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 文言

养生 文言

发布时间:2020-07-17 19:39:13

1、求几首关于 养生 的诗词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陶渊明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5、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苏沈良方》苏轼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这首诗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6、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龚廷《摄养诗》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陆游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2、《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百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3、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
(1)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2)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庖丁解牛》原文】

先秦: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4、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么都比不上虚静。内心虚静,外表敬慎,就能恢复精气,精气也将大大的稳定。又说:“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意思是说:心的形体,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实,自然生成。它之所以有所操作,必然是由于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能除掉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心又可以回到完满的状态。心的我,最需要安定和宁静,保持不烦不乱,心的和谐就可以自然形成。这些道理,有时清楚得好像就在身边,有时恍惚得好像寻找不到,有时又好像渺茫得追寻不到尽头。实际上考察它并不很远,因为人们天天都在享用着它的德惠。
三曰守一。《管子·内业》篇中有“能守一而弃万苛”语。守一就是执一,弃万苛就是不为万事万物所干扰。总之,就是要专心致志。怎样才能达到“守一”的境界?
《管子·内业》篇说:“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
意思是说,一概听任于物而能掌握物的变化的叫“神”;一概听任于事而能掌握事的变化的叫作“智”。物变化而自己的气不变,事变而自己的知不变,这只有坚持专一的君子才能做到吗?专一而不失,就能够统帅万物了。君子使用万物,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为掌握了专一的原则。意思是说,人们需要记住的是心意专一。清除欲念则心意疏通,疏通则虚静,虚静就可以专一。心意专一则独立于万物之上,独立则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达神的境界了。神是最高贵的,馆舍不加扫除,贵人就不来居位了。所以说:“不洁则神不处”。所谓“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就是说,人们所认识的对象是外界事物(彼),而人们认识的主体是心(此),不把心修养好,怎么能认识外界事物?修养心的最好办法,莫如使它处于虚的状态。虚就是无所保留。所以说,能做到连智慧都抛弃掉,就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能做到无所保留,就没有什么可筹划的了。不追求又不筹划就可以做到无虑,无虑就回到虚的境界了。
四曰和成。“正静”、“平正”、“守一”都是直接在“心”上做功夫。所谓“和成”,是指饮食调节。管子认为,吃得太多,就伤胃而身体不好;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停滞。吃得多少适中,才可以实现舒和,使精气有所寄托,智慧能够生长。
如果是饥饱失度,那就要设法解决。太饱了就要赶快活动,太饿了就要停止思考,老年人就更要珍惜动脑筋思考,饱食也不能消除饿意;老人而不珍惜思虑,衰老的躯体就会加快死亡。心胞宽广而敞亮,意气宽郐而开阔,形体安暄而不游移,能保持心意专一而摆脱各种骚扰,见利不被引诱,见害不生畏惧,心情宽舒而仁慈,自身能独得其乐,这些就叫作“运气”的功夫,而且意念的运行也好像升行在天空一样。

管子的医学养生思想
一. 精气生命观,二.五行脏腑观,三. 养生知识,四.气功思想
摘要:《管子》在自然观上提出精气说,并且较多地从人的生命构成上论述精气,从而把精气看作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形成了精气生命观;《管子》提出的阴阳五行说,也较多地与人体的脏器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初步的五行脏腑观。与此同时,《管子》还在精气论和阴阳五行说的框架之下,在养生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观点,在古代气功学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尤其是《管子》的医学养生思想有不少内容是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相一致的。
关键词:精气;脏腑;养生;气功
中国古代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该书实际上是对先秦医学思想的集大成,其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是先秦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古代哲学、经济、政治、法制、伦理、军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也蕴涵了丰富的医学养生思想,其中也会有不少很可能为《黄帝内经》所吸取。
一. 精气生命观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和《内业》等四篇把“精气”看作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系统的“精气说”,因而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关于“精气说”的自然观,这在前面的第一章已作过论述。以下主要对从“精气说”自然观衍生出来的医学养生思想作一具体叙述。
《管子·内业》开宗明义便是“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提出了自然万物的本原问题。然而,这一自然观问题实际上并不是该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该篇首先提出自然万物由精气构成,但是,并没有紧接着对这一自然观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证和深入的展开,而是从自然万物包括人在内是由精气构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转而着重探讨了诸如人体的生命构成乃至如何获得身体健康以及长寿等与医学养生有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管子·内业》全篇的研读,很早就明确提出“《内业》篇是我国古代最早以养生学为主题的医学专论之一”[1]。当然,在此之前,马非百先生也已经在他的《〈管子·内业〉篇的精神学说及其他》中提出 ......

5、《庄子.养生主》的文言文翻译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6、养生文言文里面“捶米绵裹”是什么意思,要确切的回答!

个人认为,捶米是农耕文明时代谷子脱粒的一种方法,即把谷子放在圆形石槽里,用石锤捣,加工成米,这种米用绵裹起来煎药。

7、中医解释:为什么现代人养生要读古文,读古文为什么要

参考:百

首先我国历代文章都是以文言文记录下来的,养生书籍也是以文言文记录的。

古代的养生文言文记录大度量经典的宏观领域的健康规律,如药食同源、五菜五果五畜理知论等,没有任何科研可以推翻其中的合理性,因道此,现代人要真正学习养生知识,不如到古代书籍寻找版。

学习古文也是促进文化提升的过程,既得到养权生也可以得到文化水平提高。

与养生 文言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