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亚健康与养生的区别?怎么调理?
1、饮食平衡是关键
平衡的饮食肯定是多样化的,这样才可以避免营养不良引起的身体虚弱。以下规则需要遵守:每餐一个水果;每天两次蔬菜(生熟皆可);食用含有电淀粉的食物,但不要过量(面包、面点、米饭、干菜,最好是粗制的,因为它含有大量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盐);每天一次肉、鱼或者蛋;最后还有每餐必不可少的奶制品(如酸奶、奶酪、乳制点心等)。
2.适当补充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作为最基本的营养成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是体能的主要来源。人们所有器官的运行,尤其是大脑,都需要消耗糖分。每天。50%—55%的体能补充都要依靠糖分。
最为有利的是复合糖(即“慢吸收糖”),因为它不会很快被身体消耗,可以常时间补充能量。以下食品都含有丰富的复合糖:面点内、米饭、面包、干菜等。不过,没有必要每餐都食用,一天一次就足够了。
坚持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科学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能够让我容们变得强壮,免疫系统得到锻炼,并且就像是在给身体充电一样地精力充沛,连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也能够得到缓解、释放和宣泄。另外每天喝两杯汣味紫葡茶,帮助改善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
2、亚健康与养生的方法
养生一般分为十诀,下面简
单介绍下:
一德
在古代,人们养生就注重把养德放在第一位。明代养生家吕坤《呻
吟语》曰:“今之养生者,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欲在所处之外,乃
知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
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就是静心,以减少外界对我的诱惑;
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事外物的变化。
三戒
孔子的养生名言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四法
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病。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
谓慎于医药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慎于用药则不遇其毒矣。养生
之要,何以加于此哉!
五知
五知曰:“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
内守;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
六节
其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
在激而不平者,宜节愤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
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
肺。
七食
饮食养生是人体养生的重要环节。饮食要法: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
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
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
令极净,起而徐行百余步,或十几步。
八乐
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
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凡事多思考,勤用脑,是提神健脑,延衰缓老的养生大法。
3、健康和亚健康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亚健康状态,通俗的说,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一般来说,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科学认识亚健康,有必要分清亚健康和与相关医学问题的区别: 一是亚健康不同于亚临床:尽管亚健康与上游的健康状态和下游的疾病状态有部分重叠,但区分也是明显的。亚临床是有主观检查证据而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如当前常见的中老年人亚临床颈动脉硬化,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较明显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甚至有斑块形成,而无临床表现;而亚健康状态者具有头痛、头晕和胸闷不适主诉,但血管心脏超声及心电图检查都未发现异常。 二是亚健康不等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首先CFS具有国际统一标准,亚健康至今没有;其次CFS在18岁以上成人发生率仅为0.004%,而亚健康则为70%,两者间悬殊甚大;再者国内描述的亚健康状态多数通过积极干预恢复健康,CFS则仅有30%可以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界定亚健康还应注意同临床功能性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及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相区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亚健康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中、西医对亚健康的理解和界定范围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均是今后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如何界定 亚健康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这么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概括我们中心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多数专家的研讨意见,亚健康的分类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2)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2.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1)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2)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3)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4)某些病原携带状态:如乙肝病原携带者、结核菌携带者、某些病毒携带者等;(5)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6)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3.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防治亚健康须注意什么 调查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之间,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人群分布特点为:中年知识分子和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人士、领导干部、企业家、影视明星是亚健康高发的人群,青少年亚健康问题令人担忧,老年人亚健康问题复杂多变,特殊职业人员亚健康问题突出。 亚健康有四大起因: 1.过度紧张和压力。研究表明长时期的紧张和压力对健康有四害:一是引发急慢性应激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和胃肠系统,造成应激性溃疡和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进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二是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三是破坏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四是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恶性肿瘤和感染机会增加。2.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高盐、高脂和高热量饮食,大量吸烟和饮酒及久坐不运动是造成亚健康的最常见原因。3.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如水源和空气污染、噪声、微波、电磁波及其它化学、物理因素污染是防不胜防的健康隐性杀手。4.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这是心理亚健康和躯体亚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 亚健康有五大危害: 1.亚健康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状态,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人群转入的。2.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工作效能和生活、学习质量,甚至危及特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业人员和竞技体育人员等。3.心理亚健康极易导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4.多数亚健康状态与生物钟紊乱构成因果关系,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5.严重亚健康可明显影响健康寿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残。 针对亚健康的成因和危害,必须强化自我防护,牢记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 1.“平心”,即平衡心理、平静心态、平稳情绪;2.“减压”,即适时缓解过度紧张和压力;3.“顺钟”,即顺应好生物钟,调整好休息和睡眠;4.“增免”,通过有氧代谢运动等增强自身免疫力;5.“改良”,即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从源头上堵住亚健康状态发生。 短评: 亚健康不是市场“标签” 近年来,“亚健康”概念伴着新的健康理念脱颖而出,一时间似乎成了一种市场促销的标签,各种亚健康机构和亚健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什么“亚健康检测中心”、“亚健康门诊”、“亚健康××产品”等等,举不胜举。 然而,热闹现象的背后却是,由于亚健康概念尚未厘清,就过早进入市场,受到炒作,迅即被商品化和产品产业化,使得许多商家连亚健康是什么都没搞清楚,便打着亚健康的“标签”,四处兜售所谓的亚健康服务和产品了。这给很多人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对亚健康概念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亚健康来了,人们的认识却乱了,担心多了,健康反而没保证了。这就使得亚健康在很大意义上成了一种市场行为的标签,而不是科学的概念。 对此,医学保健和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应当尽快从国家层面组建顶层学术研究机构和行业平台,打造专业研究队伍和科研组织,研究统一亚健康概念、内涵、界定范围及其他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最终形成统一的亚健康评判标准和规范提供理论依据;有关部门应当以提高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协调、组织开展亚健康流行特征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干预方案和措施,为制定全民健康促进计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专家们强调,亚健康不是市场“标签”,亚健康研究是一门科学。
4、请问亚健康与养生之间的区别?
个人感觉有意识的开始去注重养生问题:像吃对了吗?休息对了吗?运动时间对吗?运动方式合理吗?不舒服时用对药了吗?......这些范畴,慢慢去改善一些已知或未知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避免或改善亚健康状态。
5、请问亚健康与养生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有意识的开始去注重养生问题:像吃对了吗?休息对了吗?运动时间对吗?运动方式合理吗?不舒服时用对药了吗?......这些范畴,慢慢去改善一些已知或未知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避免或改善亚健康状态。
1、饮食平衡是关键
平衡的饮食肯定是多样化的,这样才可以避免营养不良引起的身体虚弱。以下规则需要遵守:每餐一个水果;每天两次蔬菜(生熟皆可);食用含有电淀粉的食物,但不要过量(面包、面点、米饭、干菜,最好是粗制的,因为它含有大量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盐);每天一次肉、鱼或者蛋;最后还有每餐必不可少的奶制品(如酸奶、奶酪、乳制点心等)。
2.适当补充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作为最基本的营养成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是体能的主要来源。人们所有器官的运行,尤其是大脑,都需要消耗糖分。每天。50%—55%的体能补充都要依靠糖分。
最为有利的是复合糖(即“慢吸收糖”),因为它不会很快被身体消耗,可以常时间补充能量。以下食品都含有丰富的复合糖:面点、米饭、面包、干菜等。不过,没有必要每餐都食用,一天一次就足够了。
坚持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科学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能够让我们变得强壮,免疫系统得到锻炼,并且就像是在给身体充电一样地精力充沛,连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也能够得到缓解、释放和宣泄。另外每天喝两杯汣味紫葡茶,帮助改善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
6、请问亚健康与养生的区别?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啊!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健康程度,现在大部分人都处于身体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而养生跟保健的意思是一样的——养生,动词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使之绵长的意思。
7、亚健康与养生
中医学作为祖国的瑰宝,历史源远流长,因其临床治疗有独特的疗效而为人们所熟知;但它的另一个方面———中医养生康复学,却并不为人所熟知。
中医养生康复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生命生长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它分为精神、环境、起居、饮食、房事、运动、针灸推拿等具体方面的养生指导原则及方法,是来源于生活的实际经验的理论总结,民间的许多保健谚语和风俗,如:“笑一笑,十年少”、“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沐浴后须头发干后才睡觉,不然会头痛”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加上缺乏养生保健方面的具体指导,“职业病”及“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青年人群中。面对这种状况,中医养生康复学更加可以体现出它的实用性,在许多方面可以施展其精华为人们解除病痛、获取健康。例如:颈椎病是伏案的脑力劳动者的常见病,多表现为颈项酸痛、头晕头痛、一侧上肢的麻木酸胀等症,对此,中医养生康复学将其按照阴、阳、气、血、痰、湿等方面区分证型,对证给予调理阴阳、活通气血、祛痰除湿的针灸推拿保健治疗;其次,对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给予具体的指导,如避免寒冷刺激,加强缓慢、经常性的“米”字运动,慎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并可加入红枣、枸杞、苡仁、黄芪等做成药膳,配合治疗,多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而对于诸如慢性疲劳综合征、消化不良、易感冒体质等亚健康症状,中医养生康复学尤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举慢性疲劳综合征来说,中医养生康复学将其归到虚症范畴,可有阴、阳、气、血虚的主要原因,各证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出现。针对证型给予补益方药、艾灸捏脊、调补的药膳和“五禽戏”、“八段锦”等锻炼方法,通过加强自身的正气来达到振奋精神、提高免疫力和摆脱低沉的身体状态。而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中医养生康复学对于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提到药膳、保健食品、保健运动,通过中医养生康复学与现代食品营养学、现代运动医学的结合,人们可以拥有个人的日常的饮食、运动方案及原则,并可根据不同情况修改增减,以便能够做到未病先防,真正的达到中医养生康复学所追求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