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心态 养生

心态 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8 12:56:54

1、在养生中有“养心比养生更重要”一说,怎样拥有乐观的心态呢?

现在随着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变大,很多年轻人都忽略了养生这么一说,但其实把自己的身体培养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养生中有养心比养生更重要这么一说,其实是很正确的,

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和一个平常心是非常值得抄年轻人学习的一个地方,乐观的心态可以带给人们健康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袭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乐观的心是很重要的,在遇到所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感觉到烦躁,而烦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产生的一种情绪,

如果说遇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够保持平常心,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很容易被解决,而且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传递给别人正能量,我们的心情好了,经常就会脸上挂着笑容,给别人看起来也会心情十分舒畅,

并且拥有乐观的心态,对于解决一些困难的事情,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事情虽然说看起来做起来特别难,大家都会产生异常烦躁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个平常心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会很容易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从而简单地解决这些事情,也能够让事情更容易被解决,而且自己也不会因为这些烦恼的事情而过多的忧虑。

2、古人怎么心理养生?

其实,心理养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代人就很注重心理养生。我们来看一看古人为我们开出的心理养生处方:

养心为主,节食为辅,概括为“清心寡欲”,即,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及“惜精爱气”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心寡欲”的妙处:“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天灾是福,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告诫人们养生以养心为主,心清则无灾,此乃人生大福也。

乐观豁达,彭祖有“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的轻松;刘向有“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的顿悟;李白则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潇洒;相比之下,刘禹锡就略胜一筹,他“空间为自在,将寿补磋跎”,“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间静中观”,“天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其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之情溢于言表。

淡于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玄天帝有“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的诗句,告诫人们知足常乐的真谛。罗隐在这方面的体会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知足常乐,与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两满休;顺其自然,身后碑铭空自在,眼前傀儡为谁忙;黄金不是千年叶,红日能销两鬓霜”,为功名利禄累终生,结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吗?

空灵超脱,物我皆志,跳出三界。在这方面,罗洪先的诗句最具代表性:“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华屋量人斗,娇妻度客船;钱财身外物,儿女眼前冤;世人谁不染,脱却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宠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深处任忧游。盖间茅屋牵萝卜,开个柴门对水流。得隙间眠真可乐,吃些淡饭可忘忧,眼前多少英雄汉,为甚由来不回头?”颇有点看破红尘的味道。

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养生文化中,当然更少不了普通百姓及市井文人历代相传、沿习而来的虽通俗浅显、却文化底蕴极深的民间文化。归纳起来为:不惹事,不跟风,不眼红,看得开,求知足,保平安。有关这种养生观的打油诗在我国民间的庵堂庙宇,摩崖石刻,亭台楼阁及流传至今的各式各样的手抄本、石印本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比起文人雅士的那些座右铭,它们将人生注释得更加精彩。

3、如何正确的心理养生

4、心理养生对健康有什么帮助?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临床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联系。如果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能创造出各种佳绩;相反,则会降低或破坏这种功能,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还能导致各种疾病。

“祝你天天有份好心情”是人们常挂在口头的问候语,但是面对商海的浮浮沉沉、人生的起起落落,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也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

一位心理医生说,从社会学调查来看,具有强烈的竞争性、时间的紧迫感和对成就的欲望、急躁等特征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影响人情绪的因素,如:家庭关系,人际纠纷,晋升等,人们往往容易把问题归结于客观因素,其实人们自身的意志品质对看待事物起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如果在平时就注意心理养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认真分析,并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情,缓解精神压力,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养生的根本。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避免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

5、“养生”和“养身”有什么区别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及佛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

(5)心态 养生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参考资料:网络-养生

6、心理养生关键是什么?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心理因素和免疫功能

心理因素对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观察了374名男女的状况,他们都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慢性病。心理学家的结论是:他们中间那些不受过措折、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心情乐观和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心的人,流感、咽炎、伤风和其它的毛病不是从其身边绕过去,就是很快痊愈,不会变得复杂和复发。相反有下列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固执己见、自怨自艾、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持否定态度、悲观多疑、心胸狭窄、记仇,缺乏自信、神经过敏,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同时,降低了对季节病的抵抗力。

与心态 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