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疗与饮食养生的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食疗的含义: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食疗”故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 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疗”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养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我们的祖先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两者相互结合,溶为一体,能补能治,创造了“中国食疗学”。,食疗与药膳的关系: “食疗”和“药膳”的概念常被人们混淆,“食疗”和“药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食疗”是研究养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食疗”是不加药物,“药膳”是食物加药物,是一种含有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药物,变成美味的佳肴。 “药膳”是在传统“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运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养身防病,治疗康复和益寿延年的功效。
“药膳”包括:药菜、药粥、药酒、药茶等。严格地说,“药膳”属于药物剂型之一,只是这种剂型形式多样,品种不一,按功能分类,可分为: 益气健脾,补血养营,气血双补,滋阴生津,助阳补肾, 安神益智,开胃消食,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平肝熄风,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利水退肿,润肠通便等等。
“药膳”是在食疗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药疗” 加“食疗”,因此有“药膳食疗学”之称。“药膳食疗学”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临床实用学科,颇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保健养身须趁早、 依据情况选食疗。 若问食疗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2、中医食疗与养生的关系
养生:调理亚健康,用中医的话来讲就百是让自己的身体五脏六腑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度阴阳平衡。
中医食疗: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知将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以避免形成星火燎原道之势。但往往这个“未病”很难让人重视,明明身体好好的,说这有专问题,那有问题。食疗能很好的让人接受其效果,不会有太大抵触。
所以食疗是养生的最佳途属径
3、什么是食疗养生
你好,食疗养生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
4、为什么说食疗是中国养生的特色?
为什么说食疗是中国养生的特色??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关系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但食物毕竟是食物,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于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因此,即便是辨证不准确,食物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危害。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因此,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此外,食疗用品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换,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之味美色艳,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
当然,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得益彰。
中医食疗的特点
1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饮食是人体精充气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正确选择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的正确观念。
2注意辩证(质)食治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学的精髓。中医食养食疗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治疗中,药治的对象是针对有明显病症特点的病员,而饮食治疗适应证多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后期,这些阶段病症还不十分明显,但有体质偏颇的倾向,可以认为中医食疗以辨个人的体质偏颇来施食用膳。中医的辩证论治包涵了辨体质偏差、辨证候表现两方面内容。食治是以辨体质偏差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则仍遵循《内经》提出的“虚者补之”,出现偏虚的体质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热之”,出现类似寒证的体质用具温热作用的食物;“热者寒之”,出现类似热证的体质用具寒凉作用的食物。根据近年对人体体质的研究,认为各类人群中的体质大致可分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5类。其中晦涩质、腻滞质、迟冷质均忌生冷、寒凉食物而应选用具活血、化痰利湿、温阳散寒的食物:燥红质应忌温热,而应选用偏寒凉、具补阴生津、清热凉血的食物。根据体质选用相应的食物,即谓辩质食治。
3强调食物的四性五味。中医学认为中药的性质可分温、热、寒、凉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体施食只需分温热、寒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性。其温热食物对迟冷质、倦恍质以及寒证、阳虚者适合:寒凉的食物对燥热质以及热证阴虚火旺者适合;食物中属平性较多,故大多可久服长服而不致体质的偏颇,如长服寒凉食物可致脾胃虚寒,损及脾阳;长服温热食物可致内热内火炽盛而致燥热,阴虚久而生痰。五味:中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中也具备上述五味。但这五味是指抽象的,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号而已,是中医用以归纳解释食物的治疗机制、营养作用,以及指导临床用药配膳的依据之一,并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医食疗学中认为鸡是甘味,甘味具缓急、补益作用,可治疗虚证。并非说鸡的食用口感是甜的。
4注意饮食禁忌。中医食疗非常强调食物禁忌,除了辨质禁忌以外,认为食物与季节,食物与疾病,食物与食物,食物与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
5因人因时因地择食。中医食养食疗学在注重辨(质)证食治的同时,也认为食物养生与治疗也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情况、疾病情况、季节气候、地方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中医饮食治疗的研究
5、如何养生和食疗?
谢谢邀请,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先来说中医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侯变化,简称“六气”。为了预防六淫,我们讲究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
中医养生主要方法:顺时摄养,调神养生,惜精养生,饮食养生,传统健身,药物养生,推拿、针灸养生等。
根据问题,我们主要讨论饮食养生
,也就是食疗。中医里常说,春保肝,夏保心,秋保肺,冬保肾。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肝火亢盛的人我们建议以清淡为主,食山楂、淡菜、芹菜等,忌辛辣、油腻、过咸食物。
肾气亏虚的人建议饮食富营养,如甲鱼、银耳等,忌食煎炸炙烤以及辛辣烟酒。日常可用黑芝麻核桃肉碎加蜂蜜调服。
阴虚阳亢的人饮食清淡,低盐多吃蔬菜水果,可喝菊花泡水。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_^动下手指点个赞^_^
6、你对养生和食疗,有什么看法或者想法?
养生:古代到现在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孕育而出,现代的养生更多是中医之大成,结合现代人需要而出现众多方法,如中医的推拿按摩(头疗,脚疗),针灸理疗,艾灸,穴位按摩,健身气功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结合现代医学推出的美容养生,保健食品,保健器械等理疗养生产品等,肯定是有一部分靠谱切有科学依据的,但也有一部分存在过度夸大部分,比如像艾灸现代医学也是支持的,传统的子午觉和现代的美容觉有许多相似之处。再比如像前段时间某著名保健广告存在虚假宣传被责令整改的问题。
食疗:这是传统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和现代营养学的结合体许多传统饮食结合营养学发现存在好的东西,也存在不健康的失误,比如现代营养学讲究不能过多的食用米面,这些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这也是许多科研工作者辛勤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