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堂的东西可以祛除湿气吗?
启上闸,肺为水之上源,宣降来肺气不但能祛表湿还能给湿以出路,如苏叶、枇杷叶、芦根;开支河,脾处中焦为升降之枢,五行属土而湿为土之气,故健运脾土,渥旋气机不但能使气血化生有源亦能交通上下,令龙虎回环,俾脾气旺,湿自除,如白术、茯苓、半夏;导下源,膀、肾同处下焦,均主水液代谢,助肾气化,开洁静府,自能令湿邪从下而走,如滑石、泽源泻,临床应脉证合参,随证而治,然理虽如此,药味用量,实难把握,湿邪为病,本身病情迁延,而又常兼他邪,很多人治起来都很棘手,这就需要患者与大夫的长期坚持,另外良好生活状态、合理的作息以及良好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
2、身体内有 湿邪怎么治
湿邪:脾主运化水湿,当脾胃虚弱时,脾胃都难以完成自身的任务,体内自己产生的湿浊都不能出去,人就会受内在湿邪的困扰了。我的祛湿经验是,不喝冰水,做点瑜伽,喝点简禾散就好了。
3、身体有湿邪怎么办?
1.避免淋雨涉水、慎居阴暗潮湿之地。这里讲的是外湿,即自然及外部环境中如果湿气较重,应尽量避免,防止感受寒湿邪气,损耗人体阳气。
2.饮食宜清淡,多素食,少荤腥之物。脾主管体内水液的正常运输和转化,过量进食或者偏好荤腥之物,超过了脾胃的工作限度,一方面会损伤脾胃,影响其正常转运输送,从而导致水湿内生、停聚;另一方面,过量的饮食精华物质由于无法全部被利用,很容易沉积于体内,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一系列代谢问题,这是一种内生“湿浊”之邪。
3.晚餐宜少,配合食疗。常言说的好,“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但现实中我们却很难做到,早餐随便对付,中餐马马虎虎,晚上猛吃如虎,结果导致饮食容易积滞,舌苔偏厚,口气较重,这是很明显的胃肠湿热证据。针对这种内湿,控制晚餐的量和质非常重要,进食的总量要少,食物种类以清淡为主,让胃肠得以休整。食疗方面可以用薏米赤小豆粥,既是粗粮,便于消化,同时又可药食两用,起到清化湿热的作用。
4.针对湿邪,中药调治方面应分清寒热。若舌苔、小便、白带等偏黄,多为湿热之邪,应该使用一些清凉的药物。对于胃肠湿热,我喜欢用黄连温胆汤,对于下半身的湿热,如妇科炎症,我则常用四妙散加减,因势利导,使湿热邪气从小便而出。
4、湿邪怎样造成的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编辑
1.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
2.湿性粘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就下,且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的阴位。
5、中医眼里的湿邪是什么
在中医里面有很多大家不了解的知识,湿邪为六淫,都有哪些呢,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由于天气的影响六淫会越来越严重,由于它们的出现会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大家一定要关注天气的变化,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体,不要给身体找麻烦。 湿邪是中医上比较常用的一个词汇,也是一种疾病。湿邪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加强对湿邪的预防。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了解下湿邪吧。 中医认为,湿属阴邪,虽然它会寒气结合,变成寒湿,也会和热邪结合,会变成湿热,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阴性的邪气。在这个天,我们必须根据情况,随时分析到底是湿热还是寒湿,本来应该是湿热多,但是,我这两天发现,寒湿的也很多,都是空调吹的。如果是湿热,那么舌苔应该是黄腻的,舌质应该是红的,而寒湿则是舌苔白腻,最重要的是,舌质没有那么红,往往颜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这是区分的方法之一。 关于湿邪的性质,中医认为,湿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流动,妨碍脾的运化。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发热、虽然出汗但是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温馨提示:湿邪还有这两种外因,一种是外湿,令一种是内湿,可能大家觉得很陌生,但是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外湿指的是气候的潮湿,很多人因为这个有了疾病,当然了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夏天,所以大家要灵活一下,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多了解相关的中医知识,保护身体。
6、湿邪有中医里如何治疗?
建议:湿邪: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邪气。病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编辑本段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分类:1.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2.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2.湿性粘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湿邪致病往往兼有其它邪气。1.湿热: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发热红肿,得冷则舒。治疗当清热宣痹、利湿通络。药用石膏60克包煎),知母15克,黄柏20克,银花藤30克,连翘20克,汉防己20克,苡仁30克,滑石30克包煎)。2.寒湿:表现为肢体关节沉着冷痛,遇寒易发。治疗当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药用制附子15克,细辛10克,干姜15克,桂枝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苍术20克,川芎15克。3.风湿:表现为关节游走性疼痛。治当祛风除湿止痛:羌活15克,独活15克,秦艽20克,防风20克,川芎15克,全虫6克,蜈蚣2条,威灵仙20克。
7、中医上说的湿邪指的是什么?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又称湿邪,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8、身体湿邪,如何除湿?
一、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二、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三、避环境的湿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
9、湿邪的严重性 体内湿气重有何表现 怎样去除
湿气重主要是长期吃肉或潮湿环境导致,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不能说祛湿能最快,只能通过慢慢调理,建议:
喝九秋居茯益粉,网购就可以很方便,含薏仁、赤小豆、茯苓、薏米《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喝两个星期以后会慢慢有明显改良。
要多排汗,运动有助排汗祛湿,还具有排毒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可用艾草,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每个星期两次,熏两个月效果会出现。
以上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方法。
10、中医里讲的体内有湿邪有哪些表现 ,怎么治理哦?
中医里讲的体内有湿邪的表现为:
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1、中药调理
2、薏米+红豆 煮汤喝
补充:
湿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多发病于长夏季节。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沉,四肢酸懒沉重等症。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碍,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之“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即感受湿邪,可见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症。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升降失常,常可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湿留体内,常先困脾,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则可见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
(3)湿性黏滞:一是湿邪为病,其症多黏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腻而不通畅;二是湿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如水肿多以下肢明显;湿邪下注,则可致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