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的根本是脾胃吗?
中医养生重“脾胃”,我们该怎么调理脾胃?
中医不但养生重脾胃,治疗疾病时更注重保护脾胃,因为人们都知道,人从出生后就要靠饮食,所以人们常说,人似铁,饭似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内经上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现在医疗科技发达,不用天天吃饭也没事了,不像以前不吃饭就得饿死,现在可以输液,或下胃管。但我想这样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所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我们都要注重保护自己脾胃。
现在我们聊下中医学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和其重要性。
一,中医学脾脏的生理功能脾五行主土,土曰稼穑,与胃相表里,开窃与口,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其华在唇,五志为思,脾主升清,性喜燥恶湿,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与长夏相应,长夏就是三伏天。
脾主运化,所谓运,就是运输,所谓化就是指把饮食物化为气血等精微物质。
脾主运化又分为,运送气血精华,把饮食物产生的气血等精华运输到全身各处,也就是脾能生血,还能管理血液的运行,也就是统血,所以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送体内的水湿,脾参于体内的水液代谢,脾功能正常,水液代谢就会正常,如果脾功能下降,体内水液代谢下降,会造成水液在体内贮留,形成湿邪,或痰饮,所以说脾为痰湿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就必须有足够的动力,脾的动力就是阳气。阳气来源于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脾要在温热的环境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脾凉了,比如过食寒凉,损伤脾阳,运化功能就会下降,从而引起脾化生气血的功能下降,造成气血虚,运输水湿的功能下降,形成湿邪和痰饮。
二,中医学胃腑的生理功能胃是容纳食物的器官,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水谷和腐熟水谷,胃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焦,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我们所吃的所有的饮食物都要进入到胃,所以说胃为水谷之海,也说明胃是可受纳很多食物,但也不要吃的太多,因胃也有自己承受的极限,如超过胃承受的极限,胃就补撑破了。
饮食物在胃中会储留一段时间的,在这段时间中,饮食物被胃的热力腐熟而被初步消化,产生的精华被脾运输到全身,而未被消化的食糜则进入小肠中。
饮食物进入到胃,在到小肠和大肠最后在排出体外,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条路不能堵,如果堵了,就会产生疾病,比如腹胀,呕吐或者是疼痛等症状,因此中医说胃气以下降为顺。
三,脾胃的重要性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脾气宜升则健,胃主腐熟和受纳水谷,胃气以通降为顺,脾主运化功能下降,则化生气血不足,引起气血亏虚,并造成其它脏腑的气血不足,而百病丛生,运化水湿功能下降,则水湿弥漫,聚湿成痰,万病源于湿,引起的疾病太多太多了,比如肥胖病,水肿,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人们都知道我们一天三餐,如果长时间不吃不喝就得死,就从这点可以看出脾胃的重要性了,因此才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中医长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也就是病人只要能吃能喝,病就轻易治,如果不能进饮食了,那就离死不远了,所以中医用药,第一想的就是如何保护脾胃,如何照顾脾胃。
四,脾胃被伤的原因饮食伤脾胃,大量的寒凉饮食,损伤脾胃之阳气,从而引起脾运功能和胃的腐熟受纳功能下降。比如冰啤,鲜奶,冰箱里的食物拿出来直接吃喝,象饮料啊,冰激凌啊等等。
肝气克脾,肝五行主木,脾五行主土,五行相克,木克土,所以肝就可以克脾,如生完闷气之后,胸胁胀满,不欲饮食。长期服用,西药,或输液,西药都可以损害脾胃,在吃药前看下说明书,就会明白了,有的小孩子感冒了输液,感冒好了,却吃不下食物,或拉稀,或呕吐等。五,我们应怎么调理脾胃呢?我们知道了脾胃的喜好,脾气宜升则健,胃气通降为顺,我们只要帮助脾胃的升降,那样我们的脾胃就会越来越好,才能更好的斡旋中焦,如何帮助脾胃的升降呢?
生姜,辛温入脾胃经,可以祛湿,还能温胃止呕
山药,甘平入肺脾肾经,可以补肺脾肾之气
大枣,甘,入心肝脾经,可以补心脾之血
小米,五谷的粟米就是小米,小米入脾胃,我们这妇女生完孩子坐月子就喝小米粥,可想而知肯定是对脾胃有好处了。
山楂,酸甘温,入肝脾胃经,消食积;化滞瘀。主饮食积滞
鸡内金,甘,入脾胃经,健胃消食,涩精止遗。用于食积不消,
我们可以熬小米粥放入山药,生姜,大枣,大枣要掰开去核,一起熬粥喝,然后在炖点鸡内金,山楂吃。
以上食疗方法可以试试,当然以自己口味为宜。
我们还可以脾胃经的穴位按摩,如按摩足三里,丰隆,合谷,中脘,天枢,关元,也可以腹部按摩等等。
我们平时更应多注意,平素饮食不要过于寒凉,多加衣务以保暖。少生气,多活动,少用对脾胃有损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大家一定要记住,病从口入,也就是病是吃出来的,所以要想治病一定要忌口,不然病永远也好不了。
好了我们就聊这么多吧。欢迎大家来讨论。
2、养生为什么要从养脾胃开始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脾负责统筹人抄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百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脾胃度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问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答养肾脏有关。
所以养生要从养脾胃开始。
3、如何进行中医脾胃养生
可以进行食疗,应用中医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如果:
1.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推荐杨梅烧酒,薯蓣(山药)粥,山药红枣copy糕等
2.便秘,推荐槐花猪肠汤,桃仁炖墨鱼,松子仁粥,芝麻枣糕等
3.慢性胃炎,可以吃薯蓣粥,猪肚白术粥,鲫zd鱼莼菜羹,蒸鲥鱼等,忌辣,忌酒,忌刺激性食物
4.溃疡,可以吃大麦汤,猪肚白术汤,姜橘椒鱼羹,藕米糕,葵菜羹等,忌竹笋,忌烟酒,忌刺激性食物,忌油炸、煎烤、腌制食物
4、中医辨证脾胃虚弱及怎么调理
一、脾胃调理五个养生方。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重“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养脾胃,先养心情。
2、五谷饮食,健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养脾胃不仅要多吃五谷糙米,还要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顺应四时,各种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等。
3、多动脚趾,增强脾胃。
同时,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4、选择适当运动,益脾胃。
专家认为,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专家建议,易气短喘息的人首选的运动项目是打太极,因太极动作缓慢、流畅,在运动过程中同时有调息要求,如最常见的‘气沉丹田’要求练习者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使之不能上浮。实际上这些练习对动则气喘的人大有裨益。
可以常做一些类似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扇舞以及各式各样的养生功等具有中医养气功能的运动,此外,像慢跑、广播体操、踢毽、打桌球、广场舞、交谊舞等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脾胃调理推荐四个按摩法。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
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捏脊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5、灸法补气健脾滋肾。
爱喘的人多是由于肾阳亏虚,不能纳气,所以容易出现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的症状。要想改善动则气喘的状况,可以通过灸法、食疗等方法助力,以提升运动能力。
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灸盒、随身灸等来灸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定喘穴(第7颈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厘米)、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脾俞(11胸椎棘突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这些穴位或要定喘顺气的要穴,或为补脾益肺健肾的强壮穴,以艾灸之可振奋阳气,改善虚劳气喘的症状。
三、调理脾胃多吃十种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红薯
3、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4、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9、糯米。
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10、粳米。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5、养生馆调理脾胃有用吗
中医讲求五脏六腑和谐相处,脾胃是个普遍的问题,养生馆到底是不是专业的不说,对身体负责的话,看是什么地方出现的问题,就其根源,合理用药或调养,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6、为什么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调养脾胃
脾胃居中土,是脏腑的中心,与其他脏腑关系很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抄易影响其他脏腑袭,而且根据五行关系,很容易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因此,中医养生学十百分重视调养脾胃,平时就应该对脾胃悉心调理,而有疾病时,更强调保护胃气,通度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问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胃气为养生之王……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答胃为先。”
7、中医养生调理脾胃是用什么方法啊?我比较相信中医,有人知道的吗?
多吃黄色的东西。。 黄色是入脾胃的。。 譬如 黄豆。。
还可以用艾条 熏足三里的 位置 在有就是把盐放在肚脐上 在放上一片姜 在用艾条熏。。
试试吧。
8、中医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我的症状也和你差不多呢,从中医那里拿几付中药吃了就好点,停了就又犯。长期吃药不是办法。倒是从饮食上应该多注意,这几天我天天泡枣茶喝,放点蜂蜜,不吃生冷油炸辛辣的东西,感觉还不错呢,也可以使用中药一起调理也会更好,比如肠胃宝茶可以健脾胃,清毒素。脾胃虚弱症:
调理食谱:
大枣生姜汤 :几枚大红枣,一两片姜片,可以加点蜂蜜,每天当茶水喝
红枣龙眼饮:红枣、龙眼适量,加水熬煮即可饮用,特别适合贫血、容易感到头晕的人,(但是龙眼吃多了容易上火)
红枣籼米粥:大红枣7枚、籼米50克,共同于清水中以文火久炖至熟烂,加入红糖10克,热食。
肚丝汤:牛肚或猪肚洗净后,用清水煮沸3分钟后捞起,倒去原汤,再加入干净清水文火炖煮至七成熟,加入适量盐、料酒、花椒、小茴香再煮,待熟透后再捞起,晾至不烫手,切丝100克,盛入大碗中,加入鲜姜三片、味精适量,将第二次煮肚的汤倒入肚丝碗中没满肚丝,上笼蒸45分钟即可,热食。
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切片,干姜6克,食盐适量,同煮熟食用,有温补脾胃之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症。
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姜15克,适量食盐调味食用,适用于月经不调、脾胃虚寒。
当归粥:将红豆、黑豆与当归用沙锅煮1个半小时后,加入红糖、红枣小火再煮20分钟,出锅后加入熟鸡蛋一同食用即可;
当归大枣羊肉/羊肉/猪心汤:当归、大枣(去核)、肉、姜、盐;生肉先焯,熬汤,吃肉喝汤
当归花生小米粥:当归、花生仁、小米一起煮粥
忌食:生冷、油炸、海鲜、辛辣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莜麦、绿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葡萄、黑木耳、金针莱、莴苣、冬瓜、芹菜、苋莱、茭白、黄瓜、苦瓜、西瓜、生番茄、甜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猕猴桃、荸荠、金银花、薄荷、鸭蛋等。
味厚滋腻,难以消化,易阻碍脾胃运化的食物,如猪肉、鸭肉、甲鱼肉、牡蛎肉、蛤蜊、糯米等。
具有利气消食作用,可损伤正气、加重虚寒的食物,如山楂、萝卜、薤白、香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