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养生名句
来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636f70797a6431333239313535 <黄帝内经>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秋胡戏妻>
每想病时则尘心渐减,常防死日则善念自生.<传家宝>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寿世保元>
富甚足忧烦,贫甚多饥饿.要于贫富间,知足随缘过.<拟寒山诗>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
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寿世青编>
春夏秋冬历一年,稍知调护自无愆.安然无病称真福,莫恃身当壮盛年.<寿世传真>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
修心可补相,积善得延寿.<自警>
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醒世恒言>
当欢须且欢,过后买应难.<惜欢>
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老夫>
量力杯盘随草具,开怀语笑任天真.<闲适吟>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 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偶成>
枕上得诗愁健忘,披衣起写残灯光.山妻窃笑老何苦,儿辈读书无此忙.<枕上>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对.饭菜充我饥,不想珍馐味.布衣暖我身,不想绫绸被.手拙不出拳,时常拢袖内.脚拙不妄行,邪径早回避.需择君子交,不入奸狡队.心中有主张,外面推聋聩.不管短与长,不管兴与废.呵呵笑几声,嘻嘻吃一醉.日间安稳坐,夜里安稳睡.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学拙歌>
2、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3、古代嫔妃如何养生
古代宫廷美女是如何养生的?
盛唐时期,女子已经开始知道用花粉来保养肌肤了。
武则天独门养颜秘方益母草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除了在政治上谋略过人,在个人容颜修饰上更是不惜余力。她在花甲之年以后,皮肤依然白晰红润,很有弹性。根据唐代名医王焘所著《外台秘要》记载,武则天用来美容的秘方名曰《天后炼益毋草泽面方》。
关于此方的制作过程则是相当地复杂,必须取农历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勿令着土。曝干,研细过筛,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调和成团,捏成鸡蛋大小,再晒干。然后用黄泥炉子,底层铺炭,中层置药,上层再盖1层炭,点火缎制。使用本药擦洗后,皮肤就会逐渐滑润柔嫩,如长期使用,50岁的妇女皮肤会像18岁的姑娘一样显得年轻。
太平公主美容妙方桃花
她常用的妙方乃是将桃花调和乌鸡血共用,不仅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使皮肤得到充分营养,变得洁白润泽,还具有滋养防皱的作用。
杨贵妃用荔枝保持青春不老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也从此使人们知道杨贵妃特别爱吃维他命含量很高的美容水果“荔枝”。
相传古代美人杨玉环将去皮的杏仁、滑石与轻粉研成细末,蒸过后加入少许龙脑、麝香,然后用鸡蛋清调匀,每天早饭后将此膏薄薄地涂在脸上,用以保持肌肤白里透红。
永和公主的美容方天然豆粉
唐德宗的女儿永和公主用来保养皮肤的秘方,以豆粉为主,配合各药而成,可达到滋养皮肤,使皮肤白嫩细腻、柔滑而富有弹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预防皮肤疾患。
经常用此方擦洗脸面和双手,可使皮肤光滑润泽,青春常在。
金国宫女美白必备八白散
传说在金国民间,一少女为圆被皇宫选为贵妃的梦想,日夜祈拜。她的真诚感动了织女,瞬间天空一道霞光闪过,飘下丝带上书:取人参、红花、白芨、当归、防风等八草研之成粉,加以夜露调和,敷于面部,汝愿可成。
数日,容貌果真肤如凝脂、肌如滑。不久,皇宫传来佳讯,实现了她成为贵妃的美丽愿望。后来,此方在金国宫廷做为女人养生养颜的良方广为流传,成为当时著名的“金国宫女八白散”。
明代宫延面膏麝香面膏
据《遂初轩随笔》记载,明代末年有一个富商,夫妇年过半百,仅有一个女儿,聪明颖秀。当时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富商打算把女儿送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不料半路上被一伙强盗劫持上山。女儿日夜思念父母,面腮逐渐变得晦黑粗糙,后来她得救了回到了父母身边,想尽办法回复容光均不见效。有一天,一个和尚来化缘,奉送一盒“灵丹”,女孩用“灵丹”涂面,不几天果然容貎如初。据考证,此方就是明代的宫中秘方麝香面膏。
慈禧外用养颜方珍珠粉
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慈禧太后,早已长期使用珍珠粉养生保健。据清朝容龄公主在《御香缥缈录》所载,慈禧太后在步入老年后,肌肤仍宛如少女般嫩白光滑。经研究发现,原来慈禧太后充沛的精力和晚于常人衰老的容颜,便是靠长期服用珍珠粉来维持的。
慈禧持之以恒地保持着服用珍珠粉的习惯,据说每天晚上睡前一定会服用一匙珍珠粉,可以算得上是珍珠粉的忠实使用者。
古代宫廷的9大保养美食
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宫无疑是天下云集最多美女的地方了,在华贵的皇宫中,有专门为这些美貌嫔妃负责养生美食的人。渐渐地形成了宫廷专有的秘制养生美食。现在这些秘制的美食已经流传出来了,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宫茯苓糕
原料: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粳米,糯米。
制法:茯苓等药各等分共为细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粉,用水和成糕,放入笼内蒸熟,做成小饼。每日早、晚各食1^2个。
功效:健脾益肾,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说明:此为清宫食疗秘方。茯苓,《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是古代医家常用的益寿药。现代研究证明,茯苓主含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组胺酸、麦角甾醇等,具有镇静和降血糖作用。茯苓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有较强的抗癌作用。莲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芡实,《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主治“湿痹,腰背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
集灵膏
原料:人参60g,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各120g,牛膝、枸杞各60g。
制法:人参研为细粉,余药煎煮后过滤去渣,加人蜂蜜适量,人人参粉,炼成膏。或将诸药共为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药膏每日2次,每次半匙,白开水冲服。药丸每日2次,每次10g,空腹白开水送下。
功效:滋肾益肺,健脾养心,填精补髓,强身壮体,延龄益寿。
说明:集灵膏是清康熙年间宫廷御医顾松园改进之方。由于方中药物偏于滋阴补血,所以脾虚腹泻者最好不用。
二冬膏
原料:天门冬500g,麦门冬500g,川贝面120g。
制法:加水熬成膏,加川贝面、蜜收成膏。每日早晨用4“5茶匙、白开水冲服。
功效:此膏清心润肺,止咳化痰,滋阴降火,解渴除烦,除五脏之火,失血劳伤,元阴亏损,不可一日无此药。久服水升火降,阴与阳齐,则无病矣。
说明:方出《清太医院配方》。方中二冬均为甘寒养阴佳品。天门冬是滋补强壮、抗衰老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长期服用“轻身益气,延年不饥“,《日华子本草》称其“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这可能与其富含天门冬素、粘液质、甾体皂苷等成分有关。《神农本草经》将麦门冬列为上品,称它“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名医别录》日“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心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本品含有多种甾体皂苷、粘液质,B-谷甾醇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方中川贝是一味很好的润肺化痰药物,与天门冬、麦门冬配伍,可增强滋阴润肺功效。
太和饼
原料:山药120g,莲子、白术、芡实、茯苓、神曲、使君子、天南星各120g,炙甘草6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老米饭干500g,蜜糖为小饼。日服1饼。
功效:健脾和胃,男女小儿脾胃虚弱最宜。
说明:方出《清太医院秘录医方》,是一首食疗保健,健脾益气方剂。方中山药、莲子、白术、芡实、茯苓均为健脾益气佳品,其中芡实兼有固涩之功,茯苓兼有利湿之效,一固一利,固正气利湿邪,颇有配伍之妙。现代研究表明茯苓(见前面)、白术、山药、莲子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山药可降血糖、降血脂,而莲子、芡实尚有抗癌作用,可见本方养生益寿抗衰作用并非一般。
八珍膏
原料:党参60g,茯苓60g,白术30g,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各90g,白糖240g。
制法:共研细末,同白米粉蒸糕。每服不拘多少,日进二三次,白开水送下。
功效:此方不寒不热,平和温补,扶养脾胃,男女小儿诸虚百损,服此糕,无不神效。
说明:此为食疗补虚佳方,乾隆皇帝自40岁起,便经常服用此糕。此后清代历朝皇帝妃子,包括慈禧太后,亦竞相服食。方中党参大补元气,薏米、扁豆健脾而利湿,诸药配伍药性平和,对于脾胃虚弱,心肾不足之证更为相宜。
五味子膏
原料:五味子240g。
制法:将五味子洗净,水浸半日,煮烂去渣,再熬成饴,少兑蜂蜜收膏。每日口服1^2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功效:补肾健脑,滋阴益气,养心。
说明:此方收录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用来给慈禧补身体和养心神的。本品性温,味甘酸,入肝、肾、心、肺诸经。历代医药学家认为有“养五脏,壮筋骨”等滋补强壮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它含有五味子素、枸椽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保肝、解毒、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等。可称此膏为健脑益寿佳品。
明目延龄丸(膏)
原料:霜桑叶60g,菊花60g,蜂蜜适量。
制法:上药为粗粉,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或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成浓汁,兑蜂蜜服膏。每日2^3次,每次6g。
功效:平肝明目,清热散风,降血压。
说明:现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挥发性精油、胆碱、菊苷等成分,能抗菌消炎,还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扩张冠脉、有强心降压作用。《神农本草经》把菊花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此方为御医张仲元给慈禧开出的处方,此时她已71岁,说明此方对老年人非常适宜。
玉肌散
原料:白芷、滑石、白附子各6g,绿豆粉120g。
制法:共研极细末,每次少量洗面,或兑人人乳用之,其效甚速。
功效:此散专治面部粗涩不润,黑暗无光,雀斑污子。常洗能润肌肤,悦颜色,光洁如玉,面如凝脂。
说明:方出《太医院秘藏膏丸散方剂》。白芷气味芳香,能滋润肌肤,使它变得白嫩,面色红润,可用来做化妆品,所以宫中常作为美容药使用。现代科学证实白芷含有芳香性挥发油,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皮肤色素吸收并滋润皮肤。《本草纲目》载:“白附子主面上百病,治面黑干黑曾瘢疵。“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能使表皮剥脱,从而剥蚀黑干黑曾瘢疵。另外本品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色素得以吸收。
阳春白雪糕
原料:白茯苓(去皮)60g,山药60g,芡实90g,莲子肉(去心、皮)150g,神曲(炒)30g,麦芽(炒)30g,大米、糯米各500g,白砂糖500g。
制法:将诸药捣粉,与大米、糯米共放布袋内,再放到笼内蒸极熟取出,放簸箕(或大木盘)内,掺入白砂糖同搅极匀,揉成小块,晒(或烘)干贮存,备用。老年人每日2^3次,每次1~2块。
功效:健脾胃,益肾养元气,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说明:这是明代宫廷食疗验方,出自《鲁府禁方》。茯苓作用见前“茯苓糕”。《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上品,说它“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清代名医张锡纯说山药是滋补药中无尚之品。现代医学研究阐明山药含有淀粉酶、氨基酸、胆碱、皂苷等,有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所含淀粉酶能分解蛋白质和糖,所以有滋补生肌的效果。
结语:古人的智慧和养生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很多流传千古的方法即使到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4、古代人怎么养生
导读: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
长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
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长
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
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
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
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
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
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
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
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
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
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
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
气、祛病延年。
5、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6、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养生,古代人是如何养生的?
古时候的人们就致力于养生,其目的就是在于修养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在老年也无病无灾,心态平稳。古时候人们养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现代的许多养生方式也都是从古代留下来的,凝结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首先较为常见的就是在饮食上下功夫,吃一些药膳。我国古代要都是使用的中草药,中草药不像西药那样,对人体的危害相对较大,中草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的服用,有强身健体的效果。例如,有人将中草药加入其它食材,组合做成汤食用,有养生的功能。古时名医李时珍还发明出许多种药粥,他认为,这些药粥适合老年人食用,对老年人的脾胃,身体都有很好的滋补作用,百利而无一害,应当长期食用。
除了所用药材相对简单,制作方法相对容易的药粥之外,古时候达官显贵会请有名的医者为自己调配较为复杂,药材相对昂贵的养生丹丸。有些丹丸的使用疗效被夸得天花乱坠,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些养生所使用的丹丸,所使用的药材都是相对较为温和的,即使是老年人使用,也不会有很大副作用的,主要就是不求作用,但求平稳。只是达官显贵的一种安心的方式罢了。
除了外物的药材之外,古人养生的方式还有运动。许多老年人都会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有名的五禽戏,静功都是古时候老年人强身健体的首选。到现在,运动养生也十分受大众的欢迎。在公园中随处可见早晚晨练,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这都是一种养生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增强抵抗力,维持健康的身体。总而言之,养生需要健康的作息,饮食习惯,还有运动习惯一起配合才会有作用。
7、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样的?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8、中国古人是怎么样运动养生的?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9、古人如何性养生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和以为气。”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休无止,生生化化,变化的根本原始推动力,在于阴阳之冲和。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绵绵万世,生生不息,也是阴阳冲和的结果。男属阳,女属阴,法天象地,顺乎自然,合于阴阳。男女之交媾,犹如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一样,畅利顺遂,天经地义,此正如《易经》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远古的人类,性交完全出于本能,繁衍子嗣是其唯一的目的。由于直立行走和尾巴的消失,使男人随时有可能与女人发生性交;又由于生产工具的产生,食物开始富裕,空闲时间增多,女人的发情期逐渐缩短,从此性交就不仅仅是为了繁衍,也包括了追求娱乐的成分在内,这就是性与生殖的分离。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华夏民族,与自然界保持着一种混沌不清的关系,逐渐产生了顺遂自然的思想文化。我们的古人,为了保持与自然界的沟通和获得与大自然同在的长寿,他们寄希望于房事的修炼,以获得这种自然的力量,这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房中术,并逐步得到补充和完善。实施房中术的目的房中术作为一种性爱的艺术,与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各种文化思潮的综合影响下,古代民众对于房中术的实施,兼有了养生防病和繁衍子嗣的双重目的。(一)却病防老,延年益寿古代性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宗旨,那就是祛病强身、健康长寿。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提到的“七损八益”,后世的房中书进行了多次论述,如《素女经》、《玉房秘诀》和《医心方》。作为医学经典著作的《黄帝内经》,也指出了在性生活时一定要掌握什么是七损,什么是八益。虽然各书所述互有异同,但均认为房事中去七损、增八益,则人体阴阳二气可望调和,而使身体健康长寿。所以,七损八益一直作为房中养生的总原则。所谓八益,是指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种做法于人体有益,其要点是操练房中导引,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竭,男女双方情和意感,配合默契,务使交合时能收补益之功。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说:八益一日治气,指导引运行,调和精气,修炼房中气功导引;二日致沫,指致其津液,使生舌下玉液;三日知时,即知道最适宜的交合时机;四日蓄气,指蓄养精气;五日和沫,当指男女双方互相亲吻而吸其津液;六日窃气,当指积聚精气;七日寺赢,指等待赢满或保持赢满;八日定顷
10、中国古人有什么样的饮食养生观?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