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 秋季

养生 秋季

发布时间:2020-07-17 04:29:23

1、秋季如何养生?

补水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之前各饮水200毫升,白天两餐之间各饮水800毫升。
餐桌上的汤是不能少的,以补足水分。牛奶、豆浆有补益气血、滋润皮肤毛发之效,因此每天千万不要忘了喝。此外,还要多吃些水果,如梨、苹果、西瓜、香蕉、桃子、甘蔗、葡萄等,多食一些纤维多,水分足的蔬菜,如萝卜、番茄、白菜、百合、藕等。少吃姜、葱、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以及熏烤食物。

2、秋季适合养生吗?

建议要把握三个重点:
1.降火去燥秋季的气候骤然转凉,知导致夏季储存在体内的热量不易散发;加上秋天雨水较少,天气乾爽,人体容易有虚火,产生「秋燥」,而有喉咙肿痛、脸上长痘等上火症状。因此,可以继续吃绿豆汤、龟苓膏、蜂蜜等降火去燥的食品。这个时节也要多喝水,帮助去燥。
2.滋阴润肺秋季养生要注意养肺,可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白木耳、甘蔗、燕窝、道梨、芝麻、藕、豆浆、核桃、糯米等。另外回,秋天饮食要少吃辛味食物,例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以免伤害肺气。
3.健脾养胃
经过一个夏天,吃多了冰凉的食物,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加上「白露」过后天气转凉,容易损伤脾胃,因此秋季饮食不能忽略健脾养胃的重要。推荐:白色食物补脾入肺经,这答时节可吃白木耳、山药、百合、莲子等食物。
另外可多吃五谷杂粮、富含胶质的食物。强健身心 。

3、秋季养生有哪些原则?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很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因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必须留心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1)起居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大便亦易干结。这时应留心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秋令气温多变,哪怕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减。

(2)饮食摄养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

秋燥津液易伤,导致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留心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信,肠胃及伤”。

(3)精神养生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发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4)运动护养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

(5)保健防病秋季是肠炎、痢疾、乙型脑炎等病的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留心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4、在秋季应该怎么养生?

秋季,气候由热转凉,阳敛阴生,万木日渐萧条,故养生者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

精神调养

秋应于肺,悲忧易伤肺。秋天气候渐燥,气温渐降,草木凋零,人心中易引百起垂暮、凄凉之感,产生忧郁或烦躁等情绪。因此,秋季养生首先要保持内心宁静,收敛神气,忘却一切忧愁,培养乐观情绪。

起居调养

早卧度早起,适当增加衣服,以防秋凉。

饮食调养

以滋阴润肺为主,预防秋燥,适当多食芝麻、糯米、核桃、蜂蜜、乳品、甘蔗、楷杷、菠萝等柔润食物。同时,秋季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水果,以收敛补肺;少食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及冰棒、冰淇淋、烈酒等刺激性强的饮食。

运动调养

秋高气爽,正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期。要加强体育锻炼,坚持晨炼回,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但应避免因过度剧烈运动造成大汁淋漓,津气耗散。

防病保健

秋天也是肠炎、痢疾、疟疾等病的多发季节,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做好预防接种,服预防药;坚持用凉水洗脸、答热水泡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适当多服些维生素和滋阴益气、宣肺化痰的中药,以缓解秋燥对人体的影响。

5、秋季应该如何养生?

立秋后,防暑、防秋燥,收阴养肺是养生的主要方面。
炎热之中
仍需防暑
原所贤介绍,立秋后,气温会出现白天很热,而夜晚比较凉爽,早晚温差变大。而自然万物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变为阴盛的转折点,人体阴阳代谢自然也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饮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御寒。
调节心情
谨防秋燥
原所贤介绍,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重视预防。
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立秋后基本上是以温燥为主,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早卧早起
少辛多酸
提起养生,日常起居和饮食自然是重中之重,原所贤医生指出,立秋后,大家应在饮食起居上进行调整,夏季的饮食结构和起居时间已经不适合这个节气的养生了。
立秋之际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做到“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另外,昼短夜长,天气又凉爽,人们往往比较贪睡,睡多了情绪会变得萎靡,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此节气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
原所贤介绍,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少辛多酸”,即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食品,多吃酸性食品(肝五味主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阳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此外,进入秋季,早晚凉爽的气候会让很多人有运动的愿望,但原所贤医生提示,在秋天“养收”的时候,也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要以“不要过汗”为原则,因为此时大量出汗容易伤阴。

6、秋季该怎样养生

俗语“吃脑补脑”,吃煲羊头能辅疗“头风”等疾病。另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中医书上有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栗子有“干果之王”的誉称。秋季蒸制栗子糕果食用,有补肾强筋,健脾养胃的功效。
栗子煮粥吃,能补中气,单独蒸、炒,剥壳而食,不仅口味好,而且营养价值高。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过后就是“立冬”。俗语“补冬不如补霜降”。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
水果作为时尚食品,尽人皆知。然而,水果也可以作为补品,如秋季的梨子和柿子
老年人除了不要秋冻,核心的问题是饮食的选择和搭配,有以下几方面:
防寒温里
每日的早餐,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枣和干姜、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浆、胡辣汤、羊肉汤、醋熘白菜、糖蒜等。
排湿祛风
遇有风雨阴湿天气或者体内有湿、大便稀的情况,应增加祛风排湿的饮食,如选用大米、扁豆、红小豆、薏米、莲子、栗子、葱、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润燥滋阴在干燥天气或口干舌燥、大便干的情况下,应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品种能增强免疫力,可选用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莲菜、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蒸鸡蛋羹等。
秋季如何养生?收敛阳气
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敛阳气,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
五味调和
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应注意如下关系:辛辣味与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约的;甘甜味与咸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约的;咸味与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约的等。以上归纳概括为:防寒温里排温气;润燥滋阴增正气;降温降暑敛阳气;五味调和少疾病。
特别是在秋季这样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这时,如果不注意,会很容易得病。因此,在秋季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那么,来看看我们为您介绍的部分秋季食物。
海藻——海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而海苔更是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藻糖酸,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姜——姜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镇咳、退烧、减轻疼痛,还能有效抑制疾病。姜是一种很好的抗毒物质,能杀菌和抗霉菌,是治疗风寒和流行性感冒的有效食品。
水果——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对于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疗效。
大蒜和洋葱——大蒜和洋葱能够使人精神畅快,增强人体免疫力。大蒜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常吃大蒜和洋葱会还可使人体呼吸顺畅。

7、秋季养生的养生

食物治疗肾虚效果十分明显。治疗肾虚应该以温补为主,服用温补的药材,容易导致身体燥热,食物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达到补肾不伤身的效果。

与养生 秋季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