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三月 养生

三月 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7 21:02:27

1、三月芳草健康美容养生会所怎么样

简介三月芳草健康美容养生会所2002年成立于北京,致力于将流传千年的中医学、中药学、宫廷药浴融汇集优,化传统为神奇,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美颜疗法,是现代都市人解压养生、美颜修心的至佳所在。

2、一年四季养生之道?

3、3月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3月养生小技巧:晚睡早起食甜养肝

养生原则:春夏养阳,春养肝。春季的时候肝功能旺盛。

起居: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这样可以使得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饮食宜忌:多食甜,如大枣,锅巴,山药,韭菜,菠菜,荠菜,鸡肉,鸡肝等。

春季的时候肝功能旺盛,甜味食品能够增强脾胃之气,有益健康。因此,春季饮食要增甘减酸,甜味食品中,大枣是不错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大枣性温,味甜,具有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于改善脾虚食少、气血津液不足,乏力的时候来两颗也是不错的选择。

山药 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山药尤宜于春季食用,健脾益气,可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还可以补肾益精,有利于增强人的抵抗力。

韭菜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钙、磷以及挥发油、糖,还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韭菜还含有抗生物质,具有调味、杀菌的功效,这一点和大蒜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人常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春天气候冷暖变化,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尤其是男生食用,好处多多奥。

菠菜最常用的功效,就是对于便秘有一定的功效,另外菠菜还对于高血压人群有较好的益处,菠菜的胡萝卜素含量和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相当,所以不愿意做小白兔啃胡萝卜的人可以多吃一点菠菜。

荠菜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肝明目、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春天都会和家人到老家的田地里去挖野菜,日子美美的。荠菜凉拌和做熟后作为面食也是很好的

春季气温变化大,所以我们饮食营养构成应多食用必备的类似于鸡肉等高热量的食物保证身体所需。

饮食宜忌:少食酸,如西红柿,柠檬,橘子等。春季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

酸味食品使肝气更加旺盛,导致脾胃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

4、三月吃什么最养生?

不管是哪个月,当月的应季的蔬菜都可以吃,但要注意量。三月是冬春换季时节,是阳气上升的季节,按照“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此时要特别注意养护人体的阳气,多吃葱、姜、蒜、韭菜等温性食物,不仅能祛阴散寒,还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与此相copy对,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止阻碍体内阳气生发。需要提醒的是,常被咽喉干燥、口臭、便秘等“内热”症状困扰的人,不宜过多食用温性食物,可适当吃点养阴知润燥的食物,如莲藕、百合、萝卜等。

西红柿、白萝卜提高免疫力
中医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提高免疫力有很大相似之处。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帮助维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构成抵御呼吸道感染的屏障,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多摄入维生素C对冬春时节因多风和气候干燥引发的道鼻子出血等症状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5、四季养生的内容

6、春天三月如何养生

阳春三月,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到处充满着欣欣向荣的生机。但是,阳气渐生的春季阴寒尚未退尽,而且春天处于寒温交替之际,气候变化频繁无常,忽寒忽暖,或阳光明知媚,和风送暖,或阴雨连绵,寒气袭人。即便一日之中,昼夜之间,温差也是波澜起伏,晨晚凉,夜间寒,白昼暖。
面对着乍寒乍暖,温差悬殊的春季道气候,应该如何注意自身的保健呢?
中医养生学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应该顺应这种气候的变化,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应注意葆养阳气。
●以衣着为例,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版春夏之际,宜先减下衣,后减上衣;
●以饮食为例,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等,不仅能驱散风寒,还有助于激发体内的生发活动;
●以起居为例,日昼为阳,黑夜为阴,春季白昼渐长,宜晚睡早起以迎阳气;
●以运动为例,动为阳,静为阴,春季宜适度增加运动量,以微汗为宜,不要出大汗,免耗伤阳气。
●以药物补养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春季宜服益气升清之品,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肠丸等之类;对于平时容权易怕冷,夜间小便较多的阳气虚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季服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7、四季养生各养什么?

春季(立春到立夏)养肝:春季是肝的主季,春天肝气最旺,同时肝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对肝气素来不足或者用肝过度的人来说,易致肝失于濡养,肝脏功能活动跟不上如此异常的气候,会易于导致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原有肝脏疾病患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经治疗,本已肝功能正常,但在这个季节易发生肝功能异常波动。同时春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如寒冬一过,气候本应渐暖,但如果温暖提前出现,或者温暖太过,变得象夏天一样炎热,或者冬季虽过,但严寒仍逗留不去,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夏季(立夏到小暑)养生养心夏季是心的主季,夏天心气最旺,同时心也是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心病。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是阳气达到最高峰的节气,而心脏又是属阳的,所以在夏天保养好心脏是最关键的。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越来越高,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人们很容易烦躁,脾气也会变得暴躁,这样对心脏非常不利。医学研究发现,约10%的人在夏季可能会出现心境、情绪或行为的异常,而心情起伏波动很容易影响机体的功能,例如中年人发火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如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中暑症状,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长夏之季(小暑到立秋)养脾 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与其相应,长夏脾气最旺,同时脾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脾病。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因其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因此,长夏应预防湿邪侵犯脾胃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这就是为什么秋天天气凉爽,温度适中时,人的精神倍增的原因。长夏时节,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南方地区甚至高达90%以上,加上高温、低压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不适,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上的湿气上蒸有关。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以防室内过于潮湿损伤人体阳气。●冬季养肾——首当养神 冬季的神补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寒气笼罩,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阴寒之象,万物皆封藏,人体之阳气亦潜藏于体内。冬季的调神,当以收敛为是,使心情处于满足的状态,以保证体内阳气的闭藏,藏神于内。冬季天黑比较早,天亮比较晚,所以在冬天应该早卧晚起,一般来说,八九点就应该回到屋里休息,十点睡觉最好,早上不要过早起床,要多睡一会。冬季的调神,当顺应阴盛阳衰的气候变化,符合冬季的变化规律。在冬季还要防止情感失调症的发生。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取消低沉、疲倦懒言、嗜睡昏沉等现象,并且有规律的年复一年出现,称之为季节性情感失调症,这种现象多见于中年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参加室外活动,多晒太阳,这时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在温暖的阳光之下尽情获取大自然的给予,以此养神、藏神。

与三月 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