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坡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宋代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等书。他到老年仍保持身体健康。
苏轼在著作中记述,他身体健康、腰腿壮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食用煮熟的芡实,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飞。
苏东坡研究的芡实吃法颇为奇异:
时常取刚煮的芡实,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数十粒,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苏轼还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芡实,别名鸡头米、鸡头苞等。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也是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
《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体,强筋骨,耳聪目明。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欢喝粥类食物,米粥的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特别是放些有滋补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会更好,芡实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药就味道更好了,滋补的功效也会更强。
大家都知道冬季节比较干燥,芡实可以润燥但是又不寒凉,尤其是芡实粥很滋补,特别适合在秋冬季吃。
2、苏东坡的"容颜不老汤"怎么喝谁知道?
东坡诗云:
二钱生姜一升枣,二两白盐一两草,丁香木香各半钱,酌量陈皮一处捣。
煎也好,点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意思是用生姜7.5克,大红枣660克,食盐7.5克,甘草3.7克,丁香、木香各1.5克,陈皮3.5克煎汤代茶饮,或用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方中生姜、大枣为主药。生姜能使人老有红颜,苏东坡在《东坡养生集》中记载有他亲眼所见的实例:“余昔监郡钱塘(今杭州)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颜如渥丹(面色红润),目光炯然,……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说明这位和尚40岁时开始吃生姜,坚持不断,40年如一日,所以80岁仍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
3、苏东坡练的到底是瑜伽还是气功
修仙的活不过60,啥都不懂的长命百岁,小朋友,悠着点啊,别浪翻车了。
苏东坡修丹道养生术,可惜了........当年理论还不够完善。如果想练习养生术,可以从导引开始,瑜伽是外国人的说法,在中国也可以被称为导引
4、道家的养生功法?
道家经典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无良药可医,含磷质的药品虽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其他一切兴奋剂,或镇静剂,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更加严重。
使脑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时候,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经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常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个专门术语,但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的工夫,是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朱子《调息箴》的工夫,则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但数息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观鼻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眼神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听也不觉疲劳,才真能合于“心息相依”这个轨辙。今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加以浅释;好让学者自己去实验: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尽于此。”
浅释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作“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原文“八万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窍之多,不是实在的数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苦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翕音习),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后四句节略)
浅释 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但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工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
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疗养梡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才能继续维持巳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了之余功。
和谐拯救危机系列片 (请从第二个视频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5、《养生》苏轼 译文?
《养生》苏轼 译文 :
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贵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 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都版更加富有。
安步以当车 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权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 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来代替对美味佳肴的贪吃无厌。
6、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大文豪,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曾被杭州人称为“ 老市长”的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对养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是写养生的,体现了他运动养生、食物养生、环境养生等系统的养生观。后人将沈括与苏轼写的《良方》与《苏学七方》合编成的《苏沈良方》,至今仍被医界沿用。他创制的“东坡肉”更是养生菜谱的一张金名片;他为官杭州时,疏浚西湖,构筑苏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态结构,至今仍为全国人民环境养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风月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处事达观,常寄情祖国美丽的江山风月。虽贬官湖北黄州,面对昔日古战场,仍不忘游景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为 《前赤壁赋》之引文,写出了苏东坡在黄州赤鼻矶月夜泛舟,清风明月下的超然之乐与不患得失的宽广胸怀。苏东坡晚年更以游历美好山水以愉情。
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年节,未失斜川游。春江渌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
写出了苏东坡在贬官期间无事,驾舟出游,在碧波轻荡的春江之上,任凭小舟随鸣叫的海鸥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涡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诗歌相酬,陶醉于 大自然美景,纵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渊明,也未必有此乐。
“和”“安”养生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有一句话这么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少则得,多则惑,”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
苏东坡才华横溢,好仗义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权贵。自他中年后,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后被贬官湖北黄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终热爱生活,对人生抱着积极的态度,并善于在困难挫折之际,恬淡虚无,乐观自处,且善用养生法宝“和”“安”二字贯于行。记载他与沈括合著的有关医药论述 《苏沈良方:问养生》中认为:养生以“和”“安”二字为至上。“ 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安” 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因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则生理备矣。”也即一个人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适随和、头脑冷静,才能适应客观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经受得住社会生活事件的变故和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求得身体健康。苏东坡正是以此精神对待仕途的跌荡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尽管有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他还是保持着健康的体魄,过着快乐的人生。
《东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药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记述说,有人向他请教养生药方,苏东坡说:“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他提笔写下的四味药是:”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第一味药: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为杂事烦恼。人活于世,一定是杂事纷繁,个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单位事、社会事,不善处者,事事累体累心,久之,必然影响人体健康,缩短人的寿命。因此,务必要学会抓大事,尽量减少扰神的杂事;如果一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着处理,切忌过多的因事烦心。相信如果天塌下来,一定会有比我个子高的人顶着。
第二味药:早寝以当富
说的是让人不要熬夜。可见当时苏东坡对人体生物钟现象已经有所研究,“早寝”作为四味药之一,可见他已经发现熬夜对人体健康的破坏性 影响之大。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最接地气的解释就是让人们不要熬夜。因为睡眠是养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体生物钟控制的,而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就来了。
第三味药:安步以当车
劝人多步行。说明处于宋代的苏东坡已经发现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活动减少而带来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现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当车”的观点。就当代而言,家家有汽车,满地跑小车,人体活动量大大减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之理?所以苏东坡“安步以当车”的观点,还是能对当前的常见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味药:晚食以当肉
提醒人饥饿了再吃饭。因为胃进食后一般是四小时排空,进食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饥饿了再进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类几千年来养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规律,是符合人体生理机能需要的。苏东坡特别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也就是说,饥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补益。
食物养生与环境养生
苏东坡主张少吃肉,说“ 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烹调,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体形的作用,此与现代营养学提出的荤素搭配,科学膳食的理论是一致的,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苏东坡的食物养生观点。
同时,他还认为人类的居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人类居住之处的周围要广植竹木以绿化美化环境,可起到调节情绪,静心安神的作用,体现了苏东坡的环境养生观点。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此间哪有扬州鹤。”此诗大意是:吃饭可以没有肉,但住处不可没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没有竹令人卑俗。人瘦还可以发胖,人俗不可医治。旁人笑我这样说,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间还有人能驾鹤升仙吗?
7、谁知道苏轼《养生颂》原文呀?谢谢!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抄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
8、一生坎坷的苏东坡为何能活得那么潇洒?
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诗、词、文、书、画,都是冠绝一时的大家。与李白、杜甫、宋徽宗等人不同的是,东坡不但是个卓越的文学艺术家,同时还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不是权谋家,所以官场上没少吃亏。
说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是他很早就敏锐的发觉王安石的青苗法是个非常不靠谱的改革,甚至是造成民生凋敝、加深社会矛盾的恶改革。反对王安石改革,可不是因为东坡是保守主义者,对于保守派司马光,东坡也有所不认同。苏东坡完全是从事情本身的角度去观察、判断,不会因人而异,更不会政治站队。因此,他的宠妾朝云说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因此,往往是两头不讨好。
虽然左右都不能逢源,但不代表东坡人缘不好,相反,东坡居士的朋友很多,儒、佛、道,三教九流都有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东坡是个大朋友。
道士吴复古是苏东坡的忘年交,因崇道,辞官归里,继而出家,抛妻别子,在山上结庐而居。喜与东坡一起论道,常给东坡建议养生之法。在东坡贬到黄州、惠州、儋州时,不避嫌忌,分别往三地去探望,要知道,去儋州时吴老道已年届九旬。东坡十分感激这个老道友,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还能一如往常地不离不弃,常给老道题词、赠诗、书帖、作画。两人常常:笑谈惊半夜,风雨暗长檠。鸡唱山椒晓,钟鸣霜外声。
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流传甚广,两人之间的打趣参禅相当有意味。
一次,东坡想拿佛印开涮,对佛印念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然后坏笑道:“你说古人为什么总把‘僧’和‘鸟’对应在一起呢?”佛印机智答曰:“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和你在一起的原因。”
东坡第一份仕途工作是陕西凤翔通判,但因为年轻气盛,经常得罪上司陈希亮,然而陈老太守始终不计较,后来在贬谪黄州期间,陈太守的儿子陈季常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经常资助东坡,竟成为东坡最好的朋友之一。现代成语“河东狮吼”就出自两人的交往中,因为陈季常非常怕老婆,东坡便写诗打趣道:
龙丘居士也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政治上不断受到迫害、排挤,但是只要东坡稍有安定的机会,立即就能快乐起来,快乐的来源是朋友,朋友的来源是左邻右舍,每到一处,不久便“鸡犬识东坡”矣。
在惠州,东坡以为就此终老,于是继续发挥作为工程建筑师的兴致,盖了数间房子,在房子前打井,特意把井挖得又深又大,以方便邻居一起用水。邻居开了酒肆,也经常赊酒给他喝。别处朋友送来的酒肉物品,东坡总是慷慨地分与邻居们共飨。夏天与邻居们聚在一起,东坡自己讲完故事,也要邻居们讲,邻居们都是普通农民,无甚文化,不会讲,东坡总是鼓励他们,随便讲,就讲些你们听过的鬼故事。
地位低贱的妓女,东坡也能善待她们,为她们填词赋诗: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甚至为她们赎身。其中,一个绝顶聪慧美丽的十二岁的歌妓最终成为了东坡的小妾,她就是前文说过的朝云。
喜欢交朋友的人,处处是朋友。在东坡眼里,“天下无坏人”,人人皆可成为朋友。
导致他被捕也是一生中最大的政敌王安石,在东坡的主动拜访后,都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元丰七年,东坡解禁,可以随地居住,在返回故里的途中东坡特地去拜访了已遭罢相的王安石,远离宦海的两位政治文人紧握双手,感慨万千。王安石去世后,重新被朝廷起用的东坡没有趁机报仇,在替皇帝拟的敕书里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交友众多,终有不慎。章???缒旰投?率呛芎玫呐笥眩?饺嗽?煌?紊剑?谛?虑捅谇埃??挛凡讲磺埃????瓷裆?匀簦?吖?下临万丈深渊的独木桥,题字于绝壁。东坡当时就感慨:阁下不惜自己生命,将来必杀人不眨眼。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东坡的话。东坡后半生颠沛流离,直至海南岛,全拜章???汀?/p>
然而即便如此,在章??褡镌夥胖鹗保??氯炊运?渎?送?楹凸匦摹U獠⒎恰暗杏巡环帧保?残恚?诙?碌娜松?实淅镎娴拿挥小暗腥恕保?挥小芭笥选保??是因为这个积极的人生观,一生坎坷的苏东坡却活得潇洒豪放。
9、[转载]为什么说苏东坡是按摩专家?
提起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文学大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读一些关于苏东坡的传记时,从字里行间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位天才一生的流离与坎坷,还可以看出苏轼对于中医养生也很精通,尤其是对于按摩,不仅有自己的实践,还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流传到后世。
苏东坡的诗作中有一句“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诗句,说明了诗人对于腹部的按摩很有自己的心得,而且通过按摩使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调整,自己很是享受这种按摩带来的舒适感觉,所以才会在诗歌中吟诵。丹田在中医中通常指肚脐附近的部位,如果按穴位来说,丹田位于肚脐下一寸三分处,在按摩使用时,通常不用一个点,而是以肚脐为中心的一片区域。丹田被古代养生家们认为是人体各系统的中枢所在,是各条经络、五脏六腑、身体内外上下相联系的焦点,经常按摩丹田,可以畅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良好运行。苏东坡的经验是不拘时间、地点,有空就以手摩丹田,开始几天看不出效果,百日之后会感觉身轻体健,比服药的效果要好百倍。
苏东坡将自己对于中医养生的研究写成了《医药杂说》一书,后被编入《苏沈良方》,其中专门对于按摩健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我们现在常提到的搓脚心,苏东坡在书中不仅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自己一生也坚持早晚进行脚心的按摩。这里的脚心也就是经络中的涌泉穴,是肾经的原穴,对于巩固人体的先天之本有极大的益处,苏东坡也说自己能够始终精力旺盛与坚持搓脚心很有关系。
10、很多人都推崇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么苏东坡是如何养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推崇养生,并且养生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大文学家以及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热衷于养生,而且他把认为有助于养生的经验都记录在了《东坡志林》中,这些养生经验非常贴近生活。
苏东坡曾经给朋友写了一个从战国流传下来的养生方子,在苏东坡看来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养生方子里面提到了四种方法。第一就是无事以当贵。意思就是说在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比养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寝以当富。在苏东坡看来早睡是一种财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个就是安步以当车。也就是说少坐车,要多步行。最后就是晓食以当肉。意思就是说晚一点吃饭,饿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这样就能够非常有食欲。要知道苏东坡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穷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条、四条对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苏东坡对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苏东坡看来,雨水是可以泡茶,长期服用这样的水是能够有长生之效。所以在苏东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这些都是用来接雨的。
最后就是喝茶,苏东坡对喝茶也有新的认识。在苏东坡看来,喝茶虽然可以解腻消烦,但是不能泡浓茶,要不然会损伤脾胃。所以说他觉得饭后喝浓茶只是用来漱口,而且漱口茶没有必要用那些高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