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疯狂的老子养生十字诀是什么?
老子养生十字诀:
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2、道家基本功清心诀全文
《清心决》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尘垢不沾,俗相不染
虚空宁宓,混然无物
无有相生,难易相成
份与物忘,同乎浑涅
天地无涯,万物齐一
飞花落叶,虚怀若谷
千般烦忧,才下心头
即展眉头,灵台清悠
心无挂碍,意无所执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
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清心如水,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2)意念养生心诀扩展资料:
道家基本概念
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
依道家来看,儒的倡导虽好,却只能靠严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宋朝时,儒生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
再配以虚无为体,柔弱为刚,执一以为,齐物为心,则可以做到二厢自然,智愚相宜,强弱相合,以致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木音希声般的仁,故对于儒的“温检恭良让”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一、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参考资料:
道家-网络
3、谁知道养身密决?
养生秘诀 :
1 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 21 ∶ 00~ 早 3 ∶ 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则春夏不长,即第 2 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 , 不是治本 ,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 错误的因不除 , 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 健康的根本在心 . 一切法从心生 . 心净则身净 . 所以得病了 , 不要向外求 , 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 , 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 人也能 .
3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 1 )足够的气血; 2 )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 + 胆汁 + 必要时间内(晚上天黑後 ~ 午夜 1 点 40 )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 + 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 “ 增收(增加气血) ” ,也需要 “ 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 。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 1 )减少体内的垃圾; 2 )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 3 )增加体内的气血。
14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资料,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 ( 智慧开了 ) 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对於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准後都会出现一些 “ 有病 ” 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 人为什麽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 “ 虚 ” 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後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 “ 虚灵 ” 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 , 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 " 气 " 来 " 气化 " 所进的食物 . 只有这样 , 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 , 不会有多馀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 " 虚火 " 损害你体内的脏器 . 这个 " 虚火 " 反过来会损耗你的 " 气 ". 所以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现代人生病 , 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
20 、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21 俗语说 “ 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 。这个 “ 机 ” 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麽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 “ 机 ” ,让你 “ 机 ” 打开。这个 “ 机 ” ,有时也叫 “ 关键 ” 。当然,这个 “ 机 ” 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22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5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於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7 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8 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9 治五脏之病,莫先於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著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麽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麽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麽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 “ 病 ” 的恶性循环当中。和病机相对的就是 “ 生机 ” 。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回圈当中。实际上病机和生机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是一对阴阳。病机开了,生机就关了,而生机开了,病机也就自然开始关闭了。这个就是辩证法。)
32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33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34 风寒阴阳璁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
35 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
36 故求长寿无病,常强肉身。欲强肉身,当调伏精气神。欲调精气神,当拒绝扰乱之贼。欲杜此贼,当先摄心。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学心戒。但空口言戒,无益於事,必求开慧,方不为所愚。欲求开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学静坐。
37 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38 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
39 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40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41 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後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 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42 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43 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44 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45 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46 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
47 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於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第二以药石、按摩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48 养病治病不可求速。因性急助火,火旺损气,反而不美。另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49 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连。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济,则蒸气内发。各部机体运动,可求得健康。此可於舌上察知。舌无水则不活,故活字以三点水加舌字。舌上可以报告内部各种病状深浅,以断生死。
50 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决信我这个病,非但可以养好,并且身体可以格外健康,保证长寿。因为自己机体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二、相信不用医药或靠何种营养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三、从今日起,我决定不许再去打扰我那病体,不许想著我那个病是如何病的,好坏都不许去计较它,只做个无事人。四、在这修理期内,不许想念工作,也不许悔恨丧失了时间和工作,专心一致,否则又迟误了。
51 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52 修行要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无他秘密。 具体要求∶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包括意念、呼吸、肢体,做到∶眼不观,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口不纳,心不想。此是唯一条件。若有所思所闻所觉,即是用气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气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气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而浑身八万四千毛孔中有了动作,或张或翕,此时无我无身无气无心,天然心归本位。所谓引火归元,又名水火既济,为治疗百病之总诀。
53 为了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到底怎麽回事?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为了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後,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 ┅┅ 这样,他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像是被狗反复啃过,怎麽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养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会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枪,就是遇上,刀枪也不伤他。为什麽?因为他不把死当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没法了。养生,并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经不再怕死,那麽死也就不再是问题。生死这一关过去,还有什麽过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够长生。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著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
54 人有病,人还不以为有病,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55 天天三更半夜还在网上的人,本身就是养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医也是这样。还有,他们的心量也是斤斤计较,试问这样的人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怎麽医人呢?
56 别贪那个小便宜,大便宜也别贪。一个贪字就含著祸。贪,患得患失会导致人得心脏病。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现。
57 不要天天想著吃什麽补阴,吃什麽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58 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59 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麽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著天地的精华。
60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 。
61 运动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62 运动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二是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
63 什麽是悟性?什麽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扰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看复杂了、做复杂了。繁和简其实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聪明的人看到的是简单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复杂的一面。
64 人治不了的病,要靠神治;神治不了的病要靠佛治。佛是什麽?佛是心。
65 现代的医院和法院差不多,动不动就给病人下了死刑判决通知书。而好多情况下,是把不该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为什麽这麽说呢?就以 “ 癌症 ” 为例,癌症现在在人们的心里 = 死刑。其实如果我们不叫它癌症,那麽对於病人来讲,就等於给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机。所以我讲,现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 吓死的,是被精神压力折磨死的。同时也是被医院折磨死的。因为你一旦被诊断成了癌症,那麽他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处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为你是癌症。事实上讲,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从心生,一切病从心治。只要你还活著,你就有生机。找到了这个生机,对症而治,你就会康复。
66 现在是一个竞争,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乱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竞争是什麽?竞争就是把人们引入无限的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竞争,一方面又谈什麽构建和谐社会,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吗。
67 根据阴阳互抱的原理来看,清与浊相互吸引。所以人食入清新之物必将与体内污浊之物相抱,从而把它们排除体外。
68 污浊之物的产生一是因为食入不乾净食物,但更主要的是食入了过多的食物,体内不能运化造成食物堆积成垃圾。
69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他该干什麽,不该干什麽,该吃什麽不该吃什麽,如果能顺著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麽,不应该干什麽。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麽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70 很多人一听到医师宣布自己得了重病时,往往都会显现出一副无辜的模样,希望用切、割、毒、杀等外来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会没来由地产生吗?世上绝对没有这种「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话,通常患者都会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经一连熬了好几个通宵 ; 有些人会说,自己最近吹了冷风、淋了雨;有些人则说,工作的压力很大,常常头痛又失眠。事实上,诸如此类现象,都是导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话说,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觉性够的话,自然能够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标。
71 真正的科学是什麽?就是因缘果报。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学。
72 没有怕吃亏的心,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心。换句话说,就是你能吃亏,别人就是要你命你都舍得,你都给他,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去贪便宜,那你的心还能不定吗?世人谁能做到?但佛就做到了。
73 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但愿您也能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份自信。
74 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定则气平。所以对於一个得道的人来说,观察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也是相随心转的结果。
75 名为五欲之最难破者,色次之,财又次之,食与睡更次之。名心不死,无以入道。
76 百病之始,起於风邪乘入。如体气虚弱,营卫失调,或忧思惊恐,酒色劳力,真气耗而外邪入矣。
77 治五脏之病,莫先於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78 对於医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79 从当年希特勒绕开盟军坚固防线攻克马其诺防线的案例中,我悟到了∶对付一些顽固的病症,不能正面硬攻,要从其他的相关方面突破。如治疗肾病,肝病这些顽固之症,可通过调肺、脾等来达到效果。
80 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81 人只有悟到什麽是 “ 自然 ” 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後能顺其自然,这个人就是神人。懂得阴阳了,懂得顺其自然了,你就一定会成为良医大德了。
82 什麽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你顺应这个过程,采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调节病人的平衡,怎麽会治不好病呢。
83 简单和复杂是一对阴阳,越是复杂的事情,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解决。同样,看似最简单的问题,你往往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这就和刚柔一样,柔极能克刚,刚极柔不防。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有这个思路,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去找简单的方法解决,遇到简单的问题不要忽视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和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就是对问题给予藐视,对过程引起重视。
84 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是不是这个道理。吃饭睡觉有几个人能顺其自然,有几个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为什麽?因为它太简单了,正因为太简单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这就是辩证法。
85 什麽是平衡?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怎麽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经常处於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86 阴阳之道就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任何一对矛盾,如果一方脱离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约了。那它离消失、灭亡就不远了。你看,当今社会,领导们都不喜欢制约,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贪污受贿,其结果是什麽就可想而知了。阴和阳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个事物的出现,总有另它产生的因素,但同时总会出现另一因素来制约它。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也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道理。所以养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总有一个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时也会有一个制约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药存在一样。
87 什麽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阴的制约了,所以其下场毕竟是 ┅┅ ,同样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这就是失去阳对他的制约了。
88 如何具有大智慧,没有博大的胸怀,哪来的大智慧。
89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也要应时,到什麽年龄就要学他这个阶段应该学的东西,否则就是不应时,不顺其自然。但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幼稚园到大学,有多少是学了应该学的东西。小时候应该学什麽,应该学德,学孝道,接著学识字断句,再往下学如何做事。到青年学如何优生优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学习养生之道。到了老年,学放下心态,安享晚年。继续教育学什麽,就是要学这些。
90 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於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91 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死神就会找到你。这就是道家所讲的,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92、当你把什么学问理解到她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还感到她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是你还没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见到茂密的树叶,而没看到她的根本,这时候你还是处于“有”的阶段,没有达到“无”的境界。一切离不开阴阳,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这个根本就是阴阳。知其一,万事毕。
93 凝神定气,物我两忘。 --- 养生的真谛。
94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95 五行相生相克的应用∶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对治。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这是运用五行的根本原则。
96 现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质生活方面下工夫,这种追求的後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们对於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们的就是无止境的痛苦。其实,物质能带来的享受,精神也能;药物能治疗疾病,心理疗法也能做到。所以,我们用一生来追求财富,不如用一生来培养出一种好的心态,让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
97 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後,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自信。
觉得ok请采纳~~
4、养生秘诀
养生秘诀
健康其实与事业、家庭一样,也需要经营。中医养生要情志、饮食、运动、睡眠四方面结合而行。笔者现将自家养生“秘诀”介绍如下。
空腹清肠
一个星期进行一天空腹清肠对身体有益。人在空腹清肠时,要提前一天多吃一些质量不高的食物,如各种蔬菜等;第二天什么也不吃,或只吃少量的水果,这样能够提高胃动力,起到清肠排毒的作用。
大量运动
人除了每天的运动外,一周还应做一次大量运动,以起到排汗、排毒的作用。但不要过度、频繁地做大量运动,否则容易导致气血不足。
吃饭不喝茶
在吃饭前后不宜喝茶或饮料,因为“琼浆玉液”其实就在人的口中。唾液搅拌食物于牙齿之间,食物磨细后能被唾液中的酶转化为极易消化吸收的物质。一些人饭前先喝茶,或者边吃饭边喝饮料,这都会冲淡胃液,反而使食物不能被很好地吸收,易造成人体营养不良。正确的方法是,吃饭前和吃饭后半个小时不要喝水包括汤、饮料和茶,以保持胃肠内有足够的消化液。
“没心没肺”过日子
从中医养生之道来说,人“没心没肺”地过日子就能使体内“四通一平”,即血路通、气路通、经路通、食路通,五脏平衡。而平衡是中医养生之道的核心。中医养生重视三大平衡,即人心态的平衡、人与天地的平衡、人体各脏腑的平衡。平衡百病自愈,失衡杂病丛生。构成宇宙环境最基本的物质“金、木、水、火、土”之间要平衡才能风调雨顺、万物生长;而人体堪称一个小宇宙,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之间也讲究相对平衡,打破平衡便会引发一系列疾病。中医养生不是刻意的,而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不是“倾盆大雨”,而是“绵绵细雨”。
5、念道家清心诀静心诀冰心诀养神诀后感觉心安了可以证初果吗佛法?
你先了解下什么是初果。感觉心安离证初果差远了,初果是要断烦恼的,要破“见惑”,什么是见惑,你可以翻翻佛学大辞典。断烦恼是很难的,净土宗祖师蕅益大师示现的境界也仅是能伏烦恼,丝毫没断。你有能伏住烦恼的本事,可念佛求生净土,这比证个初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6、谁有一些养身口诀,修炼功法口诀也可以?!!
养生十六宜
1.发宜多梳 用木梳每日梳头3—5遍,每遍60次左右。可以疏通头部经络,防止脱发和头发早白。
2.面宜多擦 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
3.目宜常运 即眼球转动,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限睛疲劳适当休息。运目可加速眼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视力衰退,明目清神。
4.耳宜常弹 用两掌心掩耳,用食指放在中指上,向下弹响十次,然后突然张口。弹耳可预防耳聋,增强记忆。
5.舌宜抵腭 舌轻抵上腭又称搭鹊桥,意在使任督两脉相通,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6.齿宜常叩 叩齿即上、下排牙轻轻咬合,每次轻叩牙齿36次,先叩大牙,再叩门齿。可达到固齿清热疗牙疾之效。
7.津宜数咽 光鼓腮干漱口,待唾液充满后分三次咽下。能起到滋阴益气的作用。
8.浊气常呵 体内浊气要慢慢呼出。有清理浊气、补益脏腑的作用。
9.背宜常暖 背主一身之阳气,是督脉所在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起防病治病作用,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方法。
10.胸宜常护 胸为心、肺所在,需特别保护,以防外邪侵袭。
11.腹宜常摩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
12.谷道宜常撮 谷道指肛门,平时有意识撮提肛门,可防治痔疮、肛裂等疾病。
13.肢体宜常摇 四肢经常活动,平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
14.足心宜常擦 以右手心(劳宫穴)擦左足心(涌泉穴),可以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能防治失眠、多梦。
15.皮肤宜常干沐浴 用手掌、于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即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
16.大小便宜闭口勿言 古代养生家主张大小便时要精神专注,即不宜开口呼吸,同时轻轻咬住牙齿,可保住气血,有利于浊气糟粕的排泄
7、意念是什么?
意念活动产生波动场,平常人的心理会影响生理,不过很小,如望梅止渴,心理作用,烦恼引起心情不畅,但潜意识能量大,对人作用也大,心静可以开发,甚至出现特异功能,表层意识喜动,潜意识喜静,心想事成,是一个人在心静时,潜意识发出波动场来影响未来的波动场,要看能量的大小了.表层意识发出指令,潜意识会做功的.如果意念能非常大,有可能改变物质.
8、如何运用“意念”达到养生调病?
现代社会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是什么?是健康。没有人会怀疑,惟拥有健康,一个人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而首要前提便是拥有健康。确实,人生一旦失去了健康还能拥有什么呢?即便坐拥亿万资产,如果丧失健康,英年早逝,结果也是“钱在银行,人去天堂”。
古人说,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也就是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谋而合的。关注身体健康的生理保健类书籍在市面上十分常见。然而,用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述的关注心理保健的书籍却不多见。我们致力于大众的心理保健,希望本书能够助益于您的心理健康,提高您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排解您在自我保健征途中遇到的部分难题。
健康是想出来的。此处的“想”,当然不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逻辑推理,也不是无所事事时的胡思乱想,更不是祝英台想与梁山伯双宿双飞的“想”。我们所说的“想”,特指调适心理状态的技巧和实践。通过对心理状态的调适,使我们拥有良好的心境,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困境,从而达致心理保健的目的。
心境,顾名思义,就是心理环境。心理状态是变化多端的,要对它进行调适。我们如果想最大限度地拥有健康的心态,就要正确认识心理状态的本质和核心,而这个本质和核心就在于心境。所以说,调适心理状态,关键和重点就在于调适心境。
心境是情绪的核心,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基础和依托。
在心理学上,心境是指让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又较为持久的情绪状态。这个定义颇为费解。通俗地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心境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状态。说到情绪,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绪,通常带有负面的含义。比如,我们说,某某闹情绪,那肯定不是正面的意思。
古代的养生之道,几乎涵盖了医药、饮食、宗教、民俗以及武术等各方面的养生理论,内容极其庞杂,但具体不外乎以下四点:
一.顺应自然。讲求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正如《内经》上主张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称“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要顺应自然规律。
二.形神兼养。一方面要注重形体养护,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动静结合。主张“动则生阳”,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四.审因施养。主张“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即不拘泥于一法一式,而要因时、因地、因人施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古代养生之术则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施行,内容包含以下7个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其中涉及的内容以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居多。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
3.气养。主要是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内容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方面。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和体育健身等活动。主要是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应人群也比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涉及到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6.药养。以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为主要内容。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一般是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为与食品相融合。所以,中医学界常有“药膳”的说法。
7.术养。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是上述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养生方法。
养生先养气——“气”是生命的本源和《易经》很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概念就是“气”。《易经》认为“气”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有“善养生者,必知养气。”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可见,“气”与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想讲讲运用意念治病养生的方法。
运用意念治病养生包含两个方面,即:意守与行气。其原理和方法如下:
意念治病养生原理
(一)意守病处——把心专注在身体上有病痛的部位,定会产生治病的效果。心怡曰康,意念是身体运行的主帅,所以,意念像王,疾病象贼,好比帝王所到之处,盗贼和宵小之徒,自然逃散。再者,门开的时候,风就地跑进来,门关起来时就平静无风,心攀缘外境,就好像开门,把心专注在病痛的部位就像关门,所以能平息机能的不顺。
(二)意止丹田——把心专注在丹田,可以治愈许多疾病。丹田在肚脐下面一寸到二寸半的地方(《肾首五教仪》说一寸,《摩诃止观》说二寸半)因为丹田是“气海”,把心专注在丹田,气息就会调和,所以能把病治好。意守注在丹田,对于两胁痛、烦不能食、上热下冷、气喘等病特别有效。
(三)意住足下——把心专注在脚底,也可以治病。如果心火上升,人的身体机能就不调和。当你把心专注在脚底,上身就会觉得轻松舒适,所以说意住足下就可以治病。
(四)意系脐中——把心专注在肚脐,可以治肠胃病,也可以引发禅定。因为我们把心放在肚脐为界限,可以体悟“诸法无常”的道理。而且肚脐靠近肠胃,把心专注在肚脐,容易看见身体的不净,因此能消除贪欲。
(五)意息法界——放宽心胸,使心遍布整个宇宙,而没有任何执著,可以治疗身体所有的疾病。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才产生的,没有实体。当我们明白一切事物,体性本空的道理,不执取一切病相时,病就自然好转。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内心的杂念和忆想,必将影响人体机能的运转,这时就可能有疾病产生。当我们心地平静,不起妄念时,全身就会感到特别舒畅,一切疾病都会不药而愈。所以《维摩诘经》上说:“一切的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内心攀缘
外境,产生杂念。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执著和杂念,就不会病了。”(参见《五教仪》注第三十七及第三十二卷)
意念治病养生的方法
这里讲的意念治病养生方法是指意守与行气的结合运用。以意、气同用,或意气并称,极重气字。其法至简至易,调息、调神、调身,本乎自然。即以鼻呼吸,要诀是要细匀无声,匀静自然。入静,指意念活动专一,或无杂念。大脑皮层非处于於兴奋,或抑制状态。养生之道,是在凝神养性,意守与行气灵成一体。
(一)运用音气治病的六气的治病法
《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服气疗病》曰:“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稲,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无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气,稲以解极。”即认为吸取生气,吐出死气,即可长生不死。具体行气技法是六字气诀:通过鼻吸口呼,呼气时结合嘴里默念轻柔而且缓慢地念“吹、呼、唏、呵、嘘、呬”这六个字音,念时只动嘴出气而不出声,耳朵当然就听不到嘴里所念的声音了。因为这六个音念得很轻,感觉上好像有很柔和的气缓缓地流过舌头和牙齿。所念得气虽然轻柔,但心中却全神贯注,字字分明。而且心里要放轻松,不可紧张。用以影响肝、心、肺、脾、肾、三焦,祛除各脏腑病邪的一种气功锻炼方法。
念“吹”可以治肾脏的疾病;
念“呼”可以治脾脏的疾病;
念“唏”可以治三焦的疾病;
念“呵”可以治心脏的疾病;
念“嘘”可以治肝脏的疾病;
念“呬”可以治肺部的疾病。
行气技法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息。所谓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称组织呼吸。行气的呼吸,主要调整肺呼吸,使之达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细细,纳惟绵绵”的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进而对内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据说吐纳练习均为入门者修炼,当吐纳练息达到高层次时,则无息可调。那时呼吸微微,忽然遽断,进入胎息境界。>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入在胞胎之中”。意指练功至深者,就像胎儿在母腹之中,鼻无出入之气。胎息是吐纳练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许多道士都偏爱此功。
到底“三焦”是什么呢?三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消人系统或消化的路线,“焦”就是焦腑的意思,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在嘴巴以下,胃部以上,主要的功能在于便利食物的输送。中焦在胃里,主要的功能在使食物便于消化。下焦在膀胱上面,主要的功能在于排泄。
用死背的方式,较不容易把这六个字和所对治的脏腑记牢。如果我们能把下面这一首偈背诵起来,就轻松多了: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旦言嘻
这六个字奥妙无穷,不但可治好五脏的疾病,而且也可以治疗身体机能的不调顺。例如:身体感觉到冷时,可以用“吹”来治。身体感觉热时,用“呼”来治。百节疼痛和风邪用“嘻”来治。烦胀上气,用“呵”来治。有痰阴,用“嘘”来治。疲劳厌倦,则用“呬”来对治,简而言之,“吹”可去寒,“呼”可去热,“嘻”可去痛,“呵”可去烦,“嘘”可散痰,“呬”可补劳。
春天用“嘘”来治肝脏的疾病,夏天用“呵”来治心脏的疾病,秋天用“呬”来治肺部的疾病,冬天用“吹”来治肾脏的疾病。这样,效果会特别好。“呼”治脾脏的疾病和“嘻”治三焦的疾病则四季通用。
还有,六气也可以治同一脏的疾病。五脏之中任何一个内脏,有冷就用“吹”来治,有热用“呼”来治,有痛就用“嘻”来治,有痰就用“嘘”来治,虚劳无力用“呬”来治。
(二)观想呼吸疗病的十二息治病法
一般人的身体依赖着呼吸才能活命,高明的人从一个人的呼吸就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状态和生了什么病。
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呼吸,譬如当我们愤怒时,呼吸的气息就会变得又急又粗。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透过观想和心灵的力量来改变呼吸,达到治病的效果。在还没有介绍运用呼吸治病的方法以前,我们需要明白呼吸的四种现象:
1、风相——心里感觉到鼻子呼吸有声音
2、喘相——虽然没有听到呼吸的声音,可是呼吸不顺畅
3、气相——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也很通畅,但是呼吸所出入的气息不细微
4、息相——呼吸不但没有声出入通畅,而且气很微细绵长,若有若无,不容易被察觉。
前面三种呼吸的现象都是不谐调的。因为呼吸粗糙急促的人容易生病,而且情绪不稳定,心神难宁静。如果要治好这种呼吸的现象,需要学打坐,首先放宽身体,把心情放轻松,然后一心专注丹田,再先放宽身体,把心情放轻松,然后一心专注丹田。再想像呼吸的气息遍布全身,随着八万四千个毛细孔或出或入,没有任何的障碍。
当我们把心定下来以后,呼吸自然就会微细绵长。呼吸微细绵绵长的人,不但不会生病,而且心情愉快,神识安稳,心容易入定。所以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的第二卷说:“呼吸像风的人,心中一定散乱,呼吸像喘的人,心情结滞而不通畅。呼吸像气流的人,身心容易疲倦。只有守住微细的呼吸,心情才能宁静,而进入禅定的境界。”
当你呼吸微细绵长,心情宁静以后,运用呼吸来治病就轻易多了。下面,我们来谈谈“十二息治病法”十二息治病法就是我们运用观想呼吸的二十种状态,来产生治病的功效。
1、上息治沉重
2、下息治虚悬
3、满息治枯瘠
4、焦息治肿满
5、增长息治赢损
6、灭坏息治阴膜
7、暖息治冷病
8、冷息治热病
9、冲息治壅塞不通(症结肿毒)
10、持息治掉动不安
11、和息可通治身体机能的不调
12、补息可滋补身体机能的衰退和虚劳
善于运用这个原理,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法,请依此类推。
(三)专用观想的治病方法
前面“十二息治病法”是在呼吸的气息上加以观想。观想的用途很广。譬如我们运动前可以观想自己身体站在大莲花上,面部带着微笑,心情喜悦和乐,观想天上地下,四面八主都有清净的色光明;然后运用深长而且均匀的呼吸,观想白光从鼻孔吸入,一直降到腹腔部,腥部圆满清净,如中秋月轮,再随着呼吸观想腹腔部的白色光明,逐渐上升,散布在全身三百六十个骨节,然后缓慢地从八万四千个毛细孔中散发出来,这种观想方式,对于身心的裨益很大。
下面我们就来谈纯粹用观想治病的方法和原理。
1、观想治病的原理
为什么运用观想可以治病呢?因为心境是交互影响的。凡夫过于执著物质的表相,以致心力脆弱,无法运用心灵的力量来改变外境,所以产生“心随境转”的现象,圣人可就不同了,他们心中没有杂念,心力强而且专一,所以能“境随心转”用心力来改变外境,产生“神通”和“奇迹”的现像。
观想是锻炼心力的一种方法。治疗越严重的病,就需要越精纯的观想。古人“望梅止渴”和“悬沙充饥”都是运用观想到成效的最好例证。《小止观》上面也记载:有一个人患了冷病,他就观想身上生起了热气,对果当真把冷病治好了。善于运用观想来治病的例子,大藏经中多得不胜枚举。例如:在《正法念处经》中,佛陀教导弟子观想六道的实况。在《禅秘要法经》中,佛陀教导弟怎样运用观想六道的实况。在《禅秘要法经》中,佛陀教导弟子怎样运用观想来灭除贪爱、憎恨和愚痴等心理的毛病。在治贪淫法、治利养疮法、治犯戒法、治沉迷音乐法、治失心法,以及鬼魅所著种种不安,不能得定的方法。仅就智者大师当时所读的本《杂阿含经》中,佛陀就说了七十二种治病的方法(注:《治禅病秘要法》的“治阿炼若乱心病七十一法”,即摘译自古本的《杂阿含经》中,然而,这些方法当中有许多是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很难学会的。现在我们只介绍其中几则较简单的实例:
2、观想治病的实例:
(1)用观想治治疗腹部有疾病
从前有一个腹部结了硬块的疾病,他就观想一只金针进入腹部刺散那一小块硬块。这个人天天这样观想,终于有一天腹中的硬块果然没有了。可是腹部却忽然发生疼痛。于是他就去请问善知识,说:”为什么我腹部的硬块好了,却又是会痛呢?那个人就回答他:“你观想金针破除腹部的硬块,可是金针却留在腹部里面。所以你应再运用观想来把那只金针除去。”他回家后,依照那位善知识的话去做,肚子痛的毛病也就痊愈了。
(2)用观想治疗身体虚弱
从前有一个人身体虚弱,后来他观想自己的头顶上有温暖的醍醐,一滴地滴入脑中,然后灌注五脏,流遍全身,滋润肢体。果然治愈了虚劳损伤的疾病。
(3)用观想治疗颈部的毒瘤
从前有一位法师,颈部长了毒瘤。这位师父就天天观想这毒瘤像蜜蜂的巢一样,本来有许多蜜蜂都很快地飞出蜂巢,脓血都从毛细孔流出,像蜜蜂走了以后,只剩下一个空巢。观想纯熟以后,颈部的瘤也就痊愈了。
(4)治吞食蛇影的两种方法
过去有一个吃东西的时候,吞了一种很像小蛇的食物(其实,可有是蛇的投影),分就自以为是真的吞进了一条小蛇,因为他每天都时常这么想,所以生病了。
后来一位聪明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就趁那位病人下痢的时候,拿了一条死的蛇放在便盆里,然后对那位病人说:“蛇已经出来了!”说也奇怪,从此以后那人的病居然就好了。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个很相似的故事,那就是“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典故记载在《晋书》的“东广传达室”。故事虽然相似,可是治疗的方法却回异其趣:乐广有一们很好的的朋友,自从上次离别以后,就很少到乐广东省的家里拜访。乐广就写信去问那位朋,那位朋友说:上回乐广请他喝酒,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当时很恶心不敢喝下去,因为碍于情面。于是硬着头皮喝下了,没想到从那时候起就生了一场大病,直到现在没有痊愈。
乐广看见壁上挂了一把弓,开头很像蛇,他推想,杯中的蛇大概就弓的影子吧。于是他又在原来的地方摆了酒席,派车子请那一位朋友来吃饭。那位朋友在杯中见到了蛇,他说:“这跟我上一次所见到的情形完全一样。”乐广就把原因告诉他。那位生病的朋友,豁然意解,病马上就好。
其实,就佛法的观点来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可是心夫都执著这个假相以为真实,产生了许多苦恼和痛苦。这不也是和“杯弓蛇影”的情形很相似吗?所以佛陀才大慈大悲地告诫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第五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没有偏见和执著时,才能解脱苦恼而得到大自在。
(5)转移注意力的治病奇迹
从前有一个人生了一个会致命的恶疮,手臂上也长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疔。他请了一个高明的医师来治疗。那医生对他说:“你这个大疮没有什么要紧,倒是你手臂上的寻疔很严重,有生命的危险,你要好好注意!”病人听了医生这一段话,他就把注意力转移了专门注意手上的小疔,而不去理会大恶疮,久而久之,身上的疮却全部都好了。这也是观想治病的一个好例子。
(6)笑病可不药而愈
从前有一个人每天用功读书想考取功名:后来果然考上状元。没想到从考中状元的那一天起,他就因为太得意笑个不停,他得了很严重的“笑病”。
京城里很多医生开处方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有一位高明的医生把了他的脉以后就很认真而且严肃地说:“你得了必死的绝症!这种病我没有办法治,据我所知,只有一位老先生才能治好你这种绝证,幸好我认识他,稍慢可就不及了!”接着,这位医师很详细地描述病因和将来的严重性。
那状元听说他得了凶险的绝症,而且天下只有一位老先生能治,吓得脸都发青了,再也笑不出来了,急忙放下万缘,专程赶去。他到了那里,没想到老先生说:“你的病全好了,可以回去啦!因为你得了笑病,药石难治,那位医生不得不用致死的绝症来吓唬你,才能把你的病治好,请你不要见怪。”
运用心力治病的十个条件
运用心灵的力量来治病,需要遵守下面十个条件:
1、信——相信这个方法能治病
2、用——随时常用,以免生疏遗忘
3、勤——用时专精不懈,直到病愈为止
4、常住缘中——常把心放在对治疾病的方法上,而不胡思乱想。
5、别病起因——辨别生病的起因
6、方便——灵活巧妙地运用对治的原是和正确的方法
7、久行——实行还没得到利益时,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继续不断地练习而不生怠惰心。
8、知取舍——知道练习得了益处,就应勤加实行,有了害处,就应马上舍弃
9、护持——明白禁忌的意义,而且不去触犯
10、遮禁——得到利益,不向人夸耀;受到损失,不生怀疑和毁谤。
假如能够彻底做到这十点,心灵的力量一定能够发挥出来,可产生治病的效果。
这里必须说明的两点是:以精神的力量来治病,需要平常不断练习,有了相当的定力后,才容易奏效。还有,遇到像发烧和胃出血等紧急情况,最好还是赶紧去医院吃药打针,以免误事。
9、修性养生百字诀
佛家养生百字诀:
晨起未更衣,静坐百一支香;
穿着衣带度毕,必先做晨走;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
待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知祖;
寻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
临机勿退让,遇事道当思量;
勿妄想过去,须思量未来;
负丈夫之气,抱小版儿之心;
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权履;
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10、求净心诀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傅。私欲一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没有乐,乐是学,学是乐。天下乐如此学,天下学何如此乐。
二
安乐既是福,功德既是寿,知足既是富,无求既是贵,正直既是神,仁厚既是圣,清闲既是仙,明觉既是佛。
三
要享福,常知足。要延寿,常存厚。要无闷,安本分。要无忧莫妄求。
四
身安不如心安,一动不如一静,一刚不如一柔。能说不如能行。
五
能勤俭,合家兴旺无嗟怨。能谦和,遍地人歌乐事多。能节欲,延年却病精神足。能安分得失穷通都不问。能忍耐,做个韧汉无祸害,能谨言,是非纠纷不牵连。
六
心宽性怡,快乐就是福。无病无痛,健康就是福。希衣蔬食,食饱就是福。简屋陋室,安稳就是福。天伦家和,团聚就是福。兵戈不扰,太平就是福。家门清洁,宁静就是福,明窗净几,闲逸就是福。木床硬卧,鼾眠就是福。
七忍气歌
气有害,怒则气上,当怒大炎,以忍,水制。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忍之又忍,愈忍愈历。
劳则气耗,悲则气消,过一百忍,为了长公艺。
喜则气缓,恐则气结,省事饶人,初似软弱。
七情之发,唯怒为剧,久久思之,其味甚长。
众逆之加,唯忍为是,一时暴怒,始虽快意。
绝情实难,处逆非易,随既吃亏,后悔莫追。
八享福
会享福:安分常知足,空想机某,自寻恼苦;
会享福:少思少色欲,保固精神,长寿无病;
会享福:好书随时读,广我知识,开我襟怀;
会享福:治得家和睦,安稳致祥,兴旺满户;
会享福:醉歌寒舍曲,杯酒俚唱,欣然自治;
会享福:清晨一餐粥,滋润五脏,调养六腑;
会享福:鼻鼾一觉宿,眠思梦想,神劳寿伤;
会享福:钓鱼栽花竹,悦目娱情,净养心腑;
生与死反有一步之遥,有时我们不应太多地计较生与死否则就是太自私,人不应该只为自己面活着。
虽有一定的才智,可是过于自傲,会树敌过多,于已不利。不知道忍住持才傲物的心,会给自己带来很麻烦,这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九十想 福
想起冰饿苦,温饱就是福;
想起露宿苦,有屋便是福;
想起战争苦,和平就是福;
想起动乱苦,安定就是福;
想起疾病苦,健康就是福;
想起无知苦,学习就是福;
想起落后苦,发展就是福;
想起守旧苦,改革就是福;
听人劝是福,不贪求是福;
家教严是福;儿孙好是福。
十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来将相在何方, 荒坟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金钱忘不了
终日只恨积无多, 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淡思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痴心义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毕竟少。
十一
忙忙展枕逐鸡栖 碌碌梳头鸡又啼
傀儡一棚真是假 骷髅满眼笑人迷
幸是一标酬现在 有诗还向醉时题
十二
人生在世如蜉蝣 转眼乌头换白头
百岁光阴能有几 一场扯淡没来由
当年楚汉今何在 昔日萧曹尽已休
身沐红尘断肠雨 青山偏会笑人愁
十三
一寸光阴不暂抛 徒为进计苦虚劳
人生如客岂能久 信死有期安可逃
绿鬓易凋由愁改 黄金虽贵铸难牢
从今莫看惺惺眼 沉醉休妨枕面槽
十四
饺食与我日月长 精粗随分塞饥肠
才过三寸成何物 不用将心细较量
十七
家贫家富总由天 日夜忧愁也枉然
人世虚浮朝暮异 不如安分且随缘
十八
置已于“若无” “界行”外
少知寡欲驱烦恼 说尽“若无”福寿高
话到嘴边再三思 多忍少露是非了
做一排他求纯毅 事万神一“界行”渺
十九
得失乘除总在天 机关算尽终枉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螂捕蝉
无药可延官千寿 有钱难买子孙贤
家常安分随缘过 逍遥自在胜神仙
二十
作善者,为庆泽 作恶终有祸殃
怜贫爱老效忠良 何用躬诚俯仰
运去黄金失色 时不铁也争光
眼前得失与存亡 都在自家身上
二十一
常衣淡饭足矣 村居陋巷何妨
谨言慎行礼从常 反复人生难量
骄奢起而败囊 勤俭守而荣昌
骨肉贫者莫相忘 都在自家身上
二十二财产不需大
财也大 产也大 后来子孙祸也大
借问此理是如何 子孙钱多胆也大
天来大事也不怕 不丧身家不肯罢
二十三财产莫嫌少
财也小产也小 子孙无钱胆也小
后来子孙祸也小 些小家产自知保
借问此理是如何 俭杰俭用也过了
二十四
昔日螳螂去捕蝉 岂知黄雀在身旁
黄雀刚被金弹打 猎人又被猛虎伤
猛虎得意林中去 谁知身陷井中亡
二十五 劝世歌
妙药难医冤孽病 横财不富命穷人
利已害人促夭折 积善修行养子孙
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冥冥公道分明有 远在儿孙近在身
说话莫道他人短 自短何能说他人
生事事在君莫怨 害人人害汝休嗔
欺心折尽生平福 幸短难得一世平
身在公门道在心 体因邪念损其身
炉中有火体添炭 扇遇凉时莫使风
船到江心牢把舵 箭安弦上稳持弓
临危若不行方便 念尽万卷总是空
二十六
名利竟如何
岁月蹉跎
几番风雨几晴和
愁水愁风愁不尽
总是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