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晓东讲道德养生,他是什么来历
著名道德养生学者、中华志愿者协会老龄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兼重庆站秘书长 全国健康委员会委员王晓东
2、《老子》中与养生有关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真经》、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古人言“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此话怎讲?
古人言“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这话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必须得有好品德。有些人可能认为道德修养和长寿之间有一点距离。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一个品德受损的人,他整天想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诽谤他人,也许他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阴谋,每天都害怕被他人发现,他的精力极度紧张和恐惧,这样的人怎么能活得健康长寿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态度可以使身体分泌有益的荷尔蒙,并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调节到最适当的水平。同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稳定和快乐。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医学专家和医生都把道德修养作为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行兼于百行。会百行周备,虽绝药饵不祈善而求福,不求寿自遣。” 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品德不论服什么药,还是去祈求,都不会益寿延年。古人明确指出了学生的培养与他们的品德之间的密切关系。每个品德高尚的人都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方面,他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追求什么,不要求自己或他人,并且知道知足是幸福。另一方面,他们在与人打交道时并不自私。他们可以制定总体计划并考虑他人。他们能做好事,积累美德,愿意付出。最后,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冷静冷漠,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他们带来健康的身体和长寿。
4、静以养生,俭以养德。是什么意思?
满意答案生如夏花11级2009-10-05静——意有安静、平静、心静、静百气凝神。 静是一种境界,静使人气和,气和即能修身。所谓修身,就是“克已”,完善人品操行,度提高人生境界。修身的标准是 “仁”和“礼”:仁,形二人,意为人人和睦友爱, “仁则爱人”。礼者,社问会人际关系也,是“仁”的社会体现。俭:勤俭、节约之意,勤俭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作风谨严、态答度谦和。“俭、德共之,侈、恶之大也。”俭是道德的根基,养生须先养德。 追问专: 可不可以把这句话直接翻译 回答: 静使人气和,气和即能修身,而勤俭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作风谨严、态度谦和。属
5、养生之道
6、疯狂的老子养生中老子道德经全文是什么?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德道经》第六十三章)
见:《说文》:“视也”。又为“现”的古字。素:指事物的本色,没有染色的白色丝绸。《说文》:“素,白致缯也。”段注:“帛之白而细者也。”质朴无华的,本质的,平白的等义。抱:用手臂围住,捧等义。通“保”,保护、爱护、持守之义。 朴: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此话大意就是保持素朴天然,减少私心欲望,这样掌握了绝顶的学问也不会有忧患。轻微的七情六欲对人的心身是有益的,但往往容易过度。古人有一首《十不足》,生动地刻画了人心的贪得无厌。
这正所谓欲壑难填。“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德道经》第七章)“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九)知足常乐。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在少私寡欲中。“……味无味。”(《德道经》第二十六章)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当我们能够品味恬淡的滋味的时候,我们便会发觉,恬淡的滋味最有味。《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也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减少私欲,心安定不害怕,劳动形体而不使其疲倦…… “其次有圣人者,……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以恬淡愉悦的心境为追求,以自乐自得的心态为有功, 形体就不会败坏,精神就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百岁。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不再是梦。
7、求几首关于 养生 的诗词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陶渊明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5、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苏沈良方》苏轼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这首诗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6、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龚廷《摄养诗》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陆游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8、静心养身、俭心养德
(静心 ) :谓的静心,就是指知人心静如水,心无旁骛的时候的感觉。在这种时候人会感觉自己存在于虚空之中。静心是一种状态,你只是很宁静,没有思想要去集中精神,没有主题要去沉思,没有客体要去静道心冥想,其他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了。
(养身 )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内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合起来就是适应生活的规律,不要什么都操之过急,一昧求快。一定要保养(涵养)。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达到静心养身的境界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