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陕西蹲养生

陕西蹲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6 20:01:56

1、为什么陕西人喜欢蹲在门口或者蹲板凳上吃饭?

陕西八大怪中第一怪就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古时候可能人多板凳少,人们都习惯了蹲着,不过这一蹲还是要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蹲着不乏不累。过去人们吃饭都是蹲在自家的门外,一边吃饭一边谝闲传。能蹲着坚决不站着,能坐着也要尽量蹲着,一言不合就蹲在那儿,对于陕西人来说,肯定是不说蹲,这叫做「圪 蹴ge jiu]。陕西方言,两腿向前弯,屁股向下与膝盖齐,这种不立不坐的姿势,叫做“圪蹴”,站着累,坐着窝,圪蹴哈最舒服。两腿分开双脚着地,臀部贴脚踝,双膝分开,特别在这里提醒大家,脚后跟一定要贴着地。蹲着降低身体重心,双手解放出来更容易掌握平衡用来拿碗用筷。农家汉子,三五成群端着大碗边吃面边聊天的场景,在很多地方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一道经典的风景。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陕西人都会陕西蹲,也不是所有的陕西人都蹲在凳子上吃饭。但是“陕西蹲”对于陕西人来讲,是一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俗文化,用文明和教养来约束,怕是有点过分……毕竟,陕西蹲更是“亚洲蹲”在国外,陕西蹲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亚洲蹲,英语里专门有一个专门的名词,“亚洲蹲”(Asian Squat),据说大多数欧美人都做不到,只有亚洲人才能轻松做到蹲下来……故而取名“亚洲蹲”

话说,全国那么多地方都蹲,为啥偏偏叫陕西蹲?“陕西蹲”的历史渊源,陕西八大怪,板凳不坐蹲起来,“蹲”可是盖了咱陕西的章子的,更是陕西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没事儿蹲一蹲,竟然能养生,蹲地养生的方法怎么做?

蹲地当然能够养生啦,比如全蹲、半蹲、靠墙蹲、并腿蹲,大家跟着做就可以养生。

1.全蹲
双腿打开与肩同款,然后双手自然地放于身体的前面呼吸,身体保持匀速下蹲,双手同时扶着自己的膝盖。尽量不要用自己的手撑膝盖的力量,要用自己腿部的力量来做,不需要做很久,1到2分钟即可。


2.半蹲
就是类似扎马步的姿势,即膝关节弯曲大于90度,大腿和地面保持平衡,下蹲时保持缓慢平稳的状态。每组10次。每次,三到四组即可。
3.靠墙蹲
这种对身体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使得下蹲变得容易了很多,非常适合康复的病人。我们需要让自己的背部靠着墙面。下蹲后,保持不动,联系的时间可以慢慢延长,3到5分钟,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关节。


4.并腿蹲
双脚并拢,然后呢让两个膝盖慢慢弯曲,大腿后面与小腿后面紧紧地粘合在一起,大概保持这个动作1到3分钟即可。
其实做任何下蹲的动作,都需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也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蹲出一个好身体。

蹲地的好处有很多。以下就是一些例子

可以减少久坐的伤害。
像长坐办公室啊,经常坐着劳动的人,一般都会有腰部及肩部的疾病。像学生每节课40分钟,为了身体健康,学校就统一给了休息放松的下课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期间我们就可以做一些下蹲的动作,来活动关节及放松肌肉啊。

可以锻炼下肢的肌肉。
我们经常在健身房里能看到一些人举着杠铃深蹲,这其实就是在锻炼下体,这样针对性做锻炼的话,可以促进下肢的提升速度啊,爆发力等等,还可以建造完美的体型和臀部。
可以润滑身体的关节。
只要我们能够有规律的支配下体进行折叠深蹲的姿势,对关节及周围的组织是一种很好的伸展的锻炼,增强了膝关节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延缓关节的衰老。
可以瘦身减肥。
很多减肥操里面就会有下蹲的姿势,因为我们下蹲的时候就会挤压腹部,而且 需要用到腰部的力量,那就会促使其周围的脂肪活动燃烧分解,也促进了肠胃的消化,是一种非常好的减肥方法。如果要健康,大家一起来蹲地吧。

3、陕西人蹲在凳子上叫什么

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己我的享受。 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许陕西人天生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说来也怪,有着凳椅它就是不坐,宁可蹲在上面,就想画中人一样。有人说这是一种习惯,我看也不尽然。从生理学角度看,坐有坐的不适,蹲就自然有蹲的道理。坐久了屁股疼,换一种姿势,比如蹲起来,你自然就感觉舒服多了,当然蹲久了,血流不畅,下肢缺氧,这时候你再站起来,伸伸臂,弯弯腰,你就会觉得精神大振。看来陕西人找到了蹲的精髓, “ 他说这样很自在” ,一语道破天机。 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条件很差,所谓食堂也就是个雨棚,没有饭桌没有凳子.大家吃饭的时候,经常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围成一堆,或者站着,或者蹲着吃饭!男生基本全是蹲着,女生有的不好意思也就站着了!最奇怪的是,一般人蹲久了难免不舒服,可是也许是习惯的原因,也许是姿势的原因,我倒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不过我个人感觉坐着还是比蹲着舒服多了!

4、陕西的风俗习惯

不坐蹲起来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 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5、陕西人为什么喜欢蹲在门口或板凳上吃饭?

不光陕西那边,山东的菏泽单县一带也有这个习俗,据说当年家里穷,谁不出来门口吃饭就是没的吃,家里揭不开锅了,所以都在门口蹲着吃饭的习俗延续至今

6、孙俪带火了陕西蹲 为啥陕西人喜欢圪(gē)蹴(jiù)着?

最近《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

孙俪饰演的少奶奶周莹再次圈粉无数

电视剧火了泾阳、三原的周、吴两家的老宅

然而,说起来真正爆红网络的,却是

周莹教学式的——陕西蹲


能蹲着坚决不站着

能坐着也要尽量蹲着

一言不合就蹲在那儿

对于陕西人来说,肯定是不说蹲

这叫做

圪蹴

ge jiu

果然是虎父无犬女

即便有凳子,老爹也是要【圪蹴ge jiu】着


【圪蹴ge jiu】

陕西方言,两腿向前弯,屁股向下与膝盖齐,这种不立不坐的姿势,叫做“圪蹴”,站着累,坐着窝,圪蹴哈最舒服。

请参照上面关于“圪蹴”的解释

两腿分开双脚着地

臀部贴脚踝,双膝分开

特别在这里提醒大家

脚后跟一定要贴着地

你圪蹴哈去了没?

是不是太胖,圪蹴不下去

哈哈哈哈哈


7、做起蹲的好处和坏处

1、有利于身体健康

蹲起是一种腿部肌肉练习,为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充分燃烧(即氧化)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

2、操作不当可能会损坏漆关节

做蹲起运动的时候,如果速度太快、次数太多,或者用爆发力和反弹劲儿,就会伤到膝关节。有的人经抄常把蹲起和跑步结合在一起做,其实这样最伤膝盖。为了避免这种伤害,在做蹲起时要减少次数、减慢速度,一般知10—15个一组,2—3组就够了。

(7)陕西蹲养生扩展资料

正确姿势:

下蹲时两腿弯曲下蹲,眼睛一直看着天花板,这是为了保证你下蹲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竖直下降,不会出现弯腰撅屁股的错误动作。

下蹲时膝关节的方向要与脚尖方向一致,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只有这样膝关节才符合运动生理学。今后无论作何种动作都要注意这一点。若膝关节方向与脚尖方向不一道致则膝关节将受到损伤。

起立时两眼仍一直看着天花板,脊柱要挺得很直,使躯干保持着竖直往起站,也就是说让两腿伸直,用腿的力量把身体举起来。绝不可用弯腰撅屁股的方法,投机取巧地把腿伸直。这样使身体竖直着站起来,腿部肌肉伸展和收缩的范围最大,锻炼效果最好。

8、陕西养生会馆

西安蔷薇丝足会所 西安市东大街东一路蔷薇宾馆 是一家纯正日式风格绿色正规商务会馆,竭力打造古城西安绿色丝足文化旗舰品牌,起跑唯美,前卫主流前沿,引领高端时尚潮流。

9、陕西的风俗地貌饮是什么?

十大陕西风俗习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
五、碗盆难分开
六、帕帕头上戴

七、房子半边盖

10、陕西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

1,面条象腰带;2,锅盔像锅盖;3,辣子是道菜;4,泡馍大腕卖;5,碗盆难分开;6,帕帕头上戴;7,房子半边盖;8,姑娘不对外;9,不做蹲起来;10,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与陕西蹲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