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风气重的人该怎么养生
春天的三个月,可以称之为是承上启下吐故纳新的时节,此时天地自然的生发之气都已经萌生,万物可谓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时候就应该天黑入夜则睡,日出而早起。不仅如此,还要解开紧束的头发,宽衣松带以便让自己的身体得到舒展,精神也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而得到滋养,此时,只可顺着春日阳气的生发而让自己胸怀舒畅,切忌不可杀生;相反,要多施予少敛夺,多行赏而少责罚,从而达到一种内外和顺的状况,这就是顺应春季时令进行养生的道理。不顺反逆的话,则会使肝脏受到损伤,而且还会因为不能供给夏长之气的不足而在夏季引发身体的寒性病变。
春季适当补充营养可使人精力充沛,消除春困。如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早饭应吃些含淀粉的米、面等主食;应增加优质蛋白质,如蛋、奶、豆浆、鱼、肉等副食,保证旺盛的精力;中餐应适当多食含蛋白营养多的食物,如豆和豆制品,花生、鱼、肉、禽等,有抗寒抗病的作用,增强体力;晚餐不要多吃,免得影响睡眠。三餐中应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C、矿物质、膳食纤维与水分。水果中如香蕉、葡萄、橘子、苹果和荸荠,富含钾、镁。
防春困的食物——
●白色,如燕麦片,可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绿色,如各种绿色蔬菜都含维生素C,绿茶内含茶多酚,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防癌的作用。
●黑色,如黑木耳,有防止血栓及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红色,如红葡萄酒。少量饮用也能增加高密度蛋白和促进血液循环,可防老年动脉粥样硬化。
●黄色,如胡萝卜、红薯(地瓜)、黄瓜、玉米等含胡萝卜素,可增加转化为维生素A,可保持皮肤和呼吸道与胃肠消化道的湿润,不受细菌、病毒之侵入。
2、春天如何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仅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天的三个月,可以称之为是承上启下吐故纳新的时节,此时天地自然的生发之气都已经萌生,万物可谓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时候就应该天黑入夜则睡,日出而早起。不仅如此,还要解开紧束的头发,宽衣松带以便让自己的身体得到舒展,精神也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而得到滋养,此时,只可顺着春日阳气的生发而让自己胸怀舒畅,切忌不可杀生;相反,要多施予少敛夺,多行赏而少责罚,从而达到一种内外和顺的状况,这就是顺应春季时令进行养生的道理。不顺反逆的话,则会使肝脏受到损伤,而且还会因为不能供给夏长之气的不足而在夏季引发身体的寒性病变。
春季身体的调养重在一个“生”字,具体该怎么样“生”呢?《黄帝内经》说得很清楚:“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而“以使志生”。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说人们在春天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顺应大自然的生机勃发之机,让自己的意志、情趣得到生发,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心情更加豁达乐观。
夏之疾在于春之患,就像上面说的,春天不能供给夏长之气疾病就会在夏天被引发。同样的道理,如果在春天得了疾病,那么,疾患多源于在冬天未能做好“精”的固守,未能在冬天储藏以供给春天生发所需要的身体能量,在了解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之道后,大家就不难发现,这些养生的道理就像一个“救生圈”一样,对于生命的护卫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的,组成了生命赖以循环往复的通道。
随着冬与春的季节更替,阴阳之气也就近似太极图一样,冬寒极而至春暖,阴满而至阳长。此时,人体的阳气就在经过冬天后开始“苏醒”过来了,形成一种向上向外的喷发,那些处于半休眠状态的身体机能也开始变得活跃,阳气向外宣发。冬天因为气温低身体相对的僵直,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规劝那些活跃分子的时候常说要“冷静”的原因,因为冷而静。
春天是个被很多诗人歌颂的季节,小时候学孟浩然的诗句就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有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更有白居易对春天看似低调的盛赞“人间四月芳菲尽”。是呀,四月芳菲尽,那不说的就是芳菲尽在春三月吗?春天包含三月六个节气,在尽享那些“好雨知时节”的喜悦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却忘记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对我们健康的轻柔提醒,甚至还忘却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警醒。剪刀不仅是剪出了柳条和细叶,也可能剪却健康。
春季是一个多风的季节,风是一把健康的双刃剑,帮助我们促进散热,促进空气的流通,让我们总能在空气的流动中享受到“流水不腐”般的清新;但另一方面,春季的气候多变,气温高,人感到暖和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而当风速大、人感觉寒冷的时候,又像是逃避轰炸一般流回内脏。在这种来回的“奔波”中,气血流动的波动性自然加大。这也是很多人纳闷的地方,总是感觉寒冷的冬天都扛过来了,春天自然不在话下,只等“潇洒走一回”,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地球表面的凹凸不平,自然受热就不均衡,所以来去匆匆的风就形成了。可以说,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两张“脸谱”,或者是绿叶的“信使”,或者是落叶“屠户”。而后者就是我们很多时候在说的“贼风”。为什么将之称为是“贼风”呢?到底窃了什么,又偷了什么呢?简单地说,趁虚而入谓之邪,窃害中和谓之贼。这也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道理。所以,对于来犯的邪风最好有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回避策略。
2010-2-28 09:46 回复
易之期货
1位粉丝
2楼
邪风可以单独成为致病的因子,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口干唇裂了,鼻子缺少水分变得干燥,由于大量水汽的席卷和湿度的减弱,很多的病菌就开始趁虚而入,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许多疾病的流行,都是因为有风充当“帮凶”,所以又有“风者,百病之始也”的说法。具体说来,春风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打你健康的主意。
一是伤肺,最为常见的莫过于“伤风感冒”了,因为“伤风”,人体的健康可谓是遭受了一场“扫荡”,从上往下看,头要痛,鼻子或塞或流鼻涕,咽喉要痛。当然,这些并非是排队对你进行攻击,而是分兵合击同时进攻。从《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来看,头痛多源于肺部受到了侵袭,风邪在表的原因,当然如果是贼风避之不及,或者汗出当风的话,风邪则会趁虚而入,导致肺气不宣、卫气不固、营卫不和等。
二是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风胜则动”的说法,此时,身体多会有一种肢体运动的异常,比如痉挛、抽搐、颤抖等症,最为典型的就是面部神经瘫痪所致的口眼歪斜和抽搐。
春季养生,养心在乐
春为四时之首,既是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的时令,也同样可以看作是养生的开始,此时,人应该本着“人与大地相应”的基本出发点,顺其自然向上向外疏发人体之阳气。所以,春季养生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由弱到强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而且还要积极地去倡导一种雅致舒心的生活。那么,人们应如何养生,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1) 养神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精神的调摄也应该是顺应自然而疏泄通达,心绪豁达,或踏青问柳,或游山玩水,不仅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有一种融合于大自然的和谐感。除此之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也很重要,一项有关长寿秘诀的调查显示,结果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可以想象,在大自然鸟鸣、泉水叮咚、和煦暖风中的奏鸣下,人融入其中,自然气血通畅而精神旺盛。
日常生活要安排得丰富多彩。《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十乐”,即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可见,在生活中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不仅是生活的丰富,还是一种生命的颐养。
(2) 人缘
好人缘,在很多时候被现代的人作为了人力资源来看,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的,但那样做往往对应于自己的理想、目标。换句话说,就使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变成了为了一定目的的利用,自然,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就成为了一种策略,偏离了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从而引起愉快情绪、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被认同感,也就脱离了健康养生的正道。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子伤春,男子悲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冬天属阴,春天属阳,春从冬来,春天是从阴到阳逐渐生发的阶段,这个时候不管性别如何,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心情也都会开始“发动”,所以女性较男性更容易“伤春”。在古代甚至有一个节日——上巳节,即在“三月三”这一天,男女被认为是可以合法私奔的,男女聚会,谈情说爱以免“伤春”。后来演变成“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实际上也是顺应一种心情的放飞,是一种治疗春三月产生情绪变化的良方。
(3) 知足
人,面对失败是无可奈何的事,但重视过程,轻视结果却是可以控制的。对于追求的目标在过程之中尽可能以一种平常心去尽力,在结果的问题上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试想,那些所谓的成功不都是过眼云烟吗?那些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不都在演绎着“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人生的悲喜剧吗?当我们在关注《孙子兵法》,关注《卡耐基的成功之道》的时候,是否也该看看古人对于我们“知足常乐”的提醒呢?如《黄帝内经》里所倡导的“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即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倾慕,无论吃什么都感到很满足,穿什么也不挑剔,不管社会风气如何,都能够处得好。这里不择、不挑就是一种“大顺”的倡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祝福很多人“六六大顺”的时候,往往被误解成了做事要顺,其实最大的顺在心中,是要“心顺”。
2010-2-28 09:46 回复
易之期货
1位粉丝
3楼
春季养生,养肝在睡
春季养肝重在晚睡而早起,为什么不是早睡早起呢?
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季养生要注意养肝自是情理之中。那么,春天养肝应该遵从“夜卧早起”之道,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早睡早起。说来还是一个“顺”字。顺的就是春季的生发之气。因为春天充满了生发之气,昼夜的时长发生了变化,白天长而晚上短,所以可以将在白天工作的时间适度延长,而将晚上睡觉的时间适度缩短。听来或许有点糊涂了,要养生,还要延长工作时间,事实上就是如此。打个比方说吧,水在半罐的时候,摇晃起来对于罐壁的碰撞会产生很大的力量,而在水满罐的时候,不仅没有半罐时候的响叮当,而且对于罐壁的碰撞力也会减弱很多,甚至将鸡蛋放置其中也不会有什么破损。
春季万物生发,我们在对待自己身体的时候,也要像对待新生的事物一样,扶助其生长而不要伤害它。对于工作时间的适度延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给身体“加满水”,是一种防止受到春天气息震荡的一种方法,所以适度的工作时间的延长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保养,是给了身体一个生发的机会。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就会伤害到肝脏、肝气,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就会使得人们适应夏季盛长的能量不足。这也可以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来解释,春天属木,夏天属火,木能生火。现在木没有养好,就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火,火一旦弱了,就会引起寒性的病变。所以,如果前一个季节没有养好身体,那么,淤积的病气就会在下一个季节表现出来。这就是顺应春天生发的养“生”之道,因此要早起而晚睡。
当然,我们强调春季养生要顺势而为,以防止体内的阳气被抑制,气机不畅,各种邪气乘虚而入,形成我们熟悉的“上火”,但并非就是没有一个限度,甚至走上极端,晚上坚持越晚越好,早上越早越好。对于睡眠,要有一个时间上的充分的保证和睡眠规律的基本的遵从。除了适度之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使在爱美的女孩那里,早起的时候建议你也不要做形与容上的精心打扮,甚至不需要紧束头发,就像印象中的“懒大嫂”一样,可穿着防止着凉的拖鞋“披头散发”地在庭院散步,只要不吓着人,只尽管舒缓自己的身体就好,要知道,身体好了自己收益,活在美的赞许中,更要活在属于自己的健康中。
春季养生,养身在动
动,即运动,如果说运动还很专业,涉及到的范围很狭小的话,那么,理解为活动或许更有实用性,因为尽管我们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在专门的场所进行专业的运动,但活动却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而且活动是必需的,所谓的“人挪活”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春季多做户外活动,如可以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钓鱼、赏花、郊游等,还可以闻闻花香,听听鸟叫,看看野鸭嬉水等。大自然中富含负离子的空气,同样对于骨骼的生长发育能起到直接的营养供给的作用。
当然,这并非完全说春季你的锻炼可以无所顾忌,比如春季雾多,风沙也大,所以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大,以防受潮寒诱发关节疼痛;在锻炼中或锻炼后,不要在草地上随处躺卧,否则容易引起风湿性腰痛或关节炎;也不要起得太早,或者在尘土随风飘飞的地方锻炼,太早外出锻炼易受“风邪”的侵害,尘沙过重则容易呛风。《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有关。受“风邪”的侵害较轻者易患伤风感冒,重者可引发关节疼痛,胃痛发作,甚至能使人冻歪嘴,患面神经麻痹、心绞痛等病。所以,一般来说,适宜选择在太阳将出来时起床锻炼较好,地点最好是一些较为开阔的树林和草地等处,有流水尤佳。
3、又到了养生的季节了
冬季是健康“储蓄”的最好季节。冬季闭藏,万物休整,神志深藏于内。人在这时只要顺应这一时令,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长寿。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冬季能吃,能进补,但无节制就易患肥胖症、富贵病等。因此,进补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辨证进补原则补药适用于各种虚弱不足的病症,比如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妇女产后、外科手术后,或慢性病变、年老体衰等,都可以辨证选用补药进行调补。一般是缺什么就补什么,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滋阴,阳虚壮阳。
适度原则补药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多多益善。很多补药都有一定的偏性,如补血药(如红枣、熟地、桂圆肉、阿胶等)性质粘腻,过量服用会伤脾胃,造成腹胀、食欲下降等。
食补为本原则中医特别强调食物的补益功效,而某些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物的治疗功效。食物的营养作用是任何补品都不能替代的,应该是“红、黄、绿、白、黑”各色五谷杂粮都吃,多种营养全面、均衡地吸收。
养生保健的话,最主要还是从每天的生活起居方面做起,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饮食一也挺重要的,多吃点水果,蔬菜,少吃油腻的。多喝水。也可以喝紫葡茶,改善内环境,旺盛器官功能,,能增强机能,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
下面给你几个建议:
1、充足的睡眠
2、愉快的心情
3、均衡的营养
4、适量的运动
4、六季养生怎么理解
藏医学中的时令养生
首先,日常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顺应季节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由于西藏冬夏长、春秋短的特殊气候环境,藏历中以两个月为一季,将一年分为六个季节,分别是初冬、隆冬、春季、盛夏、季夏和秋季。藏医认为,每进入一个季节后,人体内的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引起三因失调。因此,每个季节都各有其养生的原则。
初冬起居
初冬季节是指藏历的十月和十一月。这个季节天气寒冷,毛孔闭合,因此人体内部的热量开始积聚,新陈代谢加快。这就需要进食大量的食物以补充能量,如果食物摄入量不足的话,就会导致体质减弱。适宜采取以下措施:
1.尽量选择含有甘、酸、咸三味较多的食物来食用。
2.常喝肉汤,多吃酥油、乳制品等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经常用芝麻油涂抹全身。
3.注意御寒,穿保暖的衣服,多晒太阳,多烤火,多热敷,选择阳光充足的房屋居住。
隆冬起居
隆冬季节是指藏历的十二月和一月。这个季节天气更加寒冷,要依照初冬季节的养生方法,更加小心地保养。可以适当增加油腻食品,多在体内积蓄培根。
春季起居
春季是指藏历的二月和三月。这时阳光温和,天气转暖,人体表面的毛孔也开始张开,体内的热能逐渐散失,因此培根病比较容易发作。适宜采取以下措施:
1.多吃含有苦、辛、涩三味较多的食物,比如陈年的青稞面、旱地鸟禽的肉、蜂蜜、开水、姜汤等粗糙的饮食。
2.多到户外散步,多擦身来祛除培根病,宜在芬芳阴凉的园林中居留。
盛夏起居
盛夏季节是指藏历的四月和五月。这时阳光日渐强烈,人体所积聚的能量开始散失,体力逐渐被削弱。因此宜吃甘甜、清凉的饮食,忌食含有成、辣、酸味的食品,忌在阳光下久晒。多用凉水冲身,饮酒要与凉水混合,穿衣宜薄,宜在清凉、芬芳的环境中居住。
季夏起居
季夏是指藏历的六月和七月。这时雨水丰富、空气潮湿,河流浑浊泛滥。在这种情况下,胃中的阳气容易受到损伤,因此适宜进食热性的食物,尤其是辣、涩、苦味以及油腻的食物,多喝旱谷所酿的酒,尽量居住在楼上,这样可以达到躲避寒气的目的。
秋季起居
秋季是指藏历的八月和九月。这时被夏雨压住的赤巴已经积蓄到一定程度,在秋天阳光的照射下,便会开始发作,容易引起赤巴病。因此宜食甜、苦、涩味的食物,多用冰片、檀香、马兰花等香草熏衣和喷洒居室,可以起到怡神养性的作用。
5、春季如何养生,时令养生知多少
1、注重饮食调养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春季饮食养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食过量、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天发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更旺,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2、穿衣要防寒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季气温反复变化,特别是中老年人代谢功能和调温功能比较差,一旦遭遇“倒春寒”受凉,极易感染疾病。尤其是北方春季多风,是支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多发时期,所以应严防感冒,防止肺部感染。
因此,为了对抗倒春寒,不要过早的脱掉冬装。当气温回升较大的时候,也不要过多减衣,应该随身携带外套,尤其是早晚要注意保暖。
3、饮食要注意预防上火
天气逐渐转暖,但早晚天气依然较冷,风邪渐增,此时整个冬天吃羊肉、补品等热性食物及在暖气环境下积攒下的内热,会随着大地复苏在人体中生发出来,人们很容易出现口舌干燥、口腔溃烂等情况,也就是俗称的上火。
因此,此节气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清淡饮食,以补充人体水分,菠菜、韭菜等都是不错的蔬菜,少食油腻之品。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应少吃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6、二十四节气时令吃什么时令膳食养生法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知随时都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变化,而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的饮道食与人的五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的饮食养生也必须顺应时节,符合四季二十四节气更替变化的客观规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本书春生阳、夏养阴、秋滋阴版、冬补阳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季节变换、节气交替中的养生方法,收录了最行之有效、最有价值的养生食谱,为读者在不同季节时令里安排日常饮食起居提供了有益的权指导,帮助读者轻松掌握延缓衰老、永葆青春及祛病延年的秘诀。
7、进入冬季,该如何顺应时令,正确养生?
不知不觉,入秋已经一个月了。最近的天气,常有晴朗的好天气相伴,虽然偶有小股冷空气南下,但也都没有什么“凄风苦雨”,可以说是非常舒服了。
但是接下来的一周,杭州将迎来两波冷空气,可能会直接将我们送入冬天。
正式进入冬季之后,人体又该如何顺应时令,正确养生呢?
1、早卧晚起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段古文中精辟的论述了冬季的精神调养、起居调养、饮食调养的具体方法。
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冻,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
因此,冬季养生要养阳、藏阳,情志安宁、运动以舒缓柔和为主、“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达到“敛阳摄精”目的,为来年的身体健康埋下根基。
2、注重保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冬季肾主令,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因此,立冬后要避寒就温,重视足部、下肢、背部的保暖。
人体有8个部位非常怕冷:双脚、腰部、头部、脖子、膝部、耳朵、鼻子、背部;只要保暖得当,就能过一个温暖、健康的冬天。
3、减少运动量
冬天主收藏,在中医认为是不适合做太多力量运动的。因为此时阳气封藏于肾,宜沉藏不宜泄,所以要适当的减少运动量。
过度的运动会耗散本来就储备不够的精血,若是大汗淋漓则更耗伤人体的阳气和阴津。
夜间八点以后剧烈的运动锻炼,更是会扰动阳气的收敛沉降之力,影响人体阴阳消长的生命规律致阳不敛阴,久而久之还易导致睡眠障碍。
中医建议冬季可进行适当有氧运动,如瑜伽、普拉提、慢走、太极拳、八段锦等。
4、饮食多养肾
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肾的阳气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萎遣精等疾病;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随之而生。
立冬后,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食用栗子进补尤为适宜。板栗不仅味美,还是冬季养生的佳品。板栗味甘性温,无毒,有“益气补脾、厚肠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
板栗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这些元素对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都有益处。因此,老年人吃板栗可益气血,男性吃板栗则可补肾气。但是外面摊贩售卖的糖炒板栗尽量少吃,最好是去正规超市购买品牌栗子,比如承德神栗的有机板栗仁,从源头保证品质。
冬季养生是为来年的健康埋好根基,请朋友们分享给你关心的人,让大家都受益!
8、应天之序,顺其自然,养生原则的理解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白天动 夜晚静,动静结合 与天相应。
9、你对中医及四季养生的看法
我觉得中医是博大精深的,也很神奇,中医讲求的是全身的调理而西医是哪里有病就治哪里很。多人不了解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其实这样的人其实也不了解西医,真正了解西医的人不会盲目排斥中医,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才会这样,中医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是如同任何科学一样还有很多值的完善的地方,还有中医师的选拔和培养目前也有问题.
而且因为一些觉的外国月亮比较圆的人和一些半吊子中医(主要),再加上目前社会的风气.西医更受重视是有非常深厚的基础的,但不能否认中医科学性.
不过保存中医不是因为可以创造财富,而是因为它的作用,医学的存在不是为了创造财富,一个想靠医学发展经济的国家是疯子,学完社会医学你就懂了。
春季养生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重点要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早春饮食取温避凉。仲春饮食宜辛甘。晚春饮食宜清补。
夏季养生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人体出汗过多而容易丢失津液,因此夏季养生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伤津耗气。夏季饮食多清淡。夏季饮食宜补气。
秋季养生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重点要养阴。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这一理论提示人们,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顺应时令的变迁,注意保养肺气,避免发生呼吸系统疾患。饮食润燥:秋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气。摩鼻健身:中医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
冬季养生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冻人体血液循环减慢。中医认为,此时寒邪强盛,易伤及人体阳气,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滋补。冬季饮食宜滋补。冬季忌食寒性物。
10、什么叫“因时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