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补肾养生
男人肾虚通常会出现腰膝酸软的情况,可以通过饮食补肾,也可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肾虚问题,平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长时间的熬夜,否则很容易出现肾虚问题
2、茅山术中八仙的请神咒是怎样的?
茅山宗
以茅山为祖庭形成的道派。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茅山宗的开创者是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许囗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真浩》、《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数十年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茅山已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故此后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陶景弘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影响日益扩大,至唐宋时期,走向兴盛。唐代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茅山高道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不时被礼请入京,讲道德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宋代茅山历代宗师多得皇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刘混康曾治愈皇后孟氏心疾,哲宗于绍圣四年(1097)敕命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宋徽宗即位又敕命扩建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时茅山已形成三宫五观,“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华阳先生解化之碑》,刘大彬《茅山志》卷二六)茅山宗从齐梁至北宋,鼎盛百年,成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渐趋衰微,但仍传承不绝,时有高道名于世。元代,名道士杜道坚人勤(力字应为见字旁)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其后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茅山上清宗坛归属于张天师正一道。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魏华存称太师,第二代杨羲称玄师,第三代许谧称真师,第四代许囗至四十五代刘大彬皆称宗师。茅山宗传承以杨、许上清经箓为凭,刘混康得御赐印、剑后,传承信物增加了印剑。茅山宗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骗撰人神并列的上清神谱《真灵位业图》。茅山宗的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的弘扬而趋成熟。茅山宗传承、修习上清经,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也倡行从术合修,结合导引、服食、药饵、外丹和气功养生诸术,以得长生之道。茅山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清笪蟾光《茅山志》著录《上清大洞宝经篇目》一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及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茅山宗是中国道教的重要道派。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主流,而且有系统的道教理论和组织制度,对修炼方术和斋醮仪规也有较大贡献。茅山宗与龙虎、阁皂鼎立为符箓三宗,合并入正一道后,又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现代。
3、八仙是哪几位
八仙是汉族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
名单是: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1、铁拐李又称李铁拐,是汉族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相传名为李凝阳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儿,自号李孔目。生卒年约公元前418-326年。巴国津琨人(现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李家坝)。
2、钟离权姓钟离,生卒年约(公元168.农历7月27日-256)东汉、魏晋时期人物,叙国高竹人(现贵州赤水二郎坝人)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
3、张果老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八仙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神仙,在汉族民间有广泛影响,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张果老(张果),本为邢州广宗的道人,他姓张名果,号通玄先生,其思想主要以《道德经》、《妙真经》、《黄庭经》、《参同契》为主,是唐朝有名的炼丹家,养生家,还是个哲学家。
4、蓝采和是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今重庆江津白沙镇永兴大圆洞得道成仙。
5、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因经常手持荷花,是故雅称:“何仙姑”。相传,何仙姑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位列八仙。
6、吕洞宾,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是道教全真祖师,五祖七真的五祖之一。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皆源于吕祖。原为儒生,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
7、韩湘子,字清夫,是古代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有说法称他是唐朝韩愈的侄孙子韩湘。
8、曹国舅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现最晚,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
4、民间传说中八仙为什么非要过海?
八仙过海,其实就是现身弘法。
八仙过海的时候,是应蓬莱仙山的白云仙长之约,去蓬莱仙山参加牡丹花会。参加完花会总得回来啊,于是在铁拐李的提议之下,不坐船而只凭自身本领渡海回国。
当然,作为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和陆地之间的大海到底有多宽,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尽管如此,铁拐李的提议得到了其它七人的响应,于是大家各自施展看家本领,“踏海”西来。
八仙具体如何个渡海法,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主要讨论一下他们为何要这么大肆张扬呢?
按照我们的传统习俗,得道神仙、有道高人都是非常含蓄的,并不会主动展示法术,以免惊世骇俗。
而这一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个人在海面迎风戏浪,确实是惊天动地之举、普通的凡人,见到这一幕,必然会目瞪口呆,还不是大呼“白日见鬼”?
但是,我们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也是八仙的一种弘法技巧罢了。
八仙过海到底发生在哪个年代,这个不得而知。但比较可信的是,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个人的阵容确定,大致发生在元朝。而八仙都是学道成仙的,他们所崇拜的自然是道法。
而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着佛教影响自日益壮大,本土道教大有相形见绌之势。这就决定了佛道两家明里暗里的“斗法”。
当然,作为神仙,佛道斗法,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以拥泵者的多寡来区分。于是,弘法便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
而神仙又受到“不能惊世骇俗”的约束,实际上,也缺少必要的舞台来向世俗信众展现其魅力。而“过海”,刚好为八仙提供了一个最为名正言顺的平台。
实际上,八仙这回大显神通过海之后,道教神仙的法术高明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八仙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得不说,八仙过海,其实就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巧立名目的弘法之举。
5、竹林七贤和饮中八仙的详细介绍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6、养生之道
7、八仙的成仙顺序是
有本道教的书上记载,各仙基本上都是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列入八仙。人物在明代前,并不明确。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现在一般的考证认为:铁拐李最早,大概是在公元前400多年那时候的人,比老子小一百多年,传说是老子直接度化的。
汉钟离是汉朝中期的人,传说是李铁拐度化的。
张果老是唐朝前期的人,说是在武则天时候就100岁了,在唐玄宗时期还入宫给皇帝讲过经,传过养生法。
吕洞宾在一般的历史记录上,应该是唐中后期的人物了,但是在传说中,好象还度化过后面的比他还早出生的两位。
蓝采和,传说是武则天时期生人。传说里有何仙姑和汉钟离共同度化的。
何仙姑,比蓝采和稍晚,但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人。传说是吕洞宾赠了仙丹而成仙的。
韩湘子,记载是韩愈的侄子,然后拜吕洞宾为师
曹国舅,这个是最晚的,他是宋朝时的人,是国舅,传说也是吕洞宾度化的。
8、吕祖养生酒多少钱一盒
吕祖养生酒是山西洞宾酒业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养生保健酒。吕洞宾养生酒组方设计源自《吕祖全书》中记载的吕洞宾用以济世度人的养生古方,是一种纯天然的养生酒。采用传统白酒发酵工艺,挖掘吕祖(八仙之一吕洞宾)养生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吕祖道教——全真教的养生文化精髓,再利用先版进的微生物有益菌工艺,聘用国家知名白酒专家和微生物专家,共同开发出来的一款新产品。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物质,主要为微量的高级醇及较多的维生素.含有18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就有7种。氨基酸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体内氮含量平衡所必须,某些氨基酸体内不能自行合成,不许有饮食中摄取。吕祖养生酒正是含这类氨基酸比较完全的养生酒,具有强身健体的药权效。
单价180元
9、八仙过海的八仙是哪几位
八仙是汉族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
名单是: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1、铁拐李又称李铁拐,是汉族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相传名为李凝阳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儿,自号李孔目。生卒年约公元前418-326年。巴国津琨人(现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李家坝)。
2、钟离权姓钟离,生卒年约(公元168.农历7月27日-256)东汉、魏晋时期人物,叙国高竹人(现贵州赤水二郎坝人)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
3、张果老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八仙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神仙,在汉族民间有广泛影响,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张果老(张果),本为邢州广宗的道人,他姓张名果,号通玄先生,其思想主要以《道德经》、《妙真经》、《黄庭经》、《参同契》为主,是唐朝有名的炼丹家,养生家,还是个哲学家。
4、蓝采和是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今重庆江津白沙镇永兴大圆洞得道成仙。
5、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因经常手持荷花,是故雅称:“何仙姑”。相传,何仙姑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位列八仙。
6、吕洞宾,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是道教全真祖师,五祖七真的五祖之一。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皆源于吕祖。原为儒生,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
7、韩湘子,字清夫,是古代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有说法称他是唐朝韩愈的侄孙子韩湘。
8、曹国舅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现最晚,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