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巧梅养生科普

巧梅养生科普

发布时间:2020-07-17 02:13:16

1、养生菌是什么?

养生菌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的食用菌类。

蘑菇作为菌类一直深受大家的欢迎,但是食客们喜欢它是由于蘑菇的口味独特,医生们喜欢是由于蘑菇能够入药对人体有好处,养生人群喜欢是由于蘑菇中富含维D和矿物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

在蘑菇这个大类下,分为许多不同种类的蘑菇,今天就来介绍对人体功效最大的三类蘑菇。

香菇降低胆固醇

香菇作为市面上最面熟的一种菇类,其营养价值也是很高。

香菇中含有维生素D和氨基酸,这两种元素的成分远远高于任何一种水果蔬菜,并且这两种元素都能够转化为分子被人体所吸收。

香菇当中存在的香菇嘌呤能够降低胆固醇,所以在清洗香菇的时候千万不能用热水,一定要用凉水才能完全保存香菇嘌呤的价值。

金针菇降低血脂

金针菇经常是被爱美人士用作减肥的好材料,没错,金针菇脂肪含量非常少是可以帮助减肥。

但是金针菇中含有的蛋白质以及多糖核酸能够降血脂,清除血液里的杂质,对于三高人群来讲金针菇也是一个非常健康的食品。

蘑菇被广大人们喜爱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它营养价值高,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丰富;第二蘑菇的烹饪方法简单,基本上人人都能做;第三蘑菇的储藏方式简单,也不易变质,但是蘑菇虽好还是不要太贪吃,吃过了对人体的胃部会有伤害。

猴头菇治疗失眠

猴头菇相信是最近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了,以此为原料制作的饼干、米稀、饮料等等也都在超市热卖中。

而让它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在治疗失眠方面非常能够有功效,能够促进人体神经细胞的生长,从而导致平衡脑部血液让人能够安睡。

除了治失眠,猴头菇中丰富的纤维素,还可以有效帮助肠道蠕动,治疗消化不良等症状。

2、那些爸妈朋友圈里的养生文章,真的靠谱吗?

是不靠谱的,我们应该告诉父母不要相信。

现在的微信朋友圈都已经被一些骗子刷屏了,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有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一刷朋友圈,养生谣言铺天盖地,在这些养生理论指导下,我们活得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却依然该脱发的脱发,该早衰的早衰。说到底,还是伪科学养生惹的祸。伪科学主要是指一切宣称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缺乏支持证据的所谓理论和假设,在朋友圈中,养生伪科学主要指广泛传播的关于养生健康的伪科学。

这些东西都是假的,都是为了赚那些老年人的钱而弄出来的,因为老年人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健康。而这养生伪科学爆款文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他们诞生在三流情感杂志,报纸中缝广告以及午夜FM,他们跟进互联网热潮,高举互联网+旗帜,抱紧微信大腿儿,摇身一变,成为父母朋友圈里绝对的权威。养生伪科学的内容来自于国外替代医学信息借鉴和国内健康相关研究信息的部分抓取和放大。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些有科学依据的文章的断章取义,他们只会用对自己有利的一部分。准备好了文章来源后,大数据造假上场,各大自媒体进行内容输出之外,还有很多医药公司会请写手,门槛并不高,在各平台搜索养生文章征稿可以发现不少养生科普类征稿的群组。我短期浏览了家人朋友馈赠的大量癌症伪科学文章,三观尽毁,最终总结出了伪科学文章的几大特点,可以让大家即使看不懂文章内容,也能轻松识别绝大多数伪科学文章。

3、怎样才能让中医科普深入人心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外,还在于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由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国度,破除迷信,揭穿江湖游医骗子的种种欺诈伎俩和冒牌“养生专家”的误导,显得格外重要,否则拱手相让,其结果将是历史的倒退,百姓健康遭殃;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中医养生之道和“治未病”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第三,中医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走出国门,为群众所用,必须依靠中医药科普作为中介——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中医科普的重要。因此,国医大师邓铁涛道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中医学呼唤科普”。 做好中医科普,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即是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这样具有两翼的科学才能腾飞。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重科研,轻科普,不仅有人认为科研是大字辈的“大内科”,科普是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例如在“一要”中,马有度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应该有两种高水平的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国外研究生毕业,不少都要交两篇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称科普作家是科技队伍中的“特种兵”,是什么都能干,善于打硬仗的人。从“治未病”的角度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工”。 那么,解决了对中医科普认识上的问题之后,然后就是如何提升中医科普能力。马有度在其后“九要”中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科普要突出实用性。例如,马有度说:“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受众的实际情况,适合受众的实际需要;所谓‘用’,就是你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要适合应用,受众学了之后,拿来就能用。换句话说,读者读了你的文章,听众听了你的讲座,观众收视了你的电视节目,不仅从中学到了自己实际需要的中医药知识,而且用得上,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铺天盖地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信息,群众不仅变得越来越实用,而且越来越实惠,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对我有用就行。所以它要求普及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切合群众养生保健实际,切合群众养生保健需求,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密切相连,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二是强调通俗性。通俗是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要方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这是因为,中医科普作品的对象非同学术论文,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属于外行人,所以一定要从专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让大家都能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此,马有度认为,中医药科普创作有两个大忌:一忌教材翻版,二忌论文搬家。要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浅显地表达出来,必须做到通俗,才能使外行人明白,也就是常说的深入浅出。在内容上要适应读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切忌用过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教,要多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知识和比喻说明道理。在结构上,说理要清楚,主次要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切忌故弄玄虚。在语言文字上,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要善于用群众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举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使读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也最感兴趣。另外,中医药科普还要求区别对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三是讲究艺术性。科普作品,不仅姓“科”,而且姓“文”。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赏,要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从而达到最佳普及效果。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为提高趣味性,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善于运用比喻,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联系寓言典故,成语谚语,来解说医学道理,启发人深省,可使作品增添奇异的光彩。 四是重视技巧性。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科普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去发掘金库,提炼精华,既要古为今用,又要西为中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中西互参,优势互补。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长文章,报刊难采用,读者不喜欢,短文章,报刊常采用,读者也爱看,特别是属于“豆腐干”的千字文,大众尤其喜欢。写好千字文,马有度提出了“三精心”的要点。一要精心标题,常言道:“买书看书名,阅报看标题”。标题的锤炼,可以占到文章50%的效果,尤其是精彩的标题,可以迅速抓住读者,引起强烈的兴趣,使人们产生一读为快之感。二要精心写作,这是进行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点。他论述道:“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值得我们借鉴。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小巧、俊美,像凤头一样;中心段落要充实、丰满,像猪肚一样;最后结尾要响亮、有力,像豹尾一样。三要精心修改,初稿完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修改。先读给亲友听,送给专家审,自己更要反复看,修改增删。正如马有度所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4、老人家总是被养生谣言给欺骗,该如何让他们不要相信?

老人家知道养生的一些传言,一方面是通过同伴互相告知的,另一些可能是看手机上的朋友圈广告或电视上的保健品营销广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达到让父母不再轻信外人说的养生谣言的目的。

第一,设法阻断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或者给他们推荐你信任的养生公众号。完全让老人不关注养生可能做不到,既然这样的话还不如主动给他们推荐正规的养生问题推送公众号,这样不仅可以让老人学习到正确的养生知识,还可以避免他们被骗,乱购买一些不合格的低劣昂贵保健品。第二,要经常灌输给老人有病要去医院治疗,医院比所谓的江湖骗子靠谱的观念。

第三,摆证据。收集一些其他老人被骗的事例说给老人听,最好是身边人亲身发生过的例子。告诉他们乱服药或乱使用不合格产品会对身体造成更大损害,不仅花了钱还得不到治疗,让他们免于被蛊惑。

第四,如果有心的话做儿女的可以自己多了解一些关于养生的小知识平时说给老人听。老人年纪大了,对于身体的保护肯定是处于迷茫且急切的状态,你要稳住老人的心神让他们不要乱,自己多了解一些保养身体的方法,这样老人心里也会有点谱,毕竟比起外人,父母还是更信任自己说的话。

最后,很多老人家注重养生,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为了不拖累儿女,不想让自己的身体给他们造成负担。所以,在此事情上做儿女的要尽量体谅父母,用平和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不要一味斥责他们无知迷信。

5、微信上很多的公众号推送养生文章,究竟可不可信呢?该如何判断?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养生的文章出自于公众号的个人见解,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

6、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

7、孙树侠教授主要科普过哪些食疗养生知识?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孙树侠教授的一档养生copy节目叫“养生堂”,她在节目里科普过关于科学喝水的观念,”水质偏软偏硬都不够好,只有具有黄金软硬比的天然水质,既适量含有矿物质又不过高;既能补充人体所需矿物质,又不会因为长期饮用高硬度水质而增加身体代谢负担。“这个观点对我们家影响很大,现在我们全家都喝符合黄金软硬比的水了,不但口感好,而且身体的感觉确实也比以前好,原来家里老人有”四高“,现在各项指标都好了不少。

8、微信科普到底靠不靠谱 眼下,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有关养生保健

微信里的保健科普看看还是可以的,但是一定不能认真。特别是推销保健品的,绝大部分都是夸大宣传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

9、医学科普,养生辟谣你踩雷了吗?

每天清晨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早睡早起的七大姑八大姨转发的各种标题党式养生文章,喝水时间表、XX地区猪瘟等等,不只是朋友圈,家庭群也是每天被各种养生文章刷屏,如果不回应,还要再私聊专门发给我,生怕我看不到。

其实父母盲目养生,只是为了自己能有个好身体,免得拖累儿女

那今天就列举几个常见的谣言,记得转给爸妈看看,让他们少花点冤枉钱吧。

吃蘑菇容易导致体内重金属超标

蘑菇确实有很强的富集重金属能力,但是现在市场上买的基本都是养殖的蘑菇,这些蘑菇生长在棉籽壳、麸皮等物做成的培养基中,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金属,超标就更是不可能了。而且蘑菇中含有的多糖能够抑制重金属分解,不会被人体吸收,所以放心大胆的吃蘑菇吧。

带隐形眼镜不能吃烧烤和火锅,会因高温融化致盲

隐形眼镜虽然薄,但是还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的,制作合格的隐形眼镜遇到高温也不会融化的,如果觉得眼睛干,可以打个哈欠眨眨眼,挤点眼泪就好啦。

吃黑芝麻能让头发变黑

防辐射服能帮孕妇屏蔽辐射

正常的家电辐射值很低的,无需通过防辐射的衣服来防护,电器的辐射值都是经过检验,符合国家标准了才会出厂,虽然防辐射服能屏蔽手机信号,但测得的辐射值是没有变化的,更不能说明它能防辐射哦。

与巧梅养生科普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