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怎么抗疲劳
夏季养神
夏季养神,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调动心理影响生理,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无厌于日”,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宣泄。在谈到夏季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
养心就能安神
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这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特别是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入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状态。
若是在长夏,天气以湿热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人们会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易诱发精神病。
综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心脏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平静时,心脏跳动平稳;激动时,心脏跳动加快。心脏之所以与情志有关,又是由于“心藏脉,脉舍神”的结果。血脉充盈
,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旺盛;血脉亏损,心血不足,则常常会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眩晕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变异。由此看来,夏季精神养生的前提,夏季精神养生的基础是要保护好心脏。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饱满的精神风格
夏季要注意适应季节特点,在精神方面还要做到“使华英成秀”。保持恬静愉悦的心境,使人神清气和、胸怀宽广。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饱满的精神风格呢?
夏季饮食须知
夏季饮食宜清淡
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膳食宜清淡,这样才有助于开胃增食。清补的膳食一般总热量略低,其营养素的构成为两高两低(蛋白质含量宜略高、纤维素含量应较高,脂肪及糖的含量宜略低),因此以清淡食品、素食为主。主食宜用粳米、麦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饭和软食(亦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馒头、糕、面包、馄饨、水饺、冷面、蒸饺等),以及各种汤、羹、糊等。副食宜用味酸(以性凉或平最佳)或性味甘凉(或甘平)的肉类、禽蛋类、水产类、蔬菜类、瓜果类、乳蜜类等食物,并宜用酸甜类调味品。食物烹调应以凉拌、炒、蒸、煮、炖、烩为主,并保证盐分的适度摄入。
多吃一些能够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
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而利湿的食物,应在长夏时吃,因为中医学认为长夏多湿。那么,又有哪些食物具有上述作用呢?
西瓜:炎夏盛暑,吃上几块西瓜,不但能清热解毒,除烦止渴,而且能利尿,帮助消化,因此,夏天人们一定要吃上几块西瓜,特别是从事露天作业者或在室内高温环境下工作者,每天都应该吃一点。
西瓜汁是良好的美容剂,常用新鲜的西瓜汁涂擦面部皮肤等处,具有增强皮肉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增添光彩的功效。事实证明,在每晚睡前,用西瓜皮内侧擦皮肤一次,时间5分钟,次日清晨再用清水洗净,这样用一段时间后,可获护肤美容之效。
西瓜尽管好处很多,但也必须讲究吃的方法。如不要吃的太多,因为一次食之太多,大量的水分到胃里会冲淡胃液,降低胃酸,造成消化不良。一些人还喜欢吃冰镇西瓜,但不能吃冰镇时间过长的西瓜,因为口腔内的唾液腺、舌部味觉神经和牙周神经会因冷刺激而几乎处于麻痹状态,以致难以品尝到西瓜的真正味道。但更重要的是伤脾胃,引起各种疾病。一般地说,西瓜放进冰箱里不要超过3小时,这样既不伤脾胃,又能品尝到西瓜的真正味道。
苦瓜:历代名医皆认为苦瓜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作用。如李时珍说:“苦瓜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的功效。夏天,人易患中暑,加之多雨、湿热,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易腐烂变质,致使肠炎、痢疾等胃肠道疾患多有发生。所以,夏季常食苦瓜对身体极为有利。那么,又怎样吃呢?
用苦瓜做成凉茶,夏季饮用,清火消暑;
将苦瓜切成片,盐腌片刻,再加以肉糜,用蒜头、豆豉同煎,色美味鲜;
治中暑发热,用鲜苦瓜一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结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5~10克,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
烦热口渴,用鲜苦瓜一个,剖开去瓤,切碎,水煎服;
急性痢疾可用鲜苦瓜一个,捣烂如泥,加糖适量,和匀,2小时后将水滤出,冷服。
2、夏季怎样养生
3、长夏如何养生?
长夏是夏秋交际的时节,这个季节湿热多雨,防湿气防潮成为这个季节的养生主题,同时长夏出汗多,汗为心之液,所以长夏养心也很关键。
何为湿气
长夏指的是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内湿气最重的季节。湿气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养阳防湿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那么,在长夏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空调长夜开放温度过低,冷饮不忌口吃了还想吃,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晚上吹空调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长夏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防湿邪侵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在盛夏是心与之相应,而在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
所以,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长夏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大寒凉;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里又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患儿,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 夏季养心
在谈到长夏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
《黄帝内经》里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长夏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特别是长夏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状态,此时宜用针灸或手压“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上1/3交界处);“十宣”穴(位于两手十指尖端处),针刺放血。 长天气以湿热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人们会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易诱发精神病。 所以在长夏精神养生的基础是要保护好心脏;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还要做到“使华英成秀”。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上能够找到支撑点,让自己喜欢自己的工作,这样才会让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饮食调养
长夏的饮食调养相对于其他季节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当人在炎热的环境中劳动时,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 一方面机体营养素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素从汗液流失。不仅如此,长夏人们的食欲减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 由上可知,夏天的饮食调养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是: 蛋白质的补充
这是因为高温条件下,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汗氮排出增多,从而引起负氮平衡。因此,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给量须达100克左右,并注意补充赖氨酸。蛋白质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为好。 维生素的补充
这是因为热环境下维生素代谢增加,此外,汗液排出水溶性维生素增多,尤其是维生素C。有人测定,每毫升汗液中维生素C可达10微克,如排汗5升,则损失50毫克,此外汗液中还有维生素B1及B2。因此,在夏天人体维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标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大剂量维生素B1、B2、C乃至维生素A上等,对提高耐热能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 在新鲜蔬菜及夏熟水果中,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含维生素C尤为丰富,维生素B族在粮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含量较多,夏季人们可适当补充这些食物,亦可适当口服些酵母片。 水分和无机盐的补充
夏季气温高,当身体大量出汗或体温过高时,不但体内水分不足,而且还会流失大量的钠、钾。而缺钠可引起严重缺水,所以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多次,这样可使机体排汗减慢,减少人体水分蒸发量。炒菜时候盐要比平时多放一点,但任以清淡口味为主。
夏季饮食调养,除了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外,还必须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物,其中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而利湿的食物,应在长夏时吃,因为中医学认为“长夏多湿”。那么,又有哪些食物具有上述作用呢?
4、夏天应该如何养生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目的目的.
5、夏天该怎么养生?
1、晚睡早起
夏季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注意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很重要的。夏季日照时间延长,昼长夜短更明显,老年人在这个季节的作息时间不妨顺应自然界变化稍作调整,建议就寝时间在晚上10点之前,起床时间在早上6点左右左右。每天午时小憩片刻,但要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半小时为宜。午睡醒后不要立即起床,因为此时脑部供血量不足,会出现短暂的脑功能紊乱,使人感到头昏脑涨,最好静躺10分钟后再起床。
2、饮食清淡
饮食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及时的进行生活的护理,饮食的调节对我们的健康也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注意卫生夏季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差,所以饮食宜清淡,尽量多食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新鲜食品,尽量避免或减少吃隔夜食品,饮食也要定时定量,有规律,不能过饱与过饥,餐间可吃些新鲜干净的瓜果。夏季是胃肠病的高发季节,同样也是瓜果上市较多的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3、防暑避湿、谨防疾病
夏季就是要注意防暑,比几个暑热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视的。夏季暑热湿盛,故高温天老年人要避免或减少外出,确需外出时要戴草帽或掌阳伞,不要让太阳直射头部,特别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忌在烈日下走路或暴晒,以防中暑。对汗湿了的衣服要勤换勤洗,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病,晚上还应多注意保暖,以免受凉而诱发疾病。
6、什么是精神养生?
主张以安静调养抄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
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袭刁”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知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道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7、夏季有那些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
夏季饮食宜清谈,少油腻,以温食为主。夏季的饮食要稍微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也不要一次吃得太多,但次数上可以稍多一些。还可以适当吃一些辣椒,特别是在闷热的环境中,它可以帮助消化,增加体内散发热量。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如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可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成味以补心。
夏季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素,比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矿物质等。因为在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除此之外,再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2.精神调养
在夏天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浓厚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夏季精神养生的基础是要保护好心脏,并重视精神的调养,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
3.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心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最好安排午睡。酷热盛夏,每天要洗一次温水澡,可洗掉汗水、污垢,并消暑防病,而且能够加强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增强抵抗力。睡眠时不宜开电扇直吹身体,更不能夜晚露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
4.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项目以散步、十曼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水或绿豆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沐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
8、夏天如何养生?
喝西瓜水,补水,你要是女生可可以在 睡觉前多敷冰冰凉的 面膜(就是把面膜放在 冰箱里)。吃过早饭去跑步。这是我每天都做的。下面是专家说的夏天养生方法。
5月 5日立夏,这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温暖的春季已经结束,炎热的夏季即将开始。“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立夏后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这一时节我们应如何养生呢? 气温升高心要静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活动由心来主管。当夏日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有些人平时温文尔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却变得性情急躁,常为小事大发脾气。
专家点评: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养生,做到精神安静、笑口常开、自我调节、制怒平和。立夏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这些都可以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早起晚睡要午休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根据节气变化,相对于冬春季节,人们可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是应增加午休。
专家点评:由于立夏时天亮得早,人们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老百姓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还有在立夏之后,中午 1时到 3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极易疲劳。由于出汗多散热的缘故,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的血供就更为减少。所以,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所导致的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渐增加午休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对中青年人来说中午不能“午休”的,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以防“夏打盹”。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 1小时为宜,长时间让人感觉没有精神。睡觉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发生疾病。 饮食低脂宜清淡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水煮鱼。
专家点评:中医认为立夏后阳气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此时人们还多吃些油腻,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上火的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 C和维生素B族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