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人信奉过午不食的养生方法,这个养生方法有什么弊端?
过午不食”,实际上是佛家戒律,这个“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不能吃东西了。网上开始流传“过午不食”减肥保健。过午不食,晚饭不吃,对健康有好处吗?当然没好处。网上有人讲,古代人就不吃晚饭,实际上这是胡说。翻翻古书,很容易找到古代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的证据。上古时期老百姓普遍是两餐制,一天两顿饭。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点吃。
第二餐叫“辅食”,大概是下午4点吃。《孟子》里讲“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辅食。这么吃,主要是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粮食有限,不得不怎么吃。研究古代食制,很多学者认为秦汉以前,老百姓都是一天吃两顿,实际上也未必。比如《庄子·内篇》说,“适莽苍者, 三餐而返, 腹犹果然”,战国时《日书》里也有记载,傍晚和夜间,还有一顿叫“暮食”。看起来那时候已经有一天三顿的吃法。
但有学者说,可能在当时,有钱人已经开始一日三餐,老百姓还是吃两顿,或许有道理。但《战国策·齐策四》又有“士三时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的讲法,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都吃不饱,你这里鸭鹅吃不了,看起来那时老百姓也流行一日三餐了。不管当时老百姓怎么吃,但据《周礼》讲,王肯定是一日三餐,早上吃“朝食”,之后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饭和晚饭。所以,上古时候,特权阶级,无疑是一天三顿。
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两顿就凑合了。所以,第一,两餐制,就算有,也不是为了养生,确实是没饭辙。第二,如果古人认为两餐制有助于养生,特权阶级肯定第一个上,何必吃三餐祸害自己的身子。古代特权阶层吃得好,不但有三餐,还有四餐制。比如汉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还解释了原因,说,“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这是把四餐跟四方、四时相对,其实就是给帝王多吃找借口。学者估计,魏晋以后,一日三餐就比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钱没钱,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顿。那时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这类词汇,比如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2、吴永志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是真的吗?
听说近来一段时间有个叫吴永志的人出了一本书《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在国内外卖得很火,推崇一种什麼蔬果的生化素可以抗癌的。听说五一还要到北京搞养身讲座。请各复位真实体验过人,说句实话,你们有没有用过书上说的产品,是不是骗人的。在百度上搜索了有关此的很多内容,都没有确切答案,今天在淘宝上的这个店 ,居然真把这本书上提到的蔬果机拿出来卖,不制知道是不是投机还是确有此功效。我有个阿姨就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直对这个吴永志书中写道的蔬果汁能治好她的病很痴迷。总在让我在网上找找书上提到的2200W的蔬果机。我现在特别苦闷!请大家帮帮我,那机子的价格实在是有点贵,再说我一直都不是很相信这个。 就是这个店里卖的那种!我也看过朋友推荐的这本书,但没试过,不知道是不是那麼有效.不过多吃蔬菜水果对身体总归是好的!我也想找一款价格合理,能把食物打成粉末的机器,没找到呀,有知道的朋友也告诉我一声.
3、一年四季养生方法?女人养生的方法??
四季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一、春季饮食养生
1、春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早春时期,为冬春交换之时,适宜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饮食中除米、面、杂粮之外,还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2、春季中期,天气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春季晚期,为春夏交换之时,气温偏热,适宜进食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中医还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不宜多食酸味以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二、夏季饮食养生
1、夏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以清淡为主,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适量补充蛋白质。夏季炎热而出汗较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多进稀食是重要的饮食养生方法,因此应当多食粥、喝汤。夏季阳气旺盛,活动较多,身体消耗大,应当注意补充营养物质,如优质的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充足的维生素,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李子、梨等新鲜蔬果。
2、夏季还要摄入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特别要注意多饮水及补充钾,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要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葛根、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解暑的饮料中以茶水为最佳,特别是绿茶,具有消暑解渴、清热泻火的作用。
三、秋季饮食养生
1、秋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荤素搭配,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秋季前期较温燥,饮食养生方法要以清热滋润为主,应坚持二粥一汤的饮食方法,即早晚食粥,午餐喝汤,但粥汤的配料有所不同。煮粥时可以加些切碎的梨块,具有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作用;或者加些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作用;加入用水发好的银耳,亦有滋阴润肺、养胃强身的作用。
2、羹汤类则以西红柿鸡蛋汤为佳,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并且有利于消化吸收。秋季后期较凉燥,饮食养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润为主,并适当地增加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除了梨粥、百合粥、银耳粥外,还可增加瘦肉粥以补充蛋白质的消耗,并可食用栗子粥、桂花莲子粥、龙眼肉粥、红枣粥等。应多食一些温性蔬果,如南瓜、葱、姜、香菜、桃、杏、大枣、荔枝、乌梅等。
四、冬季饮食养生
1、冬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适量地进食高热量的饮食以补充热量的消耗;增加温热性食物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冬季养生的原则是要避寒就暖,敛阳护阴,以收藏为本,是一年四季当中进补的最佳时节。中医认为,冬季应多食用一些偏于温热的食物,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女生如何正确的养生
1、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身体和器官都是需要一定休息的,所以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这样才能够及时的解除身体的疲劳,让身体变得更加的有活力,减少了生病的几率。
2、要培养自己的兴趣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很多女性受到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内心不能得到一定的平静,经常性的处于紧张状态就会提前进入衰老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听听歌曲或者学习书法,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
温馨提示
女性朋友平时应该养成正确的养生方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搭配饮食,避免情绪的波动,坦然的面对一切,不能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4、如何进行养生保健 我有我的养生法
中医养生12小时养生法就是中医子午流注。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已时 (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
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
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5、养生堂的养生法是真的吗
在保健养生方面,不论是以食抄疗为主的,还是以运动为主的,都是忽悠的多,做到根本性的少。
养生保健,最关键的是给你灌输一种理念,使你认识到养生保健是一种个人习惯,而不是把自己交给什么机构就完事了。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能主zd动地管住嘴,迈动腿,以健康为主旨,抵制住口味的诱惑,改掉懒惰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养生保健的好的生活方式。
6、传统五大养生法是什么
传统五大养生法
1、药灸养生
2、静神养生
3、动形养生
4、饮食养生
5、进补养生
7、现在都流行健康养生,有没有完全健康没有风险不用吃药的养生方法?
最近特别火的笑养生的方法你可以看看,搜下“笑哥儿”,就能找到我说的养生方法了。
8、具体的养生方法有养生保健或是针药治疗,养生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凉温热,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 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 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 养生、减毒养生、静坐养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