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课堂上,老师曾给我们放过由这首佛家偈子填词的歌曲。就像这首佛偈所说的那样,要是没有任何不好的事情挂碍在我们的心头,那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人间好时节,每一天都会很宁静、很开心,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但是,俗话说的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要我们尚且活在这个多彩却纷杂的世间,我们每一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种烦心的琐碎之事。这样苦恼的事情数不胜数,从小处说,考试不及格,恋爱失败,或者仅仅因为今天的天气不好,不能出去踢球;从大处来说,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些都是人生的痛苦。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这一些客观的烦恼仅仅还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烦恼是他们自己带给自己的。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心生妒忌,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或者心执迷于欲望,每天过着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纵欲伤身;或者痴迷于某物,而求之不得,陷入无尽的烦恼;或者因为自己的一个小错误,就一味的责备自己。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不能很快的把这些客观或者主观带来的烦恼消除掉,必定会茶不思,饭不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身心不健康,更尤甚者导致一些严重的慢性疾病。反之,如果每一天我们都能很快的把这些主观抑或客观的烦恼从我们的心中去掉,每一天都过得喜乐安康,宁静祥和,那么久而久之,必定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获得圆满智慧的人生。
那我们该怎么降服自己主观情绪所带来的烦恼心呢?《金刚经》有很多名句都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许这是至高的境界了,我等凡夫不能达到。但是,我们至少会得到一些启发,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对无尽物质欲望的渴求,而是对精神世界富足的追求呢?我们能不能少花点时间玩那些充满暴力厮杀的网络游戏,而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朋友呢?对于那些昨天的错误和和对于明天的迷茫,我们能不能多放下一点呢?对于他人的荣誉和财富,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妒忌呢?我想这些由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所带来的烦恼是随心所现的,只要我们内心多放下一点贪欲、嗔恨、痴迷,我们就会少一点烦恼。
至于那些由于客观世界所带来的烦恼,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心,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生活中的烦恼和困难而又必须去处理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容,首先要接受它,最重要的是面对它、不逃避,然后好好处理它,最后放下它。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即使结果不如意,也就无所谓了。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漫漫人生,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只有安住内心,才能获得快乐,也只有安住内心,才能获得身体健康。
愿你我都能远离颠倒,获得宁静安康的幸福人生!
2、庄子所言“养生”是何意?和现在人说的养生一样吗?
庄子所言养生重在精神 做人处事要像庖丁解牛一样 以无厚入有间 避免硬碰硬 顺应自然 以期达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现在人的养生偏重身体 总是纠结吃什么好
3、孙思邈说了几个养生办法是什么啊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4、养生这个词在古代怎么说
也称养手。如:
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宋 陆游 《斋居纪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5、养生专家说的那些话都是真的吗
如果说是中医知的养生专家,说的至少有60%以上是真的!但是,不能仅仅看专家的牌子和背景而定讲的内容真实与否,许多外地的老百姓来北京,尤其是外地农村来京道看病的的,被大牌子和大背景蒙骗了不少血汗钱。城市的人群也有不少在看病和养生方面缺乏基本的常识,更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古训是永远正确的。——“看病要看时医不看名医”、小地方和名气不响的往往更把每一个人的生命当回事!权!什么都拥有了也就不会————
6、天天说养生,何为养生的根本
“百病始于心”,养生根本是养心
中医学指的“心”不仅仅是有输送血液功能的心脏(“心主血脉zd”),还包括了思维、意志、智慧回等功能(“心主神明”),而且认为“心藏神”,可以主宰五脏六腑,是一身之“大主”。答因此,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养生,都必须注重养心,养心才是养生的根本。
7、吴圣贤说中药养生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吴圣贤1.吴圣贤写的很不错,杜仲强筋壮骨,肉苁蓉补而不峻,熟地滋阴养血,刺五加强身之宝,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血中气药,白术健脾燥湿,百合云裳仙子,五味子五脏皆治,麦冬滋清兼备,决明子眼科要药,金银花解毒圣药,女贞子滋补肝肾,淫羊藿壮阳良药,酸枣仁东方睡果。千余年本草之精华二十载临证之心得享健康生活这良方养百岁天年之宝典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因以草木入药为最多,故取名本草。中草药分布广泛,其生长顺天之时序,应地之高下,含藏四气五味。中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道理在于取其气,或取其味,以药之阴阳偏性,调和身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达到调养脏腑、通畅血脉、平衡阴阳、延年益寿的目的。谈到中药,国人大多会想到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这是何等的舍己为民、大医精诚的无畏情怀!中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来自于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其中所蕴涵的瑰宝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和有效利用。宇宙之大,浩渺无穷,芸芸众生,不过沧海一粟,人类不可能脱离宇宙、脱离大自然而独善其身。古圣先贤认为,人体与自然,风寒暑湿、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息息相通。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永恒的相生、相克、相制、相化的关系,所以人体的不适与病痛,自然界中总有一物可以克化之。这正是中药之所以能够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最根本的道理。让我们敞开更广阔的心胸,把自己的身体融入这广袤的大自然之中,体悟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生克制化,这积累几千年的本草精华,其中就有你在茫茫黑暗中找寻的明灯。小篆的药字,写作桨,上面是草,中医主要拿草药来看病下面是音乐的乐,音乐的本质是和谐和平衡。中药防病治病的本质也是如此,关键在于调节人体的各种平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这个意思。将人体失衡的功能调节过来,发挥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正是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用中药保健养生的最可宝贵之处。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这一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保健养生,预防疾病二是既病防变,在生病早期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复发或传变。人之禀赋各异,体质殊同,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如若通达药性,审而详之,宣通补泻,轻重缓急,用之得当,必能燮理阴阳,条达气血,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之功大矣。中国古代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说法,还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民谚。古代文人、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学习中医,一方面可以增加古文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养生防病,奉亲养老。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8、为什么说养生必须先养心
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
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而且会成为被众多人羡慕的养心专家。
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9、请问,道教所说的“养生之要,首在养心”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请具体解释和说明。
说起中医养生之道,内容十分丰富,诸如饮食调理,食疗养生,睡眠起居,养心调神,节欲保精,针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众多方面,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应首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这点从历代养生专著专篇的名称就可看出。相传商代有的《彭祖养生摄性论》,汉代王乔的《养性自身经))及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均是以养性概括养生。“性”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心理方面,与养心内涵相近。所以古人将养心放在养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导作用。人生三宝——精、气、神,这三者中神为最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体现。古人有喻:“神为车,气为马。”《养神气铭》指出:“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则形腐。”神产生于气,寓舍于形,但却对形、体、精、气起着主宰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标志。精与神的关系,《固精法》形象地喻为“神似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整体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灯之焰。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一一保精、蓄气、养神。要以神蓄气、以神摄精。这里,不妨举两个浅显的事例来说明养生中心理和生命的关系。一是几年前,美国波士顿有一80岁老翁因车祸死去,医生在解剖尸体时意外发现,死者体内血管硬化,心脏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肾炎,肝脏中原来血运已经堵塞,但却从附近另辟了一条血液通道来代替。他的每一种疾病都是致命的,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能在路上行走。询问死者妻子时说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并且自认为非常健康,经常到处走动。这是由于死者生前有着乐观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结果动用了身体中的后备力量,很安然地活下来。事实上,如果悲观失望的人,就是机体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丛生,无法生活。位科学家说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学家,幼时患白喉,医生断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岁时又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再活6个月,但由于他坚持自我心身调理,却享年103岁。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因素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养生中调摄精神养心修牲应是主导方面。这一点,对于老人养生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怒火易炽;耳目不明,易起疑心;处境不顺,多有抑郁。故不仅应注意起居、饮食、行动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缓,更应注意统之以心安神静为要旨,要求于此排遣不良情绪。元代王隐居《衰老论》说:“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忧结,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神虑不邪思。”尤乘集《疗心法言》中载:“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如此看来,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注意心理卫生,则高龄有望。
来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