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饮食要注意什么呢?
2、饮食养生的方法
3、什么是膳食养生
少食,即吃得要少;清淡,即吃的东西不要味厚。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圣人之道,也是人们养生的正道。
《黄帝内经》讲:少食补气,味淡补气。现代病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吃出来的,一开始人们并不能够完全察觉,直到现代医学诊断出来是什么病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病了。但是,病非病,名病也。病,只是一个名而已。一棵大树有一个主干和数不清的枝叶,缺少整体观的人往往注重的是枝叶,具有整体观的人首先关注的是主干。
以常人而论,人活着不可以不吃饭。换句话说,吃饭应该是人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主干。孟子讲:“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食和色是人生的二欲,色欲是很暂短的,懂得道的人把它作为繁衍后代的一种行为,这个任务完成了,有道之人并不去贪恋它。但是,食欲却是天天都有的,至少一天吃一顿。饮食的真谛就是少食、清淡。
食物需要消化和气化
少食,可以使食物充分消化和气化。我们往往把消化当作了气化,这就理解错了。抽象地谈消化和气化,难以理解,我们以汽油的提炼为例。汽油是从原油当中提炼出来的,因为原油不能够作为高级的燃料燃烧,可以做低级的。原油点燃后烧炕、烧锅炉可以,但它作为一种高级的燃料用于汽车和飞机则不行,高级油料需要有一个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食物的消化。原油可以提炼出柴油、煤油、汽油(这些都可以作为高级燃料),剩下的渣滓就是沥青。人对食物消化后提取出来的营养液好比“汽油”,所排出来的渣滓就是粪便。
人们一般认为吃东西只要消化了,任务就完成了。其实错了,这只是完成了消化,消化和气化完全是两回事。汽车里光装上汽油,车是开不动的,因为汽油并没有变成动力,汽油被雾化燃烧的时候,才会成为动力。汽车有动力表现在驱动等,人的营养液气化为动力则表现在人体的方方面面。
营养液在头颅里气化,大脑就清亮,记忆力就会很强,思维演算的速度就会比较快;相反,如果没有气化燃烧,它就会阻碍大脑的清亮,阻碍大脑的演算速度。非此即彼,如果聚集时间过长,它就会变成酸性物质聚集起来,留住了而不流动,留而不流便是瘤,有的人则会形成脑瘤、垂体瘤、胶质瘤等。
营养液在肝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在眼睛上变成动力,百岁眼睛不会花;在心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就会心气平和;在肺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人就不会感冒,就能够嗅到周围哪怕是很微弱的气味;在肾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就会腰不痛,背不弯,听力非常清晰;在脾的循环系统气化燃烧,吃东西就会很有滋味。
脾气足知五味,少食少病
《菜根谭》讲:如果能把菜根吃出味道来,这叫淡而不淡。说明你的脾气足,能知五味。现代人多吃辣椒不正常,成都盆地气候偏湿,适当吃点辣椒能祛湿;干燥的地方以辣椒为食,每顿必躬必亲,这就错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喜好吃辣椒?因为现代人容易浮躁,肝火很大,脾胃属土,木乘土,土受到了约束,脾气不足而不能知五味,吃什么东西都味同嚼蜡。“肝主筋,舌为筋之辗转。”吃辣椒能够刺激麻木的舌,唤醒它对味觉的感知。越吃辣,脾气越不足;脾气越不足,就越想吃辣,从而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怪圈。
现代人饮食的关键问题是解决了消化而没有解决气化,没有气化的东西充满了十一脏腑,充满了肌肤之间,当七窍不通时,营养物质就不能够有效地代谢,疾病也就来了。
少食,还有另外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给胃留下充分的蠕动空间。胃为脾阳,脾为胃阴,脾胃相表里。当吃得少的时候,胃蠕动的空间比较大。脾胃主肉,当胃进行蠕动的时候,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所有的肉都在动,甚至在大脑里面的肉都在动,这种动是看不见的,在动的过程当中,体内、血内这些粘稠物质会脱落,从二便走掉,就有效地解决了血粘、血稠。随着血粘、血稠的下降,大脑就会清晰,十二经脉的气血就会在大脑中进行有序地交换。
如果人吃得很饱,就会周身酸痛,大脑昏昏沉沉的,这就是胃不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肉气不动,就不能够完成新陈代谢,浊物就会变成酸性物质,腐蚀整个身躯,人就感觉到浑身酸懒;头中的粘稠物质不能够疏泄,就会头胀。
当胃不能正常蠕动的时候,食物就不能够按照正常的秩序被消化和气化,就会产生腐败之气。腐气上行,就会熏灼人的肌肉乃至血,人的面色就会青,皮肤就会粗糙。当浊气上行,血就会粘,肉就会硬,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血栓、中风、血溢、肿瘤、脏器坏死等。
所以,我们要坚持减少饭量,吃饭吃到兴奋之时嘎然停止。吃饭有这么几个阶段,比如能吃两碗饭,吃到一碗的时候兴趣就来了,想再吃它一碗,就这个时候停。这时所有的细胞都动员起来了,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把吃进去的食物很快地就变成了能量。半个小时以后人不但不饿,反而感觉到挺饱,很舒服,因为食物已经不但完成了消化,而且完成了气化,作为一种能量通达到人体的四肢百骇。如果吃了一碗还能吃两碗,当第三碗吃进去的时候,人就找不到感觉了,为什么呢?胃已经撑满了,不动了,不动食物就变成了酸性物质,人就想躺一会,躺也躺不住,躺也酸,又爬起来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头懵、浑身胀,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状态。
所以,《黄帝内经》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吃得少补气。
饭后不渴为味淡
味道为什么要淡?我们买回来的鲜鱼、鲜肉,如果给它撒点盐,过不了多久就会出很多水,这叫脱水。拌凉菜、拌西红柿的时候,如果早半个小时放糖和盐,一会儿就会脱水,因为糖和盐这些东西都味厚。人的细胞也是如此。
为什么要淡?因为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它的咸度、鲜度和甜度正好满足人的细胞需要的时候,人吃完了饭不渴。当感觉到渴的时候,味就重了。为什么呢?因为食物进去以后已经出现了细胞脱水。相反,吃饭吃得很淡,吃完以后不需要喝水,这说明味道掌握对了,这和现代医学恰恰出现了一种巧合。现代医学规定每天吃盐不能超过6克,要拿勺量,超过量就错了,因为现代病很多是吃盐吃多了。实际上,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它说明白了。
4、饮食养生有那些方面
6/7分步阅读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阴阳偏性(指寒性体质或寒病,热件体质或热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质也有寒热温凉之分。阅此,对食物宜忌也不一样,了解各种食物的性质及对人的作用,将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2/7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身体条件不同,对合理化的饮食要求也有差异,但总的原则是:品种多样化,达到互补;摄入适当,忌暴饮暴食;烹调适当,防止破坏营养;实行定时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无毒、无害、无污染,卫生清洁。
3/7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养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
4/7
怎样搭配饮食才能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粗、细粮合理搭配 有些粗粮的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细粮高,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粗、细粮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又可增添多种风味。如玉米面和面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杂合面窝头(玉米面、豆面、小米面、面粉)、绿豆干饭、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国民间喜食易做的食物。
5/7
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选配谷类蛋白质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例如馒头、花卷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窝头、丝糕配面汤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质得到互补。
6/7
蔬菜的多品种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各种蔬菜含营养素的多少和种类不一,在选择蔬菜时,应特别注意选食含钙、铁和维生素B2、C及胡萝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种应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个品种,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绿叶蔬菜,此外,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蔬菜也应尽量食用。在缺菜地区和缺菜季节,多吃些豆芽,特别是绿豆菜,也可以补充维生素。
7/7
副食的荤素搭配 副食是摄取多种营养素的主要来源,也只有采取多品种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证全面充分地供给人体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荤素搭配,是副食调配上的一个重要原则。例如面筋、豆制品与动物蛋白质搭配,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它们再与蔬菜搭配,又使我们获得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在平衡膳食中,豆类和动物性蛋白质的数量最好能占全部蛋白质供给量的三分之一。
5、什么是饮食养生?我们该如何正确养生?
现在的人都讲究养生,那么什么是饮食养生呢?简单来说,饮食养生就是咱们所说的食疗,我们根据个人体质,严格而科学地指定一日三餐,根据食物种类和重量,做一个科学搭配,从而使它发挥营养均衡的效果。饮食养生是大部分现在人越来越追求的一种养生方法,市面上饮食养生的食谱林林种种,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健康正确地养生呢?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慢慢摸索,找到合适自己的饮食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是一种健康地调理自己身体的方式。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对身体进行调整,调整身体的机能与体质,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当然了,食疗即饮食养生还能为身体供应多种科学而健康的营养物质,给予人体细胞足够的养分和必须的物质,进而修复了身体,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
我理解的正确的饮食养生,要因人而异,要科学严谨。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个清晰明白透彻的了解。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养生。第一,我们要保证规律的正常的一日三餐。定点定量,早餐要吃起来像个小皇帝,午餐管饱管量,晚餐尽量少;第二,我们的食物讲究荤素搭配,尽量购买绿色食品,讲究卫生,合理进行荤素搭配;第三,我们要坚持进食八分的原则,八分饱给胃留下合适的剩余空间,这样能够促进消化功能作用的发挥,减缓衰退过程。
当然,正确的养生方法不仅仅只有饮食养生,还有运动养生以及一些好的生活习惯的辅助。多走走路,多动动腿,多喝喝茶,多泡泡脚,多晒晒太阳,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我们的养生,希望大家都能养成。
6、什么是膳食平衡养生法?
根据现代平衡,使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及营养的摄入和热知量的排出,都要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太多或不足都会损害健康。饮食过饱,损伤肠胃,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甚至胃涨等;饮食过多,营养不良,可引起机体功能减退,体力下降;饮道食偏嗜,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可致某些营养素缺乏症及肥胖症。平衡养生法,要求膳食平衡,即膳食中应包括有人体需要的所有的营养素,而且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搭配适当,与机体的需要基本保持平衡。
也就是说,首先要食物多样化,没有内多样化就谈不上平衡;其次要求营养素的种类全,如品种单一,无法平衡;最后是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与人体组织的需要相统一,不协调也就不平衡。只有坚持平衡膳食,才能维持人体健康,才是科学的膳食。平衡养生法,要求人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如果违背自然界的四时变化规律而使人体失去这些平衡,人体就会患病容。
7、怎样通过饮食来养生?
人们的口味千差万别,酸、苦、甘、辛、咸,各不相同。中医养生认为知,为了健康,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
甘:中医认为,甘入脾,且甜。食甘味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中医讲“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道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辛:中医认为,辛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版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因属阳,所以热证患者慎食。如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权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8、养生应该保持什么状态?饮食和生活方面
范围太大,一两句话说不明白,可以参照《黄帝内zd经》进行养生保健。我知道一点其中的内容,说一下,就当抛砖引玉。
1,顺应天时。中医认为,四季(其中每季度的最后十八天归在一起)对应五行,五行对应五脏,比如春天保养肝脏,事半功倍内,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
2,睡眠。有提到说春夏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各个时辰里的,五脏休息保养的时间。
其他很多,不好一一列明,如果有兴趣,可以读读。传统中医,如果学的好的那些中医医生,一般保养都挺好,都挺长寿的。这几天听广东中医大的教授讲课,那个时容候五十多的人,感觉就四十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