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正常养生

正常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6 20:13:12

1、对于“养生”和“养身”,有什么区别吗?

“养生”和“养身”含义不同,两者是有区别的。

“养身”可以理解为保健,既身体保健,是为了身体健康做保养,一段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目标,保健仅是为了身体健康,在人为的保护下,让身体正常的运作提供帮助,增强身体免疫力抵御疾病,举个最直观的例子,给汽车做保养,“养身”也就是这个意思。

而“养生”是指人根据生命的过程规律对身心进行养护,它更像一种作息,不是一天 一个月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此以往的坚持,“养生”是一门大学问,它涉及医学,康复学,美学,心理学,营养学,运动学等等学科。

“养生”是一个状态,是一个全方位的保养,让自己处在一个极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状态,不骄不躁,不紧不慢,这是一种极被人推崇与向往的境界。

现代青年人最常说的就是,保温杯里泡枸杞,这是“养生”中的一种方式,“养生”是在方方面面的,“养生”要养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态良好,不悲不喜,这是“养生”,按时作息,早睡早起,这也是“养生”,饮食清淡,一日三餐都正常,这也是“养生”,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书作画,这还是“养生”,“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个很宽泛的词。

“养生”里是包含“养身”的,“养身”是“养生”的一个部分,“养身”对应“养生”中的调养身体,但他们最后统一指向的都是对自己好的方面。

2、为什么要养生?

首先,养生是为了促进健康,已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如果您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的话,请往下看。
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婴幼、丁壮、老迈,只要一息尚存,均要养生,且养生的要求亦因其情况不同而异。 据《[[内经]]》记载,排除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寿无穷期、与天地永在外(此归于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寿命应达百岁,与现代对人寿命的认识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数寿星可以达到。现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尚不能逾80岁,可见养生确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于年轻人来说,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精神方面应对其和蔼、关怀,指导其明事理、辨善恶,失教将导致性格孤僻、行为怪诞,甚至为害社会;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因此,养生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年轻就是本钱,养生等到年老时再考虑吧!”此观点错误。

3、怎样养生

4、养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们常将养生保健活动称为“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道”指法则、原则;“术”则指具体方法、手段。其特点是蕴育在日常诸多行为之中。 中国传统的“延年益寿”之法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或“道生”。“卫生”是保卫生命之义;“养生”是养护生命之义;“厚生”是厚待生命之义;而“道生”则是要求以上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规律。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养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 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其内容自然会贯彻到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这就必然涉及到各种文化现象,因此古代养生的内容多分散在许多文化范畴之中,如医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学文化等。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他们的养生活动在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养生需要了。

5、养生应该注意什么?

6、养生小常识

7、什么是真正的养生?

8、如何正确养生

与正常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