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 养生

饮食 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7 04:30:32

1、中国人的饮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的确,在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中,没有比饮食更为重要、更令人关注的了。

从本质上说,人类对饮食美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追求。反过来说,对这种价值追求不同,也就导致不同饮食文化的出现。中国传统饮食养生,就是一种由于独特的价值追求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并非只是口腹之乐,诸如对玉盘珍馐、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实实在在的养生健身和延年益寿价值。这种文化的内涵在于,通过饮食的调养来补益人体之精气神,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关系,使人体内部系统和器官功能协调平衡,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说过一段道尽饮食养生之旨的话:“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禀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为用者也,入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内贼,是得养生之道矣。”(《遵生八笺》)

从历史渊源来看,饮食养生堪称所有养生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种。

“神龙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务训》)这表明古代先民在饮食上通过主观能动性来注意避害就利,这种意识和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动物的择食本能,并包含了人类饮食养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说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汤液经》,以论饮食调配烹饪养生之道。两周之时,饮食养生已经上升为一种以五行学说为构架的理论认识。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和医学理论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黄帝内经》,更将饮食文化置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总结并提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食饮有节”。先秦时期所奠定的饮食养生文化,在汉唐时期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张仲景、孙思邈以及崔浩、刘休等人,愈发注意探究各种食物的养生遣疾价值,并特别讲究饮食卫生。宋元时期,陈直、邹铉、忽思慧等人,比较强调食养食补食调之道。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写了中国第一部饮食养生学和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选收历代朝野食养食疗之精粹,重视饮食避忌问题,实乃古代饮食养生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明清时期,饮食养生更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饮食养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龚廷贤和清代的曹庭栋、顾仲则等。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珠宝奇葩。从价值取向来说,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惟养生利生为务的目标追求,是独特的。从饮食文化结构看,食养与食疗,药养与药疗是相互依赖、关系密切的两个层次,而食与药在很多情况下又密不可分。从中国饮食养生的主要原则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食饮有方,二是食饮有节。前者包括对饮食配伍、滋味、烹调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则,是对食物要求而言;后者则是对进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饮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调和、烹调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则。食饮有节,包括饮食有节制和节度,如因时以食、因时调节、饮食避忌、饮食所宜以及食后保养等。

这些都是几千年来聪慧的中国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2、什么是饮食养生

3、饮食养生的作用是什么?

补充营养

饮食在进入人体以后,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窍等的作用。人体所需的营养物抄质,必须依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各袭种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

“精气神”的物质基础

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只有机体营百养充盛,精、气才会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治疗疾病

食疗往往比药疗的效用来得好。能够度用于疾病治疗的食物很多,如猪骨髓可补脑益智、山楂消食积、大蒜治痢疾、当归羊肉汤治产后血虚、赤小豆治水肿等。

抗老防衰

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知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饮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过补肾益气、滋肾强身道而产生的。肾的精气不足,会导致牙齿松动、须发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征象。

4、饮食养生有哪些作用?

1.补充营养:饮食在进入人体以后,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来毛、九窍等的作用。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必须依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各种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

2.“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只有机体营养充盛,精、气才会充足,神志才能健旺源。

3.预防疾病:《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百内,邪不可干”,说明人体正气充盛,邪气就不能侵袭使人致病。要正气充盛,就要合理安排饮食,这样机体所需营养才能保证,五脏功能才可旺盛。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如钙度质不足会引起佝偻病,维生素缺乏会产生夜盲症、脚气病、口腔炎、坏血病、软骨症等。

4.治疗疾病:食疗往往比药疗的效用来得好。能够用于疾病治疗的食物很多,如猪骨髓可补脑益智、山楂消食积、大蒜治痢疾、当归羊肉汤治产后血虚、赤小豆治水肿等。

5.抗老防衰:对于老年人,必须问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饮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过补肾益气、滋肾答强身而产生的。肾的精气不足,会导致牙齿松动、须发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征象。

5、吃什么可以养生

1.西兰花曾被叫做蔬菜皇后,可见其营养之高。西兰花中含有黄酮醇,它具有增强体质和防癌的作用。绿菜花所含的黄酮醇能很好地保护心脏,并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15%~20%。

2.花生被誉为长寿果,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长寿食品。其中含有的赖氨酸能防止过早衰老。而花生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钙,对中老年人的骨骼有着积极的作用。

3.燕麦,非常健康的谷物类食品,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食用。几乎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强力营养成分,比如植物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膳食纤维、矿物质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

4.蕃茄中的茄红素是强效的抗氧化剂,可以对付内外的老化问题,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B2以及刚刚提到的茄红素,都能起到改善动脉硬化、预防癌症的作用。

5.猕猴桃、柑橘类水果一定要长期食用,因为这类食物中富含大量的维生素C,这种维生素能够对抗体内的自由基,对皮肤有着滋润美白的功效。

(5)饮食 养生扩展资料:

我们把居民日常吃的米、面粉称作细粮,把玉米(面)、小米、高粱、豆类和薯类等称作粗杂粮。粗杂粮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丰富,玉米、薯类等粗杂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营养学家认为,每周至少吃3次粗粮,会对健康有所帮助,也使人的肠胃更健康,食欲更强。

我们知道,不同品种的粮食其营养价值也不尽相同,其中,粗粮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如燕麦富含蛋白质;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萝卜素;豆类富含优质蛋白;高粱富含脂肪酸及丰富的铁;薯类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粗粮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如玉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黄金作物”,其纤维素比精米、精面粉高4~10倍。纤维素可加速肠部蠕动,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绿豆味甘性寒,有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的作用;谷类蛋白质缺赖氨酸,而豆类蛋白质缺蛋氨酸,谷豆混合,蛋白互补,营养翻番。

6、什么是饮食养生?我们该如何正确养生?

现在的人都讲究养生,那么什么是饮食养生呢?简单来说,饮食养生就是咱们所说的食疗,我们根据个人体质,严格而科学地指定一日三餐,根据食物种类和重量,做一个科学搭配,从而使它发挥营养均衡的效果。饮食养生是大部分现在人越来越追求的一种养生方法,市面上饮食养生的食谱林林种种,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健康正确地养生呢?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慢慢摸索,找到合适自己的饮食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是一种健康地调理自己身体的方式。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对身体进行调整,调整身体的机能与体质,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当然了,食疗即饮食养生还能为身体供应多种科学而健康的营养物质,给予人体细胞足够的养分和必须的物质,进而修复了身体,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

我理解的正确的饮食养生,要因人而异,要科学严谨。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个清晰明白透彻的了解。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养生。第一,我们要保证规律的正常的一日三餐。定点定量,早餐要吃起来像个小皇帝,午餐管饱管量,晚餐尽量少;第二,我们的食物讲究荤素搭配,尽量购买绿色食品,讲究卫生,合理进行荤素搭配;第三,我们要坚持进食八分的原则,八分饱给胃留下合适的剩余空间,这样能够促进消化功能作用的发挥,减缓衰退过程。

当然,正确的养生方法不仅仅只有饮食养生,还有运动养生以及一些好的生活习惯的辅助。多走走路,多动动腿,多喝喝茶,多泡泡脚,多晒晒太阳,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我们的养生,希望大家都能养成。

7、日常饮食中怎样保健养生?

1.巧食五味养脏腑:五味指“甘、酸、苦、辛、咸”,并泛指各种味道。祖国医学认为“五味稍薄,令人神爽”。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要过于追求味浓,以味正好却又稍逊为宜。否则,甘多伤脾,酸多伤胃,苦多伤心,辛多伤目,咸多伤筋。只有食入适量,且与季节相符,如甘宜四季食用,酸宜夏季食用,苦宜秋季食用,辛宜春季食用,咸宜冬季食用,方可保养五脏六腑,保持健康长寿。

2.知冷知热暖心田:古人云:“热食伤骨,冷食伤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所以吃东西时不因过冷而追求热食,不因过热而追求冷食。食物过热,宜待温后食之,以防伤其血脉,损其牙齿;食物过冷,宜腹暖后食之,以防腹冷造成饮食不消,伤及脾胃。而暖腹当以热食为主,按中医“五行”而言,肾脏属水,因水性常冷,所以应在吃东西之前,先以暖食暖之,后吃冷物。尤其在盛夏季节,因体内伏阴,更宜如此,才能强体健身。

3.用“小嘴”吃饭,用“大嘴”喝水:1吃饭时应对饭菜慢慢品味,细嚼慢咽,利用牙齿的咀嚼功能减轻肠胃等消化器官的工作量,在保护肠胃的同时,又起到固齿的作用。

2少食多餐是饮食保健的重要原则。用“小嘴”吃饭时,每次的量不要大,但食品的种类要丰富,此所谓“少而精”。如果一段时间后肚子感到饿了,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再吃一次。胃病患者靠“少食多餐”的办法可以对胃进行保健,健康人也会有少食多餐的好处。

3微闭双唇吃饭,是饭桌上的一种礼貌,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文化修养。用“小嘴”吃饭,既克服了“狼吞虎咽”的不良吃相,又避免发生令人听后十分刺耳的牙齿与食物的摩擦声。

用“大嘴”喝水也有其保健含义:

1水是不含热量的最佳饮料。既比市场上出售的果汁饮料、可乐饮料便宜许多,又不会因喝水而引起象喝果汁等饮料时一样的“上火”或“越喝越渴”的感觉。

2用“大嘴”喝水,指的是尽量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对皮肤美容和健美身材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有人称:“本人不吃饭,就是喝凉水也长肉”,这只是一句戏言。说这话的人其实并没有按其所说的去做,如果其果真这样去做,那么“喝凉水”一定会满足其愿望。

3用“大嘴”喝水,也指应经常喝水。经常喝水可以起到祛火解毒、排除体内污物、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保持皮肤弹性等保健作用。

喝水还泛指饮茶,喝味道鲜美、清淡爽口的菜汤或肉汤。尤其是某些专业人员更应注意大量饮水。如搞激光照相排版的工作人员,由于长年面对计算机屏幕,受其微量辐射,应经常性的多饮茶、多喝水,以使进入身体内部的有害物质尽快排出。

8、饮食养生有那些方面

6/7分步阅读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阴阳偏性(指寒性体质或寒病,热件体质或热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质也有寒热温凉之分。阅此,对食物宜忌也不一样,了解各种食物的性质及对人的作用,将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2/7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身体条件不同,对合理化的饮食要求也有差异,但总的原则是:品种多样化,达到互补;摄入适当,忌暴饮暴食;烹调适当,防止破坏营养;实行定时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无毒、无害、无污染,卫生清洁。 

3/7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养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 

4/7

怎样搭配饮食才能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粗、细粮合理搭配 有些粗粮的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细粮高,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粗、细粮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又可增添多种风味。如玉米面和面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杂合面窝头(玉米面、豆面、小米面、面粉)、绿豆干饭、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国民间喜食易做的食物。 

5/7

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选配谷类蛋白质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例如馒头、花卷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窝头、丝糕配面汤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质得到互补。 

6/7

蔬菜的多品种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各种蔬菜含营养素的多少和种类不一,在选择蔬菜时,应特别注意选食含钙、铁和维生素B2、C及胡萝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种应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个品种,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绿叶蔬菜,此外,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蔬菜也应尽量食用。在缺菜地区和缺菜季节,多吃些豆芽,特别是绿豆菜,也可以补充维生素。 

7/7

副食的荤素搭配 副食是摄取多种营养素的主要来源,也只有采取多品种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证全面充分地供给人体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荤素搭配,是副食调配上的一个重要原则。例如面筋、豆制品与动物蛋白质搭配,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它们再与蔬菜搭配,又使我们获得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在平衡膳食中,豆类和动物性蛋白质的数量最好能占全部蛋白质供给量的三分之一。

9、中国人的饮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的确,在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中,饮食是最为重要、最令人关注的了。

从本质上说,人类对饮食美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追求。反之,对这种价值追求的差异,也就导致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养生,就是一种由于独特的价值追求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口腹之乐,诸如对玉盘珍馐、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实实在在的养生健身和延年益寿价值。这种文化的内涵在于,通过调养饮食来补益人体之精气神,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关系,协调平衡人体内部系统和器官功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说过一段道尽饮食养生之道的话:“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禀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为用者也,入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为五内贼,是得养生之道矣。”追究历史渊源,饮食养生堪称众多养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种。“神龙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这表明古代先民在饮食上依靠主观能动性来注意避害趋利,这种意识和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动物的择食本能,并包含了人类饮食养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说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汤液经》,以论饮食调配烹饪养生之道。西周时,饮食养生已经上升为一种以五行学说为构架的理论。《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和医学理论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将饮食文化推倒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总结并提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食饮有节”。先秦时期所奠定的饮食养生文化,在汉唐时期得到了更深的补充和完善。张仲景、孙思邈以及崔浩、刘休等人,更加注意探究各种食物的养生价值,并特别讲究饮食卫生。宋元时期,陈直、邹铉、忽思慧等人,着重强调食养食补食调之道。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写了中国第一部饮食养生学和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选取历代朝野食养食疗之精粹,重视饮食禁忌问题,实乃古代饮食养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时期,饮食养生更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阶段,饮食养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龚廷贤和清代的曹庭栋、顾仲则等。

总之,中国古代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瑰宝奇葩。探求其价值取向,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惟养生利生为务的目标追求,是独特的。探求其饮食文化结构,食养与食疗,药养与药疗是相互依赖、密切相关的两个层次,而食与药在很多情况下又紧密相连。从中国饮食养生的主要原则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食饮有方,二是食饮有节。前者包括对饮食配伍、滋味、烹调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则,是对食物要求而言;后者则是对进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饮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调和、烹调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则。食饮有节,包括饮食有节制和节度,如因时以食、因时调节、饮食避忌、饮食所宜以及食后保养等。这些都是几千年来聪慧的炎黄祖先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与饮食 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