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吃茶养生记》

《吃茶养生记》

发布时间:2020-07-18 15:43:32

1、一杯清茶的含义是什么?

捧一杯清茶,看茶叶在杯中竞相浮起又翩翩沉落,沉浮间感悟人生的真谛,人生如茶,清香伴着苦涩, 如红尘烟起烟灭,如世事云卷云舒,人生如此纷繁复杂又如此淡泊简单!含一口绿茶,咀嚼茶叶的苦味,品味茶的精髓, 茶如人生,会苦一阵香一阵,剩下的就是清淡平凡,品平淡的清茶 ,过平凡的人生。
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什么。茶中有水水中有茶,互相浸透浓浓淡淡难分离,苦也不会苦一辈子,即使是杯苦丁茶,会品的人也能品出芳香品出甜美。

2、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什么书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作者陆羽,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3、茶禅一味起源于中国却为何发扬于日本?

日本的茶道,其渊源与夹山寺一脉相承,而夹山是中日禅茶文化的源头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日本茶道历史,可分为三个大阶段,首先,远在隋唐,当我国茶文化入“经”成“道”,并与禅开始随缘联姻时,即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最早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的“东方第一枝”。其次,两宋时期,我国禅宗与茶文化已达盛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名僧荣西两度入宋,居留中国达24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著《吃茶养生记》,在日本再度掀起了茶的浪潮。再次,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在中国禅宗教义和“茶禅一味”理念的刺激和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其先驱者便是村田珠光(日本茶道的开山祖)。
日本学者村井康彦在《茶的文化史》中说,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的珠光得到了圆悟克勤的墨迹,并运用于茶道(茶室中挂的书画)。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日本井口海仙的《茶道入门》也说,(珠光)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处得到了圆悟克勤的墨迹。在修行中,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滕军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称,圆悟的墨迹成了茶与禅结合的最初的标志,成为了茶道界最高的宝物……人们走进茶室时,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表示对圆悟的敬意。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
由此可知,无论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禅一味文化,其发源地都在中国夹山,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是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更辉煌

4、被誉为日本陆羽的是谁?《吃茶养生记》的作者是谁?

《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一书作者为荣西禅师日本临济宗的初祖 荣西禅师 (又译作“容西”)(1141~1215)。

5、茶与养生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明确指出饮茶可以使人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日本僧人荣西法师在其著作《吃茶养生记》的序中说:“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旧唐书-宣宗纪》中记载,有位130岁的僧人到了洛阳,宣宗召见并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老僧答曰:“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这是正史中对饮茶长寿的明确记载。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倡导饮茶长寿说,说茶“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食者为淡饭’”“穷乡僻壤之人”粗茶淡饭,“不及酒肉”,“常多上寿”。现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也说:“我毫不怀疑茶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

研究表明,世界长寿之乡都位于产茶和茶叶高消费区。日本静冈县市著名的茶乡,茶叶消费量很大,因此静冈县人均寿命很高,远高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前苏联高加索地区有个闻名世界的“长寿乡”,当地人长寿的秘诀便是饮红菌茶。

现代科学也证明,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此外茶叶还具有强大的抗衰老作用。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茶有关。”

中医和现代医学表明,茶叶具有很好的减肥消脂作用。喝茶可以显著提高体内脂肪的氧化分解率,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使人瘦身健美,因为茶叶中的儿茶素、茶多酚和某些活性酶可以加快体内脂肪燃烧,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堆积。

由此可见,茶对于我们平时的养生保健及瘦身美体都有重要的功效。

6、吃茶这一说法始于哪个朝代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抄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袭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zd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7、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从余杭径山寺起步

相传在8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浙江,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为了证实这一在日本得到公认的茶道渊源说,日本《妇女画报》杂志社的记者来到杭州,探寻日本茶道的根源。昨天,余杭径山寺成了他们寻根之旅的首站。

(一) 缘 起
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1214 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

因此,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显现出僧人茶和武士茶两种不同的形态。日本僧人自种、自采、自饮,茶已融入其生活,以充分体现其超脱的隐者风范。而武士茶则更显奢华和热闹。武士茶是以斗茶的形式为主体的,主要品鉴茶的产地的本非,也附带品评水的优劣。当时将日本(木母)尾地区产的茶称为本茶,其他地区的均为非茶。斗茶双方先饮数碗,以十碗最为常见,然后

一一品评茶的本非,是一种颇具赌博性质的游艺活动。 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之后,日本茶道界出现了许多流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一种近似于世袭制的掌门人制度,称为"家元制度"。 大致说来,日本的茶道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物质性的,包括茶室、茶庭园和茶会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第二部分是精神性的,如茶会主人通过各色器具的搭配组合所营造的精神追求,以及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积淀下来的与禅密切相关的一切哲学内涵等;第三部分则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具体的点茶和饮茶动作与流程。 (二) 思 想 日本茶道的思想之与中国茶道的思想有着传呈关系,其根本核心始终没有超出千利休亲定的"和、敬、清、寂"的范畴。
日本近代著名茶人田中仙樵曾对其进行解释,大致如下:
"和,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和乐,以和为贵。"
"和"所追求的是主客之间心灵的默契与沟通。
"敬,尊敬长上自不待言,茶人追求的是对所有人的敬。和与敬是与人圆满相处之法。"
"敬"追求的是无差别心。
"清,为清静之意,指心无邪念。心只不净为一切欲念、烦恼的起因,佛教称为妄想。茶道便是以抑制不净念为己任。"
"清",代表无俗虑的清静之心,是一种境界,是茶人的追求,而茶道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寂,指寂灭为乐,指放下所有思虑的一尘不染的心境,也就是着力于下腹丹田,以意志导引头中血液下沉丹田,从而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
总之就是要追求一种"本来无一"的禅的苦寂的精神。 (三) 分 类 (1) 有怀石料理的正式茶会:怀石料理最初是指以寺院烹饪法烹制的菜肴,现在则主要指全素菜肴。正式的茶会分有很多种类,如冬天拂晓前,从四点左右开始的"晓茶会";冬天早上六点左右开始的"朝茶会";从正午开始的"正午茶会";冬天晚上六点左右开始的"夜间茶会";此外还有"迹见茶会"、"临时茶会"等多种类型的正式茶会。
(2) 非正式的茶会:一种简略的形式飨客的茶会。
(3) 大寄茶会:一次招待不定数多人的大茶会。
日本茶道的茶会中,主人点的茶有两种,即浓茶和薄茶。浓茶是最正式的茶,既在一个茶碗之中点出五个人份的茶汤,客人们每人固定喝三口半,用一个茶碗轮流品茶。 (四) 注意事项(1) 明确出席与否,千万不可迟到。
(2) 注意着装,少带装饰物。
(3) 赴茶会带好必需物品。
具体物品如下:帛纱--清洁器具之物。男性为紫色,女性为朱色。
怀纸--本是吟咏书写诗、和歌、徘句时用的正式纸张。在茶道中分男性用和女性用两种,女性用稍小一圈的。
帛纱夹--用以盛装帛纱和怀纸之用。
竹签及装竹签的用具。
手帕--擦手时用。
进入茶室时用于替换的白色袜子--穿着和服赴茶会时,脚上穿着的是和服专用的白袜子,日语中称为"足袋"。
扇子。
另外,如果要参加的是浓茶茶会的话,还需要准备古帛纱和小茶巾
(4) 分清主次:茶会中的客人不是平等的,分为"正客,次客,三客,四客"等,僭越是很不礼貌的。同时还应时刻注意保持茶会宁静,祥和的气氛,绝对禁止杂谈。
(5) 只喝三口半:这是浓茶茶会的规矩,因为茶是大家共享的,"喝三口半"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最后的客人没有茶喝的尴尬局面。 (五) 茶道正式茶会的顺序 举行正式茶会的地方称为"茶苑",由茶室和露地组成。这两处地点的布置是主人举行该次茶会宗旨的体现。 (1) 通过露地来到茶室:
露地中都铺有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些石头在茶道中被称?quot;飞石"。飞石的种类、铺法和用途颇有讲究,但飞石的主要用途就是指示客人行进的方向。客人要踏着飞石向前行进,首先来到被称为"蹲踞"的地方进行"净手"。
(2) 进入茶室:
按照宾客主次顺序进入茶室,拜览茶室中的挂轴,插花,风炉等道具。这时茶会的主人--亭主会出来与客人寒暄。
(3) 炭点前:
同中国茶道一样,日本茶道对水也有严格的要求,"不温不火"之为上品,因此主人一般都是在客人围炉坐定之后才进行炭点前。
(4) 品尝怀石料理:
五月至十月间用风炉,十一月到次年四月用炉烹制。
(5) 品尝点心:
浓茶茶会用生鲜点心,薄茶茶会用干点心。
(6) 茶点前:
最为重要的环节,主人将用传统的手法点茶给客人。
(7) 欣赏道具 (六)茶道具体做法举例 (1) 通过露地时的做法:
 
一进入露地,首先应摒除一切杂念。露地是营造参禅的超凡世界的起点,因此必须换上草履。
进入露地后,首先在被称为"腰挂待合"的地方等候亭主的接见。吵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完成之后客人需会到"腰挂待合",等待主人鸣锣为信,再进入下一个阶段。露地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腰挂待合"也分为外待合和内待合。在茶室前的"蹲踞"处客人应洗手,漱口,清洁自身。 (2) 蹲踞的使用方法: 蹲踞一般是石制的,上面放有掬水用的柄勺。首先用右手拿起柄勺汲一勺水,用这勺的一部分清洁左手。然后将坪勺换到左手,用剩下的水清洁右手。再汲一勺水,将水倒到右手掌心,用掌心中的水漱两回口。
两手握住柄勺勺柄,勺口对着自己慢慢竖起柄勺,让柄勺中剩下的水沿着勺柄慢慢流下,以清洁勺柄,然后将柄勺放回原先的位置。 (3) 进入茶室的方法: 小间的场合: 四叠(塌塌米的计量单位)半以下的茶室称为小间茶室。客人进入小间茶室,要从一个高于地面,像洞口一样的很小的入口进入。
1. 首先伸头环顾一下茶席并行一个礼,然后低头,膝盖先着地,进入茶室。
2. 两膝交替向前蹭,进入茶室后,保持身体基本姿势不变,转过身来,面向外,将自己的鞋子竖立起来靠在墙角。
3. 拜见、欣赏挂在和摆在一个名为"床间"的地方的怪轴、插花、香盒等茶道具,然后走到自己的坐席。
4. 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后(按规矩需要"正坐",即双腿并拢,小腿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将扇子放在身后,正客的扇子尾部向右,其他客人的扇子尾部向左。 广间的场合: 不同于小间的茶室,广间的茶室的入口是正常的门。
1. 取正坐姿势,将扇子置于膝前,打开日本传统房屋特有的两面糊纸的隔扇拉门,两手触地,取礼敬姿态,环顾茶席全貌。
2. 将扇子放在门坎的内侧,两膝交替向前蹭着进入茶室。
3. 拿起扇子,利用膝部的动作与力量站起,按照规定路线前进,注意不要踩到两块塌塌米的接缝处。
4. 在"床间"前面取正坐礼敬姿态,将扇子置于前,行一礼后欣赏挂轴,之后再行一厘,欣赏插花。
5. 来到风炉或炉的前面,行拜见的礼仪后进入自己的座席。客人之间不要空出空间。 (4) 点心的品用方法:与浓茶配套的点心称为"主果子",与薄茶配套的称为"干果子"。装果子的器皿称为"果子钵",最正式叫"缘高",比较普通的叫"重箱"。制作果子的材料要求应与茶会时的季节相符。 品用主果子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果子端上来之后,先向主人行一礼,表示接受,然后向下手的客人(次客),次客向三客,依此类推,说一声"我先品用了",以表示礼敬。
2. 用双手轻轻地端起果子钵,行一礼。
3. 取出怀纸放于膝前,用右手取下筷子。
4. 用左手帮助拿着筷子,右手按照规定做法改变拿筷子的方式。
5. 用左手轻扶钵沿,用筷子夹取果子放在怀纸上。
6. 用怀纸的歪角轻拭筷子。
7. 将筷子还放在果子钵上,用双手将果子钵传给下一为客人。
8. 用双手连着怀纸一起端起果子,然后用竹筷挑起果子品尝。
干果子的吃法如下:
1. 果子拿来后,正客先向主人行一礼,表示接受。然后向下手的客人说一声"我先品用了",表示礼敬。
2. 怀着感谢他人赐给食物的心情,双手轻轻端起器皿,轻轻行一下礼。
3. 将怀纸放于膝前,左手轻扶器皿,右手拿取果子置于怀纸上,首先拿器皿中距离自己较远的。
4. 接下来拿离自己较近的果子,然后用怀纸的边缘轻轻擦一下筷子。
5. 将装有果子的器皿传给下一个客人。
6. 开始品尝果子。
此外,在品茶时还应发出惬意的响声,以表示对主人点茶技术的赞叹和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谢。

8、谁将中国的茶传到日本的

中国茶的文化早在隋朝(公元593年左右)就传入日本,距今巳有一千多年。据日本《古事根源》及《奥仪抄》两书谈到,日本圣武帝于天平元年(729)召集僧侣百人,在宫中诵经四天,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感到荣幸。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749)一生建筑寺院不少,并在寺院中种茶之语。

日本最澄(被称传教大师)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20年)来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教,翌年归国时,携归若干茶籽试种于近江(滋贺县)。相传池上茶园即太师所种。806年,日本空海(弘法大师)来我国学佛,也携回不少茶籽,分种各地,不过系试种性质,主要供药用。嵯峨天皇弘仁六年(公元815)巡游至滋贺的梵择寺,寺僧南茶,天皇饮后大悦,赐以御冠。当年天皇命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贡茶,在这以后,民间饮茶风气普遍兴起。

南宋时荣西禅师曾两次来到中国,到过浙江天台,四明、天潼等地,对佛学造诣很深,被宋孝宗赠于千光法师称号。他把茶籽带回日本,亲自种植于肥前脊振山(即福冈西南),并著有《吃茶养身记》上下两卷,大力提倡吃茶养生之道,日本吃茶风气才逐渐兴盛起来。《吃茶养生记》被日本认为是日本的第一部茶书,荣西被尊为“日本茶祖”。(资料来源: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

9、日本的《吃茶养生记》用日语怎么说?

吃茶养知生记 ki ssa you jyou ki
喝茶养生记
分上下两本,上册讲述的实茶的种类以及抹茶的制法,下册讲述的是茶对应糖尿病 中风 厌食 疮 脚气五种病症所对应的效果和用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桑茶经》,据道说是在1214年根据名为源实朝的一位将军专上贡的一本名为《茶德中值得赞誉之处》的书而完成,不过次说法也无从考证。

这是我翻译的日本维基上面的此书属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与《吃茶养生记》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