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期于永寿,大福得自中和”出自哪里?
0
2、古代诗人寄语于诗词的养生之道你知道多少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高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
养心法:"不畏复不忧"
《自觉》白居易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切勿"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否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七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切记"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真言,从"养心"开始自己的"养生"路。
饮食术:"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宋 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喝茶、煲汤"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仅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中的粥就有50多种,可见中医对喝粥的重视程度。
睡眠法:"不觅仙方觅睡方"
《无题》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金标准。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很多养生理论一直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有几十种疾病都和长期睡眠不好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等
白藜芦醇有通血管,激活细胞、抗氧化、安眠益寿的作用,是养生养寿的好帮手;
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寿世保元》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蒲虔贯
以上供参考。
3、健康于养生一起学习
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
神色晦暗、精神知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薏米红豆加桂圆
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薏米红豆加百合、莲子
胃中寒痛道、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红豆加生姜
肾虚:薏米红豆加黑豆
脚气:薏米红豆加黄豆
咳嗽:意米红豆加梨
食欲不振、身体羸瘦:薏米红豆加山药
泄泻、腹痛专、糖尿病:薏米红豆加南瓜
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薏米红豆加芡实属
孕妇: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
产妇: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
4、关于养生的句子
健康幸福
胡秉言
健康是每个人最大的财富
婚姻是家庭的最美音符
儿女是父母的最大骄傲
和谐是百年中最美幸福
身体健康方能长命百岁
相敬如宾方能举案齐眉
紫燕绕梁方能其乐融融
相互包容方能门庭生辉
5、什么是养生
6、什么是养生?
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知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道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内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容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7、注重于养生,那么如何正确的养心呢?
我认为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我们能够保持安静一段时间。如果我们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修身养性的方式首先就要入静,只有我们进入了安静的状态,才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心声,让自己慢慢的变得对于什么事情都不会有情绪上巨大的转变,如果真的做到任何事情都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修养内心的境界就已经达到了。当然,我们在修养内心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驱除内心当中的杂念
如果想要进入一个相当的状态的话,那么首先要驱除内心当中的杂念,比如说我们在静坐养心的时候,如果脑子里的杂念太多,那么很容易就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混乱,这样也就没有办法很好的入定了,在这里我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那就是在静坐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两只手握成拳头状,内心的意识集中在自己的鼻子部位,这样可以更快的帮助我们入定。
2、选一个安静的环境
环境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有着直接干扰的因素,所以我们要想正确的修身养性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那么尽量找一处静谧的空间让自己来练习,当然我们所说的这种静谧的空间,不一定需要花费多大的金钱可以换来,其实在自己家里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练习。
3、注意保证良好的休息
如果我们没有休息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心情越来越毛躁,这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干扰作用的,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保证良好的休息,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应该保证6~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如果睡眠质量不好的话,应该先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
8、养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们常将养生保健活动称为“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道”指法则、原则;“术”则指具体方法、手段。其特点是蕴育在日常诸多行为之中。 中国传统的“延年益寿”之法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或“道生”。“卫生”是保卫生命之义;“养生”是养护生命之义;“厚生”是厚待生命之义;而“道生”则是要求以上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规律。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养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 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其内容自然会贯彻到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这就必然涉及到各种文化现象,因此古代养生的内容多分散在许多文化范畴之中,如医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学文化等。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他们的养生活动在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养生需要了。
9、什么叫“因时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