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丧死申

养生丧死申

发布时间:2020-07-16 09:50:54

1、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译! 急!!!!

寡人章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④,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填然⑥鼓之,兵刃既接⑦,弃甲曳兵而走⑧,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⑨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⑩,谷不可胜食{11}也;数罟不入洿池{12},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13}以时入山林{14},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15}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16},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1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18},勿夺其时{19},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义{21},颁白者{22}不负戴{23}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24}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25},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28}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29},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注] ①寡人:寡德之人也,是人君自谦之词。 ②尽心焉耳矣:“尽心”,犹言尽力。“焉耳矣”,是词终连用助词。有加强语义。谓于救荒之事已竭尽一己之力。按焦循《正义》:“焉耳当作焉尔。礼记三年问云: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隐公二年公传云:托始焉尔。何休注云:焉尔犹于是也。然则此言尽心焉尔者犹云尽心于是矣。” ③河内河东:皆魏地。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旧时通称河内。魏国的河东地,当今山西省西南部。 ④加少加多:“加少”,是减少。“加多”,是增多。 ⑤请以战喻:“喻”,本作谕,譬也。即比譬义。言请用战争为比譬。 ⑥填然:“填”,音田。鼓音。“填然”,犹今之口语冬地。古时战争,击鼓则兵进,鸣金则兵退。 ⑦兵刃既接:“兵”,械器。“刃”,刀。此句形容两军交锋状。 ⑧弃甲曳兵而走:“甲”,是盔甲。“曳”,拖也。“走”,败逃也。此句形容败退情形。 ⑨直:特也,但也。又直、特,古同声。 ⑩不违农时:“{11}不可胜食:“胜”,读升,尽也。“不可胜食”,犹言食之不尽。下文“不可胜用”,即用之不竭。 {12}数罟不入洿池:“数”,读促。“罟”,读古。“数罟”,细密网也。“洿”,音乌。“洿池”,深池也。 {13}斧斤:“斤”,斫木斧也。古以刃直称斧,刃横称斤。 {14}以时入山林:《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即以时也。依照一定之时日。 {15}养生丧死而无憾:“养生”,是为生者得以谋生。“丧死”,是为死者得以安葬。“憾”,恨也。 {16}五亩之宅:据赵注:此为一夫所授,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乃于墙下种桑,以供蚕事。古代庶民皆衣帛。《周礼》云:“庶民不蚕者不帛。”可知老者不能衣帛。此言五十衣帛,含有养老意。 {17}无失其时:“时”,诸牲畜孵化及之生育之时。“无失时”,言孕字不失时也。“字”,乳也。《说文》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18}百亩之田:亦一夫所授。考古代井田:一夫一妇,耕耨百亩。 {19}勿夺其时:言不可以徭役夺其农时也。 {20}谨庠序之教:“谨”,敬也。有不苟义。今言“加强”。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之名。 {21}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也。有“再三”及“反复叮咛”之义。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悌”通弟,顺也。“义”,作义理解。 {22}颁白者:“颁”,同斑。老人头半白半黑者。 {23}负戴:以背任物曰负,以首任物曰戴。 {24}黎民:指百姓。 {25}然而不王者:“然而”,是词之承上而转意。王引之云“犹言如是而”也。“王”读旺,往也。人民归往之也。人民为何归往,归依仁也。 {26}检:敛也。有节制收聚意。 {2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饿死之称。“发”,发放也。发放仓廪以赈贷百姓。含有平粜救荒意。 {28}岁:凶年。 {29}王无罪岁:“无”,有勿义。言王勿要诿罪于年岁歉收。 [今译] 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事,可算是竭尽心力了!河内遇着荒年,就将那少壮的百姓迁到河东去就食;又将河东的米粟,分运到河内来赈济。河东遇着荒年,也是这样做。看邻国的政事,没有像寡人这样的用心,但是邻国的百姓,未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未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王向来喜欢战争,现在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咚咚的鼓声响着,两军的刀剑已经交锋,那打败的,弃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就止住,有的逃了五十步就止住。这逃五十步的取笑那逃一百步的,说他胆子小,王以为怎样?”惠王说:“不可以的。只不过逃到一百步罢了,也同是一样的逃走啊!”孟子说:“若是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要想百姓增多,只要不耽误百姓耕种的时候,五谷自然吃不完了。细密的网罟,不要放进深水池内,鱼鳖自然吃不完了。斧斤必按照时令,才往山林里去斫伐,材木自然用不尽了。五谷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是教百姓在养生送死方面都没悔恨,能教百姓养生送死都没悔恨,这就是王道的开始啊!使人人有五亩的住宅,宅旁的空地栽种桑树,这种桑树养蚕,五十岁的老人,就可穿绸帛了。饲养鸡犬狗彘,不要失误它们孕育生长的时期,七十岁的老人,平时就可有肉吃了。每家分配百亩的田地,不要剥夺他们耕种的时候,数口的人家,就不会受饿了。然后加强办理各级的教育,并且反复叮咛他们孝亲敬长之道,那花白的老人,就不致负戴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穿绸食肉,壮年的人不会受冻受饿,像这样,百姓不归往他,是从来没有的事。现在狗彘反吃人所吃的东西,还不知道节制;路旁有饿死的人,还不知道发放仓谷来救济;百姓饿死了,还说:‘不是我的罪,是年岁荒旱。’这和用刀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那兵器。’又有什么不同呢?王别委罪于年岁荒旱,那么,天下的百姓,自然皆来归顺了。”违”,背也。“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之时。 (一)梁惠章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③,亦将有以利吾国④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⑤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⑥曰何以利吾家⑦,士庶人⑧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⑨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⑩,弑{11}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1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1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惠,是谥号。本都安邑(今山西解县,夏禹故都),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②叟:长老之称。 ③不远千里而来:言不以千里之长途为远而来也。 ④利吾国:王充《论衡》云:“夫利有二,有财货之利,有安吉之利。”《易·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安吉之利,即“义之和”,公利也。财货之利,则私利也。今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是问富国强兵之术,乃私利也。故孟子辟之。朱注:“此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⑤仁义:“仁”,是爱心。“义”,是正义。盖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仁义”二字,是儒家以“德治天下”之主要思想。 ⑥大夫:官称。三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级。天子诸侯皆置之。 ⑦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采邑内所设之机构。《左氏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言诸侯受封于天子而有国,卿、大夫食采于诸侯而有家。 ⑧士庶人:“士”,读书人。“庶人”,百姓。“庶”,众也。 ⑨交征:朱注:“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⑩万乘之国:朱注:“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按万乘,本非诸侯之号,但以梁齐等国,时皆侵地广大,僭号称王,故曰“万乘”。 {11}弑:下杀上卑杀尊也。 {12}餍:满足也。 {1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朱注:“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今译] 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你不怕千里遥远的路程来到这里,也将有什么富强方法,对于我国家有利吧?”孟子答道:“王何必说利呢?我看只有仁义就可以了。王如果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国?’大夫必然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家?’士人和百姓也都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身?’到了这个时候,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那国家就危险了。万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千乘的公卿;千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百乘的大夫。依照先王所定的成法:‘在万乘中取得了千乘,在千乘中取得了百乘’,这样,不能不算多了。如果人人轻义重利,那是不完全篡夺过来,绝对不会满足的。可是,没有重视仁爱的,还要抛弃他的父母,没有重视义理的,还要不急事他的君上,请王只要谈谈仁义就可以,何必要说利呢?” [章旨] 此章阐明治国之要道,当以仁义(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为依归。而为孟子建立儒家政治学说之张本。然亦实自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旨来。 又按孟子主民贵,故力谋人民乐利,他对义利二字,辨得极清楚,所以对各国诸侯绝不谈利,只言仁义。孟子所反对的利,只是自私自利的利,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全民享受最大的乐利。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出自哪里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此句出自《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意思是: 使民众养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此乃王道的开始
以下是《寡人之于国也》的全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4、语文古文翻译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流之回川。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5、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一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6、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2.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3.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 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
4.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
5.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6.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
7.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8.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9.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10.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5、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句式:是……抄也)

2、非我也,岁也(句式:……也)

3、非我也,兵也(句式:……也)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句式:是……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百之始也(句式:……也)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

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标志:之)(2)鸡豚狗彘之畜。

(5)养生丧死申扩展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度孟子“仁政”思问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答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出自哪里?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

《孟子·梁惠王上》的翻译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几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⑾灵沼:池名。 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河内: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②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③兵:兵器。④数罟(Shuò gǔ):密网。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⑥莩(piǎo):饿死的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8、寡人之于国也 字词的详细翻译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3、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类别:文学·诗词歌赋

9、《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翻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 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 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 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满意请采纳

与养生丧死申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