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精气神 养生

精气神 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8 01:47:16

1、精气神养生?

以前我们的古人一生中重视的养生之道就是养足精气神,他们认为若是一个人精气神足,他不但可享天年,还可远离疾病终身免疫。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copy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教义(道教的最基本教义):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zd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理想状态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中,有一些教义就和养生有关,且主要以精气神为主,可见精气神养生的重要性。

2、中医谈如何养好精气神

中医药古籍《内经》提到人体有三宝:精、气、神。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反之,气弱则神伤,精神容易不济,情绪也大受影响。夏季人要学会养精蓄锐,养好自己的精、气、神,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健康。 1.该睡就睡,不熬夜。台湾中医师董延龄师认为,经常作息颠倒、长期熬夜的人,通常缺乏精气。因为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流动的时间,这段时间, 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等于强迫肝继续分解工作,能量无法被贮藏,会造成肝盛阴虚,阴阳失和,肝火上升,气虚体弱。 2.尽量从事温和运动。董延龄认为打太极、气功或元极舞都是不错的静心运动。 养生学院教练饶怀英解释,太激烈的运动会造成大量流汗,流失大量体液等于流失大量体力,心情也易烦躁不安。她建议酷暑最好选择练气养生运动,少在烈阳下 长期暴晒,或从事激烈运动。因为身体靠呼吸送氧,如果呼吸急促,就像水流量大时,只能流入较粗的水管一样,氧气很快进入身体内较粗的血管,较细微的血管则 不易获得氧气。所以,如果要让细微的水管入水,唯有把水龙头的水柱转小,一点一滴注入。选择和缓的运动,保持呼吸平缓从容不迫,身体内极细微的血管或经 络,才有机会得到足够的养分。 3.避免吃太“浊”的食物。夏天要吃清爽的食物,太“浊”的食物容易增加身体重量,使得精神昏沉。烹饪方式也尽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热量高,要少吃。董延龄认为,现代人饮食太乱,没有顺着自然时序调整,大热天吃烤肉,无异加速心火。 4.少吃冰凉食物。冰水或冰品是盛夏最受欢迎的食物,吃多了却容易导致冷热失调。当外在环境温度高时,我们以为冰凉食物可以降温,却忽略了体内温度更高 (有时高达37摄氏度),人体适应力和温度调节力没那么强,突然喝下冰水往体内浇,五脏六腑可受不了,易导致心神涣散,郁闷不乐。要消暑又镇定神经,不妨 喝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不过,胃寒者少喝,可以多喝开水,食用银耳、莲子或百合等袪热补气。 5.日常生活动作不急不缓。中医养生 很注重“气和”,如果气的运行紊乱,不够自然活畅,身心都易致病。静心养生其实不难,只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匀称有序, “气”自然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活动能量,身心获得舒展放松,心自然而然平静下来。 6.少生气、不发火。夏季主火,是一年当 中能量最旺盛的时节,容易内心急躁,身体也会受到影响。“发怒前留出一秒思考时间,想想该不该发这顿脾气。”饶怀英说,要学会沉住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也就是“修心”。她自己的做法是,当事情令自己心存疙瘩时,就清楚说出来。要不带情绪说出自己的意见,撇开会伤人的形容词,直接沟通事件本身,做到“讲话 不带情绪”,最高明。

3、如何调养精气神(转)

人们常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这三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自古至今讲究养生长寿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为什麼说"精气神"是人身的三宝呢?因为人身的三宝"精气神"是人用以维持、延续生命的高级物质,其内容是很微妙深奥的,为了进一步深化"精气神"的内涵,这就首先要谈谈"气"。"气"是有物质基础的,因为宇宙万物之生长、发展、运动、变化,都是"气"在起作用,没有"气"什麼也都不存在了。"气"就是动力,就是能量,就是功能。人之所以有生命的活动,同样也是由於"气"的活动功能。所以,明代张景岳先生著的《类经》就强调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由胚胎时期开始,"气"就有了萌芽,因为他要靠母体进行内呼吸,以吸收营养、发育、成长,这是依赖先天母体的祖气(精气)。等到胎育成熟离开母体,断了脐带之时,婴儿"哇"的一声震动肺络,即靠自身的呼吸调节,依赖天气(自然之大气)给予的条件完成呼吸的动作,这个呼吸动作就是"气"的能动作用,也就是後天生命的开始。虽然人离开母体承受先天祖气(精气)并得到天气的资助,以能动地开始了呼吸,但是必须要靠後天的饮食物的培养,这个生命动力的"气"才能延续发挥作用。不难理解,後天之气要靠饮食物的充养培育,所以人落生以後第一个信号就是"哭",用"哭"的声音震动以行呼吸;第二个信号就是"喫"(吮奶),而且吃的是那样的香甜,开始了後天目的受纳,以摄取营养。(炼)气养生就是加强真气的能动作用。这就要求人们一要练气,更好地发挥气的能动作用(浩然之气);二要不生气,不伤气(情欲之气),以养人的能动作用。因此"气"在人体是非常重要的,气滞则病,气少则衰,气绝则亡。"精"(精生於先天,票於後天)是先天祖气之精微与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气"是先天祖代写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人的大气所合并而成的动力。"精"和"气"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而"神"则是人体一切精神、思维活动的体现。由此可见"精"是养人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养人生命的能量动力;"神"是养人生命的活动体现。有了"精"才能有"气",有了"气"才能有"神",无"神"就说明"气"虚,"气"虚就说明"精"少。"精气神"虽然各有所主,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分之为三,合之为一。"精"化"气","气"化"神","神"化"精",以生以长互相滋生,生生化化无有终止,因而生命能够延长。"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存则俱存,亡则俱亡,因此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论述。所以"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只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能够摄生长寿,怯病延年。但怎样才能调养"精气神"呢?第一应当养精蓄锐,第二应当积精养气,第三应当聚精全神。因此,养精、积精、聚精应是第一位的重要。这就是"精气神"的最根本的物质。除了适当调节食物营养以外,诸如起居、生活、工作、爱好(如书画、音乐、弈棋、品茗)等,都需要进行调节,要顺乎自然规律。譬如饮食要有节制,更不可偏食,起居有时,生活要有规律,工作不可过度疲劳,情志的修养,适合的锻炼身心等。最好的方法就是强调锻炼身体,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形式(动、静练气功法),就是很好的锻炼方法。当然,进行锻炼就要请教行家、老师(明师)指导练习,万不可乱练,乱练无功,反而有害。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因为阳气根於阴,阴气根於阳,无明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互为根蒂。春夏为阳气生旺之时,人必须顺其自然以养阳气;秋冬为明精收

4、中华传统养生中的精气神说的是什么?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精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
气----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的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用现代语言来理解:气就是正在发挥特定功能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总括。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体现。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5、中医如何养足精气神?

中医认为,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那么,中医如何养足精气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6、人的精气神应如何调养,吃什么?

调养精气神要从肾脏出发,根据中医“子药养精”的理论,用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金樱子、覆盆子、蛇床子、韭菜子、川楝子等八个植物种子补肾填精,用鹿茸、海马等“血肉有情之品”增补肾精,以及阴阳滋补类药物和人参,长期服用,具有非常好的补肾精的效果,是一种专用于肾精亏虚的补肾养生滋补中药。

此外,八子补肾胶囊组方还配伍了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等补肾温阳药,也配伍了有地黄等补养肾阴药,阴阳双补,平衡补肾,解决了一般补肾药偏补肾阴肾阳的弊端。除了使用药物以外,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也十分重要。

7、养生必养精气神?

睡眠要保证好,注意保暖
多喝养生汤(笼统)
还有就是有氧运动
还有多泡脚
少吃盐,油

8、怎么调理精气神?

转 《中华养生智慧》系列(二) 养生2009-09-01 20:32 阅读60 评论0 字号: 大 大 中 中 小 小 人生命的三件宝,叫精气神。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么一句古语“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当然就是维持人生命的三件基本的元素。中国人是特别注重精气神,说这个人如果身体很好叫精气神很足,如果这个人萎靡不振,可能就是精气神不足。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人的养生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字上。精气神这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精就是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的元素,气就是维持生命的一种物质能量,神就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滋生的。这一点应该说是中国养生的一大特点,也就是精气神合一,或者叫形神合一。 先看一看什么是精。广义的精是指支撑着人体生命的这么一种物质。狭义的意思也就是说维持人的最基本的活力的。它有一个什么作用呢?那就是主管生殖,就是中医讲的五脏里面肾脏所藏的这个精。人一生下来精就开始旺了,在50岁左右的时候肾气开始衰了,五脏之气也就跟着衰了。这个衰退的最大表现,就是肾精的这种衰少。所以养生最基本的就是要养这个肾精。那么怎么来保养肾精呢?我们说要从三个方面来保养。第一个方面叫做保精,节欲保精,就是不要太放纵人的性欲。肾精衰落了以后,人的骨头也就开始衰退了。节制情欲这一点对保养肾精特别重要。第二个方面在运动方面注意做一些锻炼、推拿、按摩。从保肾精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是在下丹田和命门这两个位置的推拿、按摩。下丹田在肚脐眼下边三寸这个位置,在中医学上它是一个穴位,叫关元穴,藏肾精的地方。那么下丹田是脐下三寸,这个三寸怎么量,不是用尺子量,有的个子高的三寸,跟个子矮的三寸量起来,位置是不同的。 中医有一个发明叫同身寸,就是用四个手指头来量,这四个指头从上到下就叫三寸。先把上面的压在肚脐眼,就是神阙穴这个位置。然后四指的下方这里就是下丹田。下丹田要护揉它,可以用右手的劳宫穴。劳宫穴怎么取呢?也很简单,就是把手攥成一个拳,这个拳头中指所压到的这个位置就叫劳宫穴。两手劳宫穴要挫热,挫热了以后,用右手的劳宫穴护着下丹田,对准下丹田,然后左手压着右手,顺时针这么揉,揉60下,逆时针揉60下,这个以自己的发热,温暖舒适为度。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前后要交叠起来揉。在肚脐眼正对的后面,这个地方有一个穴位,叫命门。我们可以前后揉,用右手的劳宫穴对准下丹田,左手的劳宫穴对准命门,一起按摩,也是到发热为止,发热温暖舒适。第三个方面就是在饮食方面, 也要适当的注意多吃一些补肾生精的食物,比如一些黑色的食物,黑芝麻、黑豆、黑米,还有比如说像莲子、芡实、地黄。 第二件就叫气。在《黄帝内经》当中,关于这个气字就出现了三千多次。而我们中国人说话几乎都离不开一个气字。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比如说这个人高兴了叫喜气洋洋,这个人发怒了叫怒气冲天,这个人如果很健康叫神气十足。气是属于生命的一种能量,也是一种物质、功能。它起到一个中间的作用,就是说练了精可以化成气,练了气可以化成神。所以这个气就是一个桥梁,一个中介。中医认为气有五大作用。 第一个作用叫推动的作用,就是人的血液精液这些东西是由气来推动的。第二大作用叫做温煦的作用,就是有了气,人体就温暖了。如果没有气的话,那人就冰凉了。第三大作用叫防御的作用,这个气它具有一种抵御外在邪气的作用,就是人体内如果正气存内,那邪不可干,就是邪气就没有办法来干扰了。第四个作用,叫做茹养?的作用,也就是营养的作用。第五大作用气化的作用,就这个气它可以变化,精可以变成气,气可以变成神。血跟气之间也是互相可以变化,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那么中医里面讲有多少种气呢?主要有六大类气。第一类气叫元气,就是一种生命的原动力。这种气主要的就是在这个肾,藏于肾,也就是说它是先天之气,所以这种气又叫做真气。第二种叫中气,它是由后天之气相合而成,主要聚居在两乳之间,后来道教又把它叫做中丹田,又叫做气海。第三类叫营气,营气主要是流动在血脉当中,起到一种营养的作用。第四种气叫做卫气,流行在血管以外的,它是起到一个抵御的外邪的作用,保卫人的肌体的作用。第五类气叫脏腑之气,比如说有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第六类气叫经络之气,经络就是气的通道。 那怎么来养气呢?介绍一种呼吸方法。因为呼吸它是气体通过口鼻,然后进入到中丹田,又发散到全身,所以这个气非常重要。按照皇帝内经的说法,大自然当中的天气,这个气它是每一天就是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要绕行50圈,50周叫50营。那么人体也要按照这个来呼吸,叫50营?的呼吸方法。那么给它计算了一下,按照这种方法,一呼一吸是6.4秒。而现代人的一呼一吸是3.3秒,比这个呼吸要快了一倍,所以现在的呼吸都太快了。这个呼吸的锻炼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慢呼吸。呼吸一旦放慢,人的节奏也就慢了,人衰老的历程也就减缓了,所以慢呼吸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那个乌龟长寿,其中有一点就是它呼吸非常的慢。这里就介绍一种方法那就叫顺呼吸。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就看它的起伏节奏把呼吸放慢放慢。要掌握四大原则,第一要长,呼吸要长;第二是要深,深呼吸;第三是要匀,要匀称,呼和吸这个长度要一致;第四就是要细,不要大喘气,古人是这么说的叫做呼出一条线,吸入一大片,整个的放慢放细放匀放长。 第三个要介绍的就是神,练神,它是人的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生命的一种主宰。按照中医的说法,它主要是藏在心,叫心藏神,所以有一个词叫心神。养神就是要调心,要调好自己的心态。介绍一种方法叫做五心调神法。第一条叫心态平和。按照中医的说法那就叫恬淡虚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孟子曾经说过这个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欲望要少。《黄帝内经》上讲了,这种平和的心态,实际叫做心闲,自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人把心态一放闲了之后,就处事不惊,就能达到心态的平和。另外欲望不要太多,自然就闲下来了。 第二个心叫心情的快乐。心情要快乐,有人说这答案我也知道,可是遇到那么多那么多的事情怎么能快乐的起来,尤其是遇到了一些挫折、失败和打击。这里我说一个就大文豪苏东坡,他经常被贬,有一次呀他被贬到了惠州。当时那个惠州每一天就杀那么几头羊,而这个羊肉都被那个当官的吃了,他自己吃不到羊肉。他遇到了这种状况怎么办呢?他就吃那个羊肉剩下的骨头,结果他把羊骨头熬成汤了之后,一喝觉得奇香无比。那个羊骨头上面还剩下一点肉,那也是奇美无比,所以他就特别的高兴。然后他给弟弟就写了一封信,他说没想到我现在能吃到有一种食物,是我以前从来没吃到过的,这个东西奇香无比,只是那个狗不高兴了,因为羊骨头不是给狗吃的嘛,我都把它吃了,那个狗没有的吃了,所以狗它不高兴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处在这么一个境地,他照样能够快乐起来。所以快乐有一种办法,叫发现快乐,而发现快乐就在于一转念之间,反向思维。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叫仁者寿,智者乐,其中有一条就是会变化,随时变化,这样就快乐了。 第三个心就是心地善良,孔子说了叫仁者寿。作为一个仁者,在儒家的观念里面,仁当然就是要有一个爱心,一颗善良的心。孟子就把这个心说成有四个心,侧隐之心、慈爱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第四个心叫心胸开阔,要有一个宽容的心、豁达的心、开朗的心,做到这一点是非常有助于健康。在清代的时候,有一个大学士叫张茵,他的老家在安徽桐城。他有一天接到了家里寄来的一封书信,这个信就讲了一个内容,就是希望张茵动用他的权力,然后让他对面的那个人家把地皮让出来,给自己可以盖房子。结果张茵就回了一封信,就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什么意思呢?你千里迢迢来这个书信,只是为了这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呢?你不要去占他的三尺,你反而要让出三尺。你看古代的万里长城现在还在吧,可是秦始皇已经早就不在了,不要太计较。结果他家里人非常的受感动,就让出了三尺。结果他一让出三尺,对面那户人家也让出了三尺 于是这中间就六尺,这条巷就叫六尺巷,现在还在。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让三分风平浪静,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一个心就是心里要纯净,也就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恬淡虚无,达到虚无的境界,这个心比前面四个心层次上都要高一步,道家叫做无, 佛家叫做空,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终极上去认识自我,人都是从空中来,往空中去的。心灵达到纯净的地步,这样心就安了,心安了之后,神就旺了。所以精气神这三者,它是有着有机的联系的,反过来如果神虚了,那么我们的气也就不足了,气不足也就影响到精的衰退,这三者相辅相成。 主讲人:张其成

9、人的精气神应如何调养?

调养精气神
正心修身,是中国古代文人人生理想的起点。浮躁的我们,或许可以在其中找寻到医治内心深处彷徨、无助、无奈的处方。现代社会较之古时更复杂,节奏更快,人们在社会中找寻自己位置的时候面临的抉择也更多。人们要在抉择中判断,取舍,而社会的变化更让人们犹豫,让人们彷徨于如何自己命运的掌控。疲倦、劳累,为自己、为家人,为理想、为信仰。让自己在前进的路上,更自信、更踏实、更游刃有余;要让自己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肉体到心灵,去为可能面对的一切做好准备。正心修身,调养精气神对我们来说,或许会成为旅途中的加油站,既是路标又是动力。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这"三寡"则是养"三宝"的根本。
寡欲以养精
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古人把房事过度称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伤人体,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寡言以养气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它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养气的基本要求是少废话。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一个人若是经常喋喋不休地大声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而百病丛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恶作剧以取乐,狂呼乱叫,嬉笑不已,这样只会损精耗气,使人精神飞驰,血气流荡,变生他疾。
寡思以养神
寡思,即是让人不要胡思乱想,以免用脑过度影响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至也?"中医里的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思虑过度则使人气机郁结不行,引起种种疾病。《内经》有"思伤脾"、"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之论述,常见心情不快、头目眩晕、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甚则出现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症。女子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致月经不调,甚至经闭等病证。久之则百病丛生,诸如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无思",但要有个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为身外之物煞费心思。这样才可以把思想负担尽量减轻,有利于达到"全神息虑",以防"神虑精散"。
 其实在知道如何调养精气神之前,我们就应该了解调养“精”“气”和“神”重在养什么。一起来看看。
养精重在养肾
因肾是藏精的脏器,先天的根本,《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钝,动作缓慢,发落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性欲早退,舌光脉细等症。药养应当补肾填精,宜服左归丸。该方由山茱萸、熟地、山药、枸杞、菟丝子、牛膝、龟胶、鹿胶组成,每味6~10克,水煎温服,龟鹿胶兑汁,2日1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6~9月,多有效验。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可服补肾丸,每次1~2丸,1日3次,淡盐汤送下,疗程与汤剂相同。
养气重在养脾胃
因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气血生化的泉源。《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足见养脾胃就是养气,养气就是养神。气不足常有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腹胀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脉虚等症。药养应当补中益气,可服参苓白术散。该方由人参、白术、山药、砂仁、茯苓、桔梗、苡仁、扁豆、莲米、甘草组成,每味6~10克,水煎温服,2日1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2~3月即能获效。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仍服参苓白术散,每次3~6克,1日3次,枣汤调下,疗程与汤剂相同。

养神重在养心脑
因心是藏神的脏器,脑为元神之府。肾脏能够生成骨髓,脊髓上聚于颅腔而形成脑。《图书编·脏腑诸论》说:“人之神发于目,寤则栖心,寐则栖肾。”足见养心脑实际上就是养心肾,养心肾就是养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头晕健忘,声低懒言,动作迟缓,怠惰乏力,舌淡脉弱等症。药养应当补益心肾,须服安神定志丸合归肾丸。二方由人参、茯苓、熟地、枸杞、当归、杜仲、菟丝子、茯神、远志、龙齿、菖蒲、山莱萸、山药组成,每味6~10克,水煎温服,2日l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3~6月,常有良效。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可服安神补心丸,每次2~3克,1日3次,白开水送下,疗程与前述汤剂相同。
结语:精气神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本,所以我们不能轻视。精、气、神这三大生命支柱,相互资生,三位一体,既能自身调节,又可人为调养。

与精气神 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