,都是经验之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状态影响生理状态;精神健康促进身体健康”了。

4、跪求关于四季养生方面的谚语、俗语~~信息一旦录用,斥重积分奖励!!

《类修要诀·养生要诀》:“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注:晏眠是指睡得很迟才起床。

《孙思邈养生铭》:春夏少施泄,秋冬固阳事!

《皇帝内经》: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南朝陶弘景:体欲常劳,劳勿过极;食欲常少,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清.羊宰《修炼歌》:靠山临海住洞间,坐也安然,立也安然。岙着老衲遮冷寒,新也可穿,旧也可穿。闲居山中采药玩,有也乐,无也乐!

三国魏时文学家应璩作。全文为:“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长寿?上叟前致词:室内妪粗丑。中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毛泽东年轻时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5、古代有关养生的书籍有什么

文献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6、请教:“痰”,如何产生,对人体健康而言,该吐,该吞?

痰是不好的,是呼吸道的分泌物。但是唾液是好的,就是舌下的腺体分泌的。中医上饮玉泉之说 。
惜唾如金话养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为了长生,把当时的百岁老人皇甫隆请到王府,只见这位百岁老人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步履矫健,动作敏捷,耳聪目明,声若洪钟。曹操顿生敬慕之心,立即起身迎接,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请教养生长寿之术。皇甫隆见曹操如此诚心诚意,将他的养生秘诀告诉了他:“要想寿命管,朝朝服玉泉。”这“玉泉”就是口中的唾液。皇甫隆进一步解释说:这是我的师傅蒯京秘传给我的,蒯师傅那年一百七十八岁。可惜曹操生性多疑,没有朝朝服“玉泉”,所以只活了六十六岁。孙思邈依着做了,所以活了一百多岁。他在《养生铭》中写道:“晨兴漱玉津”,即每天早上醒来,以舌头搅上下腭,待唾液满口就吞下。http://bbs.renlong.com.cn/topic.cgi?forum=109&topic=878
痰一定要吐,里面有很多细菌有时还寄生虫什么的,如果不吐的话,有些细菌可以感染消化道。有很多消化道的疾病都是因为肺里的细菌被咽到肚子里了。

7、药王山石刻的历史沿革

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石刻众多除大量的摩岩造像、摩岩石刻石牌坊动物、植物石刻等文物外北魏到隋唐造像碑和历代记事碑三百余通现列举一些名碑如后。
正在加载药王山
石鼓文碑:
唐拓本石鼓文清顺治十六年刻碑用四块巨大的华原磬玉石刻成刻石有石鼓文658字并录有与全文相应的658字石鼓文音释。刻石还录有韦应物、韩愈、苏轼分别在不同年代作的《石鼓歌》邑人左重耀撰的《刻石鼓文铭》。刻石依据版本是由唐韩愈亲校由宋苏轼所藏再传于李文正之手最后由明末御史邑人左佩玄得到左佩玄之子左重耀与耀州知州唐输辅所刻。
魏文朗造像碑:
北魏始光元年(424)造四面五龛有佛道混合造像十四尊人物三十六众铭文八十八字并有狮、虎、鹿、车骑等浮雕和线刻。造型生动布局得体刀法粗犷铭文完整为造像碑中精品。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造四面三龛有佛像九尊及供养人线刻像十铭为四面刻制计一千二百余字书法古朴楷中有隶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变楷的珍贵资料此碑拓片多次在外展出以文字、书法、雕刻被誉为“三绝”。是一种罕见的楷书。
三县邑子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造北地郡宜君同官、土门三县邑子二百五十人合造首身座齐全雕工精细。碑高二点二米宽零点九五米厚零点三米为药王山现存造像碑中最大最完整最精细致的一通。
张僧妙法师像碑:
北周建德三年(574)刻立。蟠首方座上有圭额。额文楷书共一千零三十八字以书法健美著称于世。《陕西金石志》录有全文《鲁迅日记》、《鲁迅书帐》均有记。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
北魏(年代不详)造四面两龛佛六尊有铭文北地郡泥阳县道民七十一人造碑身正面绘有《天界图》日作园形中有黑线可能是古代对太阳黑子的描绘。碑阴刻碑顶竿、高跷、叠罗汉、相扑、假面戏、竹马戏等《百戏图》。也是古代杂技艺术实物史料。
孙真人祠记碑:
宋元丰四年(1081)碑金大定九年重刻立石碑额有金代画家杜穆所绘《孙真人新堂图》碑文二千五百余字是研究药王山沿革、地貌、形胜及孙真人隐居旧址生平事迹、传说等的宝贵资料。
龟蛇碑原碑刻:
于元代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刻立石现存两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蟠首龟座碑身正中阴刻“龟蛇”两个大字各半米见方二字若象形龟如乌龟爬动蛇字蜿蜒盘曲活灵活现一挥而就堪称神来之笔为元代著名道士谭真君书。在南庵者附刻于《唐太宗赐真人颂》碑之阴。

8、孙思邈养身铭原文解释,分析及相公知识

孙思邈的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大医药学家,他少年时因病学医,熟读经史百家,著有不朽传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药王”。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年逾百岁之上,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在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药王山上,后世立有一百多块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孙思邈所著“养生铭”,是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惜气”、“安神”重视保养。所以,孙思邈在“养生铭”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孙思邈尤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孙思邈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的含义。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晚间9~11点钟)要叩齿36次,“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点钟)醒来应以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可咽下。上述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身体“未病”状态。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能否健康长寿,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是命里注定的。只要个人保健有方、养生有道,就能长命百岁。

与孙思邈《养生铭》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