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句子《论语》
如果放轻松点吧,把事情想简单一点,不要太复杂,发现你的心情会慢慢放松吧.!.笑一笑吧~
2、《论语》哪一句是写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
孔子认为应采取正确的态度见于《论语》第一篇“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意思是: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该包涵,容忍,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什么言行导致别人的误解;应该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把事情做得更好,相信日子长了,最终人家是会理解的,不要耿耿于怀,更不能放弃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3、论语中有一句话的意思是"当自己生气的时候要想一下生气的原因"/请问原文是什么,急用!!!!!
印象里似乎没有这么一句……倒是有一句: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那个“忿思难”意为“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看起来和你想找的有些接近,不知道是不是。
4、《论语》中的养生名言有哪些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到过“三戒”,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就内是人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来养生。如果是青少年时期,机体发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频。如果是壮年时期,身体强容健达到顶点,力量充沛,脾气也大,切记不要与人争斗,以免伤人伤己。如果是老年时期,体质已经虚弱,就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
5、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句子
《学而篇第一》里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道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几千年前他就用如此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我一直隐而不能发的人生感悟.
6、论语六则原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7、《论语》中有关修养的名言警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四)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8、论语中论述做人的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论语》中有关修身养性的句子
《学而篇第一》里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道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几千年前他就用如此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我一直隐而不能发的人生感悟。
10、论语中哪一句是关于做人的心态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