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老子 养生

老子 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7 14:37:13

1、在养生方面孔子,老子,华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养生方面就别提孔子了,他专长的是克己复礼。华子,谁啊?不知道哪方的大神,老子在养生方面有一套的,具体可分三个方面讲,第一人与社会方面,老子主张无为处世,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蓬累而行,就是见机行事不妄为的意思,这个层面做好可以避免很多政治上的打击,第二个方面是人与人的方便,老子主张人与人要真诚要简单,免去繁文礼节可以节约时间去做正能量的事,第三方面是个人修炼,内丹修炼,就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三个方面做好则可称为得道

2、论述《老子》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影响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老子遗世之著作,仅有《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该书言仅五千,但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

(我虽不上国学经典导读,但是作为同胞,能帮一点是一点~)加油!GO!

3、揭秘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是怎么死的

老子养生

在老子看来,人如果想要长寿,就必须顺其自然。因为大自然是顺着自然界的规律发展的,人如果想要维持生命的机体,就必须生命的自然发展。这样才能祛百病,才能延年益寿。除此之外,也要学会知足常乐,懂得取舍,减少自己的贪念。贪念是无穷无尽的,人疲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会使人内心狂躁,不尽意。尽可能做到清心寡欲。恬淡的生活状态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
养生要养正性,要注意一年四季的变化,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不同的饮食,并且要适宜周围环境的变化,更要有调节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是顺应自然的核心。人每天的情绪不宜过多波动,大多时候应该平心静气。养生时期,什么该饮用,什么该忌口,什么时候不失平衡才是养生根本。尤其该注意个人的神清气爽。老子也认为人应该减少主观猜疑。

当然平心静气也应该是人的追求,柔和的心态让人的身体都会净化,所谓的以柔克刚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柔和的心态会使人拥有像婴儿那样的光芒。老子养生的理念,无非是清心寡欲,静心养气,保持一个中正的态度,固守自己的本心。同时也应该是心灵上的寂静,坚守清净,万事万物都在自然生长,尽管世间变化万端,可最后都会落叶归根,这就是静。守中养生,顺乎自然。

老子怎么死的

关于老子怎么死的这一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老死,也有人说是羽化成仙。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道教前身的创始者,自然会让人带上神秘色彩。然而羽化成仙的说法实在有些荒谬。对于老子的死亡文献有记载的。《弘明集》中记载:老子生于赖乡,死就槐里。此外还有老子墓一直留存今日,老子墓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的大陵山。

4、老子提出了什么养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国楚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学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老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得道长寿养生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老子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养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等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观点,即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指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此即“重积”。这便是老子的“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论养生,有抱元守一的观点,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养生之道。后世养生家又指“一”为“气”、“元气”,并用以指导服气养气、内守返观、纳气归根、以结内丹,以养胎息的内气功。抱元守一又指为“守神”之中的精神调摄养生法,成为古代养生家创造应用各种养生术的指导思想。

(2)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为嗜欲困惑、返朴归真的养生养神方法。所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归自然素朴、纯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和谐统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素”、“淡”、“清”、“静”、“纯”、“朴”等等的同义语。《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即来于此。中医养生注重节食、节劳逸、节制房事,以及重视精神调摄等养生法则,均产生于“自然无为”的思想。

5、疯狂的老子养生中老子道德经全文是什么?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德道经》第六十三章)
见:《说文》:“视也”。又为“现”的古字。素:指事物的本色,没有染色的白色丝绸。《说文》:“素,白致缯也。”段注:“帛之白而细者也。”质朴无华的,本质的,平白的等义。抱:用手臂围住,捧等义。通“保”,保护、爱护、持守之义。 朴: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此话大意就是保持素朴天然,减少私心欲望,这样掌握了绝顶的学问也不会有忧患。轻微的七情六欲对人的心身是有益的,但往往容易过度。古人有一首《十不足》,生动地刻画了人心的贪得无厌。
这正所谓欲壑难填。“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德道经》第七章)“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九)知足常乐。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在少私寡欲中。“……味无味。”(《德道经》第二十六章)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当我们能够品味恬淡的滋味的时候,我们便会发觉,恬淡的滋味最有味。《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也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减少私欲,心安定不害怕,劳动形体而不使其疲倦…… “其次有圣人者,……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以恬淡愉悦的心境为追求,以自乐自得的心态为有功, 形体就不会败坏,精神就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百岁。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不再是梦。

6、庄子老子孔子是怎样养生的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个养生家,据说活了160多岁。《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顺乎自然,并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老子还要求,养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贪心,并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是伤身损寿之根。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处提到静和柔,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的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所以说,当我们常处于静和柔中,有利于生发人体的真元之气。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庄子
继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是著名的养生家。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就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而所谓的“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从庄子以上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第2页
另外,庄子还特别强调养生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庄子·让玉》篇中日:“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其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这样最易造成自伤而折寿。除此之外,庄子还将老子的“少私寡欲”发展成“无欲”。并明确指出:只有做到彻底的“忘我”,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欲”;只有在“清静无为”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而尽其天年。庄子还认为:养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身、全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可还是活了73岁。而他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养生之道。孔子晚年对饮食很有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来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这八不食是:食物变颜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里“食”是指粮食,“脍”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细越好。孔子认为:只有美食精细,才可颐年。这句话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坚持了以上这些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无疑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3页
孙思邈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也是杰出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相传活了141岁。而孙思邈的养生之道说来虽然简单,但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必然有效。孙思邈认为: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并可预防白发和脱发。其方法是,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
第二个养生方法,叫目常运。首先将两眼闭上数秒,然后用力睁开。睁开后眼珠打圈,向左、上、右、下各望四次,并重复3遍。此方法有助于眼睛保健,可纠正近视,预防老花。
第三个方法叫,齿常叩。首先将口微微合上,然后让上下排牙齿互叩。操作时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需发出声响,共做36下。常叩齿可通上下颚经络,并可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及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个养生方法,叫漱玉津。首先将口微微合上,然后让舌头伸出牙齿外,并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12圈,产生唾液后将其吞下即可。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同样将唾液吞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唾液中含有大量酵素,能调荷尔蒙分泌,因此可起到强健肠胃功能等作用。
第五个养生方法叫,手常鼓。首先用手掌掩双耳,并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重复做10下。以上完成后再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此方法可增强记忆和听觉。
第六个养生方法,叫腰常摆,其意是身体和双手有韵律的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50下即可。此做法可固肾气和强化肠胃,并能防止消化不良及腰痛。
第5页
第七个养生方法叫,腹常揉。做前先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共做36下。常揉腹可以帮助消化、吸收及消除腹部鼓胀。
第八个养生方法叫,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时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第九个养生方法,叫膝常扭。做时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并向左右扭动各20下。此方法,可以强化膝关节及健肾。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故要想延年益寿,就应先由保护双腿做起。
第十个养生方法是,常搓脚。首先用右手擦左脚,再用左手擦右脚。顺序是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搓脚跟为一下,共做36遍。然后用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我们都知道,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故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全身的各个器官,并可降血压、治失眠,及消除头痛。

7、老子养生观

至虚为无,自无穷尽;静能克制百妄动;去欲,降低欲望;去己,去除执着。
老子用辩证的思想,认识到事物是向着相反方向发展与转化的,度用“虚”、“静”、“去欲”、“去已”来平衡容易消耗我们身体能量的习性,以达到专中道行修的养生效果。
道家认为天地始于无属,无生有,万物皆生于无。是说有无相生的辩证观念。

8、老子的道德经里哪一章是养生篇

老子的《道德经》里没有关于养生的,只是记叙了他的对人生的思考。《庄子》里倒是有养生篇,《庖丁解牛》就是。

9、《老子》中与养生有关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真经》、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与老子 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