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是什么概念
2、中国人自古就注重养生吗?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的注重健康养生,最早春秋时期的孔子在晚年饮食方面就非常注重养生,不仅对食物的新鲜程度有要求,而且对食物的精细程度也有要求。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基础之后,就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不过我们中国人的养生观念大多都体现在饮食方面,例如我国古代出现的多种养生类产品,表明我国的养生是通过医学观念来实现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养生这个词是在春秋时期一本叫做管子的书中,即通过各种各样的医学活动达到保护生命,延长生命的作用。所以养生这个词其实是中国人所发明的,而且随着几千年时间过渡,养生中蕴含了丰富的学问。这其中不仅有各种医学知识,还包括为人处事的方式和道理。例如中国独有的养生油是指一种养生的茶饮,这种茶饮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和免疫力,而且有补养生命之气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社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那么相对的在养生方面也会落后。其实不然古代人因为战争跟天灾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提出30而立,50不惑的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就非常的注重养生,尤其是在饮食方面他有八个不吃,首先颜色发生变化的食物不吃,放置很久的陈年旧谷不吃,不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不吃,烹饪方式不得当的不吃,调味品放错放多的不吃,从集市买回的酒跟熟食不吃。孔子的这八不吃完整的体现晚年对食物干净精细的要求。
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养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因为养生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阶级的广泛重视。所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到很多帝王为了追求长生而炼制仙丹,这也是养生的一种表现。
3、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一、 顺应自然 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最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凉了穿上,热了脱”。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三、 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也就是说“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或者说“静养精神,动养形体”。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4、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医养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基本观念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5、看来你非常注重养生,,,怎么回答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注重养生、崇尚健康的时代。这里简单说点理论上的东西吧,供参考: 养生是一个心态的问题,自然和淡薄的心态就是养生的真谛。注意循序渐进的锻炼身体,是很关键的。好的心态,好的生活习惯,生命是自己的,常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多关注自己。树立健康的养生观念与拥有健康同样重要,平和的心态、适量的运动、正确的生活理念才是养生之道。 究竟什么是养生, 我认为养生呢,就是获得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本的东西焕发出来,就是使人心身舒适。 就是比较和谐的一种人的状态。 现在中国人都在提养生,养生应该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象征,养生本身没有错,可是现在我们有很多误区,比方说把养生概念化,就是吃概念。比方说有的人说早上起来应该吃什么呢?应该吃红的、黄的、蓝的等等一些蔬菜、水果;有的呢,需要吃海里边的,海参等等;有的要吃山里边的,什么山珍等,这是吃概念。还有呢,就是吃传统,从《黄帝内经》、《伤寒论》获得一些传统的东西,把它变成现在的、可以实现的一些食品。就说海参吧,在过去呢,有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有山八珍,有海八珍,它是八珍之一,由于它珍惜少,所以在古代呢,列入八珍之一。可是我们现在呢就把这个海参一味地扩大化,这都是一些误区。还有我们现在有各种营养品,这营养品可以说是一种混合食品,混合食品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它是我们真正的季节食品的一个代用品,这些季节食品没法得到,就出现了混合食品。混合食品呢,从一开始我们蜂王浆等等这些东西开始之后呢,人们就一味地去追求这种混合食品养生,今天喝一支这个,明天吃两片那个,这些东西实际上对于人体作用并不大,只是一个精神安慰。 广告宣传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效果,让大家心里觉得那个确实就能给我带来营养,可实际上效果怎样,确实值得商榷。 还有一种是吃中草药,这个吃中草药是最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吃中草药呢像四川,像我们山东,尤其青岛靠近崂山,出现了很多所谓农家宴、山珍宴等等,把中草药搬上了餐桌。其实吃中草药本身是很错误的。 中草药和蔬菜应该是严格分开的,中草药对于人的病理有巨大的疗效,所以有的时候那些老大夫讲,说我们抓药都要几钱几克几两。 可是你一下子吃上半斤能行吗?肯定不行。 再就是饮食上注意点,不要大鱼大肉,暴饮暴食,适当地体育锻炼。 还要注意两个规律: 第一个规律,作息有规律。现在我们很多人熬夜,有的人甚至整夜不睡,还有的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工作或者是活动,其实这些可能都不是科学养生好的办法。 第二个规律,他们这就个人普遍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喜欢绣花,有的喜欢读报,有的喜欢手工活。 就是有个事情自己干着,自己喜欢 就行,就是说使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态,我们的身体的内部结构,一定要放到一个很舒展的状态,不要使它紧张,不要使它受到额外的、外来的压迫,这非常重要。
6、养生的观念得到了很多人认可,生活在农村的我们也应该重视养生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开始注重养生。作为农村人的我们,到底要不要开始养生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我们生活在哪,都要注重养生。其实相比于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生活在村里,更具有优势。所以我们更应该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来做好。那么该怎么养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主要可以从以下这三方面做起。
1.饮食方面
在这方面,显然是村里人更占优势。在村里,想吃什么蔬菜自己种,当然也能自己养猪,这样你就能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不是绿色无公害的。比之城市里每天买菜的人来说,健康了许多。这也是一大优势,既然身处农村,就别浪费这些优势。
但是有一点得注意,隔夜的饭菜,有些不能吃的就别吃了。隔夜饭都不推荐吃,尽量控制做饭的量,做好是当天吃完,这样也不会造成浪费,还能保证健康。
2.运动适量
这点在农村就不太好控制了,在农村基本每天都有活要做,基本都是一直跑动着的,所要注意运动量,千万别劳累过度。如果累了,及时休息,不管怎么样,都没有身体健康重要。如果劳累过度,还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毛病,这就因小失大了。
3.生活作息
生活作息要规律,每天养成一日三餐的习惯,最好固定时间吃饭,定时定量准备吃饭,对吃食也不要太过随意,该补充的营养,还是不要落下。
休息也要按时,不要熬夜,早睡早起才能身体好。熬夜带来的危害太多了,所以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以及早睡。
养生应该是要我们养成的习惯,不管你身处何方,都要注意养生,只有了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7、为什么中国人的养生观念那么差
肯定比外国人差
养生不仅是中国人重视,外国人同样也重视养生.德国一位医学专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最近告诫中老年人:想健康长寿,务必动用“保、活、转、参、睡、调、听”这七个字。
8、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是什么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怎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对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学莘莘学子.过去人们都认为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发展,现代人对健康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确定的定义是:‘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没有生病”。
新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基本方面,主要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合谐.也就是说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观念.
那么,如何恒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对健康定了10条准则: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
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六、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睛不易发炎。
八、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十、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10条准则亦即健康的标准,是就一般情况和普遍情况而言的,但对不同年龄的人还有不同的标准.
新的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我国传统医学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标准。
这一整套健康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视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标准.这]0大标准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无呆滞的感觉,说明精气旺盛,脏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跃.
二、声息和:声如洪钟,呼吸从容不迫,心平气和,反映出肺脏功能良好,抵抗力强.
三、前门松:指小便通畅,说明泌尿,生殖系统大体无恙.
四、后门紧:大便每日一次,有规律,无腹痛、腹泻之虑,说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丰:保持体型匀称,注意不宜过胖,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减l00)。
六、牙齿坚:注意口腔卫生,基本上无龋齿,反映肾精充足。
七、腰腿灵:表现肌肉、骨骼和四肢关节有力或灵活,中年知识分子因工作性质尤其要保持腰腿灵。
八、脉形小:指每分钟心跳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60-80次/分),说明心脏和循环功能良好.
九、饮食稳:饮食坚持定时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饱食滥饮,无烟酒嗜好,注意饮食养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时起床和入睡,睡眠质量好。
9、养生观念经历了哪些转变
《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