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哪些养生理论措施?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养生的论述。
嵇康首先论述了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作用,他将人的身体比喻成国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国家的君主:“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身体的影响,与君主对于国家的影响是一个道理。
因此,人的养生要形神兼养,而重在养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意义。
嵇康提出的“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义;他还叙述了“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的养生方法,说明他既重视心理的调养,也重视身体的养护,这样的养生理念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
嵇康主张,善于养生的人要保持内心的清静虚无,精神专著而舒畅,要减少私情欲望,淡泊名利,还要避免饮食中的滋腻厚味。比如他“甘为市井一铁匠”,而且有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提出的具体的养生方法,是排除对于世间名利、饮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内心淳朴恬静,精神饱满,远离忧愁和思虑。他说:“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嵇康又提出服食滋补的良药,饮用甘美的泉水,沐浴温煦的朝阳,聆听优雅的音乐,这样就能达到心境超脱、身体轻健、欢愉而满足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很有利于健康长寿。
嵇康警醒人们注意滋腻厚味和过激情志对于人体的内外夹击:“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膳食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是许多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嵇康的警句,是让人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珍惜身体。
嵇康还强调,养生者要自觉自愿地养生,养成良好的心态或习惯,远离不良的诱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于养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对于精神的伤害,因而自觉自愿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内心充满对于名利的欲望,却勉强压抑自己的欲望。他说:“善养生者,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
淡泊名利带来的是心理愉悦,强压欲望带来的是焦虑和痛苦。显然,前者比后者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滋腻厚味的饮食,嵇康主张“识厚味之害性,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这是倡导人们让健康饮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生活常态,远离滋腻厚味饮食的诱惑,而不是面对丰盛厚味的饮食却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欲。
2、带植的成语
【植党营私】
树立派别,谋取私利.
出处:《新唐书·萧至忠传》:“时楚客(宗楚客)怀奸植党.”
【植善倾恶】
指培植善者,倾覆恶类.
【植发穿冠】
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犹植发冲冠.
出处:《世说新语·言语》
【植发冲冠】
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
出处: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坏植散群】
①解散朋党.②指离心离德.
【张唇植髭】
指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
出处:严复《论中国分党》
愿对你有所帮助!
3、《养生论》最早出现在那本书
养生论
养生论文。三国·嵇康作。本文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文章论述透彻,富有文采。现存《嵇中散集》、《昭明文选》等书中。
嵇康的【养生论】 :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参考资料:昭明文选
4、微信成语猜猜看307
成语猜猜看307关答案:
【成语】: 植发冲冠
【拼音】: zhí fà chōng guàn
【解释】: 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
【出处】: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5、忧患是什么意思
词目:忧患 拼音:yōu huàn 词性:动名词 基本解释 [suffering;misery;hardship] 忧虑祸患或担忧祸患,是动名结构而不是名词并列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忧虑祸患则生长发展,安享快乐则堕落死亡。 详细解释 困苦患难。 《易·系辞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宋 王安石 《离北山寄平甫》诗:“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忧患恐惧,最怕有所,一有所,则我心无主。” 杨朔 《茶花赋》:“我又望着他的脸……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
6、华工宁正祥教授松露养生论中,为什么特别强调生命在于细胞的有氧运动呢?
华南理工大学宁正祥教授的松露疗法了解一下?由多年生宿根植物根尖合成的多萜类糖苷对胆固醇、稠杂环、烃胺类等细胞代谢产物及代谢垃圾具有极佳的清除能力,并能有效促进神经细胞的原位再生。您可以自行百度松露疗法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7、帮忙找到《养生论》原文~谢~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8、观 归 古汉语解释(麻烦也写一下例句)急需,快点,谢谢。
观1 [ɡuān ㄍㄨㄢ]
[《广韵》古丸切,平桓,见。]
“ 观1 ”的繁体字。“ 覌1 ”的繁体字。亦作“ 観1 ”。
1.观看;观览。《诗·小雅·庭燎》:“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周书·长孙澄传》:“虽不饮酒,而好观人酣兴。” 明 杨慎 《〈宛陵诗选〉序》:“长夏简出斋阁,因旧所批勘,博观而约取之,为二卷,其的然可传可诵者,似为无遗。” 清 魏源 《海曙楼铭》:“观天地之大於海,观海於日出,观日出於临溟峻极之山。”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晨瞻晓日,夕观繁星。”2.观察;察看。《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侯生 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清 李颙 《张澹庵传》:“观其所与,而其人可知;观其所行,而其心可知;观其所言,而其志可知。”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第一章:“今既述人生与美术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标准,以观我国之美术。”3.示范;显示。《汉书·严安传》:“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於前,以观欲天下。”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观,犹显也。’显示之,使其慕欲也。” 唐 杜甫 《冬狩行》:“君不见 东川 节度兵马雄,校猎亦似观成功。”4.引申为示意。《韩非子·喻老》:“ 越王 入宦於 吴 ,而观之伐 齐 以弊 吴 。”5.游览。《诗·郑风·溱洧》:“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 朝儛 ,遵海而南,放于 琅邪 ,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 朱熹 集注:“观,游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伊昔不治业,倦游观五都。” 清 姚鼐 《游灵岩记》:“ 泰山 北多巨巖,而 灵巖 最著。余以 乾隆 四十年正月四日,自 泰安 来观之。”6.玩赏。《书·无逸》:“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谷梁传·宣公二年》:“ 灵公 朝诸大夫而暴弹之,观其辟丸也。”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7.多。《诗·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郑玄 笺:“观,多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行九章》之五:“蚕月观时暇,桑野多经过。” 唐 元稹 《扬子华画》诗:“子亦观病身,色空俱寂寞。”8.鉴戒;借鉴。《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後嗣何观。”《逸周书·大聚》:“维 武王 胜 殷 ,抚国绥民,乃观于 殷 政。”《汉书·蒯通传》:“故以交友言之,则不过 张王 与 成安君 ;以忠臣言之,则不过 大夫种 。此二者,宜足以观矣。”9.引申为效法。 宋 苏舜钦 《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王公行状》:“安有逆丑而庙食者乎?长吏不能革旧俗之滥,民何观焉!”10.容饰;形态。《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 郑玄 注:“毋观,去容饰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清 周亮工 《题陈章侯画》:“是年秋,值公 明圣湖 ,出此相视,装潢有加,旧观顿反。”11.景象。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皇皇哉!此天下之壮观,王者之卒业。”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衔远山,吞 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 之大观也。” 陈毅 《开国小言》诗:“一九四九年,国际庆伟观。”12.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後汉书·文苑传上·黄香》:“帝会 中山 邸,乃诏 香 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 江夏 黄童 ”者也。’左右莫不改观。”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动听,因形设象,易为变观。”如:人生观;幸福观。13.通“ 劝 ”。《礼记·缁衣》:“昔在上帝,周田观 文王 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郑玄 注:“古文,周田观……为割申劝。” 孔颖达 疏:“观当为劝。”14.通“ 涫 ”。沸滚。《周礼·夏官·序官》“司爟” 汉 郑玄 注:“爟,读如予若观火之观。今 燕 俗名汤热为观。”15.占卜。《史记·天官书》:“观成潢。” 裴駰 集解:“观,占也。” 汉 张衡 《思玄赋》:“惧筮氏之长短兮,钻东龟以观祯。”16.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巽上。《易·观》:“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周 史有以《周易》见 陈侯 者, 陈侯 使筮之,遇《观》之《否》。”
观2 [ɡuàn ㄍㄨㄢˋ]
[《广韵》古玩切,去换,见。]
“ 观2 ”的繁体字。“ 覌2 ”的繁体字。亦作“ 観2 ”。
1.古代宫门外的双阙。《礼记·礼运》:“昔者 仲尼 与於蜡宾,事毕,出游於观之上,喟然而叹。” 郑玄 注:“观,阙也。”《文选·扬雄〈甘泉赋〉》:“於是大厦云谲波诡,摧嗺而成观。” 李善 注:“言大厦之高,而成观阙也。” 明 萧洵 《故宫遗录》:“度桥可二百步为 崇天门 。门分为五,总建阙楼其上,翼为回廊,低连两观。”2.楼台。《左传·哀公元年》:“昔 阖庐 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 杜预 注:“观,台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灵圉 燕於闲观。”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连观霜缟,周除冰浄。” 明 何景明 《昔游篇》:“帝京宫观一如昔,盤龙曲凤青云间。”3.京观。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聚甲如陵,献俘为观。”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斩 区粟 王 范扶龙 首,十五以上,戮截无赦,楼阁雨血,填尸城观。” 唐 许敬宗 《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积甲齐山, 中岳 由其咸定;封屍筑观,王城於是乂安。”参见“ 京观 ”。4.道教的庙宇。《史记·封禅书》:“ 公孙卿 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 唐 孟棨 《本事诗·事感》:“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秦皇 、 汉武 始好神仙,方士祠祀始有观。”《水浒传》第五三回:“松阴裏面一条小路,直到 罗真人 观前,见有朱红牌额,上写三个金字,书着‘紫虚观’。” 清 顾禄 《清嘉录·新年》:“城中 圆妙观 ,尤为游人所争集。”5.古国名。《左传·昭公元年》:“ 夏 有 观扈 。” 杜预 注:“ 观国 ,今 顿丘 卫县 。”6.姓。 春秋 楚 有 观射父 。见《国语·楚语下》。
归1 [ɡuī ㄍㄨㄟ]
[《广韵》举韦切,平微,见。]
亦作“ 帰1 ”。“ 归1 ”的繁体字。
1.古代谓女子出嫁。《易·渐》:“女归,吉。” 孔颖达 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唐 韩愈 《祭十二兄文》:“归女教男,反骨本原。” 明 唐寅 《娇女赋》:“臣居 左里 ,有女未归。”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遣使来乞盟缔姻,以其女弟归 太祖 ,是为 高皇后 。”2.返回。《书·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归,格于艺祖,用特。” 唐 韩愈 《送李六协律归荆南》诗:“早日羇游所,春风送客归。”《水浒传》第七二回:“从小在外,今日方归。”《红楼梦》第七三回:“ 探春 听说,便默然归坐。” 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3.特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毛 传:“归,归宗也。”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生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4.归还。《春秋·定公十年》:“ 齐 人来归 郓 、 讙 、 龟阴 田。”《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 共伯 既归帝政,逍遥于 共山 之上。” 茅盾 《春蚕》二:“条件是蚕事完后本利归清。”5.趋向;归附。《易·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孟子·梁惠王上》:“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南史·檀道济传》:“於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明史·唐胜宗传》:“ 太祖 起兵, 胜宗 年十八,来归。”6.会集;合并。《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那 王六儿 连忙归到壶裏,交 锦儿 炮热了,倾在盏内,双手筛与 来保 。”7.引申为收拾整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这日清早起来便把那点薄薄家私归了三个箱子。”《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 安老爷 ﹞便忙着商量分拨家人清船价,定车辆,归箱笼,发行李。”8.归属。《荀子·王制》:“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庶人。”《後汉书·陈蕃传》:“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使襃责诛赏,各有所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总括其名,业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 鲁迅 《呐喊·社戏》:“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9.结局;归宿。《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史记·李斯列传》:“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覩归。” 晋 桓玄 《下书受禅》:“虽所由或殊,其归一也。”《资治通鉴·後唐明宗长兴四年》:“初, 孙岳 颇得豫内廷密谋, 冯 朱 患 从荣 狼伉, 岳 尝为之极言祸福之归。”10.终,最后。《孟子·万章上》:“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後汉书·袁术传论》:“虽假符僭称,归将安所容哉!”11.归纳。《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左归右归,总归不出个道理来。”12.本,宗旨。《史记·李斯列传》:“ 斯 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 宋 曾巩 《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於为文,以古为归,不夸以浮。”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下》:“可欲救其弊,亦必以西法为归。”13.称许。《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朱熹 集注:“归犹与也。”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宗族称其孝慈,友朋归其信义。” 宋 秦观 《故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行状》:“公曰:‘大义灭亲,况朋友乎?自存益确。士论以此归之。’”14.自首。《史记·张丞相列传》:“ 错 恐,夜入宫上谒,自归 景帝 。” 张守节 正义:“自归帝首露。”15.珠算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佛像]皆以高之尺寸,照行七坐五涅盤三归之。归後以自乘。”16.泛指计算,结算。《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到晚, 牛浦 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账。”17.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如:答应归答应,办不办就难说了。18.姓。 唐 有 归崇敬 。见《新唐书》本传。
归2 [kuì ㄎㄨㄟˋ]
[《集韵》求位切,去至,羣。]
“ 归2 ”的繁体字。
1.通“ 馈 ”。赠送。《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仪礼·聘礼》:“君使卿韦弁归饔饩五牢。” 郑玄 注:“今文‘归’或为‘馈’。”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故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归衣服货财。”2.通“ 愧 ”。惭愧。《战国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 高诱 注:“归当终愧。愧,惭也。音相近,故作归耳。”《史记·周本纪》:“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以节制轻 桓文 ,以富强归 管 商 。”
9、求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麻烦采纳,谢谢!